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钩端螺旋体病(借鉴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83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培训资料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临床特点:V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病原学】1)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
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2)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3)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4)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敏感,对寒冷不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5)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4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9个血清群74个血清型。
V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分布最广)稻田型——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流行病学】(一)传染源1、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2、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3、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的入侵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病后对同型钩体有免疫力,型间无交叉免疫,故可再次感染。
(四)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季节分布: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3、年龄、性别及职业分布: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4、流行形式V【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发病机制: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黏膜侵入人体后,经淋巴管或直接进入血流繁殖产生毒素,约3~7天内形成钩体败血症。
起病约3~14天,钩体进入内脏器官,使其受到不同程度损害,造成中期多个器官损伤。
多数病人为单纯败血症,内脏器官损害轻,少数病人有较重的内脏损害,出现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脑炎等。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致的一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此病遍及世界各地,以热带和亚流带流行较重。
我国尤以长江以南诸省较为常见。
临床上表现为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和显著的腓肠肌痛、表浅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皮疹等全身感染症状。
本病死亡率相当高(约5%),而以黄疸出血型最严重,可高达30%,患者多死于肾功能衰竭,或因大量肺出血而造成窒息。
病因及发病机制钩端螺旋体病由钩体引起。
钩体常寄生于家畜和野生啮齿类动物体内,在这些动物体内一般不致病。
猪和鼠为主要传染源。
有多种传播途径,以人与污染水源(如雨水、稻田)接触为其主要传播方式。
本病发病全年可见,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水稻收割期间。
钩体经破损或正常皮肤与粘膜侵入人体,迅速从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流达全身。
钩体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病而致病。
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钩端螺旋体有多种类型,都具有特异的表面抗原和共同的内部抗原。
各型对人的致病力不同,主要累及的器官也有差异。
菌型与疾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比较复杂,同一菌型可以引起不同的临床类型,而同一临床类型可由不同的菌型所引起。
患者感染钩端螺旋体后潜伏期1-2周,随后因菌体繁殖和裂解释放毒素引起全身症状而发病。
病程可分为三期:①败血症期(发病1-3天),有明显的早期急性感染症状,而无明显的组织损伤;②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出现内脏器官的病变及轻重不等的出血、黄疸、脑膜炎和肾功能衰竭等,重症感染多于此期死亡。
③恢复期(发病2-3周),患者逐渐恢复健康,一般不留后遗症,有时因特异免疫反应可发生眼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属急性全身性中毒性损害,主要累及全身毛细血管,引起不同程度的循环障碍和出血,以及广泛的实质器官变性、坏死而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炎症反应一般轻微。
主要器官改变如下:1、肺主要表现为肺出血。
钩端螺旋体病·概况:定义: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传染源:鼠及猪类临床特点:早期:钩体败血症;中期:各器官损害和功能障;晚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常见死因: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早期:畏寒发热、全身酸痛、软弱无力、结膜充血、腓肠肌痛及淋巴结肿大;中期:进入内脏损害期可见黄疸全身出血,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脑膜炎、心脏损害,休克等;晚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等症状。
一、病原学病原体:钩端螺旋体。
形态结构:细长,一般呈12~18个细密规则的螺旋状结构,一端或两端呈钩状,故称钩端螺旋体。
能运动,穿透力强。
由菌体、轴丝、外膜组成。
染色:革兰染色阴性,镀银染色为黑色。
培养:在含兔血清的柯氏培养基内生长,生长速度缓慢。
抵抗力: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比细菌弱。
水或湿土中存活时间长,对干燥寒冷敏感,一般消毒剂可杀灭抗原性:目前全世界已检出23个血清群及223个血清型,国内也已发现了18个血清群70个血清型。
雨水洪水型——波摩那群;稻田型——黄疸出血群。
外膜抗原性较强,外膜抗体为保护性抗体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鼠及猪类。
南方以野鼠为主,北方以猪为主。
黑线姬鼠-------- 稻田型;猪-------洪水型患者尿中排出钩体很少,且人尿液呈酸性不利于钩体生存,故人作为传染源可能性不大。
2.传播途径:污水传播:接触环境中的钩体,如稻田、捕鱼、游泳等;护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偶尔受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获持久的同型免疫力,新入疫区的人易感性高,容易发展为重症。
4.流行特征:季节性:夏秋季。
地区性:稻田型:南方水稻田区多见;洪水型:北方多见。
流行性:局部流行、大流行,散发病例。
职业性:职业人群,偶然接触;雨水型、职业型、游泳型、散发型等。
年龄分布:儿童病例多见三、发病机理发病机理钩体→破损皮肤黏膜→早期的钩体败血症→侵入各脏器(肝、肺、肾、神经系统、肌肉)1早期表现→2中期表现→脏器中钩体致免疫反应→3晚期或恢复期表现(全身毛细血管损伤)基本病变: 毒素→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病理解剖:突出特点是机体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组织形态变化轻微的不一致性临床极严重的病例,其组织病变仍相对较轻,故较易逆转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