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8.56 MB
- 文档页数:59
猪钩端螺旋体病诊断及防治措施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引起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传染病。
其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多为阴性传染,少数病例呈急性经过,表现短期发热、贫血、黄染、血红蛋白尿、皮肤和粘膜的出血与坏死,妊娠动物流产。
我地猪发生此病较常见,老百姓习惯称之为“黄膘病”。
1、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猪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1 急性型:发生于仔猪,多由犬型、黄疸出血型、波摩那犁钩体感染。
呈小型暴发或散发,潜伏期为1—2周。
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稽留热3-5天,病猪表现沉郁,厌食,腹泻,黄疸,神经性后肢无力,震颤,皮肤干燥,后期坏死,1—2天内全身皮肤和黏膜黄染,有的病猪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进猪圈舍就能闻到腥臭味。
死亡率达50%以上。
1.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病猪患病初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症状,眼结膜潮红,出现厌食症状,精神状态逐渐变差。
发病4—5天后,眼结膜出现潮红水肿,随后泛黄,有的患病猪眼结膜呈现苍白色。
个别患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出现水肿现象。
患病猪的尿液颜色呈现赤黄色或茶黄色,随后排出血红蛋白尿,出现上述症状后,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不能正常行走,发病几天到十几天后死亡,不死亡的猪常停止生长发育,成为僵猪。
妊娠母猪感染该种致病原后,常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流产率20—70%。
个别猪流产后还会伴随其他临床症状。
1.3 病理变化:1.3.1 急性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主要特征。
眼观可见尸体鼻部、乳房皮肤发生溃疡、坏死。
可视黏膜、皮肤、皮下脂肪、浆膜、肝脏、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具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胸腔、心包腔积有少量黄色、透明或稍浑浊的液体。
脾脏肿大、淤血,偶有出血性梗死。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被膜下可见粟粒大到黄豆大小的出血灶,切面可见黄绿色散在或弥漫的点状或粟粒大小的胆栓。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疗方案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指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5~14d,平均2~30d。
【诊断要点】(1)病史:近2周有无疫水接触史、洪水暴发,如涉水、游泳、下稻田等。
(2)临床表现:①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起病3d内,起病急骤,表现为非特异性全身中毒症状,概括为“三症”(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如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酸痛,全身极度乏力,特别是腿软。
②免疫反应期,在起病后3~14d,出现器官损伤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和脑膜炎型等类型。
③后发症期,起病后7~14d,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包括后发热、眼后发症(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和胫前热。
(3)病程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大多数患者有“三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大,持续性结膜充血,无分泌物;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腰背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大,压痛,多见腹股沟、腋窝淋巴结,持续3~4d。
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约10%的患者出现黄疸、肺出血、肾衰竭、循环衰竭。
(4)常规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②尿常规,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
③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数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5)病原学检查:①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不易着色,必须采用黑底映光法可直接查找钩端螺旋体。
在早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在病程7~10d或以后从尿中可分离出钩端螺旋体。
②培养及动物接种:早期血液,病程7~10d或以后的尿液进行培养和动物接种。
③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早期检测钩端螺旋体DNA。
(6)血清学检查:钩体IgM 抗体检测,多在病程的第2 周阳性;凝集溶解试验效价1∶40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简介犬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门螺旋体纲,可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包括犬类、家畜、野生动物等。
病菌通过尿液传播,可通过水源、土壤、植物等途径感染到人类和动物。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病犬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虚弱、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肾损害、出血、黄疸等。
恢复期病犬症状逐渐减轻,但仍可能产生慢性肾脏损伤和免疫反应。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对于有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的病犬,可以根据其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患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等。
3.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来确认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和培养法。
4.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病理切片观察钩端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
1. 耐药菌株和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对大多数犬钩端螺旋体有效,但需注意部分耐药菌株的存在。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
•硫酸氢金霉素:可用于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不适用或病犬对青霉素耐受性低的情况。
2.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的体重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般建议使用青霉素结合四环素类或硫酸氢金霉素的联合治疗方案。
•青霉素:每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剂量为30,000~60,000 U/kg,分2次或3次给药。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养猪技术周立欣(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152400)1 流行病学基本上所有温血动物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最常见的钩端螺旋体宿主是啮齿动物,常见食肉动物,感染率较高的是猪、鸭、牛和水牛。
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猪感染钩端螺旋体极其普遍。
该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作为感染途径,特别是破损皮肤感染率更高,此外也可通过消化道食入或者交配感染。
该病的流行呈地方性或散发性,发病高峰是夏、秋季。
2. 临床症状急性黄疸型:通常中猪和大猪容易发生,主要呈散发性,可视黏膜黄染。
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5℃,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之后又发黄,排出的尿液颜色如浓茶样或者直接排出血尿。
发病数天后,一些病猪会在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型:通常在断奶后的小猪容易发生,主要呈暴发或地方性流行。
病猪开始时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厌食或停止采食,眼结膜潮红,经过数天,眼结膜变成黄色或者出现苍白浮肿。
部分病猪皮肤瘙痒发红,部分发黄,有的在头部、上下颌、颈部,甚至全身发生水肿;出现腹泻或便秘;排出的尿液呈黄色至茶色,或者排出血红蛋白尿,严重时甚至排出血尿。
病猪逐渐消瘦,病程可持续十几天或者1个多月不等,通常能够达到50%~90%的致死率,即使经治疗后恢复也导致生长迟缓。
流产型: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的主要症状是流产,部分还会在流产后出现急性死亡。
母猪流产胎儿通常是木乃伊胎、死胎,也有少数活着但非常衰弱的胎儿,往往产后不久死亡。
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大约有20%~65%发生流产[养殖:/]。
3 病理变化急性型:病死猪的肾小管发生轻微病变,通过镜检能够看到肾小球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肾小管和小球囊明显扩张,有大量异常的渗出物存在于腔内,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也发生变性、坏死。
血管周围、肾小管的间质内浸润有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肝脏出现坏死病灶,通常在肝小叶中央发生,且由于肝细胞发生溶解而导致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又称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寄生在猪和其他动物的肠道内,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再通过土壤、水源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钩端螺旋体病具有全球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地区更为普遍。
钩端螺旋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导致消化道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猪钩端螺旋体属的蛔虫、钩虫等。
确诊钩端螺旋体病需要进行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的存在。
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卫生教育、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定期进行去寄生虫治疗等。
预防该病的关键在于减少接触寄生虫的途径,保持环境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生肉等潜在感染源。
针对该病的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疫苗研发、快速诊断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水平。
1.2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直接接触感染、食物或水源传播和宿主媒介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是指人体接触感染源,如被感染的猪或其他动物,从而导致疾病传播。
食物或水源传播是指通过摄入被感染的食物或水源而导致疾病传播,特别是在污染严重的地区或不洁净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宿主媒介传播是指通过介体传播,如病媒生物叮咬或叮咬后吸血而导致疾病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在一些地区的蚊蝇、苍蝇等昆虫中常见,对疾病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三种传播途径外,猪钩端螺旋体病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传播,需要人们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意识,保持环境清洁,避免与患病动物接触,注意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的卫生,定期接受体检等都是预防猪钩端螺旋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传播途径的深入了解和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感染风险,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摄入寄生虫囊蚴感染。
制2023-11-08contents •概述•诊断方法•预防和控制措施•治疗和支持措施•公共卫生和社会责任目录01概述定义猪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钩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在猪中以急性黄疸、出血和流产为特征。
特点本病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对养猪业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定义与特点带菌猪和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污染的水源、土壤或摄入污染的食物传播。
传播途径猪、人和其他动物均易感。
易感动物多发于温暖潮湿的季节。
流行季节流行病学导致猪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直接危害间接危害经济影响作为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对公共卫生带来潜在威胁。
03危害与影响020102诊断方法病猪突然死亡,或者出现高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等症状。
急性型病猪表现为消瘦、贫血、黄疸、水肿,以及各脏器出血和坏死等。
慢性型临床症状急性型内脏器官黄染、出血和坏死,以及全身性出血。
慢性型内脏器官萎缩、变形和坏死,以及皮下组织和浆膜出现黄染和出血。
病理变化取病猪的尿液、血液、脑脊液等样品进行镜检,观察有无钩端螺旋体。
直接镜检通过检测病猪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是否感染钩端螺旋体病。
血清学检测采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病猪组织样品中的钩端螺旋体DNA。
分子生物学检测实验室诊断03预防和控制措施疫苗接种主要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
疫苗种类接种时间接种方法接种效果多在感染前进行,不同疫苗接种时间有所差异。
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能够提高猪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生物安全措施对疑似感染的猪进行隔离,以减少传染源。
隔离对猪舍、用具等进行定期消毒,以消灭病原体。
消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猪舍,减少人员传播风险。
人员管理对猪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病原体传播。
粪便处理药物预防和治疗预防用药对于已感染的猪,可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用药用药种类注意事项01020403要遵循兽医指导,按照规定用药,避免耐药性的产生。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基本病理改变是感染中毒性全身毛细血管损害,早期表现缘于钩端螺旋体血症所致的全身中毒症状,后期发生内脏损害。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了解患者是否在疫区有疫水接触史或鼠、猪等排泄物接触史。
传染源为猪、鼠,可通过皮肤、黏膜传染,并可通过哺乳及胎盘感染。
2.临床表现潜伏期2〜28d,平均7~14d o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根据病程,大致可分为三期。
(1)钩体败血症期:起病后3d内,表现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39。
C以上,常呈稽留热型,伴有头痛及全身疼痛,软弱无力,行动困难,结膜充血或出血,特点为疼痛或畏光而无分泌物;持续充血至热退后仍持续存在,眼眶痛及腓肠肌疼痛和压痛,少数患者可有中毒性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低血压等表现。
可有全身淋巴结大,部分患者可肝脾大。
(2)器官损害期:病后3~10d o此期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类型:①流感伤寒型:为早期症状的继续,多数为轻型病例。
无明显器官损害,经治疗热退或自然缓解。
②肺出血型:除了初期的钩体败血症外,可有咳嗽、咯血、胸痛、心慌、气急等,并进行性加重。
③黄疸出血型:体温开始下降时出现进行性黄疸、肝大、压痛、肝功能异常、出血和肾损害,大多数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出血倾向。
④肾衰竭型:急性期尿中常有少量蛋白、红白细胞及管型,可出现少尿、无尿、尿毒症、酸中毒、昏迷等。
⑤脑膜脑炎型:患病数日后出现严重头痛、呕吐、烦躁、神志不清、谓妄、颈项强直、克尼格征阳性,重者可有抽搐、昏迷、脑疝、呼吸衰竭及各种神经损害体征。
(3)恢复期:一般起病IOd以后多数患者各种症状体征消失,趋于痊愈。
少数患者热退后经几日至几个月可再次出现症状,称后发症,如发热、眼葡萄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3.实验室检查黄疸出血型,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明显增高。
出血患者可有贫血、血小板减少。
钩端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俗名“打谷黄”或“秋收热”)是由各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为野鼠、猪、牛、羊等。
传染途径一般是由寄生有钩端螺旋体的野鼠和猪的尿污染了水源和稻田,人与疫水接触,钩端螺旋体通过人的皮肤或口、鼻、眼等处的黏膜侵入人体而感染本病。
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温病的暑温、湿温范围。
湿热之邪从卫表内传气分,重者可以入营动血。
【诊断】1.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在8~9月份。
暴雨、洪水后可引起暴发流行。
2.主要症状突发高热,可伴恶寒或寒战,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特别是腓肠肌酸痛,尚可见咽痛、咳嗽、咯痰、呕吐、纳减、腹泻、鼻蜕、肝脾轻度肿大、脑膜刺激征、烦躁、澹妄、血压降低等表现。
3.临床有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脑膜脑炎型、黄疸出血型和肾功能衰竭型等不同类型。
注意同流感、伤寒、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肺结核、各种脑膜脑炎、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等病相鉴别。
【治疗】一、辩证论治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可分为热盛型、湿热型和出血型进行辨证论证。
1热盛型暑热偏盛,见高热,头痛,周身酸痛,目赤,尿黄,口渴,或咯少量血痰,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1)发汗清热解毒:适用于表邪未解,里热内盛者。
方药举例:三黄石膏汤加减。
生石膏30~60g,黄苓IOg,黄连5g或土茯苓30g,淡豆豉15g,焦桅子10g,青蒿20g,薄荷(后下)5g0(2)泻火解毒:适用于表邪已解,里热亢盛者。
方药举例: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5g,黄苓10g,焦桅子10g,金银花15g,连翘15g,鲜芦根30~60g,黄柏10g,板蓝根或大青叶30g。
2.湿热型湿热互蕴,气分不清,见发热头痛,周身酸痛,胸闷腹胀,巩膜皮肤发黄,或兼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芳香化浊,清气退黄。
方药举例:甘露消毒丹加减。
滑石18g,茵陈30g,黄苓10g,菖蒲5g,W香10g,连翘12g,蚕砂(包煎)12g,土茯苓30g。
加减:尿少,加车前草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