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散文阅读复习1 - 把握结构思路
- 格式:pptx
- 大小:431.21 KB
- 文档页数:22
考点一理清结构思路,分析句段作用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高考作品结构题从其内容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整体考查,即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线索、组材等;二是局部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作品结构的特色题型——句段结构分析题。
除此以外,还有直接与综合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分析句段在结构中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与内容、主旨理解以及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综合考查。
另外,分析散文中穿插性材料作用题也会涉及作品结构,应予以关注。
题型一把握结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具体命题形式为结构思路和线索,本题型重点复习结构思路,线索在“重难突破”中攻克。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苏派语文备考】一文讲透高考散文阅读结构思路一、行文思路(一)纵向式1.时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写人记事散文和文化历史散文,写人记事散文特点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写人记事,文化历史散文特点是追叙史实、联系现实来抒发感慨和思考。
这类散文内部结构一般为相承式。
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作者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一个消逝山村”的“前世今生”。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登泰山记》)2.空间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写景类散文和场景变换类叙事散文,写景类散文以移步换景、景变情迁为特点,其内部结构关系一般为相并关系。
场景变换类以在场景变换中进行叙事为特点,其内部结构一般是相属式。
示例:《荷塘月色》作者的游踪是出家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门(空间顺序)《故都的秋》作者通过“破院赏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凉闲人”“秋日红枣”五幅画面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3.逻辑顺序:这种思路主要适用于抒情说理类散文。
作者以情感抒发或哲理思考统率全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逻辑顺序通常从事物事理的不同方面展开,彼此之间没有前后关系,有主次联系、因果联系、递进联系、总分联系,或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都可以看作是逻辑顺序。
示例:《荷塘月色》情感变化:不静——求静——得静——出静《故都的秋》紧紧围绕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展开描写《记念刘和珍君》无论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还是“无话可说”,都饱含着鲁迅先生的“悲愤”。
(也可参考古代散文《赤壁赋》)(二)横向式1.总分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情理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是感情基调、或是观点态度),然后从不同的维度、层面展开论述或抒情。
示例:《故都的秋》文章开篇将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点明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整篇文章是以“清、静、悲凉”为中心层层递进,逐步刻画了故都的清秋景色。
2.对比式:这种思路多适用于抒情类散文。
一般结构是通过时空对比来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感悟。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二、复习预习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阅读时抓住线索有助于我们了解文章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主旨。
专题07 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对点训练)考点剖析一、分析散文的结构思路1.整体把握第一步:通读,把握全貌。
抒情散文看情感变化;叙事散文看叙述的事件;记游散文看时空的变化。
第二步:段读,概括大意。
以段为单位细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表示出来,看出文章思路。
第三步:分层,理清关系。
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寻找线索并分析作用①寻找线索的方法。
a.明确常见线索类型。
游踪、事物、时间、情感,事件的发展等。
b.抓住关键位置。
如文章的标题,或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或者议论抒情部分等。
②分析线索的作用线索有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等作用。
3.分析语段的作用①在内容主题方面。
内容角度,要考虑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作用。
主题角度,考虑对主题的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在结构思路方面。
考虑有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
③在表达效果方面。
考虑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和表达效果,以及读者情感(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发人深思等)。
二、概括内容,分析形象1.归纳主旨“五抓手”①抓文章标题。
有的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从而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②抓开头结尾。
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
③抓议论抒情。
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效果。
④抓段意层意。
有的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者文章各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
⑤抓写作背景。
有的文章主旨还需要了解、分析相关时代背景,了解其时代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分析。
②从对人物的描写中概括分析。
③从作者的抒情议论中概括分析。
三、鉴赏散文的语言和手法1.理解意蕴第一步:理解字面义。
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第二步: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上下文有无提示。
第三步:含蓄的词句,可能包含多层含义,要结合情感、主旨多角度进行分析。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散文阅读典例+对点训练(教师版)专题二分析构思技巧+句段作用一、典题展示分析构思技巧1.(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最后写灯。
(6分)①先写街的繁柴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
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
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光点题。
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
2.(2020年全国卷Ⅲ《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6分)①“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和锤头”相关。
③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3.(2022年成都二诊《万里江山如是》)本文谋篇布局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①以“我”的奔逃路线(行踪)/奔逃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串联全文,再现一路所见万里江山。
②场景转换/空间变化/借景抒情,以黑龙江开江和祁连山暴风雪为主要场景,表现“我”从“启示”到“行动”的自我拯救过程/表现“我”奔逃过程中起伏波折的情感变化。
③卒章显志/文末点题/照应标题。
以“我”这样一个行走于山河之中失魂落魄的渺小的生命个体的角度告诉世人,无论如何,要好好活在这世上。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4.(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建水记》)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6分)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
5.(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分)线索:气味。
第13讲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一)理解内容,把握文意一、(2018·广东)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
想起春末,一架紫藤花盛开,在风中像翩翩飞舞的紫蝴蝶——还是季节厉害,很快就将人和花雕塑成另外一种模样。
②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
这里人来人往,坐在藤萝架下,以静观动,能看到不同的人,想象着他们不同的性情和人生。
我画画不入流,属于自娱自乐,拿的是一本旧杂志和一支破毛笔,倒也可以随心所欲、笔随意驰。
③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壮,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
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
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
老人一般都会这样节省、将就。
她身前放着一辆婴儿车,车的样式,得是几十年前的了,或许还是她初当奶奶或姥姥时推过的婴儿车呢。
如今的婴儿车已经“废物利用”,变成了她行走的拐杖。
车上面放着一个水杯,还有一块厚厚的棉垫,大概是她在天坛里遛弯儿,如果累了,就拿它当坐垫吧。
④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
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
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正是中午时分,太阳很暖,透过藤萝残存的叶子,斑斑点点洒落在老太太身上,老太太垂下脑袋,不知在想什么,也没准儿是打瞌睡呢。
⑤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
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
”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
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
一、行文思路类【一】行文思路(或结构)1、常见题型:⑴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
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思路来。
⑵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⑶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⑷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某某内容?2、解题思路:答题程序应该是分析层次结构,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情感、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3、答题格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附: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
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二】行文表达作用1、常见题型:⑴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⑵某一引文(诗句或典故等)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⑶某一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或文中描述了某某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解题思路: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
3、答题格式:⑴某段或语句:写了……内容(概括这句话或者段落的大致意思),运用……手法,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中心)⑵引文的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结构上起到了……作用⑶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了……自然环境,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人物的……心境或性格;暗示……社会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附:引文作用常使用的术语(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一、读懂文章,探究意蕴(一)读懂文章1.把握段落中心句纵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2020天津《线条之美》)①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 ②蕴藏艺术能量 ③体现人体之美④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 ⑤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提示:答案的要点,基本来自各段的中心句。
2.关注抒情议论句3.留心首段和尾段4.理清文章的线索(二)探究意蕴1.词语(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2015 江苏《比邻而居》)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提示:要注意词语的语境义。
前两句总写;第三至六句讲这家有虚无浮华的气息;第七句讲生活不大有定规以及咖啡的味道较弱;第八至第十句讲的是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2014湖南《粮食》)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毫无感情、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
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意。
2.句子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2018浙江《汴京的星河》)①庆幸遇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对城市发展新气象感到新奇。
②有感于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③现代科技让汴京灯节重现历史繁华,实现了“我”的“星河梦”。
提示:要“根据全文”相应文字(“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联系时代背景。
3.标题(1)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19天津《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呼伦贝尔草原大自然的春天;羊羔生长期的春天;萨丽娃事业的春天;以萨丽娃为代表的新一代牧民未来生活的春天。
(2)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2011全国《针挑土》)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绣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 分析结构思路课后对点集训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 分析结构思路课后对点集训)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二散文阅读1 分析结构思路课后对点集训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二散文阅读 1 分析结构思路一、[2017·江苏泰州月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长冬麦语宋殿儒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②麦子是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植物。
秋风起,麦子播下地,残忍的秋风扫落叶过后,麦子长高了一截,面色也浓绿了一成。
寒冬来临的时候,常常会伴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一股脑儿地来了,呼呼的寒风凛冽地喊叫着,河面上一层薄薄的白冰,世界万物好像在一瞬间就被肃杀成一把干尸,就连秋风中倔强着开花的菊儿也熬不过寒冬的惨烈和无情,死去了。
而唯独麦子,仍然为这个世界坚守了一派浓绿,一汪春情。
③冬天不会放过你的倔强,它们用三九四九冻破石头的大雪和冰冻来攻击你.它们在一夜之间会用厚厚的白雪覆盖你的头颅,妄想把你一下窒息,它们还妄想在窒息你的同时,又把你身边的土壤冰冻成一块铁板——掐死你!可是,你面对如此残忍的杀生,却坦然微笑。
你利用严冬给的厚厚白雪做了一床自己过冬的被子,把敌人的武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你为了不被冻土“掐死”,就趁被冻住脖颈的时候,狠命地往大地深处扎根,用长长深深的根系去汲取大地深处的温暖,积蓄自身战斗的力量,把自己分蘖成三头六臂、成为不可战胜的壮士……④春雷滚滚的那一阵子,冬天望着一竿子高、绿油油的你,常常会把最后一点失败的泪滴,滴在你胜利微笑着的田野里。
高考语文阅读练习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三种考法专题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练习案一把握散文结构思路的三种考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草原上的河流刘庆邦我多次看过大江、大海、大河,却一直没有看过草原上的河流。
我只在电影、电视和画报上看见过草原之河,那些景象多是远景,或鸟瞰之景。
在我的印象里,草原上的河流蜿蜒飘逸,犹如在绿色的草原上随意挥舞的银绸,煞是漂亮动人。
这样的印象,是别人经过加工后传递给我的,它不断提示着我对草原河流的向往。
机会来了,夏天,我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终于见到了流淌在草原上的河流。
那里的主要河流有伊敏河、海拉尔河等。
更多的是分布在草原各处名不见经传的支流。
如同人体上的毛细血管,草原铺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流淌不息的支流。
与南方的河流相比,草原上的河流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由。
左手一指是河流,右手一指是河流,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想流到哪里都可以。
我看见一条河流,河面闪着鳞片样的光点,正淙淙地从眼前流过。
我刚要和它打一个招呼,说一声再见,它有些调皮似的,绕一个弯子,又调头回来了。
它仿佛眨着眼睛对我说:朋友,我没有走,我在这儿呢!在河流臂弯环绕的地方,是一片片绿洲。
由于河水的滋润,明水的衬托,绿洲上的草长得更茂盛,绿得更深沉。
有羊群涉过水流,到洲子上吃草去了。
白色的羊群对绿洲有所点化似的,使绿洲好像顿时变成了一幅生动的油画。
而南方的河流被高高的堤坝规约着,只能在固定的河道里流淌。
洪水袭来,它一旦溃堤,就会造成灾难。
草原是不怕的,草原随时敞开辽阔的胸怀,不管有多少水,它都可以接纳。
水大的时候,顶多把草原淹没就是了。
但水一退下去,草原很快就会恢复它绿的本色。
绿色的草原上除了会增加一些水流,还会留下一些湖泊和众多的水泡子。
从高处往下看,那些湖泊和水泡子宛如散落在草原上的颗颗明珠。
在一处坐落着被称为亚洲第一敖包的草原上,我见几个牧民坐在河边的草坡上喝酒,走过去和他们攀谈了几句。
他们四个是一家人,父亲和儿子,婆婆和儿媳。
考点一理清构造思路,剖析句段作用作品的构造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想 (布局谋篇 )、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 (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 )的关系与安排。
高考作品构造题从其内容看有两种考察方式:一是整体考察,即从整体上剖析文章的构造思路、线索、组材等;二是局部考察,即题目常常不是要求整体剖析,而是选择“ 牵一发而动浑身” 的段落或句子,剖析其在全篇构造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察作品构造的特点题型——句段构造剖析题。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与综合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要求剖析句段在构造中的作用;综合考,就是把构造剖析与内容、要旨理解以及表达技巧放在一同综合考察。
此外,剖析散文中穿插性资料作用题也会波及作品构造,应予以关注。
题型一掌握构造思路构造思路是作者依据必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构造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想、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详细命题形式为构造思路和线索,此题型要点复习构造思路,线索在“ 重难打破” 中攻陷。
(2012 高·考重庆卷 )阅读下文,达成后边的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提及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地好感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突然凝固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四周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流浪在蓝天上,永久地照射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亮堂堂的阳光,遮天蔽日而来,拼死地往身体里浸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否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彩缤纷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仿佛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睦安静。
一幢幢新奇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此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圣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