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38
钩端螺旋体病--人畜共患病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于猪感染猪钩端螺旋体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也可感染人,病畜通常会发生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以及流产等症状,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中要注意不可感染人。
猪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点临床病猪表现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流产、出血性素质、水肿等症状。
中国南方地区较为严重。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仔猪发病较多,特别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严重,中、大猪一般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
传染源主要是发病猪和带菌猪。
钩端螺旋体可随带菌猪和发病猪的尿、乳和唾液等排于体外污染环境。
猪的排菌量大,排菌期长,而且与人接触的机会多,对人也会造成很大的威胁。
人感染后,也可带菌和排菌。
人和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交叉传播,这在流行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鼠类和蛙类也是很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都是该菌的自然贮存宿主。
鼠类能终生带菌,通过尿液排菌,造成环境的长期污染。
本病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方式,主要途径为皮肤,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生殖道黏膜。
吸血昆虫叮咬、人工授精以及交配等均可传播本病。
该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性,但在夏、秋多雨季节为流行高峰期。
本病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猪钩端螺旋体病症状急性型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生,偶尔也见到暴发。
病猪体温升高、厌食、皮肤干燥,有时见病猪用力在栏栅或墙壁上磨擦至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
几天内,有的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很高。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常引起严重的损失。
病初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眼结膜有的潮红,有时有浆性鼻漏,食欲减退,精神不振。
几天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
钩端螺旋体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种类很多,可分为致病性钩体及非致病性钩体两大类。
致病性钩体能引起人及动物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在世界各地都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者,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尤以南方各省最为严重,对人民健康危害很大,是中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
目录简介钩体革兰染色钩体的抵抗力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免疫性实验检查导致病症防治措施简介钩体革兰染色钩体的抵抗力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免疫性实验检查导致病症简介菌体纤细,长短不一,一般为6~20um,宽0.1~0.2um,具有细密而规则的螺旋,菌体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常为“c”、“s”等形状。
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钩体象一串发亮的微细珠粒,运动活泼,可曲屈,前后移动或围绕长轴作快速旋转(见图16~2)。
电镜下钩体为圆柱状结构,最外层是鞘膜,由钩端螺旋体脂多糖和蛋白质组成,其内为胞壁,再内为浆膜,在胞壁与浆膜之间有一根由两条轴丝扭成的中轴,位于菌体一侧。
钩体是以整个圆柱形菌体缠绕中轴而成,钩体的胞壁成份与革兰氏阴性杆菌相似。
钩体革兰染色钩体革兰染色为阴性,不易被碱性染料着色,常用镀银染色法,把钩端螺旋体菌法染成褐色,但因银粒堆积,其螺旋不能显示出来。
钩体是唯一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的螺旋体,最适湿度8~30℃,ph7.2~7.5,常用柯索夫(korthoff )氏液培养基培养,生长缓慢,接种后3~4天开始繁殖,1~2周后,液体培养基呈半透明去雾状混浊生长。
钩体的抵抗力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其他致病螺旋体为强,在水或湿土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这对本菌的传播有重要意义,该螺旋体对干燥、热、日光直射的抵抗力均较弱,56℃10分钟即可杀死,60℃只需10秒,对常用消毒剂如0.5%来苏、0.1%石炭酸、1%漂白粉等敏感,10~30分钟可杀死,对青霉素、金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致病性钩体的抗原致病性钩体的抗原组成比较复杂,与分型有关的抗原主要有两钩端螺旋体导致病症种:一种是表现抗原(p抗原),另一种是内部抗原(s抗原);前者存在于螺旋体的表面,为蛋白质多糖的复合物,具有型特异性,是钩体分型的依据;而后者存在于螺旋体的内部,是类脂多糖复合物,具有属特异性,为钩体分群的依据。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威胁着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和动物健康。
本文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和预防措施。
通过详细讲解,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相关防控的重视程度。
钩端螺旋体是一类微型螺旋形细菌,属于螺旋菌纲,属于真菌亚门。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钩端螺旋体,其中最常见的两种是人体特异型和鼠型。
人体特异型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而鼠型则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哺乳动物传播。
钩端螺旋体感染常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严重感染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肝炎、肾功能损伤等并发症。
在某些情况下,感染还可能引发心脏、神经系统和眼睛等器官的炎症。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广泛的传播途径。
人体特异型通过直接接触钩端螺旋体污染的水或土壤以及感染动物等途径进行传播。
鼠型主要通过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测和抗体检测。
病原学检测可通过血液、骨髓或尿液等样本进行培养或进行核酸检测。
抗体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一般采用抗生素进行。
依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学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但是钩端螺旋体对一些抗生素存在耐药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预防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强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
个人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污染水源,消毒蔬菜水果等。
公共卫生方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控制啮齿类动物的繁殖和扩散,定期清除垃圾,加强污水处理等。
总之,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传染病。
只有通过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加强相关防控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
大家应该保持卫生,注意个人和公共卫生,减少与钩端螺旋体的直接接触,预防病菌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