单元主题活动教学设计表样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综合活动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二《跟着家人去菜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跟着家人去菜场》是一篇关于家庭成员一起去菜场购物的文章。
文章通过描述菜场的热闹场景和家人的购物经历,让学生了解菜场的布局、商品种类以及购物的基本礼仪。
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购物习惯和家庭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购物常识,他们对菜场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菜场的具体布局和商品种类认识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菜场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菜场的布局、商品种类以及购物的基本礼仪。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生活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和购物习惯,增进与家人的感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菜场的布局、商品种类以及购物的基本礼仪。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购物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模拟菜场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菜场的相关知识。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实践教学法:学生进行购物实践,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相关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家的购物经历,准备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跟着家人去过菜场吗?菜场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购物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一篇关于跟着家人去菜场的文章,让学生边听边观察课件中的菜场图片,了解菜场的布局和商品种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菜场购物场景。
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答:“菜场有哪些商品?购物时需要注意什么?”,以此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一:我们的我了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一:我们的我了解》的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所在的学校、班级以及其他常见的社会进行。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培养学生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种,对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的理解较为表面,缺乏系统的认识。
本节课将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培养他们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学校、班级及其他社会。
2.培养学生对的尊重和责任感。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
2.难点:培养学生对的尊重和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学校、班级和其他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种。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的认识和看法。
3.实践活动法:学生参与学校的活动,培养他们的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如学校、班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安排学校的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学校、班级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的作用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学校、班级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这些的基本情况。
然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的认识和看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学校的活动,如学生会选举、班级活动等。
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的运作和意义。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刚才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的作用和意义。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其他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如家庭、社区、企业等。
让学生认识到无处不在,学会尊重和参与各种活动。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的重要作用和学生的意识。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如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写一篇关于自己最熟悉的的短文。
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课时安排 1 节次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让学生在以前认知基础上可以很轻松地进入新知的探索,内容安排很合理科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重点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设计引导法、演示法学法设计自主探究教学具准备题卡、课件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二、探究新知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35+2=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巩固练习四、总结2、完成P12做一做1、2题。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35+32=完成P10做一做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谈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共同交流学习方法。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的积极表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业布置练习二第1题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35+2=37 35+32=67 35 35+ 2 + 3237 67教学回顾审批意见课题两位数加两位课时安排 1 节次 1数(进位加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让学生在上一节学习的基础上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算理.在内容编排上让学生很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探索.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学会设计合理的一周营养食谱。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设计一周的营养食谱,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设计营养食谱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知道如何搭配食物,使其营养均衡。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合理搭配食物,使其营养均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设计营养食谱。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任务。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营养食谱的设计原则。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食物的营养价值资料,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板书。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吗?我们应该如何搭配食物,使其营养均衡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周营养食谱。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食物的营养价值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知道如何搭配食物。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设计营养食谱的方法和步骤。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出一周的营养食谱。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将本组设计的营养食谱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说明设计理由。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体育第二单元教案
(表格)
教学目标
1. 研究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如走、跑、跳等。
2. 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和灵活性。
3. 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心肺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走路练
- 研究正确的走路姿势和步伐。
- 进行一些简单的走路练,如直线行走、曲线行走等。
第二课时:跑步练
- 研究正确的跑步姿势和呼吸方法。
- 进行一些简单的跑步练,如短跑、长跑等。
第三课时:单脚跳练
- 研究正确的单脚跳姿势和技巧。
- 进行一些简单的单脚跳练,如单脚跳绳、单脚跳远等。
第四课时:跳绳练
- 研究正确的跳绳姿势和技巧。
- 进行一些简单的跳绳练,如单人跳、双人跳等。
第五课时:活动总结
- 学生进行综合运动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 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方法
- 示范法:教师进行动作示范,学生模仿跟随。
- 游戏法:将运动技能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兴趣。
-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活动,互相合作、交流。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正确、协调。
- 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记录学生的进步和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教学资源
- 操场或室内空旷的教室。
- 跑步道、跳绳等运动器材。
以上为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体育第二单元教案的概要,具体教学细节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01.【单元教材解读】一、单元主题第二单元题目是“我们的学校”,点明了本单元将以“学校生活”为主题展开教学。
本单元安排了《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近我们的老师》《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三课内容。
校园是学生的重要活动场所,学校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学校的空间环境和组织机构,增进对学校的归属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体会教师对学生的爱,认识到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提高积极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意识。
本单元旨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学会与人交往,培养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二、内容分析本单元三课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侧面展开教学,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理解老师以及参与学校生活。
《说说我们的学校》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的校园一角,调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特点,熟悉各个部门的职责,最后绘制学校平面示意图,来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感情。
《走近我们的老师》让学生回忆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发学生对老师感恩、理解的情感,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与误会。
本课通过调查、访问、制作感谢卡等方式,让学生具体了解老师的辛苦,体会老师的不易,进而更加尊重和热爱老师。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引导学生认识到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再从改善学校的不如意之处入手,让学生积极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并通过实际行动让学校变得更美好。
三、学情分析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学生对学校有了一定的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学习“我们的学校”单元,能增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在校园中,和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和老师,学生对老师有天然的尊敬与热爱。
但是学生对老师工作的感受往往是笼统的,并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老师的辛苦,对老师的一些做法并不理解,师生之间产生矛盾或误会也不知如何处理,这一点也是要引导和教育的。
和低年级相比,三年级的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接受者,更成长为主动的参与者。
他们不仅能认识到自己在学校中的成长,对于校园生活和班级建设也有了自己的看法。
人文主题这是第一个拼音单元,编排了4课拼音和1个语文园地,内容包括6个单韵母、8个声母,还穿插安排了儿歌、词语及认读字。
让学生在读读拼拼中运用、巩固所学拼音,使拼音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字母的学习和拼读的练习。
通过学习,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编排《ɑo e》学习ɑ、o、e三个单韵母及其四个声调;认识四线三格;会写ɑ、o、e。
《i uü》会读、会写三个单韵母。
《b p m f》一是掌握b、p、m、f的发音方法及音节的拼读方法,并能正确书写;二是认识汉字。
《d t n l》学习四个声母的认读、书写及与单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会读4个会认字、3个词语和一首儿歌。
语文要素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单韵母、声母,进行拼读练习。
“认识单韵母、声母”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拼音训练要素。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在图画中自主发现拼音的音、形元素,以帮助学习;也可以根据图画编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还可以结合自编手指操、顺口溜、自编儿歌等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这个单元的第二个拼音训练要素是“正确拼读音节”,与之联系紧密的是声调。
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声调,才会准确无误地拼读出音节。
学生要清楚地了解声调符号的形状和四声的读法,可以借助课文中小汽车的行驶路线图,学会ɑ、o、e的四声。
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学生的个体差异可能遇到的困难其他1.能根据情境图,在图画中发现拼音的音和形之间的联系,认识6个单韵母、8个声母。
2.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具体的人、事、物,练习两拼音节的拼读,掌握正确的拼读方法。
3.在游戏活动中认识四线三格,并能对照书本和老师的范写,找出拼音字母在四线三格中的占位,正确书写,逐步养成正确的执笔方法、写字姿势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4.能借助图画、生活物品等方法认识生字,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5.在大人的帮助下,阅读《小白兔和小灰兔》,了解故事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一:背上背包去秋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一:背上背包去秋游》的内容包括认识秋天的特征,学会合作出行,以及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秋游的乐趣。
本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童趣的秋游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人际沟通、合作分享的能力,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小学,对于秋游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但他们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参与实践活动。
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已经有了一些合作经验,但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此外,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准备秋游,如何与他人分享秋游的经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学会合作出行,体验秋游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分享等环节,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合作分享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团队意识,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秋游的乐趣,提高合作分享的能力。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活动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秋游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秋游任务;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秋游的乐趣,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好秋游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
2.学生准备:了解秋游的基本知识,准备好秋游所需的物品,如背包、水壶、零食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激发学生对秋游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秋游的目的地,以及秋游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任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完成秋游任务。
如观察秋天的植物、寻找秋天的颜色、品尝秋天的果实等。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的认识》教学设计主题线的认识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知道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发展抽象能力。
2.结合具体的操作活动,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发展空间观念。
3.能从实物原型抽象出线的活动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1.能说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共性与区别。
检验学习目标1达成情况。
2.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简单问题。
检验学习目标2、3达成情况。
【学习内容】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教材中安排的“看一看”活动,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然后通过“认一认”活动,体会到它们都是“直直的”,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接着,组织学生对直线、线段与射线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试一试”、“量一量”、“看一看”等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一种图形特征的印象。
4. 课时学生实际水平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学生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学生能从生活当中的实例直观感受线的长度、端点、曲直等方面的特征,教师在授课中引导学生抽象出三种线的几何图形,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模型。
在课堂中,应多找出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认识抽象的线提供生活背景,也要密切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环节一:自主探索(指向目标1)学生活动11、找一找、描一描在下面图片中的线。
教师活动11、创设“线的存在”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它们的存在意义。
2、小组里说一说,这些线有什么特点?3、全班讨论,总结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2、引导学生动手描一描,说一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线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