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钩端螺旋体病(借鉴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83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培训资料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临床特点:V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病原学】1)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
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2)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3)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敏感,对寒冷不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5)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4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
V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分布最广)稻田型——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流行病学】(一)传染源1、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2、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3、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的入侵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对同型钩体有免疫力,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次感染。
(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季节分布: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3、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4、流行形式V【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黏膜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或直接进入血流繁殖产生毒素,约3~7天内形成钩体败血症。
起病约3~14天,钩体进入内脏器官,使其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造成中期多个器官损伤。
多数病人为单纯败血症,内脏器官损害轻,少数病人有较重的内脏损害,出现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脑炎等。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此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流带流行较重。
我国尤以长江以南诸省较为常见。
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显著的腓肠肌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全身感染症状。
本病死亡率相当高(约5%),而以黄疸出血型最严重,可高达30%,患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因大量肺出血而造成窒息。
病因及发病机制钩端螺旋体病由钩体引起。
钩体常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体内,在这些动物体内一般不致病。
猪和鼠为主要传染源。
有多种传播途径,以人与污染水源(如雨水、稻田)接触为其主要传播方式。
本病发病全年可见,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间。
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流达全身。
钩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病而致病。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钩端螺旋体有多种类型,都具有特异的表面抗原和共同的内部抗原。
各型对人的致病力不同,主要累及的器官也有差异。
菌型与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菌型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类型,而同一临床类型可由不同的菌型所引起。
患者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潜伏期1-2周,随后因菌体繁殖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而发病。
病程可分为三期:①败血症期(发病1-3天),有明显的早期急性感染症状,而无明显的组织损伤;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出现内脏器官的病变及轻重不等的出血、黄疸、脑膜炎和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感染多于此期死亡。
③恢复期(发病2-3周),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一般不留后遗症,有时因特异免疫反应可发生眼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属急性全身性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一般轻微。
主要器官改变如下:1、肺主要表现为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概况:定义: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鼠及猪类临床特点:早期:钩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晚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早期: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大;中期:进入内脏损害期可见黄疸全身出血,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脑膜炎、心脏损害,休克等;晚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等症状。
一、病原学病原体:钩端螺旋体。
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
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
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
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寒冷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3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8个血清群70个血清型。
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稻田型——黄疸出血群。
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及猪类。
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黑线姬鼠-------- 稻田型;猪-------洪水型患者尿中排出钩体很少,且人尿液呈酸性不利于钩体生存,故人作为传染源可能性不大。
2.传播途径:污水传播:接触环境中的钩体,如稻田、捕鱼、游泳等;护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偶尔受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的同型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易感性高,容易发展为重症。
4.流行特征:季节性:夏秋季。
地区性:稻田型:南方水稻田区多见;洪水型:北方多见。
流行性:局部流行、大流行,散发病例。
职业性:职业人群,偶然接触;雨水型、职业型、游泳型、散发型等。
年龄分布:儿童病例多见三、发病机理发病机理钩体→破损皮肤黏膜→早期的钩体败血症→侵入各脏器(肝、肺、肾、神经系统、肌肉)1早期表现→2中期表现→脏器中钩体致免疫反应→3晚期或恢复期表现(全身毛细血管损伤)基本病变: 毒素→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病理解剖:突出特点是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临床极严重的病例,其组织病变仍相对较轻,故较易逆转恢复。
第十章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A1型题1.引起钩体病的病原体属于:A.密螺旋体属B.疏螺旋体属C.寄生性钩端螺旋体D.腐生性钩端螺旋体E.双曲钩端螺旋体2.钩体培养常用的培养基是:A.普通培养基B.含胆汁培养基C.碱性蛋白胨培养基D.含兔血清培养基E.含羊血清的培养基3.我国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4.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是:A.猪B.犬C.病人D.褐家鼠E.黑线姬鼠5.引起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型)B.黄疸出血群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6.引起洪水型和雨水型钩体病的主要菌群是:A.波摩那群B.黄疸出血型C.犬群D.流感伤寒群E.七日热群7.钩体病人排除钩体的主要途径是:A.大便B.小便C.飞沫D.呕吐物E.鼻咽分泌物8.在水和湿土中,钩体可存活多长时间:A.1~2周B.3~4周C.1~3月D.4~5月E.半年以上9.下列哪一种是钩体的运动器官:A.菌体B.轴丝C.鞭毛D.包膜E.伪足10.钩体显凝试验抗体效价的阳性值是:A.>1s100B.>1s200C.>1s300D.>1s400E.>1s80011.采用柯氏培养基培养钩体的时间最短为:A.1周B.3天C.2周D.3周E.4周12.钩体病的潜伏期为:A.2~3天B.4~6天C.7~14天D.15~20天E.21~25天13.钩体致病的主要物质是:A.菌体B.钩体一端的钩C.轴丝D.毒素E.胞壁14.传播钩体病的主要方式是:A.虫媒叮咬B.皮肤接触疫水C.食入污染食物D.呼吸道吸入病原体E.接触受感染的动物15.关于钩体病的流行病学,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主要储存宿主是野鼠B.黄疸出血群毒力强,主要储存宿主是猪C.钩体病主要传染源包括带菌动物和病人D.病人可获得对同型及异型钩体的免疫力E.黄疸出血群所致钩体病的临床分型多为感染中毒型16.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决定:A.钩体的毒力B.钩体的数量C.钩体的菌群D.机体的免疫力E.钩体的菌型和机体的免疫力17.钩体病病损的基本特点是:A.肺毛细血管出血B.肝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C.弥漫性血管内溶血D.毛细血管损伤所致的严重功能紊乱E.全身性小血管中毒性损伤18.钩体病病理改变的突出特点是:A.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B.肝细胞变性肿胀、炎性细胞浸润C.肾间质水肿、炎症细胞浸润D.肺毛细血管出现微型缺口,红细胞溢入肺泡E.腓肠肌肿胀、横纹消失与出血19.已成为南方各省流行中导致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的主要类型是:A.流感伤寒型B.黄疸出血型C.肺出血型D.脑膜脑炎型E.肾功能衰竭型20.钩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是:A.肝功能衰竭B.肾功能衰竭C.肺大出血D.消化道大出血E.中枢性呼吸衰竭21.黄疸出血型钩体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A.急性肝衰竭B.急性肾衰竭C.消化道大出血D.肺大出血E.中枢型呼吸衰竭22.钩体病最常见的热型是:A.稽留热B.驰张热C.间歇热D.波状热E.不规则热23.在临床中对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最有意义的是:A.稽留热B.头痛、周身酸痛C.皮肤出血点D.腓肠肌明显压痛E.结膜充血24.钩体病人后发热的原因是:A.复发B.再燃C.继发感染D.变态反应E.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25.下列各项中,对钩体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A.血培养B.显凝试验C.红细胞溶解试验D.补体结合试验E.PCR检测钩体核酸26.目前国内钩体病病原治疗首选:A.四环素B.青霉素C.庆大霉素D.头孢噻吩E.红霉素27.钩体病的预防可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依靠:A.管好猪犬B.消灭家鼠、野鼠C.改造疫源地,切断传播途径D.钩体菌苗接种E.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疫水28.下列各项中,对于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鉴别诊断意义最小的是:A.发病季节B.颜面和肢体明显出血倾向、肿胀C.腓肠肌明显按压痛D.浅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痛E.急性肾功能衰竭29.钩体病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与下列哪种因素无关:A.钩体的类别B.钩体的毒力C.钩体的数量D.机体的个体反应差异E.年龄及性别30.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急起发热,多呈稽留热型,部分呈驰张热B.全身肌肉酸痛,以腓肠肌和腰背肌肉疼痛较为突出C.结膜充血,伴明显畏光、有分泌物D.浅表淋巴结肿大与疼痛,多为腹股沟淋巴结E.少数病人有腹泻31.关于钩体病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各型病人都可有肾脏损害的表现B.少数钩体病人可发生少尿、氮质血症C.黄疸出血型主要表现为黄疸、出血倾向和肾脏损害,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D.腹股沟淋巴结红肿、疼痛和压痛,触之有波动感E.钩体病脑膜炎型可出现脑膜刺激症或者是神志改变,脑脊液呈无菌型脑膜炎改变32.关于钩体病后发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多于体温正常后3~4天发生,体温38℃左右,持续1~3天B.后发热与抗生素的剂量无关C.后发热时重新出现钩体血症D.血内嗜酸粒细胞可增高E.后发热预后好33.关于钩体病,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每次流行时,单纯型最多见B.肺大出血是钩体病致死的主要原因C.各型病人均可出现肾损害D.部分病人可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E.脑膜脑炎型患者的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34.钩体病肺弥漫性大出血的因素包括下列各项,除外:A.病原体毒力强B.病人免疫力低C.病后未及时治疗D.青霉素治疗后加重反应E.早期应用镇静剂35.钩体病的诊断依据除外哪项:A.在流行地区6~10月,在近20天内曾接触过可能污染钩体的水B.急起发热,全身疼痛,腓肠肌疼痛,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无其他原因者C.血象中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正常或降低D.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E.胸片、双肺呈毛玻璃状或有弥漫性点状、片状或融合性片状影36.钩体病治疗措施中不妥当的是:A.抗生素治疗用至退热后3天B.为尽快杀灭病原体首先应大剂量使用青霉素C.青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是有效的病原治疗药物D.肺大出血型应尽早使用镇静剂E.黄疸出血型患者应采用保护肝肾治疗A2型题37.男,20岁,持续发热7天于7月20日入院,伴畏寒、周身酸痛、乏力、鼻、食欲减退。
钩端螺旋体病防治宣传资料一、概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世界各大洲均有发生和流行。
我国钩体病广泛分布和流行,从1934年发现钩端螺旋体(钩体)以来,迄今已有50多年历史,自1955年本病作为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195B年四川省温江等县发生钩体病大流行,才引起全国各地广泛重视。
从50年代未至90年代初期,我国南北方有数一次规模较大的流行,全国共发病230多万例,死亡2万多例,对人民健康及工农业生产危害极大。
全世界已从200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并能长期带菌。
我国已从病人、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等60多种动物分离出钩体。
啮齿目鼠类是钩体许多菌型的主要储存宿主,其中三种鼠(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为主要传染源。
家畜以猪和犬为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各种带菌动物由尿、乳、唾液和精液向外排出钩体,其中以尿的排菌量大、排菌时间长而污染外环境。
钩体在外环境水体或潮湿土壤中,可以较长期地存活,甚至可以繁殖。
人可以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钩体病,水田劳动、开垦荒塘、荒田、积肥、收集猪饲料(水浮莲等)都要接触水和潮湿土壤,这些场所常被鼠类和家畜尿所污染,因而人感染和患病的机会特别多。
洪水泛滥时,家畜的尿排泄物、家畜饲养场的积水和泥土、鼠类栖息地及其排泄物等被洪水淹没和冲刷扩大了污染范围,灾区群众为抗洪排涝、抢救庄稼与洪水接触、有时还饮用污水或洪水侵入过的井水或河水,因而造成大流行。
三、流行形式我国有三种的疫源地即自然疫源地,经济疫源地,混合疫源地,决定了各地钩体病的流行形式。
主要三种流行形式,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
(一)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各省区,其流行形式主要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以猪为主要传染源。
个别地区出现雨水型,以犬、猪为主要传染源。
(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主要流行形式为稻田型,洪水型和雨水型也时有发生,以鼠和猪为主要传染源。
(三)根据现有资料,陕西省只报告过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