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1.3地球的运动一3
- 格式:doc
- 大小:633.29 KB
- 文档页数:4
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1.3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过程【设疑引入】在学习第一节的内容时,我们提到了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构成了天体,并了解到天体的两个属性——物质性和运动性。
那么,地球的的运动有哪些类型,它运动的特点又有哪些呢?【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总结讲解】地球的运动是多种运动的叠加——绕地球和月球的质点中心旋转、绕太阳公转绕地轴自转、随太阳绕银河系中心旋转、随银河系在宇宙中运动等。
我们这节课仅探究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方式。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自西向东【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演示】地球仪自转。
【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略。
【过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1、播放flash“恒星日和太阳日”,让学生对恒星日和太阳日的产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地理学科教学设计活动设计课堂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公转,那自转和公转的关系是什么呢?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因为地球是倾斜的,所以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目前是23度26分。
2、太阳直射角的回归运动展示二分二至的回归运动的动图,让学生了解回归运动的周期,以及二分二至的运动规律。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又会是白天呢?地球上有昼夜现象产生的的原因是什么?一、昼夜交替1、晨昏线(1)定义、形状、特点(2)昼夜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展示课件昼夜交替的原因:地球的自转(3)判读,如何来区分确定晨线和昏线?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
【高一】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特点学案(人教版必修1)1.3 地球的运动第1时地球运动的特点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掌握太阳直射点移动的一般规律。
3.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分析相关的自然现象。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①自转轴(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②自西向东。
(3)周期名称长度参考点恒星日③23时56分4秒距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太阳日④24小时太阳(4)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余各处均约为⑤15°每小时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⑥赤道最大,⑦极点最小为0(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地球公转(1)概念:地球绕⑧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如图中所示“→”。
(3)周期名称:⑨1恒星年含义: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长度:⑩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图中位置时间速度公转位置A点⑪1月初较快近日点B点⑫7月初较慢⑬远日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1)图中表示黄赤交角的是字母⑭B。
(2)规律: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⑮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⑯大小可以看作是不变的。
(3)黄赤交角的变化带的影响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1)轨迹(2)周期名称:⑰1回归年长度:365日5时48分46秒我的疑惑1.。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探究材料教材P13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和P14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1.“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看是自西向东,从南极上空看是自东向西”的说法是否正确?在下图的短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什么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示在地球哪一位置?其线速度约为多少?【探究归纳】1.地球自转的方向不论从北极上空看还是从南极上空看都是自西向东,只是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昼夜更替、地方时、地转偏向力、地球形状【使用说明】1、课前根据预习自学勾划标注课本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认真完成学案中的预习案。
2、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以备课堂重点突破。
3、课堂或课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中的检测部分内容,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2、地方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2、地方时的计算【预习案】(自主阅读课本第19-20页,独立解决以下问题)一、昼夜更替(1)更替周期:,即一太阳日。
(2)意义:对调节地表温度有重要作用。
二、地方时(1)定义:因 ________ 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2)产生:地球自转方向是,同一纬度地点总是比西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3)计算: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东加西减。
(4)区时: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其作为本区的区时。
为了避免时间使用的混乱,国际上采取了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__________的方案。
区时就是每个时区__________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首都北京所在的________的区时,即_____________的地方时。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1)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
(2)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
同。
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
(2)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是指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120°E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指0时区的区时或0°经线的地方时。
【探究案】思考“昼夜现象”与“昼夜交替”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检测案】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自转一周(360度)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个恒星日。
B.南北纬60度处的地球自转角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两倍C.地球上的物体作水平运动时,方向会发生偏转,在北半球向左偏,在南半球向右偏D.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周期不长,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2、关于晨昏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B.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均为0ºC.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等分赤道D.晨昏线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3、关于北京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东八区的区时②120°的地方时③北京的地方时④116°E的地方时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4、当昏线与本初子午线重合时北京时间是()A、9月24日2时 B 、6月22日8时C、12月22日2时D、3月21日10时5、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日界线的东侧是东十二区,西侧是西十二区B、东侧是东经度,西侧是西经度C、东侧时区的钟点比西侧时区的钟点早一小时D、东侧时区的日期比西侧时区的日期晚一天6、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每天都重合 B.每天都不可能重合C.只有在春分日和秋分日的某一时刻重合 D.只有在夏至日和冬至日某一时刻重合用实验模拟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向现象:甲同学打开伞,抬头面视伞面内侧,顺时针转伞;乙同学向转动的伞面顶部滴红墨水,并观察红墨水流动过程。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1.3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第二课时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导学案知识链接:(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轴: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的,其北端始终指向附近。
从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方向:自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方向旋转。
1.自转恒星日:真正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周期: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地球自转,用时。
角速度:极点为,其他各处相同,即。
速度:线速度:自向减小(赤道处最大)。
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从南极上空看呈。
周期:一个年,日时分秒。
2.公转形状:近似正圆的。
轨道:近日点:初。
远日点:初。
角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速度:线速度:平均:,点较快,点较慢。
(二)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地球运动是与的叠加。
2.黄赤交角:指平面与平面的交角,目前是。
3.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之间往返运动,并使地面获得太阳的辐射能. 请用图示意昼夜半球、晨昏线、太阳光线。
(注:太阳光线应始终与晨昏线垂直)4、地方时产生的原因:由于地球自向自转,在同一纬度地区,相对来说,边的地点比边地点先看到日出。
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
边的地点比边地点时间要早。
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时。
经度相差°,时间相差1小时。
5、区时的计算(1)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减,东加西减。
例如:东八区为8点,东九区为 点,东二区为 点。
(2)分别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两地,时区号数相加,东加西减。
例如:东八区为20点,西五区为 点。
6、我国统一采用“ 时间”,即 区的区时,东经 °的地方时。
美国纽约在 区,英国伦敦在 区。
7、赤道平面指过 并与 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指地球 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做 ,目前为 。
请在上图中注出地轴、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并注出南北极点、黄赤交角的度数。
请在下图中注出二分二至及日期、地球公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
二分二至如何判断?(1)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 ;(2)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判断 。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坏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的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1、自传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
教具、资料地球仪,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教材20 页活动题作业 教材活动题、练习册习题 反思:有的时候手画图要比课件演示效果更好一些,并且让学生跟着一起走画图的过程效果会更好. 地球自转与公转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
地球运动的特征复习学案福建省福州文博中学高三地理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公转的意义。
考点一: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的比较方向周期速度意义①昼夜交替;自西向东角速度: 1 恒星日(北极上空看23小时56分4任何地点为15°/时(两极为0 )②时差;自转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不逆时针;南极秒时上偏,北半球向右偏,南空看顺线速度:①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半球向左偏)针)°地方线速度相当(南北纬60;②同一纬度,海于赤道一半)③两极点拔越高,线速度越大;0为近日点快(公转自西向东1恒星年①四季和五带;1月初)365日6时9分②昼夜长短;远日点慢(7月初)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0秒问题1:右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北半球低纬度.北半球中纬度 B A D.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2)图中a、(( )同,原因是 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A. b点地热低,自转线速度大B.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C.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D.b( ) 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有各点中,与B、、D、EF右图中问题2:A、C 1个2.个 D.4 A.个 B. 3个 C2)题。
读右图完成(1)~(问题3: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
(1) ,四点位于近日点附近的是 C、B、、D(2)A地球公转较快的是。
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58日5时12011北京时间年11月. 飞船发射升空。
将F”运载火箭,“神舟八号”“长征二号航天发射场,用)题。
)~(读图完成(34- 1 -)当“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时,地球在3(( ) 1中公转轨道位置最接近图 B.② A.① D.④ C.③所示的我国四个卫星发射基地中,使)图2(4( ) 用同样燃料,火箭发射速度最快的基地是.太原.酒泉 BA .文昌 D C.西昌考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地球的运动》Word版《地球的活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教学建议关于地方时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讲清地方时的概念和地方时的早晚,并强调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为讲时区和区时的知识做好铺垫。
然后,由地方时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麻烦,引出时区划分和区时计算的教学。
关于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教学建议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可以从现象入手,运用课本《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讲明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作南北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可以从高低纬度间线速度不同加以解释;而对于作东西向水平运动的物体,其偏移原因较为复杂,应予以回避,待学生到物理课中去解决,重点放在地转偏向力作用规律的运用上。
关于昼夜交替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地球仪讲解,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引出昼半球和夜半球、晨昏线等概念,并且要求学生在赤道投影和极投影地图上学会如何辨别晨线和昏线。
接下来要说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以及一天之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随着地球自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也就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最后,联系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是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二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不长,使地球表面温度变化不致过分剧烈,保证了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设计示例〖导入新课〗1.提问方式:说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
2.演示方式: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昼夜交替的教学〗1.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2.讲解:昼半球和夜半球、晨线和昏线、太阳高度的概念,一日之内太阳高流的旋涡。
探究活动【活动主题】自行设计模型展示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活动步骤】一、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产生原因二、观看本期的媒体素材中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视频片断,注意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1)当摄像机在转盘外面时,小球的运动线路是怎样的?(是直线,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其运行方向的惯性,以外空为参照物,小球实际上没有改变方向)。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地球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侧视和俯视)中辨认或绘出太阳直射点位置,推断所处节气、季节和日期。
计算日照示意图中特殊点的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具体地方时。
2.说明公转运动产生的主要地理意义。
【阅读材料】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 90°- |φ –δ|
式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任何一天的δ可以在天文历上查到),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
以二分和二至日北京(39°54′N)为例:
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δ=0°)H = 90°- |39°54′- 0°| = 50°06′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δ=23°26′)H = 90°- |39°54′- 23°26′| = 73°32′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δ=﹣23°26′)H = 90°- |39°54′+ 23°26′| = 26°40′
如果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小于0°,说明该地处于极夜,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两极地区。
【学习内容】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自主学习】
1.完成P19的读图思考。
(答案先写在书上)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①描出图中太阳直射光线,由此判
断A、B、C分别代表北半球什么节
气?填写在相应括号中。
②连线
全球昼夜等长 C
北半球夜最长 B
北半球昼最长 A
【合作探究】
1.你能判断出A、B、C分别对应的日期吗?(提示:下图为俯视图)
A 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2.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的升旗仪式中,升旗手们都会在太阳升起的同时升起国旗。
下列节日中升旗最早的是()A.国庆节 B.元旦 C.儿童节 D.建军节
3.为了更好地保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
保持适当距离(楼距L)。
①确定楼距主要考虑什么季节的采光,为什么?
②通常情况下如果楼房高度一样,北京和福州两个城市的楼距,哪个更大些呢,为什么?
4.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水器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旋转螺
丝来调节支架高度,以调整集热板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
与集热板之间成直角。
家住福州的小明购买了这样的太阳能热水器,一年中他何时要将
支架不断调高,何时要将支架不断调低呢?
【学习内容】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
【自主学习】
1.天文四季(请连线)
夏季冬夏两季过渡的季节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春秋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
2.北温带国家的气候四季
春季(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12、1、2月)。
五带划分(图中填写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
【思维导图】
1.将“黄赤交角”、“地轴空间指向不变”、“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日照时间的长短”、“太阳辐射的强弱”、“太阳辐射有规律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划分”这些词语,按照逻辑关系联结起来。
2.根据你的理解,上述思维导图还可以增加什么内容?请将它补充得更加完整。
【自我检测】
1.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可直射井底,该地位于( )
A.赤道上 B.北回归线上 C.北极圈上 D.南回归线上
2.在下列各纬度中,一年中既没有太阳直射,又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
A.67°N B.21°S C.50°N D.89°S
3.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的示意图,有可能正确的是 ( )。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4.在6月22日至9月23日期间()
A.福建省的白昼变化为:短→长→短
B.地球经过公转轨道的近日点
C.福州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为:低→高→低
D.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小
5.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6.四地所处纬度最低的是()
A.甲B.乙C.丙D.丁
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是北半球的______(节气),地球即将运行到公转轨道的
_______ (近日、远日)点附近。
(2)此刻A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度;该日B点的正午太阳高
度是______度,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日,C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ABCD四点中出现极昼现象
的是________点。
自我检测答案:1.B 2.C 3.C 4.D 5.D 6.C
7.(1)冬至近日(2)0 90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12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