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一、概念与名词1、植物离体快速繁育——又称微快繁,简称微繁,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把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放在人工操纵的环境中,使其分化、繁育,在短时刻内产生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完整新植株的技术。
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一种营养繁育方法,是常规营养繁育方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
2、试管外生根技术——试管外生根技术是指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与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截了当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
该方法舍弃了组织培养苗在试管内生根这一环节,不仅躲开了瓶内生根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和节约了育苗成本。
3、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技术。
〔P8〕4、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P26〕5、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形成层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和各种器官组织以及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6、胚珠培养——胚珠培养是将授粉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后,取胚珠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的过程。
有时也把胚珠连同胎座一起取下来培养。
7、离体叶的培养——在自然界,专门多植物的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从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植物,离体叶培养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
它大多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和根。
其中叶片培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8、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材料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即对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进行离体诱导使其称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一、填空题1. 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对象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种类型。
2. 在分离原生质体的酶溶液内,需要加入一定量的_______其作用是保持原生质体膜的稳定,避免破裂。
3. 1902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第一次提出植物_______的理论概念;1943年White提出植物细胞“_________”学说,并出版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从而使植物组织培养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4. 用烘箱迅速干燥洗净后的玻璃器皿时温度可以设在_________℃的温度范围内,而若用它高温干燥灭菌则需在_________℃的温度下1-3小时;烘干植物材料的温度是_________℃。
5. 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个细胞都具有该植物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能力。
6. 1962年,Murashige和Skoog为培养烟草花叶细胞设计了__________培养基,其特点是__________浓度较高,且为较稳定的__________。
7.6-BA / NAA的高低决定了外植体的发育方向,比值低时促进__________的生长,这时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比值高促进__________的生长,这时__________占主导地位。
8. 植物组织培养按培养的方式分为_______培养和_______培养。
9. 组织培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1962年印度Guha等人成功地培养毛叶曼陀罗花药获得_________,这促进了花药和花粉培养的研究。
11. 在组织培养中,不耐热的物质用__________法灭菌,而培养基常用__________法灭菌。
12. 一个已停止分裂的成熟细胞转变为__________状态,并形成__________的现象称为“脱分化”。
13. 在通过微茎尖培养脱毒时,外植体的大小应以成苗率和脱毒率综合确定,一般以__________mm、带__________个叶原基为好。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基因组:指某种生物体或一个细胞所携带的全部DNA序列的总和。
2、克隆: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3、基因的差别表达:生物个体育的不同阶段、或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发生的不同基因按一定时间和空间有序表达的方式称为基因的差别表达。
4、限制酶:一种能识别特殊短核苷酸序列并在DNA的某些位点上切割的蛋白质。
5、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照工程学的方法进行设计,在体外构建成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表达的操作。
6、DNA聚合酶:连续地将脱氧核糖核苷酸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3‘-OH末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从而合成一条互补链的酶。
7、酶的固定化:水溶性酶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后,成为不溶于水的但仍具有酶活性的一种酶的衍生物。
在催化反应中以固相状态作用于底物。
8、T—DNA:能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的一段DNA。
9、逆转录酶:以RNA为模板催化合成互补DNA的酶。
10、克隆载体:可携带插入的外源DNA片段并可转入受体细胞中大量扩增的DNA分子。
1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通过DNA互补双链解链、退火和聚合延伸的多次循环来扩增DNA特定序列的方法。
12、蛋白质工程:通过对天然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修饰,以获取比天然蛋白质更理想的新型蛋白质。
13、细胞工程: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通过类似于工程学的步骤在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上,遵循细胞的遗传和生理活动规律,有目的地制造细胞产品的一门生物技术。
14、细胞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
15、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两种异源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人工诱导下相互接触,从而发生膜融合、胞质融合和核融合并形成杂种细胞,经培养进一步发育成杂种植株。
16、细胞培养:在体外条件下,用培养液维持细胞生长与增殖的技术。
17、发酵: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大量生产代谢产物的过程叫发酵。
《林业基础知识》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章概述1.森林:以乔木树种为主体,包括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在内,占据相当大的空间(或面积),具有一定的结构,密集生长,并能显著影响周围环境的生物群落。
2.郁闭度:林冠投影面积与林地总面积之比。
3.森林的组成:植物、动物、微生物、林地。
4.森林的特点: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
5.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6.传统林学: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的科学。
7.森工学科:以木材采运和加工工艺为中心。
8.营林学科: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为中心。
9.现代林学:以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以及科研等多种功能和多种效益为目的,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科学。
10.林业:林业就是培养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
11.传统林业:开发利用森林,以取得木材、燃料和其他林产品。
12.现代林业:和谐地利用森林资源,重视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多目标综合经营森林,高效深度利用森林,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
13.森林覆盖率:亦称森林覆被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郁闭度≥0.2)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14.林业的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15.社会对林业的需求: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
16.林业三定工作: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
目的是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
17.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决定从2000年开始在今后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实施6大林业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3)退耕还林工程;(4)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5)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6)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林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综合知识部分)第一章植物学基础知识第一章植物学基础知识第一节植物细胞和组织1. 所有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植物形态结构、功能及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原生质:细胞内具有生命活动的物质,原生质是细胞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 植物细胞虽然大小不一,形状多样,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均由细胞壁和原生质体构成。
(1)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位于细胞外层。
(2)原生质体:由原生质分化形成的,位于细胞的内层。
原生质是体细胞内有生命的部分,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结构。
3. 植物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三种:(1)有丝分裂;(2)无丝分裂;(3)减数分裂。
4. 植物组织分为:分生组织和成熟组织。
第二节植物的器官1. 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
2. 根的功能:(1)吸收(主要功能),即从土壤中吸收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无机盐等;(2)固着,将植物体固着在土壤中;(3)合成、分泌、贮藏物质,根能合成多种氨基酸、植物碱、植物激素,分泌有机酸,贮藏营养物质;(4)营养繁殖等。
3. 根的分类:按照根发生位置的不同划分:(1)主根(由胚根直接萌发);(2)侧根(主根上的各级分级);(3)不定根(生长位置不固定)。
4. 根系的分类:直根系、须根系。
(1)直根系:主根粗壮发达,侧根的长短明显次于主要的根系(如,大豆、黄麻等双子叶植物及用种子繁殖的果树)。
(2)须根系:主根生长缓慢或早期生长停止,主要由不定根及其分枝组成。
(如,小麦、玉米、葱、蒜等多数单子叶植物,用扦插、压条等营养繁殖长成的植株)。
5. 根发生形态变化的类型:(1)贮藏根(如萝卜、甜菜等的肉质直根和红薯、木薯的块根);(2)气生根(分为支持根、攀援根、呼吸根。
支持根:如玉米、榕树的一些不定根;攀援根:如常春藤、凌霄花茎上的不定根;呼吸根:如红树、水松等向上植物暴露于空气中进行呼吸的根);(3)寄生根(菟丝子、桑寄生等不定根发育为吸器,侵入寄主体内吸取水分和养分)。
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社会的技术。
2、生物技术领域三个里程碑:首先是1952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第二个里程碑是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y 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Kary Mullis等人提出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3、标准PCR技术三个步骤:1、DNA变性:双链DNA模版在热(90~96℃)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系统温度降低(55~65℃),引物与DNA模版结合,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在适当温度(70~75℃)下,Taq酶使DNA序列从引物的5’→3’端延伸,合成与模版互补的DNA链。
4、形成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
(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林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其中生态产品成为最短缺、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6、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⑴、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树种、竹藤、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指纹鉴定,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⑵、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林业生产的关键是良种培育和优质种苗生产。
包括老树幼化和快速繁殖,老树幼化是良种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成为名特优新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⑶、有益天然产物离体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产物造福人类;⑷、其他林业生物技术:包括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
林业生物技术总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根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可以划分为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定义:将来源于不同生物的DNA在体外经过酶切、连接,构成重组的DNA分子,然后转入受体细胞,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得到表达的过程。
细胞工程定义: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或基因移植以及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创建新的种质、改良品种、改进繁殖方法及大规模生产生物产品的技术酶工程定义:酶学原理与化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应用技术领域,它是在一定的反应装置里,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将相应的原料转化为有关物质的技术。
发酵工程定义:将微生物、生物化学和化学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微生物(工程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来生产各种有用物质的工程技术。
蛋白质工程定义:又称第二代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改良天然蛋白质的学科,它需要蛋白质化学、蛋白质结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学科的配合,通过对天然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进行修饰,以获取比天然蛋白质更理想的新型蛋白质。
生物技术现状及展望美国:1999年政府投资高达180亿美元。
美国现有1300多家专业生物技术公司和15.3万多从业者,其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在1998年就达到了134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362亿美元。
1996-2010年,生物技术为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带来了同样的累积经济效益(均为390亿)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集中在大豆、玉米和棉花上。
第一阶段:抗病虫和耐除草剂;第二阶段:提高作物的品质。
比如:全球第一例转基因食品--calgene公司的延熟番茄(1993);抗玉米螟的转基因玉米,抗棉铃虫的棉花、耐除草剂的大豆等。
在美国,经GM修饰或改造的作物或食品,1999年已达7000万英亩,目前大约有50%大豆、33%棉花、大量的玉米、少量的马铃薯、油菜和南瓜均是GM。
中国:1986年启动“863”高技术规划的提出,农业生物技术列为优先发展项目。
林业知识要点一、现代林业的概念和内涵。
定义是,现代林业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追求森林多种功能对社会发展的实际供给能力,结构合理,功能协调,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方式。
现代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二、现代林业的主要特征和建设目标特征:①现代林业是适应现代需求产生的林业发展方式;②现代林业旨在追求森林的多样产出;③现代林业是通过不断调整森林经营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使结构不断优化来满足现代需求的;④现代林业是高度社会化的林业;⑤现代林业是高效及可持续的林业。
我国在建设现代林业的过程中必须抓好林业生态安全、林业产业和林业生态文明等三方面内容发展现代林业是林业工作的总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林业工作的总目标,促进科学发展是林业工作的总要求,三者紧密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我国林业发展总体思路的核心和主题,共同成为林业建设的旗帜和方向。
发展现代林业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全面开发林业的多种功能,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现代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的内容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2 退耕还林工程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5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 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1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2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3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4由无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向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转变、5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
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内涵及其原则森林永续利用指的是一定经营范围内永远、持续地生产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木材和林副产品,持续地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并在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基础上,扩大森林利用量。
林业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林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对森林生物的干预、管理和利用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的一门技术。
作为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林业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木育种、森林保护、木材加工等方面。
在森林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林业生物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林木育种林业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利用常规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精细调控和改变,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例如,通过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特定的基因修饰或删除,能够使得林木免受虫害和病害的侵袭,生长速度加快等。
这可以提高林木的生产力和木材品质,从而推动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森林保护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森林受到日益严峻的威胁。
林业生物技术在森林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林业生物技术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通过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技术手段,研发了一批具有高抗性、抗植物病害的新品种,如超级松、抗斑点松、抗松树毛盘孢等。
研究表明,这些新品种不仅能提高森林生产力,还能减少农药使用,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三、木材加工木材加工是林业的重要环节之一。
林业生物技术在木材加工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利用生物技术可以使木材的性能、外观、耐腐蚀性等方面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木材的价值得到提升。
例如,研究表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改变木材的物理、化学、机械特性,使其耐磨、耐火、隔音等性能得到提升。
此外,利用生物技术还可以改变木材的颜色、纹理、光泽等外观特性,使得木材质感更好,更加美观。
总结:林业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资源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等技术的发展,林业生物技术将会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应用,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林木生物技术》复习题一、名词讲解题1、愈伤组织的驯化2、胚状体3、愈伤组织4、基因克隆5、人工种子6、感觉态细胞7、器官发生8、植物体细胞杂交9、载体10、外植体11、植物生物技术12、植物细胞全能性13、化学恒定培养14、基因15、选择标记基因二、辨析题1、辨析分化、脱分化和再分化。
2、辨析培养细胞器官发生的几个学说的差别。
3、比较花药培养和小孢子培养的异同。
4、比较自然突变和培养细胞突变的异同。
5、比较体细胞杂交四各样类的差别。
6、愈伤组织的驯化与其形态发生潜力的丧失有何差别?7、辨析体细胞胚发生的几个学说。
8、比较茎尖培养脱毒、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花药(或花粉)培养脱毒以及珠心胚培养脱毒的机理。
9、比较原生质体培养方法的异同。
10、比较有性杂种、体细胞杂种与细胞质杂种的差别。
11、比较体细胞发生与器官发生的差别。
12、低温保存和冷冻保存有何差别?13、比较可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异的特点。
三、简答题1、简述分生组织防备病毒侵染的系统。
2、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的组成与功能。
3、怎样引诱和调治不同样种类的愈伤组织?4、简述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
5、简述常有的鉴于PCR 的各分子标记的基根源理。
6、举例说明组织培养过程中植物细胞决定作用的表现。
7、简述依照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而划分的培养基种类。
8、简述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方法。
9、简述分子标记协助育种的优点。
10、简述基因克隆工具酶的特点和用途。
11、怎样理解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12、简述培养物对氮素吸取利用致使培养基pH 发生的变化。
13、简述植物组织培养器官发生中,重生植株形态发生的基本形式。
14、简述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变机理。
15、简述 RAPD 标记技术的优缺点。
四、阐述分析题1、试述基因克隆的过程。
2、试述影响花药和花粉培养的因素。
3、试述迅速生殖植物种苗各阶段技术举措。
4、试举例说明分子标记的主要应用方面。
5、试述无机营养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培养物的吸取特点。
1.合成DNA的原料2.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3.代表氨基酸的密码子4.一段mRNA的序列是:5‘-AUGCCGAUUCGCGAU-3’。
指导这一段mRNA合成的DNA双链中,编码链是?5.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和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
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依据6.DNA聚合酶在分类时属于六大酶类中的哪一种7.比较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DNA复制,二者的相同之处8.PCR反应的特点9.cDNA文库10. 基因表达是指11. DNA复制之处参与从超螺旋结构解开双链的酶或因子是1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方向13. 最常见的DNA二级结构14. tRNA的作用15. 氨基酸活化酶16. 在基因工程中DNA重组体是指17. 重组DNA的筛选与鉴定方法18. PCR实验的特异性主要取决于19.DNA复制20.转录调控因子21.DNA半保留复制22.编码链23.ORF24.复制叉25.顺式作用元件26.基因组27.逆转录28.DNA重组技术29.基因家族30. DNA的半保留复制31. 转座子32. 反密码子33. DNA连接酶34. DNA重组35. 中心法则36. SNP37. 基因工程38. Promoter39.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是什么?与原核生物基因组有和异同?40.什么是SNP?它作为第三代遗传标记有什么优点?41.述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
42.核糖体的功能作用是什么?43.试述PCR扩增的原理和步骤。
44.论述基因数据安全的重要意义。
45. 简述真核基因转录因子分类及功能。
46. 简述RNA转录的基本过程47. 请简述酵母双杂交系统原理。
48. 已知楠木查尔酮合酶基因PzCHS1调控其叶片成熟过程中查尔酮的积累,如何筛选并验证PzCHS1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请设计实验验证。
49. 真核生物mRNA剪接作用50. 大肠杆菌染色体DNA复制所需要的DNA聚合酶51. 基因密度52. 反转录53. TATA区54. 转录组55.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在哪些水平上受到调控?56. 冈崎片段57. 关于D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有58. DNA克隆59. 转录终止因子为60. 原核生物识别转录起点的是。
重庆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复习资料(综合知识部分)目录第一章植物学基础知识第二章植物生理第三章土壤学基础知识第四章森林生态第五章林木遗传学第六章植物病虫害基础第七章气象学基础知识第八章其它与林业相关的知识考试题型第八章其他与林业相关的基础知识第一节湿地与草原1. 湿地: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带,是具有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
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及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方面有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物种的基因库”。
湿地主要功能为:(1)提供物质产品:湿地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工业原料。
(2)涵养水源:湿地维持着约2.7万亿顿淡水,保存了全国96%的可利用淡水资源,湿地时淡水安全的生态保障。
(3)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通过物理净化吸附沉降悬浮物,通过化学净化固定有毒物质和营养物。
(4)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湿地具有超强的蓄水性和透水性。
(5)调节区域气候和大气循环:湿地可调节小气候,在全球氮、硫、二氧化碳的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
(6)生物多样性保育。
2. 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3. 国际公约分类系统,湿地分为三大类:滨海湿地、内陆湿地、人工湿地。
我国分类系统,湿地分为五大类34型:近海和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
4.每年的2月2日是“全球湿地日”。
《重庆市湿地保护管理条例》,从2019年12月1日起实施。
5. 到2020年,全国的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重庆湿地面积不低于310万亩,其中自然湿地面识不低于130万亩,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
6. 草原:广义的草原包括,热带草原、温带草原;狭义草原只包括温带草原。
7. 我国草原的四个类型:(1)草甸草原:位于草原相森林的过渡区域;(2)平草原(典型草原):占中国草原全面积的37.4%,在草原区占有最大的面积;(3)荒漠草原:是草原中旱生程度最强的一类;(4)高寒草原:适应高海拔地区寒冷半干旱气候的一种特殊形式。
农业生物技术复习题一、农业生物技术的概念与范畴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等。
基因工程是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之一。
通过对生物体基因的改造和重组,我们可以赋予农作物新的特性,如抗病虫害、抗逆性、提高营养价值等。
例如,科学家们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培育出了抗虫棉,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
细胞工程则主要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融合技术。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我们能够快速繁殖优良品种,保存珍稀植物资源。
细胞融合技术则可以创造出新的杂种细胞,为培育新的作物品种提供了可能。
发酵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微生物发酵可以生产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环境。
蛋白质工程则是通过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造,开发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制品,如新型生物酶,用于农产品的加工和保鲜。
二、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传统的农业育种方法,如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实际上就是一种初级的生物技术应用。
然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真正崛起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
1983 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诞生,标志着农业生物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后,越来越多的转基因作物被研发出来并投入商业化种植,如大豆、玉米、棉花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除了转基因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也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一)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农业生物技术最突出的应用成果之一。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基因组中,赋予作物新的性状。
例如,转基因抗虫棉能够有效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减少棉花的损失;转基因抗除草剂作物可以在喷施特定除草剂的情况下不受影响,方便田间管理。
重庆市林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专业知识部分第七章生物多样性第七章生物多样性第一节生物多样性概述1.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四个层次,景生遗物):(1)遗传多样性:包括,分子、细胞、个体三个方面遗传变异的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区域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指生态学的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群落物种多样性);(3)生态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包括,类型多样性、斑块多样性、格局多样性。
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经济价值;间接价值;伦理价值。
第二节森林生物多样性1. 森林生物多样性:指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活有机体及其遗传变异的有规律组合。
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2. 我国已有200余种植物灭绝,有156种濒危物种。
3. 森林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1)森林过度砍伐;(2)森林火灾;(3)森林病虫害;(4)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
4. 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林地管理;(2)科学分类经营;(3)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4)建立物种保护的基因库。
第三节生物入侵1. 生物入侵:指外来种在当地适宜的环境和缺少天敌的条件下,得以迅速增殖,扩大分布区,并对本地自然、社会和经济产生威胁的生态过程。
生物入侵分为:(1)本地种;(2)外来种:有益外来种、中性外来种、有害外来种(入侵种);(3)入侵种。
2. 外来种的入侵通常包括:(1)种群传入:种群传入所凭借的自然或人为的方式、方法称为入侵途径。
生物入侵途径总体上可分为三类,自然传入、无意传入、有意传入;(2)种群定殖:影响外来种定殖的因素包括,繁殖体压力、外来种自身特性、种间关系、生态系统可入性;(3)种群潜伏;(4)种群传播、扩散和爆发。
3. 生物入侵的危害:(1)经济损失巨大;(2)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破坏生物多样性、破坏遗传多样性、破坏生态系统功能和景观、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水分保持和水质量提高能力降低、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3)威胁人类健康。
《林业生物技术》复习重点一、概念与名词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又称微快繁,简称微繁,应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理论,在无菌条件下,把离体的植物器官(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如花药、胚珠、形成层、皮层、胚乳等),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使其分化、繁殖,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遗传性一致的完整新植株的技术。
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的一种营养繁殖方法,是常规营养繁殖方法的一种扩展与延伸。
2、试管外生根技术——试管外生根技术是指将组织培养茎芽的生根诱导与驯化培养结合在一起,直接将茎芽扦插到试管外有菌环境中,边诱导生根边驯化培养。
该方法舍弃了组织培养苗在试管内生根这一环节,不仅避开了瓶内生根难的问题,同时也大大缩短了育苗周期和节省了育苗成本。
3、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技术。
(P8)4、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P26)5、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将植物的形成层组织、分生组织、表皮组织、薄壁组织和各种器官组织以及愈伤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6、胚珠培养——胚珠培养是将授粉的子房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后,取胚珠置于培养基中培养的过程。
有时也把胚珠连同胎座一起取下来培养。
7、离体叶的培养——在自然界,很多植物的叶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能从叶片产生不定芽的植物,离体叶培养指包括叶原基、叶柄、叶鞘、叶片、子叶在内的叶组织的无菌培养。
它大多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由愈伤组织分化出茎和根。
其中叶片培养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8、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是植物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材料进行遗传操作的技术,即对植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进行离体诱导使其称为完整植株的技术。
9、外植体——外植体指植物组织培养中用来进行无菌培养的离体材料,可以是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10、细胞悬浮培养——细胞悬浮培养是将游离的植物细胞按一定的细胞密度,悬浮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增殖的技术。
11、花粉培养——花粉培养也叫小孢子培养,是从花药中分离出花粉粒,使之成为分散的或游离的状态,通过培养使花粉粒脱分化,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过程。
12、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指植物细胞中除去细胞壁具有细胞全能性的裸露部分。
13、转基因林木——转基因林木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用于林业生产或者林产品加工的森林植物。
包括转基因森林植物、转基因森林植物产品、转基因森林植物的直接加工品、含有转基因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其它相关产品。
14、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是指利用植物系统,包括植物细胞、组织、器官乃至植物个体为工厂生产具有商业价值的生物制品的方法。
15、诱导抗病性——诱导抗病性是指利用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处理植物,以改变植物对病害的反应,并产生局部或系统抗性的现象。
16、反义技术——反义技术是指根据碱基互补原理,人工合成或生物体合成特定互补的DNA或RNA片段,以抑制或封闭某些基因表达的技术。
17、玻璃化——实践表明,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迹状,这种现象通常称为玻璃化。
18、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又称为重组DNA技术,是按着人们的科研或生产需要,在分子水平上,用人工方法提取或合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DNA片段),在体外切割,拼接形成重组DNA,然后将重组DNA与载体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将其引入到没有该DNA的受体细胞中,进行复制和表达,生产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产品或创造出生物的新性状,并使之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
19、驯化——驯化是指试管苗移植前可将培养瓶移到自然光照下锻炼3-10d,让试管苗接受自然光的照射,感受自然温度的昼夜温差现象,使其壮实,然后再开瓶移植,经过较低温、湿度的处理,以适应自然温、湿度条件。
20、脱毒苗——脱毒苗是指不含该种植物的主要危害病毒,即经检测主要病毒在植物内的存在表现为阴性反应的苗木。
二、是非与选择1、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包括: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有益天然产特离体生产,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其它林业生物技术。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需经过细胞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3、根据起因不同,植物细胞的死亡分为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
4、器官培养程序包括:无菌外植体的获得、初代培养物的建立、培养物形态发生、植株再生等环节。
5、植物营养器官培养主要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叶培养。
6、植物繁殖器官培养主要包括:花器官培养、幼果培养、种子培养。
7、原生质体培养的体细胞变异大于细胞培养的变异,而细胞培养的变异又大于组织器官培养的变异。
8、优良变异的筛选方法有:直接筛选法、间接筛选法。
9、细胞变异的类型包括:自发产生的变异、诱发产生的变异。
10、分裂素/生长素的比例是控制芽和根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比例高时产生芽,比例低时产生根。
11、由完整的植物器官分离单细胞,叶片是分离单细胞的最好材料。
12、成功的悬浮细胞培养体系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悬浮培养物分散性良好,均一性好,细胞生长迅速。
13、植物细胞培养可分为:单细胞培养、单倍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
14、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有两大类:生长素类,如2,4-D、IAA、NAA等;细胞激动素类,如6-BA、TDZ和ZT。
15、原生质体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与组织培养基类同,只是添加了渗透压稳定剂。
多数情况下所用的培养基是MS、B5或它们的衍生培养基。
16、花卉基因工程研究的内容主要有:香味基因工程、花发育基因工程、花卉保鲜基因工程、花卉株型基因工程、花卉抗性基因工程等五大方面。
17、自1986年第一株转基因杨树问世以来,不同树种的转基因工作相继开展。
18、对于植物悬浮细胞培养的生物反应器应符合:合适的氧传递、良好的流动性、低的剪切力等要求。
19、根据诱导子的来源可将其分为生物因子或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包括真菌、细菌、病毒,还包括一些病原体的非致病性生理小种、选择过的非病原体、弱致病性病原体、强致病性病原体以及病原体和非病原体的毒性产特;非生物因子包括一些物理和化学因子,如损伤、电击、高温、紫外线、重金属、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等。
20、从实践得知有些植物在B5培养基上生长更适宜,如双子叶植物特别是木本植物。
21、母液是欲配制液的浓缩液,这样不但可以保证各物质成分的准确性及配制时的快速移取,而且还便于低温保藏,一般母液配成比所需浓度高10-100倍。
22、常用的灭菌方法可分为物理的和化学的两类,即:物理方法如干热(烘烧和灼烧)、湿热(常压或高压蒸煮)、射线处理(紫外线、超声波、微波)、过滤、清洗和大量无菌水冲洗等措施;化学方法是使用升汞、甲醛、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来苏儿、漂白粉、次氯酸钠、抗菌素、酒精化学药品处理。
23、植物离体培养常用的主要糖类是蔗糖。
24、无菌操作接种时,在操作前和操作期间要经常用于擦拭双手和台面的酒精浓度是70%。
25、根、茎、叶、花、果、木质部、形成层、韧皮部、中柱鞘等植物体细胞均可作为培养材料,诱导形成完整植物体。
(√)26、以小孢子和大孢子细胞等植物性细胞为培养材料,可诱导形成完整植物体,该植物体叫单倍体,能正常开花结实。
(╳)27、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温度、光照(如紫外线、湿度、通气状况)均会影响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28、愈伤组织是尚未分化的原始细胞团,其生理年龄几乎为零。
(√)29、每种激素必须单独配成母液,浓度一般配成1mg/ml。
(√)30、一般来讲,继代时间越长、继代次数越多,细胞变异的几率就越大。
(√)31、茎尖培养与脱毒中,能否培养成功关键在于培养基。
(×)32、平板培养是花粉培养的一种方式。
(√)33、原生质体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5-30℃。
(√)34、环境的相对湿度可以影响培养基的水分蒸发,一般要求80%-90%的相对湿度。
(×)35、无病毒植株实际应用中最大的问题并非重复感染。
(×)36、机械法分离原生质体的主要缺点是原生质体的产量很低、方法繁琐费力。
(√)37、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培养,又可以分化形成根、芽等器官,这一过程称为脱分化。
(×)38、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PH值都在5.8-6.0之间。
(×)39、花粉培养是将花粉从花药中游离出来,成为分散或游离态进行培养。
(√)40、单细胞培养中选择优良细胞株常用平板培养法。
(√)三、简答与问答1、植物离体快速繁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答:1、外植体(1)外植体的基因型,(2)外植体的类型,(3)外植体的来源,(4)外植体的生理状态,(5)外植体的大小,(6)极性,(7)继代培养次数2、芽的增殖途径3、培养基(1)基本培养基,(2)碳源,(3)氮源,(4)植物激素,(5)培养基中其它因子4、培养条件(1)光照,(2)培养温度,(3)容器内气体成分,(4)湿度2、植物离体快速繁殖的常见问题有哪些?答:1、污染,2、外植体褐变3、试管苗的玻璃化4、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5、遗传稳定性3、植物离体快速繁殖中外植体褐变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克服?答:影响外植体褐变的因素有:(1)植物种类和品种(基因型),含有单宁、酚类化合物、多酚氧化酶活性大、色素含量多的植物较易发生如苹果。
(2)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成年期>幼龄期,老熟组织>幼嫩组织,夏季>春冬季。
(3)取样时间不当,培养时间过长,长时间不继代。
(4)培养基,无机盐浓度过高,细胞分裂素过高。
(5)温度,过高(6)光照,高光。
(7)外植体受损程度,受伤严重,消毒剂毒害。
克服措施有:(1)外植体选择的时间、季节、部位,遮光处理。
(2)适宜的培养基。
(3)合适的培养条件。
(4)加入抗氧化剂,使用VC,PVP,活性碳。
(5)缩短继代时间。
(6)减少外植体受损程度及合理使用消毒剂。
4、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8-9)答:(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
(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花器官培养的意思有哪些?答:花器官培养的意义有:(1)通过离体花芽培养可了解整体植物和内源激素在花芽性别决定中所起的作用;(2)可以了解花器官各部分对果实和种子发育的作用;(3)内、外源激素在果实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4)生产上也可用于珍贵品种的扩大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