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与日本社会现代化集团意识,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社会关系中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作为一个社会存在,集团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作为集团内部的人们的集团意识则依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许多研究日本人“国民性”的学者都承认,日本人有一种“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大概就是说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整体息息相关,同命相连。
[1 ] (P10)所以,日本人常以“我家”来称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属的组织、办公处或学校,而以“你家”、“府上”来称对方的工作单位、组织等,这种情形就反映出了他们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把公司或企业叫做“会社”,“会社”这个词,就是集团意识的表征。
“会社”并不意味着许多个人被契约关系约束在一个共同企业里,而在思想感情上各不相干;相反,会社是指“我的”或“我们的”公司,是指一个人主要隶属的社会集团,因而也是其生活中占首要地位的事物。
可以看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公司似乎是自己的生命所在,自己的一切都系于公司一身了。
所以,一般日本人是“以社为家”的,在他们之间有一种类似家庭感情的纽带把他们联结在一起。
在这里,日语“家”一词的含义,要远胜过英语中的household 或family 的含义。
因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就表现为“家”的观念形态,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某个组合中的一分子,而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使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集团的命运结合在一起。
忠诚于集团成为每一个集团成员的最高准则。
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接受汉民族的习俗与儒学的忠、信、义思想熏陶的结果。
*日本的集团意识产生于11 、12 世纪武士兴起的时期,后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战国时期,及至江户幕府,一步步深化,凝结成为日本人的普遍的心态。
在武士兴起时期,源赖朝为吸引众多的武士对自己的忠诚,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实行“御家人制”。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摘要: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集团意识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成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利己的排他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研究日本的集团意识的积极价值对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积极价值;局限性根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尤其是在重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精神动力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意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除了其在政治、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外,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日本集团意识的概述所谓集团意识,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集团内部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是一种作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根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指日本人意识到自己总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自己与这个整体是利益甚至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1]。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小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逐步树立起来,并成功地吸收了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个体因素,强化竞争意识,同时,这种集团意识也与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思想和观念相结合,创立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集团意识。
有位西方评论家把日本人比做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他们就调转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2]。
【日本“家”制度下的集团主义】日本集团主义家之于中国人是情感的归宿,是心灵的港湾。
每个人都竭力悉心经营自己的小家庭。
这里是生活的原点,也是事业的起点。
中国的家是以血缘为纽带,是亲情最为真实体现的地方。
在中国的家制度中也有着因中国实际情况而形成的独特之处。
而日本的家制度,却与我们传统的中国家制度完全不同。
那么在日本特殊的家制度影响下,日本人非常重视的集团主义又将凸显怎样的特征呢?下面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日本的家制度“所谓‘家’,是一种生活共同体,对于从事农业生产者来说就是一种经营团体,是由‘家成员’(一般情况下是家长的家族成员,也可包括家族成员以外的人)构成的明确的社会集团单位。
也就是说,是限定在居住(共同生活)或(以及)经营团体范围内的构成的社会集团之一。
……重要的是一般认为这种‘家’集团内部的人际关系优于其他所有的人际关系。
”这是中根千枝在自己的论著《纵式社会的人际关系》一文中对日本“家”的简明扼要的概括。
日本的“家”不是根据出身形成的血缘团体,而是以人为构成的模拟血缘团体即“家制度体”。
也就是说,是一种特定场合下的社会组合。
这种组合既是一个共同“居住团体”,也是一个“经营团体”。
在这样的团体或家里,占中心地位的不是“人”,而是“家”本身。
这种根据场合形成的家可以容纳没有血缘关系资格的各不相同的构成成员。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这与中国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的“家”注重自我家庭的发展。
而日本这种不以血缘而以经济生活为前提的“家”,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充分体现了社会集团的构成,团结了整个部门、整个产业甚至是整个地域的人们。
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拥有一个共通的“家”。
正是这种独特的“家”制度,使日本人的集团主义非常盛行,那么在“家”制度影响下的集团主义又有哪些特征呢,下面将进行阐述。
二、日本的集团主义特征1、集体归属意识强烈在日本人眼里,他们所属的集团就是他们的家。
成功和失败都是集体的事情。
浅析日本动漫的“集团意识”对青少年友情观的影响日本动漫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日本的众多动漫作品,可以发现以“团体”为单位的动画占了多数,这正是现实中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羁绊或小团体的互信、互助行为的缩影,可见日本文化对于“团体”的存在非常重视。
团体意识在动漫这一领域发挥着它的影响、渗透和改造功能,对青少年的友情观产生了积极影响。
你能想象《幽游白书》中没有浦饭幽助与朋友们的关系,《火影忍者》没有鸣门与第七小队一一尤其是与佐助难舍难离的关系,《海贼王》没有路费与草帽海贼团的伙伴的关系马、吗?在《灌篮高手》、《海贼王》、《通灵王》、《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等经典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团体”元素。
不管故事如何发展,它们都遵循同一个模式:有一个追寻梦想的主线,主角为两人以上的小团队,相互陪伴、共同奋斗,他们在冒险或旅途中遇到重重阻碍,最终共同克服并取得胜利。
同时,偶尔也会有作品在这种模式上升华,演绎出更加耐人寻味的主题。
[1]当代青少年把自我看得很重要,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接受良好的教育,对现实的要求很高。
在这样的社会中,青少年产生了许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新的精神需求。
然而,他们的朋友圈大部分集中在同学中,而在成长中缺乏长期稳定陪伴的同辈,让他们容易孤独寂寞。
同时,家庭的不稳定现象增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
这些促使他们在成长中强烈渴求朋友,探寻同辈间的可靠关系,而日本动漫中描绘出的美好友情,是他们的向往。
[1]动漫中的生活符合青少年心理需求,他们有不离不弃的朋友,共同奋斗、分享成功……让青少年有生活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这一切都使他们对少年动漫的依赖性增强。
青少年从最初接触动漫开始,受到的影响逐步加深。
2[]首先,动漫会对友情中的许多复杂现象进行诠释,引发他们展开深入思考,多数青少年表示,动漫中总会有一些有深度的情节然让他们受益匪浅。
动漫会使青少年对生活的态度有所改变,让他们感觉看了之后会更懂珍惜身边的人。
日本企业文化中集团意识的影响研究集团意识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某格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在日本人的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体现出这种意识的存在。
此外,它已经渗透到了日本企业的管理理念之中,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下文通过分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表现形式,旨在深入探讨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意识根源。
摘要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被认为是日本民族某格文化的核心之一,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中,并且已经融入到了日本企业的管理之中,形成了独具特某的企业管理理念。
本文通过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旨在探索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深层次意识根源。
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文化、从众心理、内外意识、等级序列意识一、集团意识的涵义及表现形式集团意识即认同个体归属于某一集团的意识,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个体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集团,为集团发展共同努力。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1. 从众心理日本人倾向于将自己置身于某个集体之中,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保持一致,以维护集体的稳定和团结。
一个富有启发某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这一点。
2. 内外意识日本人认为每个个体都属于特定的集团,并在社会角某中扮演多重角某。
集团内外的人被划分为“内”与“外”,在对待两者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3. 序列意识日本人认为集团内人际关系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序列,根据工作年限、年龄、学历等因素排列。
不同等级的人在言行举止上需遵循相应的礼节,逾越等级关系则会引起其他集团成员的不满与排斥。
二、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1. 强调个人与集团行动的一致某日本企业通过利用从众心理,鼓励员工将个人行为与集团行动保持一致,从而增进员工之间的协作关系,加深对企业理念的认同,并建立个人与企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2. 增强员工忠诚度,强化企业凝聚力日本企业文化的内外意识强化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加深了他们对集团内部人员的亲近感,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稳定某。
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摘要:众所周知,因为日本的集团意识,在战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自身的言行和矛盾,错综复杂,其各种各样的特性是日本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国际化的现今,日本人对这种性格的应该宣扬长处,避开短处。
这样的话,日本会更加顺利得在国际化的道路中不断前进。
关键词:集团意识日本日本人更强调自己与所属的组织的一体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为组织鞠躬尽瘁。
这样的组织的一体化,对组织的忠诚,一般被称为普通“集体意识”。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受日本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篇论文是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优点,缺点等介绍。
另外,国际化的现今,一国的经济利益要与世界经济一起去考虑。
这样的话,日本的国际航线才可以延长。
1、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日本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是一万年以前在大陆和陆地人员来往密切,即使从大陆分离,也会根据大陆航海文明的摄取的盛行的地方。
但是,随着平安时代的到来渐渐开始形成独立文化,推进了大和民族的统一。
岛屿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但是山地较多,平原狭窄,存在很多地震,火山爆发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民族构成来看,日本人除了极少数的阿伊努族,大和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8%以上,其民族性的纯度的高度是世界唯一。
而且,人口众多,国土狭小,地域文化差异很容易解决,大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民族单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又是日本人之间彼此的连带感培育酿造了有利客观条件。
生产方式来看,日本的民族生存主要是依赖水稻耕作和捕鱼。
日本是多山的国家,所以平原非常少,水稻种植而引水是在古代复杂的工程,所以只依靠家族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几家相互合作是必要的;日本是传统的渔业国家,所以成为有名的“吃鱼的民族”。
特别是捕鲸业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绳文时代。
这种独特的生产环境对日本人增强合作关系,统一意识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日本社会和家庭的组织也可以增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看集团意识从日本人传统的“家”观念看集团意识在日本文化中,家庭(“家”)一直被赋予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不仅仅是个体成员的集合,更是一种关系网,代表着亲情、责任和共同体的意识。
这种家庭观念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对集体意识和团体合作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实践。
首先,日本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使得他们注重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传统的日本家庭结构通常是由大家庭或扩展家庭组成的,包括父母、子女以及其他亲属。
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和相互支持是家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家庭中,每个人都被期望为集体做出贡献,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欲望和目标。
这种观念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他们在集体意识方面更为敏感和注重。
其次,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体现在他们对共同体建设的承诺上。
家庭在日本社会中被视为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教会了个体如何在一个大集体中生活和合作。
这种观念使得日本人在公共生活和事业方面有着强烈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工作场所,日本企业通常将员工视为大家庭的一员,强调团队合作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
这种集团意识使得日本企业能够高效地组织和管理内部资源,并取得卓越的成绩。
另外,传统的日本家庭观念还强调了互惠关系和相互依存的重要性。
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们被教育和激励着去关心他人的需求,并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来维持关系的平衡。
这种价值观反映在日本人对集体责任和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上。
日本社会中有着许多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日本人乐于投身其中,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互惠关系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在日本文化中深深植根,对个体和集体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尽管日本人的家庭观念对集团意识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个人主义观念的逐渐兴起,这种传统的集团意识正在发生变化。
许多年轻一代的日本人逐渐独立于家庭,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实现。
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的集团意识,使得个体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的集团主义姓名: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开题时间:2009-4-30完成时间:2009-11-252009 年11 月25 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6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7)答辩过程记录表 (18)课题论日本的集团主义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日本集团主义形成的原因1.1 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1.2 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2.日本集团主义在企业中的体现2.1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2.2 集团主义对日本企业的影响3.日本集团主义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体现3.1 工作中的集团主义3.2 生活中的集团主义4.日本集团主义的排外性5.总结二、内容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稻作文化的影响。
他们养成了共同的劳作习惯,他们必须集体作业,遵守共同的秩序。
此外,狭小的国土上住着许多的人,也是集团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企业工作中已经学会了谋求集团和谐这一社会生活的智慧。
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主要归功于他们的这种集团主义。
三、参考文献[1]伊藤正刚(日本).日本的企业经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243.[2]李非.企业集团理论——日本企业集团[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345.[3]郑备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文化分析[J].当代亚太. 1995(6).54.[4]刘卫国谢钰敏陈炽.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0 (3).56-59.[5]李萍.论日本的企业集团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44-49.[6]彭纪生.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4).36-40论日本的集团主义0000中文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浅析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引言日本企业文化扎根于集团意识,这是日本企业长期以来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日本企业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注重集团意识的培育和弘扬,这对其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集团意识的概念、特点以及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分析。
一、集团意识的概念和特点集团意识是指一个企业内各个成员之间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集团意识的基础上,企业员工往往会将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始终以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且具备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共同认同的价值观:集团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
日本企业通常以“忠诚、奉献、合作”为核心价值观,鼓励员工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
2.集体利益优先:集团意识强调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员工将通常会为了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克服困难和挑战。
这种集体利益意识对于日本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团结和稳定的发展。
3.高度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集团意识培养了企业员工之间的高度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日本企业中,员工之间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常常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将个人的成就与整个集团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努力以实现企业目标。
二、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集团意识对于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稳定发展:集团意识使得日本企业能够建立起长远的发展目标,并且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些目标。
这种长期稳定的发展策略使得日本企业在市场上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成为了世界上许多行业的领导者。
2.培养员工忠诚度:集团意识强调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使得员工与企业保持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员工更加愿意为企业发展付出努力,并且能够忍受较多的艰辛,从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高度的合作与创新:集团意识培养了日本企业内部的高度合作与创新精神。
[键入文字]
试论集团意识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
一、集团意识的涵义及表现形式
集团意识,就是认为个人归属于某个集团,个人以对集团的归属感为基础,集团内的个人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忠诚于所属的集团,为了集团发展而共同努力。
围绕着这一核心含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又呈现出极为丰富而多样的具体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
首先,通过一个故事来初步理解集团意识。
一艘油轮即将沉没,船上的乘客来自多个国家。
船长让水手奉劝乘客跳水逃生。
水手告诉美国人你是一位勇者,跳吧,美国人立马就跳下去了;水手对英国人说拿出你的绅士风度来吧,英国人就跳下去了;水手对德国人说你必须要服从纪律,德国人也
1。
浅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内容提要:“集团意识”作为日本人最具代表的国民性,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来阐述现代日本人意识构造。
关键词:集团意识;个人主义;日本人;意识构造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起源根据《日本语国语辞典》的解说,所谓的“集团意识”是指,以个人对集团的强烈归属感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很强,通常情况下他们认为,一个集团即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团内部的一个元素。
因此,个人需要对自己所属的集团尽忠,并在集团内部与其他成员的行动保持一致。
正如日本学者斌口惠俊所说,“日本人集团意识的核心是集团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完成集团的需要来实现。
”作为日本人最突出的意识特征—“集团意识”。
它的成立又与日本独特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从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都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孕育并发展了集团意识。
古时候的日本,生产率低,农耕期短,农民们如果不相互合作,就不能完成耕种。
于是,在农耕期间就养成了协同合作,共同作业的习惯。
因此,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横向结合的村落共同生活体。
在这个共同管理,共同作业的共同体内要求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遵守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原则。
于是就形成了集团比个人利益优先的“共同体意识”也就是日本今天的“集团意识”。
二、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1.创造经济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出现了增长的奇迹,截至196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自70年代开始,其经济实力已成为亚太地区四大强国之一。
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一。
自1987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大国中,日本始终处于第一位。
究其原因,很多学者经研究指出,日本国民性中的“集团意识”对其经济奇迹创造的影响最为深远。
小议日本集团意识形成原因及企业集团意识的体现和作用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学年论文题目小议日本集团意识形成原因及企业集团意识的体现和作用学生姓名黄丹萍学号 08342207指导教师曾蓓职称讲师专业日语二零一零年九月三号【摘要】日本集团意识是日本民众的一种集体特征,对日本人的成长和日本文化及日本企业甚至整个日本民族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
战后日本用了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担任这一重要使命的正是日本的企业。
日本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经营管理方法,促进了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
这些经营文化明显体现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尊重群体的利益,自觉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统一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位日本学者曾经把日本人比作一群鱼,井然有序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它们就转变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秩序井然地成群游动。
(注:参见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第142—143页。
)这个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日本人的高度的集团指向性。
关键词:集团意识企业集团主义一: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形成日本人的集团协调性很强,在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的指导下,日本人在明治维新(1867)年后的短短30年间就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在二战战败后的几十年间,迅速地在废墟上建立起一个世界强国,“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的各个国家。
日本人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的成就是与日本人整体的强烈的集团意识分不开的。
日本人一生被包裹在一个小集团当中,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这个小集团就是企业,对于农村人来说,这个小集团就是自己所在的村庄。
个人服从集团,个人的发展必须为集团的发展而服务是每个日本人的信条。
集团的发展就是个人的发展,集团的衰败就是个人的衰败。
一个集团与众多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使日本社会极其团结,使日本人在军事、经济建设当中表现出了很强的战斗力和效率。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
这种特有的文化心态,在稻作传播的过程中,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天皇观念、祭祀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
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一、集团意识的形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
在稻作农耕社会里,日本人的文化心态也是独特的,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天皇观念、祭祀礼仪等方面,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或被称为集团主义观念,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一)生命一体感日本自古就是在一方面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火山、地震、水灾、山崩等的侵袭。
所以日本人既敬佩自然,又畏惧自然。
在畏惧自然的同时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日本人将生命视为一体,有一种一体、全体的意识。
同时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也造就了日本人生命一体感意识。
以村落共同体为中心的共同劳动方式,要求全体成员必须服从村的意思,为村效力,而村也有保护全体成员的职能。
正如中根千叶所说的“保护报以服从,恩惠报以忠顺”。
这样生活在村落共同体中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头脑中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全体的意识。
为维护共同体的繁荣,共同体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对扰乱共同体秩序者进行处罚,约束成员的行为。
到了江户时代,一般的处罚方式是“村八分”。
在江户幕府御定书中记载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规则有十条:出生、成人、结婚、死亡、法事(追祭死者的佛事)、火灾、水害、疾病、旅行、普请(土木、建筑等工事),对损害共同体利益、违背共同体规则的人实行除火灾和葬事阻外的不交往政策,即十个交往政策中有八个不交往,这就是“村八分”政策。
目的是为了加强团结,维护共同体利益。
浅谈japanese的集团意识
摘要:众所周知,因为日本的集团意识,在战后短短二三十年之间,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自身的言行和矛盾,错综复杂,其各种各样的特性是日本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国际化的现今,日本人对这种性格的应该宣扬长处,避开短处。
这样的话,日本会更加顺利得在国际化的道路中不断前进。
关键词:集团意识日本
日本人更强调自己与所属的组织的一体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为组织鞠躬尽瘁。
这样的组织的一体化,对组织的忠诚,一般被称为普通“集体意识”。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受日本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影响。
这篇论文是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优点,缺点等介绍。
另外,国际化的现今,一国的经济利益要与世界经济一起去考虑。
这样的话,日本的国际航线才可以延长。
1、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形成
日本的集团意识的形成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是一万年以前在大陆和陆地人员来往密切,即使从大陆分离,也会根据大陆航海文明的摄取的盛行的地方。
但是,随着平安时代的到来渐渐开始形成独立文化,推进了大和民族的统一。
岛屿的环境优美,山清水秀,但是山地较多,平原狭窄,存在很多地震,火山爆发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民族构成来看,日本人除了极少数的阿伊努族,大和民族占全国人口的98%以上,其民族性的纯度的高度是世界唯一。
而且,人口众多,国土狭小,地域文化差异很容易解决,大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同一性。
民族单一性和文化的同一性又是日本人之间彼此的连带感培育酿造了有利客观条件。
生产方式来看,日本的民族生存主要是依赖水稻耕作和捕鱼。
日本是多山的国家,所以平原非常少,水稻种植而引水是在古代复杂的工程,所以只依靠家族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几家相互合作是必要的;日本是传统的渔业国家,所以成为有名的“吃鱼的民族”。
特别是捕鲸业可以追溯到历史悠久的绳文时代。
这种独特的生产环境对日本人增强合作关系,统一意识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日本社会和家庭的组织也可以增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家庭生活也和中国非常相似。
但是,家庭的组织方面日本人特别从江户时代以后长子的地位上升明显,长子和兄弟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根据民间的习惯,二战前的日本的法律就有长子继承财产的权的明确规定。
这是日本特有的“掌门人制度”。
因此,这种集团形成对于多数的日本人来说,p1.2 集团意识的优点和缺点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历史的发展变迁,同时随着历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要从消极和积极两面来看。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有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抵抗力。
功罪兼半的说(1)日本的集团意识是成员凝集,能够协调一致,这样的凝聚力正是日本民族的活力的源泉之一。
日本人是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而保护集体利益的人。
这样,日本式公司内部的人际关系很亲密,所以成员按照上司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潜在力能。
特别是战后日本的发展的历史来看,这种集团意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力量的核心,是大和民族克服了种种困难,巨大的发展雄图上贵重的传统性的思考。
(2)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内部的,“竞争机制”,她伴随着一定的具体形态。
近代的日本企业,企业的“年功序列”和“终身雇佣制”的安定的基础和“学历主义”为基础的起跑线,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个长期有效的竞争的机会做成的。
同时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力求“家”的氛围,员工
紧张强迫竞争和安定的家庭生活之间心理保持平衡,然后让社会相对稳定,但是,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下阶级意识逐渐被磨灭,政治意识变得薄,利己主义助长。
(3)日本的集团意识的特性是“全体一致”的原则和“秘密协议”的方式一致,但其弊害是表面上的一致和集体承担责任,在实际上负责人不在的“无责任体制”形成。
这种“一致”是不一致的意见无视的情况下被形成,以及“义理人情”而赞成的灭亡,但不一定不是自己的意志。
如果成功另说失败时,一个人是不负责任,特别是日本的传统是严厉的个人责任的追究,所以没有“无责任体制”也就是说是集团全体人员负责。
2、国际社会的现状
现代社会已国际化的时代里面,更积极地与其他国家出口志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经济。
但是,如何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为此日本特有的集团意识更好地开展,日本经济的强大,让今天的日本经济的发展状况停滞状况得到改善。
世界各国都在各自的方法,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
近几年,各国积极发展国家自身的工业基地成立对本国缓解压力,本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政策采用。
因此,国际竞争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更是“世界工厂”,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了吧。
3、结语
在日本的集体意识,集中力量,是重要的特征之一。
然而,在现今全球化的格式正在取得进展,是万物之上的领导人决定,进一步在国际公司的过程中快速反应的速度已经成为一种失败。
因此,如果你建立自我责任制的职责,这是可能的,以适应加快经济发展。
集体意识的本质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每个州都有一个小的组织。
虽然日本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世界各国人民对日本的印象并不算高大,但从来没有这么多。
人们既有对日本人民的赞美,也有对日本人民的鞭笞。
首先,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各方面都相对开放,同时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此外,日本文化的开放性给日本的文化带来无限的的生命力。
这样的文化上的开放,对日本的国际化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如果没有交流,没有理解和信任,这样只会造成经济的倒退和政治的衰落。
参考文献
[1]汤重南等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辽海出版社.
[2]王秀文,李庆祥,(日)山鹿晴美著.《新编日语泛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张忠锋,陈曦编著.《解读日本学日语》.大连理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