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想要的,父母们真的知道吗???
- 格式:docx
- 大小:13.77 KB
- 文档页数:3
孩子的内驱力写给父母的沟通心理学示例文章篇一:《孩子的内驱力:写给父母的沟通心理学》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我就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成长的土壤里渴望着发芽长大。
这颗种子里其实藏着一种很神奇的力量,那就是内驱力。
可你们有时候好像不太明白这股力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内驱力呀,就像是我身体里的一个小发动机。
比如说,我在学校看到有的同学画画特别好,我心里就痒痒的,也想画得那么棒。
这时候呀,这个小发动机就开始发动起来了。
我会自己找画笔,找纸,然后不停地练习。
我不需要你们在旁边一直催着我说“快画画呀”,因为我自己就特别想画。
这就是内驱力在起作用啦。
可是呢,爸爸妈妈,你们有时候做的一些事情就像是给这个小发动机泼冷水。
有一次,我正在兴致勃勃地搭积木,想要搭出一个超级大的城堡。
我在那一边想一边动手,可高兴了。
结果您走过来说:“哎呀,你搭的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还不如去看看书呢。
”当时我心里可难受了,就像一盆冷水直接浇灭了我心里那团热情的小火苗。
我就想,我搭积木搭得正起劲儿呢,为什么要打断我呀。
这就好比我在驾驶我的小飞船向着星星飞去,突然有人把飞船的引擎给关了,我只能在黑暗的宇宙里飘荡,多难受呀。
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希望我多看书,变得更聪明。
可是你们知道吗?我自己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兴趣呀。
就像我的小伙伴小明,他特别喜欢踢足球。
他只要一有时间就跑到足球场上去,跑得满头大汗也不在乎。
他爸爸妈妈一开始也不太理解,觉得踢足球有什么用呀,还不如去上补习班。
可是小明就跟他爸爸妈妈说:“我在踢足球的时候特别开心,而且我想成为像梅西那样的球星。
”他爸爸妈妈后来就慢慢支持他了,现在小明踢足球踢得可好了,而且他学习也没有落下呢。
这就说明呀,当你们支持我们的内驱力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做得很好,还能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还有呀,有时候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我心里其实是想自己克服的。
就像我上次做数学题,有一道题特别难,我在那想啊想,草稿纸都用了好几张。
质疑父母理解父母成为父母为主体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父母的看法,希望你们能听听我的想法,也能跟我讨论讨论。
我从小就经常听到长辈们说:"孩子就是父母的宝贝,家里最重要的就是孩子。
"可是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好像不完全是这样的。
我有一次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生我?"妈妈笑着说:"因为妈妈想要一个孩子啊,有了你,我们一家人就更完整了。
"我当时就开始思考,是不是妈妈想要孩子,是为了满足她自己的需求呢?还有一次,我闯了一个大祸,把家里的花瓶打碎了。
我很害怕,准备承受妈妈的责骂。
不过,妈妈只是叹了口气,没有生我的气,而是说:"没关系,这只是一个小意外,只要你没有受伤就好。
重要的是你要小心一点。
"那时我突然意识到,妈妈关心的其实是我自己的安危,而不只是担心我会破坏家里的东西。
再说爸爸,他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很晚才能回家。
我问过他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工作,他说:"为了给你和妈妈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我感觉爸爸是真心为了家人着想,而不是单纯为了赚钱。
通过这些例子,我觉得父母好像并不是把我们孩子当成主体,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主体。
他们生育孩子,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家庭完整的向往;他们关心孩子的安危,是因为孩子的存在影响着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他们辛勤工作,是为了给家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可是,后来我又在想,即使父母把自己看作主体,他们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我们孩子好。
父母把孩子的幸福作为自己的幸福,把孩子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难道不也是一种无私的爱吗?现在想来,或许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父母是主体,但孩子的存在也深深影响着父母;孩子是被呵护的对象,但也时刻牵动着父母的心。
这种亲情纽带,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彼此的重心和能量源泉。
所以,我们要感激父母的爱,也要体谅父母把自己当成主体的行为,因为正是这份"自私",造就了他们对孩子的关爱。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读后感读完《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我的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小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书里讲了好多好多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一样。
那些孩子,有的因为父母的陪伴,变得特别自信和勇敢,就像春天里迎着阳光生长的花朵,灿烂又美丽;有的孩子呢,因为缺少父母的陪伴,总是小心翼翼,像一只受伤的小猫咪,让人看着好心疼。
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我的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孤单的小鸟,想要飞却找不到方向。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亲子活动,看着同学们都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开心心地做游戏,我的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妈妈也能在我身边,和我一起欢笑,一起努力。
那时候我就在想,难道工作真的比我还重要吗?再看看我的好朋友小明,他的爸爸妈妈总是有时间陪他。
一起做作业,一起出去玩,一起分享快乐和烦恼。
小明就像一个充满能量的小太阳,每天都开开心心的。
我好羡慕他呀!这难道不就是父母陪伴的力量吗?就像小树需要阳光和雨水才能茁壮成长,我们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陪伴才能变得坚强和勇敢。
父母的陪伴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我们内心的宝藏,让我们充满爱和力量。
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就像在黑暗中行走的人,找不到光明的方向。
难道我们不希望在遇到困难时,有父母温暖的怀抱可以依靠吗?难道我们不希望在取得成绩时,第一时间能和父母分享喜悦吗?父母啊,你们可知道,我们要的不是多么昂贵的礼物,也不是豪华的大房子,我们只想要你们多陪陪我们,听听我们的心里话。
这难道很难做到吗?我想说,父母的陪伴真的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爱,学会去爱,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五彩斑斓。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多陪陪我们吧,让我们一起走过成长的每一步!示例文章篇二:《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读后感当我读完《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本书时,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父母的觉醒第九章读后感悟篇一父母的觉醒第九章读后感悟最近读了《父母的觉醒》的第九章,哎呀,这可真是给了我不少启发和思考呢!这一章里提到的一些观点,真的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书中说父母要学会放下自己的期望,别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身边好多父母不就是这样嘛,总想着让孩子按照自己规划的路线走,“你得考这个大学”“你得学这个专业”,可是这样真的对吗?也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天赋呢?我就想起我小时候,我爸妈总希望我能学钢琴,觉得有气质。
可我压根不喜欢,每次练琴都像是上刑场。
现在想想,他们可能就是没觉醒,没意识到要尊重我的兴趣。
还有啊,书里说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这可太对了!谁规定孩子就得是完美的小天使?他们也会犯错,也会有脾气。
就像我表弟,调皮捣蛋得很,可难道就因为这个我们就不爱他了?不可能嘛!我觉得,父母的觉醒真的太重要了。
不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多大的压力和伤害啊!难道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后回忆童年,都是满满的痛苦和压抑?不过话说回来,要做到这些也不容易啊!毕竟习惯了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孩子,要改变哪有那么简单?但我想,只要意识到了,就有希望,对吧?总之,读了这一章,我觉得自己对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许未来我当了父母,能做得更好呢!篇二父母的觉醒第九章读后感悟《父母的觉醒》的第九章,读完之后,我这心里呀,真是五味杂陈!这一章讲的东西,真的是直戳心窝子。
它说父母要真正看到孩子的内心,而不是只关注表面的成绩和表现。
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做到呢?我想起我同学小李,他学习成绩不好,每次考试回家都被他爸妈一顿臭骂。
可是小李其实特别善良,经常帮助别人,难道这些优点就因为成绩不好就被忽略了?这难道不是父母没有觉醒吗?还有啊,书中提到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我就觉得,这真的太难了!有时候大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看到孩子一点小错误,可能就忍不住发火了。
五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51页他怎么了后续“我觉得他这个人太偏激了!”5月15日,当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时,第一反应是愤怒。
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太过偏激和极端了。
但现在我知道他的行为是没有道理的。
我为我是一个人而感到骄傲,我为我做了这件事感到高兴。
一、他的行为是否正常?“可能会有一些情绪上的波动,但不是很明显。
他应该是一个成年人,不应该有情绪上的波动。
”这位校长表示,在学校没有发现他有不良行为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将他开除。
他没有必要受到这样的指责。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进行了改正,学校不会以任何理由开除他。
"我觉得学校的做法是对的,他能意识到自己错误。
"他说。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学二年级时和哥哥一起上学时的情景。
1、哥哥和我说话时,我们都在认真听、仔细听。
我跟哥哥说:"你听,我要做一个好学生,要有礼貌,要讲文明,不能因为别人,而伤害了自己。
"哥哥听完后说:"谢谢你了,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点头,表示认同。
他能听懂我说话,我也能理解他的意思。
我对他说:"不可以这样说话啊!"哥哥马上停止了嘴,但他还想说什么。
我觉得自己说出来他也会很生气,但是他不知道吗?2、妈妈在和我说话。
每次,妈妈都会在旁边说些什么,我当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每次都很害怕,因为我总是在旁边说什么,爸爸都没有回应我,我感到很无助!我很害怕妈妈看到我生气的样子,也不敢和我说话。
妈妈很生气,问我在想什么,当时我就说:"妈妈不想让你害怕,我觉得你很生气,现在好了,很喜欢和你妈妈说话。
"我听了之后笑了笑和她说了一句之后就走了。
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爸爸在呢?后来才知道是因为他没有回答我,他问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回答我,我很伤心地哭了,因为爸爸不听我对妈妈说'妈妈是对你最好的老师'!"所以他也说了同样一句话:"你还想继续吗?"虽然那次他确实不知道怎么回答了我,但是我感觉妈妈还是在担心我的将来会不会有什么困难呢?现在想来那时候真的很可怕!3、我把我的手放在哥哥的脸上,然后说:"兄弟,这不是打你,你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吗?"这是我第一次对我哥哥进行如此严厉的教育。
《后代》读后感篇一《<后代>读后感》读完《后代》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重锤,一下一下敲打着我的心。
也许很多人觉得,后代嘛,不就是孩子,就是生命的延续。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的,远不止这些。
它让我思考,我们给后代留下的,到底是什么?书中的主人公们,在生活的洪流中挣扎,他们努力为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可有时却迷失了自己。
这让我不禁想问,我们是不是为了后代,而失去了当下的快乐?可能是吧,我们拼命工作,拼命赚钱,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却忘记了陪伴他们成长的时光,这真的值得吗?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他们辛苦工作,为我付出了很多。
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可有时又会想,他们是不是为了我,放弃了太多自己的梦想?也许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无奈吧。
书里还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主人公为了给孩子买学区房,省吃俭用,甚至累垮了身体。
这难道就是我们应该给后代的吗?我觉得不是,后代需要的,可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关爱,我们的言传身教。
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们这一代人,到底要怎样做,才能给后代留下真正宝贵的东西?是金钱?是房产?还是一颗善良、勇敢、坚强的心?篇二《<后代>读后感》《后代》这本书,读完后真的让我感触良多,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啥滋味都有。
你说这后代,到底是啥?是希望?是责任?还是负担?我觉得可能都有。
书里那些人物的故事,真的太真实了,就好像是我身边发生的事儿一样。
比如说那个为了孩子能上好学校,到处求人的家长,哎呀,我就在想,这值得吗?也许在他看来,这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必须得做。
可我就觉得,孩子的未来难道就只有靠上好学校这一条路?还有那个为了给后代留下巨额财富,拼命打拼,结果累得一身病的人。
这不是得不偿失吗?后代要是知道了,心里能好受吗?说不定还会埋怨呢!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不都在为后代努力着吗?我爸妈就经常跟我说,要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才能给下一代创造好条件。
家长注意了!自尊心强的孩子都有这些表现家长注意了!自尊心强的孩子都有这些表现自尊心强的人会特别尊重自己,懂得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自己,孩子自尊心强都有以下的这些表现,不知道你的孩子有没有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尊心强的孩子都有这些表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很强的自尊心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要求比较严格一些,事事都想做得比别人好,想成为比别人优秀的人,也很享受被人称赞的感觉,因为这会让他感觉非常自信。
但是有时候自尊心太强的人往往不乐意接受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即使自己知道自己没有办法解决困难也不愿意低头。
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
2、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自尊心强的孩子都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如果别人说自己的好,他自然感觉很开心,但是别人说自己的不好的话往往会受到打击的。
其实有时候开个玩笑大家也不必要太当真,也许人家就是随口一说的事情你永远都记住了,这也会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影响的。
3、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有很强自尊心的人往往会比较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的尊严,不允许别人侮辱和歧视。
具有自尊心的孩子,往往能够积极做好自己的事情,为人处世光明磊落,有很强的责任心。
同时在学习方面,能够做到自觉、勤奋和刻苦,家长也不需要怎么看管这一类的孩子。
4、渴望得到重视自尊心强的孩子总是渴望自己能够得到家长老师的重视,不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了。
在生活中也比较爱面子吗,总是想自己能够留给其他人一个好的印象。
家长对待自尊心强的孩子一定要有所重视,也要对他做出正确的引导,有时候太爱面子也不是什么好事。
5、受不得委屈自尊心强的孩子有着一颗玻璃心,总是受不得一丁点的委屈,总是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对的,别人做的就是错的,其实有这样的心理不是很好,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错了就要承担责任,有错是正常的,只要自己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好了。
你的孩子自尊心强吗,他们都有哪些表现是你需要注意的呢?做家长的一定要给自己的下一代正确的教育,孩子需要有自尊心,但是没有必要太过自尊,那样就会变成自负了。
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作文篇一:《父母等着孩子感恩,孩子等着父母道歉》嘿,朋友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在咱们的生活里,父母和孩子之间有时候会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就像父母总是盼着孩子能感恩,而孩子呢,却老是等着父母来道歉。
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就拿我同学小明来说吧!有一次,小明考试没考好,心里本来就难受得要命。
回到家,他爸爸二话不说,就是一顿臭骂,说他不努力,不上进。
小明委屈得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他心里想:“爸爸怎么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呢?我已经很努力了,这次只是没发挥好,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一点鼓励,反而只会批评我?”这不就是孩子等着父母道歉的情况吗?再说说我邻居家的姐姐小花。
小花从小就喜欢画画,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一名画家。
可是她的妈妈却觉得画画没前途,非得让她去学钢琴。
小花心里那个不情愿啊,可又不敢违抗妈妈的命令。
她多希望妈妈能尊重她的梦想,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妈妈错了,应该支持你的选择”。
反过来,咱们的父母也有他们的想法。
比如说,我爸妈经常跟我说,他们辛辛苦苦工作,省吃俭用,就是为了给我提供好的生活条件,让我能好好读书。
他们觉得我应该感恩他们的付出,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他们。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就好像是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
父母就像那棵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提供养分,盼着小鸟能在自己的庇护下茁壮成长,然后懂得感恩大树的付出。
可小鸟呢,也许觉得大树有时候限制了它的自由,束缚了它的翅膀,它等着大树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给它一个自由飞翔的机会。
那到底是父母错了,还是孩子错了呢?其实啊,我觉得谁都没错!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希望孩子能有出息,过上幸福的生活。
只是有时候,他们的方式可能不太对,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而孩子呢,也不是不懂得感恩,只是希望父母能多听听自己的心声,多给自己一些尊重和理解。
就像我和我爸妈,有时候也会有矛盾。
我想要多玩一会儿,他们却觉得我应该多学习。
我会生气,会觉得他们不理解我。
可后来想想,他们也是为我好啊,我是不是也应该多理解理解他们的苦心呢?所以啊,我觉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最重要的是沟通和理解。
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哎呀呀,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书里讲了好多好多的故事,就好像是我身边发生的一样。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他的爸爸妈妈总是忙工作,很少陪他,结果这孩子就变得特别内向,不爱说话。
我就在想,这多可怜呀!难道工作比孩子还重要吗?还有一个例子,有个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特别注重培养他的兴趣爱好,带着他到处去玩,去见识新的东西。
这个小朋友就特别自信,什么都敢尝试。
这难道不就是因为他的爸爸妈妈给他创造了好的条件吗?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自己。
我的爸爸妈妈对我也很好,他们会陪我写作业,会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我。
就像上次我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我特别紧张,都想放弃了。
我跟妈妈说:“妈妈,我不行,我害怕。
”妈妈却笑着对我说:“宝贝,你怎么不行?你平时那么能说会道,这就是一个展示你自己的好机会呀!”爸爸也在旁边说:“别怕,闺女,就算没成功,咱也积累经验了不是?”在他们的鼓励下,我最终鼓起了勇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呢!我就想啊,要是没有爸爸妈妈的支持,我能做到吗?肯定不能啊!这不就像小树苗需要阳光和雨水才能茁壮成长一样吗?我们孩子就是那小树苗,爸爸妈妈就是阳光和雨水呀!有的同学家里,爸爸妈妈总是吵架,这同学在学校里也总是闷闷不乐的。
难道这对他的成长能好吗?反过来想想,如果爸爸妈妈关系特别好,总是和和气气的,那孩子心里得多温暖呀!再看看那些学习好的同学,很多都是因为家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爸爸妈妈爱看书,孩子也跟着爱看书;爸爸妈妈做事认真,孩子也跟着学会了认真。
这难道不是父母的影响吗?哎呀,父母可不就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嘛!他们的言传身教,可比什么昂贵的辅导班都有用得多!他们的爱和关心,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呀!难道我们能说父母不重要吗?当然不能!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起跑线!他们给我们的爱,给我们的教育,给我们的陪伴,这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以后要是有了孩子,我也一定要做一个能给他最好起跑线的好妈妈!示例文章篇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读后感》读完《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这本书,我的心里就像被投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你知道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吗?“熊孩子”“捣蛋鬼”……往往是家长对孩子某些行为无计可施时的一声慨叹。
那孩子真的那么捣蛋?真的喜欢不按常理出牌?真的那么难懂吗?NO!其实孩子可以很好教,关键是家长要看到他们的真正需要。
那么孩子在不同年龄段有哪些需求,家长又如何可以洞察?1、安全感的需要关键字:吃手、不安很多小孩的父母会苦恼孩子吃手。
其实,最初孩子吃手,大多是想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
吃手是一种他们在陌生、局促或紧张的环境下,给自己安全感的方法。
开始时,孩子吃手是特定环境中才有的行为,但如果我们没有及时注意到,这个行为就会慢慢变成孩子潜意识的习惯,而一旦成为习惯,孩子就会在任何环境下都出现这样的行为。
因此,吃手这个行为基本都是由特定环境想满足自己安全感发展而来,遗憾的是,父母往往是在这个行为变成习惯之后,才想要去改变,我们可能根本没发现,最早时孩子的吃手行为和他所处的环境有关。
当一个小宝宝没有办法在父母那里获得安全感的满足时,他就会自己发明出一种方法来满足自己,我们需要懂这一点。
如果孩子吃手时,我们非常粗鲁地去限制他吃手,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来满足孩子的安全感的话,就是不能叫做懂孩子,我们没有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们当然需要阻止孩子吃手的行为,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满足他安全感方案。
否则就变成了我们不想让孩子上网玩游戏,但他的生活又那么的枯燥无聊。
他白天难道就需要呆在床上看天花板吗?这不应该是他生活的样子。
所以当我们没有办法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是没有权利给孩子说“不”的。
2、被关注的需要关键字:扔东西、渴望关注孩子到了两岁多到三岁时,我们会发现他们有扔东西的行为。
看见桌上有东西他扔在地上,然后你帮他捡起来,啪,又扔在地上,你再捡起来他又扔在地上。
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反映出的是他渴望被关注的需求。
这种需求源自于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指挥别人听从于他,让他证明自己的存在,孩子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人。
孩子真正想要的,父母们真的知道吗???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除了工作就是孩子,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不仅感受不到关注和爱,甚至倍感压力。
其实父母犯了一个通病,一方面是教育的方式不对,另一方面就是如何快速有效的陪伴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亲教导。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而爸爸则是塑造孩子对人生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
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教育都非常重要。
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是否幸福;和父亲的关系是否和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
高品质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每天抽出一点时间专注的陪伴孩子!所谓高
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当下,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的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等等。
还有,很欣赏的眼神也很重要。
方法还有很多,而最关键的就是:在那个片刻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是——全身心的同在。
不多,每天只要15分钟!
在中国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当下家庭多数都是一个子女,作为中国父母这个职业其实是最需要训练却最缺乏训练!也许你事业有成,但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教育的失败!很多家长事业有成,却整日为孩子的问题烦恼,最终导致家庭、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影响。
在这里想告诉家长,孩子的成长教育如果在早期没有打好基础,青春期是唯一的补救机会,这时候的孩子处于心理发展健全阶段,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千万不要错过这次机会,多一些有效的时间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