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本P8一10例1、2,做一做,习题1、2。

、通过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笔算加法的教学,使学生理

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

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

重点: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会正确计算。

课件、小棒若干条、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卡片口答:36、35、45、73、30、58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再说36、35、45各个数位上的数是什么?

2、课件展示课本参观博物馆情境主题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汽车?

(2)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学生发现: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启发学

生列出36+30=和35+34=两个算式。提问:这里为什么用加法

计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3、让学生观察比较36+30、35+34的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

式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揭示课题)

二、协作探究,概括方法。

A、探讨例1的计算:36+30

1、学生口算并说明口算依据,指出36+30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索36+30的计算方法。

(2)学生汇报:说一说桌面上有多少根小棒,请学生投影演示摆的过程,并边摆边说。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引导领会把哪些小棒合拼?

3 、图、式结合,理解算理。

对照小棒图指导学生学会写竖式的方法和顺序。

(1)先写数位名称“十”、“个”。

(2)分别对准数位写第一个加数36。

(3)在36的下一行和在36高位之前书写“+”号。

(4)在36的下行在十位上写3与上面的3对齐,在个位上写0与上行的

6对齐,写出另一个加数30。

(5)在两个加数的下面划“________”,相当于“=”号。

4、学生尝试笔算,引导学生阅读P9讨论:这道题在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5、P9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B、尝试探究例2的算法:

1、引导学生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点。

2、学生独立操作学具(边摆边说把什么对齐),再尝试笔算。

3、指名板演笔算并口述思维过程,再同位口述计算的过程。

4、小结:例1、例2计算题除了以上发现的共同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5、练习:P 10做一做独立笔算,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3习题1:独立训练,指名口述图意和笔算的思维过程。

2、P13习题2:独立训练,指名板演订正。

3、课件出示错题:看谁是小医生,请判断说理。

2 3 6 5 3 5 4 7

+4 2 +2 3 +4 0 +2

6 6 4 8

7 5 6 7

4、找朋友训练:同桌比赛找出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

27+32 45+21 20+53 11+62 60+6 49+10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的笔算,请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读书P8—10,口述35+50的笔算过程。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课本P11、12例3,做一做,习题3、4。

、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

法则,能准确计算。

2、通过尝试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大胆尝试探索的良好品质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独立尝试计算成功的喜悦。

重点:掌握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会运用法则规范地计算。

难点:会灵活运用计算方法。

课件、小棒若干条、直尺。

教学步骤:

一、温固训练。

1、小组交流: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笔算下面各题,口述计算过程。

36+40 5+72 43+25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课件展示“参观博物馆”画面:指导学生观察,提出:如果每辆车准

乘70人,那么二(1)班(36人)于二(3)班(35人)能合乘一辆

车吗?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36+35=,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导入课题

2、学生尝试领悟36+35的结果,诱发学生运用多种想法口算。

(1)启发学生进行各种想法。

36+30+5=71

(30+30)+(6+5)=71

30+35+6=71

(2)小组合作讨论喜欢哪种方法?

3、引导学生操作探究。

(1)摆小棒说明算理。

36+35先摆3捆6根,再摆3捆5根,单根对齐,整捆对齐,后把3捆6根和3捆5根小棒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提问:先加哪一部分,单根的6根和5根怎样加,合起来是几根?满了10根可以捆成一捆,把它放在哪里呢?现在整捆小棒有多少捆?怎么得来的?

(2)课件演示,学生口述:把单根的小棒合起来,满了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的下面。

(3)竖式演示:

解释介绍“进1”的写法:在横线上面的十位上的右下角写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个十。

那么十位怎样加呢?3加3再加1,为了避免忘记加进位1,也可以从1加起,1加3再加3。

4、比较总结:

(1)小组讨论:例3和上节课学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引导归纳:

相同点:不同点:

1、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2、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3、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5、学生尝试练习:课本第11页中的“做一做”题。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3习题3:同桌协作训练,指名投影说笔算过程。

2、P13习题4:小组比赛,看谁笔算得准又快。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加法的笔算,请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读书P11,口述58+27的笔算过程。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课本P14、15的习题5—10。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培养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问题的能力。

投影仪、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温故导入,明确算理。

1、出示卡片口算,并口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25+5= 18+8= 40+16= 36+10= 38+9=

80+10= 4+30= 70+27= 64-3= 18+8=

2、计算65+21 、39+54:指名板演并口述计算思维过程。

3、引导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揭示课题。

二、协商训练,运用方法。

1、投影口答:

(1)口算23+48时,先算20+(),再算3+(),后算60+()。

(2)计算45+26时,先算(),再算()。

2 、P14习题6:先让学生观察这三题的计算过程,再对照笔算两位数加

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限时比赛,后投影分析计算过程。

3、P14习题8: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请个别同学说本题的题意,以

小组进行计算比赛。

4、P14习题7:学生独立笔算,小组交流从表里数据发现了什么?

5、谈话引入训练P15习题10:

(1)学生分析如何做题,小组交流如何分析数理?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分析思维过程。

7、补充题(计算游戏):看谁加上一个相同的加数算得快。(和在100以内,

如果和超过100,计算正确可以加分,给以鼓励。)

8、课内作业:P15习题9。

三、小结。

对比归纳两位数加法的进位、不进位计算的区别,指名说说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

1、复习两位数加法计算的法则,并试举例说36+28的计算思维过程。

2、自由选择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式计算。

第四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课本P16、17例1,做一做,习题1—4。

、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

和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及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想,认真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

法和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难点: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课件、若干圆纸片,数位顺序表。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演示45+23的笔算过程,学生说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这两点。

2、播放我国成功申办2008奥运会后全国欢庆的录像:

教师进行激情谈话:你们知道全国各地的人们为什么这么激动吗?

那是因为通过我们全国人们的共同努力,北京在全世界申办2008奥运

会的4个有名的城市终以绝对优势取得了成功,这不仅仅是申办的成

功,而且是向全世界证明我国的综合国力,所以全国亿万人民都为此欢

呼。

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课件展示课本第16页“北京赢了”画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画面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1)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列出算式56-22。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3、探索计算方法:56-22

(1)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

①56-20=36 36-2=34

②50-20=30 6-2=4 30+4=34

③用计算器算。

④56-30=26 26+8=34

(2)四人小组再数位表上摆圆,探索56-22的计算方法:思考“十位上的5个圆片表示什么?个位上的6个圆片表示什么?”

(3)同桌讨论如何摆竖式笔算,指名板算判断哪个竖式计算正确,师生共同评价。

5 6 5 6 5 6 5 6

―2 2 ―2 0 ―2 2 ―2 2

3 5 7

4 3 4 3 8

(4)引导阅读例1讨论: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列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4、引导学生对比上述计算法则与加法计算法则的异同。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P19做一做:独立训练,指名板演,集体交流算理。

2、P20习题1、2:独立训练,集体订正。

3、投影:有关看圆片图列竖式计算。(题略)

4、p20习题3、4: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计算结果。

5、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计算,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做错的同学给予个别辅导。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请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读书P17例题,口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思维过程。

2、把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告诉家长。

第五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课本P18例2、3,做一做,习题5、7、8。

、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重点: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

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难点: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

课件、小棒若干条。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48-15的计算过程,指名说出笔算的方法。

2、课件展示P16“北京赢了”主题图:

(1)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

(2)结合学生的汇报交流,揭示课题。

二、协作探究,概括方法。

1、操作活动,合作探究:

(1)小组协作摆小棒,探索56-18的计算思维过程。

(2)学生汇报成果:谁愿意说说自己的方法?

(3)课件演示摆小棒的过程:让学生完整看一遍演示的同学摆小棒的过程。

2、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

① 56-18,先减哪个数,减多少?减数十位上的1和谁对齐?个位

的8呢?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

么办。

②引导归纳:不够减从十位退一,理解如何从十位退一?

③现在个位怎样计算呢?想想摆小棒的过程,然后同桌讨论交流。

④现在十位怎么计算呢?被减数十位退一后,十位上的数发生了什

么变化?

3、引导学生把计算结果的横式上写上单位名称,写出答语:巴黎比北

京少38票。

(1)比较评价:例2与例1的异同点,指出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提问:在进行退位减时要注意什么?

(2)尝试训练习题5: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然后再用竖式笔算。

4、探究例3:50-24

(1)学生仔细观察例题,思考这道题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进行计算。

5、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合作讨论。

引导学生归纳如下: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减起

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课内训练,运用知识。

1、判断对错,并把错的改过来。

3 7

4 8

5

6 4 0

- 2 9- 1 8 - 2 7 - 1 5

1 2 3 0 3 9 2 5

2、习题7:学生口答结果,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3、习题8:引导学生审清题意,再学生独立训练,看谁“找”得又好又快。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口述P18例题的计算思维过程。

第六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课本P21、22习题6、9、10、11、12、13。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算理的理,提

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算理的理,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难点: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

课件、小棒若干条。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卡片口算:

25+5=38-8=90+5=33-4=

40-4=50+30=50-30=33+4=

2、学生独立计算28—12、76+1

3、45+27、36-18,比较分析两式得算

法上的异同:提问: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

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课。板书课题: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二、协商运用。

1、四人小组分工计算28+35、43-26比赛,指名说想法。

2、P21习题6:学生独立训练,同桌交流意见,再投影说错误的原因。

3、补充:判断对错,把错的改过来,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3 8 2 6

4

5 2 8 5 3

+ 27 + 3 + 4 3 - 2 5 - 2 8

5 5 5

6 8 8 3 3 5

4、习题9:先让学生把题看清楚,弄清题意后,再进行填空,把答案直接写在“□”里。

5、第10题: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全班齐练,并进行集体订正。

6、第11题:以诚待人竞赛形式进行计算,看谁能在规定6分钟的

时间做完10道小题。7、第12题:引导学生先进行有关笔算,再根据笔算结果比较大小,把答案直接写在“○”里。

8、在○里填上“+”或“-”

36○5=41 48○18=30 22○22=0

40○40=80 32○28=60 80○10=70

9、第13题:先提问,表格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学生提

问题。教师把学生担出的数学问题归纳,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个

问题列式解答。

四、小结。

今天练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你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口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思维过程。

第七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

课本P23例4,做一做,习题1、2。

、使学生理解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解答。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3、渗透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环保意识

的教育。

重点:掌握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的解决思路,并准确地解答。

难点:会运用分析的方法。

课件、三角形、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卡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退位加减法)。

2、投影:看图填空。

(1)○○○○○○○□□□□□

◎◎◎◎◎◎◎◎◎◎

○比◎多()□比◎

()

(2)比18多1的数是(),比20少1的数是()。

3、结合训练归纳思考过程,导出课题。

二、协作探究,归纳方法。

1、课件出示“全校卫生评比”主题图:

(1)引导观察,小组讨论:图中提供了哪些信息?小组交流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

(2)引导汇报,启发分析:图中提出了什么条件、问题?

2、探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1)同桌交流图中信息“求二(2)班得了几面红旗?”,可以根据哪几个信息得出结果?

(2)课件出示完整表述的加法应用题:让学生摆三角形分析怎样求“二

(2)班得了几面红旗”?怎样列式解答?“

(3)课件演示解答的过程:明确写单位名称、作答句。

3 、探讨简单的加法应用题:

(1)小组讨论:根据图中信息,你还能提出别的班得了多少面红旗吗?

(2)引导汇报:

三(1)班得了14面红旗,根据“二(2)班得了13面,三(1)

班比二(2)班多了1面”可知。

四(1)班得了16面红旗,根据“三(1)班得了14面红旗,四(1)

班比三(1)班多了2面”可知。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三(1)班得了几面?和四(1)班得了几面?”的思维方法。

(4)学生分别列式解决问题,并指名投影解答过程。

4、引导比较例4种的加减法应用题的题型结构何解决方法上的异同。

三、课内训练,运用解法。

1、操作摆三角形:

(1)第一行摆1个3个。

(2)第二行摆6个4个。

2、看图列式计算:

第一行:□□□第一行:◎◎◎◎◎◎

第二行:比第一行多2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少2个。

第二行摆了()个。第二行摆了()个。

3、P23做一做:小组交流观察到什么信息,讨论提出问题,指名板演解

答分析。

4、P24习题1和补充:把习题1的条件2改为“今年比去年少28只”。

(1)学生利用三角形摆出习题提供的信息,思考解决的方法。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指名投影分析题目的解答思维过程。

(3)教师结合学生的训练、分析总结:分析思考解决求较大或较小

数的应用题的解答

方法。

5、习题2:独立训练,集体分析。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读书P23例题,口述每道应用题的思维过程。

2、操作摆图领会求较大或较小数的图意,并分析解答的思维。

第八课时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练习

课本P24、25习题3—8。

、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掌握,进一步理解简单

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学生的正确、熟练加计算的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唐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方法和解决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的思维过程。

难点:学会灵活运用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投影仪、小棒、卡片。

教学步骤:

一、操作活动,明确算理。

1、实践操作1:摆小棒理解两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的笔算过程。

(1)摆15根和27根小棒合起来的过程,说说怎样处理5+7?

(2)摆从23根小棒去掉16根的过程,说说怎样处理3-6?

(3)引导归纳笔算加减法德计算方法。

2、实践操作2:摆小棒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应用题解答过程。”

(1)第一行摆5根,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多3根,说说怎样计算第二行

摆几根?

(2)第一行摆5根,第二行摆的比第一行少3根,说说怎样计算第二行摆几根?

(3)引导概括: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应用题题”的思维过程。

3、补充训练:

(1)同学们种杨树25棵,松树比杨树都9棵,种松树多少棵?

(2)弟弟比姐姐小15岁,姐姐今年23岁,弟弟今年几岁?

二、协商训练,分析运用。

1、P24习题3:小组限时训练,同位交流计算结果。

2、P24习题4:游戏活动(男女生计算比赛,指名贴卡片活动)。

3、P25习题8:四人小组分工合作训练,互相评价订正。

4、补充训练:

(1)二(5)班有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10人,男生有几人?

(2)二(6)班有男生32人,女生比男生少8人,女生有几人?

5、P25习题8:

(1)学生独立阅读题意。

(2)小组交流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启发小组汇报不同的数学问题。

(3)学生独立解决,并指名分析思维过程。

6、课内作业:习题6、7(巡视辅导,发现问题)。

三、小结。

今天练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和求较大数、较小数的应用题的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口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应用题”的解答思维过程。

2、操作摆图领会求较大或较小数的图意,并分析解答的思维。

第九课时连加、连减的笔算

课本P25—27例1、2,做一做,习题1、2。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学会用竖式的简

便写法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笔算的准确率,规范的用竖式笔算的习惯。

3、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并准确地计算。

难点:学会进退位的计算思维。

课件、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境导入。

1、出示卡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退位加减法)。

提问:9+3+5、16-4-8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计算并说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8+34、85-40。

3、设疑揭题:如果把28+34改为再加23、85-40改为再减26,该怎样

计算?结合学生回答引出课题。

二、探讨方法。

1、引导探讨例1:

(1)课件演示“摘西瓜”主题图:引导分析图中提供了哪些条件?哪些问题?

(2)引导分析如何列式解决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计算28+34+23?学生同位交流计算过程,板演计算。

(4)结合学生的板演引出简便竖式的写法,投影解答计算过程。

2、探讨例2:

(1)课件演示“运西瓜”图: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题意和说出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2)学生尝试计算85-40-26,指名板演不同的算法(三种)。

(3)指名说说简便计算的过程和解答过程。

3 、课件演示例1、2的解答过程,比较两式计算上的异同。

4、引导小结:教师揭示今天学习了什么,学生谈学习收获,引出连加、

连减的笔算可以一个竖式或分步列竖式计算。

三、课内训练,运用解法。

1、p25做一做和p27做一做1:学生独立训练,再师生分析订正。

2、p27做一做2:独立训练,板演订正。

3、P29习题1:引导领悟题意,学生独立训练。

4、课内作业:完成P29习题2。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口述P25—27例题的笔算思维过程。

2、自由出题训练。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的笔算

课本P28例3,做一做,习题4、5。

、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学会用竖式

的简便写法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能力,计算的准确率。

3、体验运用知识迁移的成功喜悦。

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准确地计算。

难点:会灵活地掌握进、退位的计算思维。

课件、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卡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进退位加减法)。

提问:9+3-5、10-4+8的运算顺序。

2、投影应用题:用竖式计算并说计算思维过程。

(1)车上原来有67人,第一次上了15人,第二次上了17人,现在车上有几人?

(2)车上原来有67人,下了25人,又下了28人,还有多少人?

3、出示“车上原来有67人,下了25人,又上了28人,现在有多少人?”

引出课题。

二、尝试探究,概括方法。

1、引导探讨例3的数量关系:

(1)小组交流“例3的条件、问题分别是什么?”;再讨论“怎样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该怎样列式?”

(2)学生汇报例3的条件、问题,引导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领会怎样列式解决问题?

2、引导尝试探讨计算的方法:

(1)研究比较例3与例1、2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尝试计算,指名板演不同的计算过程。

(3)引导对比两种计算过程哪种比较简便,并指名板演解答例3的过程。

3 、尝试训练:P28做一做(学生独立训练,投影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4、引导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可以用简便竖式的写法进行计算,计

算时要看清楚运算的符号。

三、课内训练,运用方法。

1、p29习题2的第3小题:学生独立训练,再同位口述计算的思维过程。

2、p29习题4:独立训练,板演订正。

3、P29习题5:限时计算比赛,指名板演订正。

4、补充训练:学生训练,指名分析,集体订正。

(1)丁丁要做25架飞机模型,第一天做了9架,第二天做了8架,还剩几架没有做?

(2)二(1)班原来有53人,转学5人,有插班6人,现在有几人?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复习例1、

2、3,比较三道题计算方法上的异同之处。

2、口述例题1、2、3的笔算思维过程。

第十一课时笔算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练习

课本P29、30的习题3、6—9和思考题。

、引导学生巩固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提高加减混

合计算的熟练程度。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笔算和规范书写的习惯。

3、培养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意识,体验对应思想在生活中的应

用。

重点:巩固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准确地计算。

难点:会灵活运用方法熟练地计算。

投影、直尺、卡片。

教学步骤:

一、温故训练,明确算理。

1、出示卡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进退位加减法以及有关加减混

合运算的口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