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80 例
- 格式:pdf
- 大小:67.90 KB
- 文档页数:2
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万丽玲;刘洁【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 0.9%氯化钠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患者给予丹红注射液20 mL和脑蛋白水解物10 mL+ 0.9%氯化钠250 mL缓慢静脉滴注,每日1次.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5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改善脑内微循环、保护缺氧的脑组织和神经细胞受损作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急性脑梗死有协同增效作用,值得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4(014)012【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丹红注射液;脑蛋白水解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疗效观察【作者】万丽玲;刘洁【作者单位】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南昌330046;江西省井冈山市拿山乡卫生院井冈山3436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急性脑梗死病人越来越多,已成为人类三大致命病因之一[1],其病死率仅次于恶性肿瘤,排名第二,也是引起成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研究表明,我国的急性脑梗死发生率正以近8.7%的速度上升,急性脑梗死不仅造成患者肢体活动障碍、语言障碍及躯体残疾,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由于我国普遍存在脑梗死发病后诊疗不及时,并且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因而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明显改善上述症状。
笔者从2013年7月~2014年5月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0例均为住院患者,按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 43~78岁,平均(62.1±9.14)岁;对照组 40例,男24例,女 16例,年龄 45~80岁,平均(63.8±9.14)岁:两组患者全部符合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标准,发病48 h内就诊,均为首次发病,经CT扫描证实,排除脑出血、药物过敏和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80例的疗效探讨刘可威;吴锡锰【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n=40)。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结果全部80例脑梗死患者经过了不同方法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5%。
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其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并且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4(000)020【总页数】1页(P131-131)【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脑梗死患者;复方丹参注射液【作者】刘可威;吴锡锰【作者单位】广东 516800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广东 516800 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本研究通过对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不同方法的治疗,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惠州市龙门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43~81岁,平均62.8岁。
2组患者身高、体质量、年龄、性别、病史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进行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治疗,包括纠正患者的电解质、酸碱以及水平衡,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血糖的检测。
如果患者出现率内的高压状态则进行每天3次的静脉滴注20%的甘露醇125mL,可用来缓解患者脑部的水肿,达到降低颅内压的目的。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混合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连续静脉滴注2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20mL混合0.9%的氯化钠注射液250mL,1次/d,连续静脉滴注2周。
中西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80例【摘要】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探讨疗效。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人,治疗组应用奥扎格雷钠、血栓通、胞二磷胆碱。
降压药等常规治疗并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应用15天一个疗程。
比较疗效。
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9%优于对照组66%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3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27-01急性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较高。
在临床上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报告如下:选取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治疗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5岁-70岁,平均56岁,病程4天-15天,完全瘫痪8例,不完全瘫痪21例,失语24例,运动性失语22例,混合性失语8例。
同时合并血压高18例,合并冠心病心肌缺血11例。
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病程3天-14天,完全瘫痪6例,不完全瘫痪16例,失语22例,运动性失语16例,不完全性失语8例,同时合并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6例。
两组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都为第一次发病,均行头部ct检查证实,明确诊断为脑梗死。
严重心功能不全,合并症严重患者除外。
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并发症评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1.2.1 对照组常规应用奥扎格雷钠、血栓通、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脱水药及降压对症治疗。
1.2.2 治疗组以对照组常规应用奥扎格雷钠、血栓通、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脱水药及降压对症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中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它包括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多种病症,危害严重。
为了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传统的中医和现代的西医逐渐开始结合,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模式。
本文将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其优势与局限。
一、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中医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治疗思路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强调以调理身体内外环境为主要目标。
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如中药可调整血液流变学状态,改善心脑血管的微循环,提高心肌供血,中医针灸可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平衡阴阳。
这些中医疗法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不少患者的认可。
二、西医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西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侧重于使用药物、手术等现代医疗技术,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等。
这些方法在治疗冠心病、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严重的患者来说,西医治疗甚至可以挽救生命。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现状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例如,中医药可以缓解西药的副作用,加强心脑血管的自愈能力,西医可以减少中医用药的时间,快速缓解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疗效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验证。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相较于单一的治疗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
既可充分发挥中医调理和西医急救的双重作用,又可避免了传统西医治疗中存在的副作用和依赖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局限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不是万能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
首先,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进行指导和判断,对于一些临床经验不足的医生来说,可能会带来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
80例急性脑梗死临床相关性综述[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5-22-02急性脑血管病是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由于各类动脉炎以及脑动脉的皮质层主干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起的动脉血管腔狭窄或栓塞,进一步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或者中断,最终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同时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有很大的关联性,发病率和致残率都较高,并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因此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生命和生活有极大的影响。
我院使用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0~70岁,此80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17±4.38)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并且无严重心、肺、肝和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疏血通注射液(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Z20010100)6mL+5%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依达拉奉(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中心,H20090353)30mL+生理盐水100mL静滴,2次/d。
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糖旋酐(广东远大药业有限公司,H44025079)+血栓通冻干粉[(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20025652)]静脉滴注,低分子右糖旋酐+血栓通冻干粉。
血栓通冻干粉+低分子右糖旋酐500mL静滴,1次/d。
疗程各为14d,两组同时予肠溶阿司匹林,胞磷胆碱,依病情调脂、降糖、控制血压等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40例临床观察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脑梗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临床上表现为头晕、头痛,部分病人可出现呕吐及精神症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的脑部损害的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病情较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
大小便失禁以及瞳孔散大等脑疝症状。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梗塞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40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02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及分型标准[1]。
有相应的神经系统体征和症状,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有心、肝、肺、肾功能不全及代谢性疾病者除外。
随机分为两组,两组之间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发病后24~72 h内开始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0 d后检测临床疗效,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包括支持与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并发症,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保护、降颅内压等,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口服,予奥扎格雷注射液80rag及川芎嗪粉针120mg静滴,每日1次,l4天1个疗程。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以下5个证型治疗:(1)肝阳暴亢证: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本方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方中天麻、平肝熄风,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伏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
(2)风痰阻络证: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本方以祛风化痰通络为主,兼用血药气药以调理,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手足健运、舌本柔和。
方中以秦艽祛风通络,羌活、独活、防风等辛温之品祛风散邪;当归、白芍、熟地川芎养血活血,起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8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脑血栓形成患者80例,给予西医治疗和益气活血之中药汤剂(黄芪、红花、川芎、地龙、川牛膝、丹参、桂枝、山楂等)治疗,14天后分析疗效。
结果:本组总有效率92.5%,疗效显著。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血栓形成疗效脑血栓形成是供应脑部的动脉系统中的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局部脑组织坏死。
2005年1月~2008年5月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同时,并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经验,配合益气活血之中药汤剂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5年1月~2008年5月收治脑血栓形成患者8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检查证实,均在发病5天内就诊。
男55例,女25例,年龄58~78岁,平均64.5±15.5岁。
治疗方法:①西医治疗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胞二磷胆碱0.75g 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滴,1次/日,肠溶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日,14天为1疗程。
②中药汤剂:黄芪30g,红花10g,川芎10 g,地龙15g,川牛膝15g,丹参30g,桂枝6g,山楂30g,水煎服,取汁300ml,分二次温服,日1剂,并随症加减,14天为1疗程。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①基本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自理,能做一般性工作。
②显著进步:肌力高2级或2级以上,生活部分自理。
③进步:偏瘫失语好转,生活不能自理。
④无变化: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⑤恶化或死亡。
结果本组80例,根据疗效标准,基本治愈25例,显著进步26例,进步23例,无变化5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92.5%,疗效显著。
讨论现代研究证明,脑血栓形成是由于动脉壁的病变、血液成分的变化及灌流压的改变使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细胞代谢紊乱或氧自由基诱发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神经纤维膜代谢紊乱,而致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系列症状,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
治疗结果 治愈18例,有效2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6.9%。
讨 论 分泌性中耳炎在临床上很常见,疾病诊断容易,但西医研究认为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涉及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及相互作用的结果2,较近的还有张全安等学者的内通风引流阻塞学说,病因病理至今为止尚未十分清楚。
治疗3一般采用消炎抗菌、脱敏、血管收缩剂滴鼻、鼓膜穿刺抽液及置管,有一定疗效,但对于病情重,病程长且反复发作者,上述方法很难奏效,而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应用中药进行治疗则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属祖国医学“耳胀”、“耳闭”,“耳聋”范畴,医书中又有“卒聋”、
“风聋”之称。
本病初期多因外邪侵袭,肺气不宣,邪滞耳窍,气机不利而致耳胀闷不适,久病邪毒不去,经脉不畅,或病久正虚以致湿浊内阻,清阳不能上充耳窍,浊阴不能下降,升降失调,湿浊之邪反上犯清窍,滞留于耳,使耳窍闭塞不通。
究其根源,我们认为,关键在于脾。
脾居中焦,为上下之通道,升降之枢纽,主运化水湿,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临床上脾虚最易生湿,湿盛也最易困顿脾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张景岳有:其表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的论点。
《医宗必读》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这些都说明湿浊从脾论治最为恰当。
我们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菖蒲、白芷,辛香燥湿上通耳窍,能宣通耳窍,祛除蒙蔽清窍之邪,有引子药的作用。
少阳经起目锐,上头角,行耳后,入耳内。
耳部疾患从定位上讲多属肝胆,故用柴胡、黄芩、半夏,清解少阳之邪,舒畅气机。
配伍党参,补中扶正,健脾以制痰;生黄芪益气利湿;生山查醒脾消滞以助脾运;柴胡、升麻,葛根;生发清阳。
甘祖望老前辈认为此3味药合用升清的作用最强,最具冲击作用4,用量可以轻些,3~6g 即可。
少佐以丹参活血,以防久病有淤,痰淤互结。
临证时根据兼症灵活加减,每每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何江,韦立国,徐志文.鼓膜双穿刺加压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8(1)∶51~52 2 黄选兆,主编.耳鼻咽喉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7
3 邢学锋,李莉洁.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陕西中医杂志,2003;24(12)∶1138
4 严道南,干千.甘祖望教授思想简介.中医耳鼻喉科学研究,2003;2(4)
(收稿2004212216;修回2005203215)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80例
刘 泳 兵器工业西安521医院 (710065)
摘 要:目的:观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疗效。
方法: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预防感染、维持内环境、气管切开等西医综合治疗。
治疗
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给予清开灵40ml+丹参注射液20ml。
两组进行
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中康复37例,ADL标准评定:Ⅰ级27例,Ⅱ级5
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
对照组中康复34例,ADL:Ⅰ级18例,Ⅱ
级3例,Ⅲ级5例,Ⅳ级6例,Ⅴ级2例。
提示: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用丹
参及清开灵注射液,中西医相互协同、活血化瘀,醒神复苏,清热化痰,降低体
温,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主题词:脑血管障碍/中西医结合疗法 活血祛瘀剂/治疗应用 @清开灵 @丹参注射液
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10月,对8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对照治疗及观察,就清开灵、丹参注射液的治疗作用进行探讨。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中高血压脑出血52例,
脑梗塞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
根据临床表现,GCS评分及头颅CT检查情况入选病例。
采用配对试验法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8岁; GCS评分38分24例,912分16例,平均8.2分;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6例,脑梗塞1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其中10例合并其它基础疾病:冠心病5例、糖尿病3例、动脉硬化2例,行手术治疗者17例。
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082岁,GCS评分38分25例,912分15例,平均7.92分;其中高血压脑出血26例,脑梗塞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其中11例合并其它基础疾病: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动脉硬化2例,行手术治疗者18例。
两组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梗塞面积、GCS评分及手术治疗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止血、预防感染、维持内环境、气管切开等西医综合治疗,需手术者均于发病24h内手术。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或手术3d后病情相对稳定时每日给予清开灵40ml+5%葡萄糖500ml静滴,7d后给丹参注射液20ml+ 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治疗3周,全部病例入院后行心电监护,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变化,每日测评GCS,定期复查头颅CT (入院3d内,7d内、3周内),入院310d内,每日腰穿测定两组颅内压变化。
3个月后行GOS评分。
两组间各指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27例(67. 5%),中残5例(12.5%),重残2例(5.0%),植物生存1例(2.5%);对照组:恢复良好23例(57. 5%),中残4例(10.0%),重残4例(10.0%),植物生存2例(5.0%)。
GOS评估提示治疗组良好,中残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重残、植物生存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除住院期死亡9例间外,其余71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36个月,平均4.5个月。
治疗组中康复37例,术后功能恢复以日常生活能力(ADL)标准评定:Ⅰ级27例,Ⅱ级5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晚期死亡1例,为多器官功能衰竭。
对照组中康复34例,ADL评定:Ⅰ级18例,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6例,Ⅴ级2例,晚期死亡2例,原因为肺部感染及心脏病。
讨 论 西医认为脑出血主要病理表现为局灶性脑血流循环障碍所致的脑水肿及病变局部与周围组织的活性丧失,治疗的关键在于脱水、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脑功能。
而中医认为病灶部位之血肿及其周围的水肿为痰瘀交结,经通过祛痰、化瘀而加以疏导,使其消散、吸收,从而使脑脉流通,清阳元气舒展而达醒脑开窍等作用。
清开灵注射液是在传统中药厂安宫牛黄丸基础上研制而成,具有清热化痰、祛瘀通络、醒脑开窍等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清开灵具有调节中枢神经介质乙酰胆碱与儿茶酚胺的活性,恢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功能达到醒脑作用1,该药能明显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提高缺氧条件下脑细胞存活率,并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对受损脑细胞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血肿与坏死组织吸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2。
动物实验表明3,清开灵注射液能促进血肿的吸收,增强胶质细胞的吞噬消化作用、消除水肿。
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用丹参及清开灵注射液,中西医相互协同、活血化瘀,醒神复苏,清热化痰,降低体温,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培纯.清开灵注射液对大鼠脑内蓝斑乙酰胆碱脂酶及单胺氧化酶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1;(3)∶2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编.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首批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3537
3 李克玲,黄启福,蒋玉风,等.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家兔脑血肿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 (2)∶91
(收稿:2005204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