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物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3
林木病原生物普查山东农业大学刘振宇第一部分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主要技术流程第二部分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重要技术第三部分主要林木病原生物及其所致病害介绍第一部分林木病原生物普查的主要技术流程一、普查内容、目标和任务(一)普查的对象与范围调查各辖区范围内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的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观赏树木(名木古树)和四旁绿化树木以及花卉、苗木、种实、果品、木材及其制品的生产和经营场所等所存在的由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重点放在可能造成危害的种类和已经造成危害的种类。
由不适宜环境引起的非侵染性病害不在调查范畴。
山东省内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区、沿海地区,以及国内外引种数量较大的地区为重点调查区域。
(二)普查内容每种普查对象包括以下内容:(1)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包括亚种和株系)(2)寄主植物:指有害生物危害的植物种类(含转主寄主)。
(3)危害部位:指寄主植物的干部、枝梢部、叶部、根部、种实等。
(4)分布范围和发生范围:分布范围指某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域。
发生范围指某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区域。
(5)发生面积和成灾面积:发生面积指林业有害生物达到轻度及以上统计标准的面积。
(6)传入地和发现时间:对于14种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以及2003年以来发现的从国(境)外或省级行政区外传入山东省的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其传入地、发现时间、传入途径,以及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等。
(三)普查的目标任务掌握林木病害的种类、分布、危害情况,获得标本和病害影像资料,提交相关报告。
1. 市、县级任务(1)完成并提交本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报告。
包括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
(2)建立和充实各级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室(包括影像资料)。
所有的林业有害生物标本和影像资料,每种一套上交至市站,汇总上交至省站。
(3)完成并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4)完成并提交本级行政区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分布图。
(5)完成并提交汇总表。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林木生长、繁殖和健康的昆虫、病原体、杂草和鼠害等生物。
它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价值造成了很大威胁。
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林业部门积极探索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生物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原理为基础,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和综合防治等方法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防治技术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微生物等自然界存在的生物,对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技术。
通过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松毛虫等有害昆虫的数量,或通过利用特定的寄生虫来控制林木上的病原体。
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还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技术,包括机械收割、割除、烧毁、热水处理等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无污染、无药害等特点,对环境、人体和生态系统影响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防治技术是绿色防控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生态防治是基于生态原理和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调整生态环境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和培育天敌等方式来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生态防治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还能够减少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综合防治技术是指将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综合防治体系,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技术的核心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活习性、发展规律等特点,选择合适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科学的施工和管理。
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可以更好地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传播速度。
一是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水平。
加强基础研究,深入了解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等,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是威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和林木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防控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需要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调查。
本文将介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手段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基本概念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森林中的有害生物进行监测、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分布、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的技术手段1、地面踏查地面踏查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通过在林间设置样地,观察样地内林木的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地形图和林相图进行分析,以掌握病虫害的分布和发生规律。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卫星或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技术,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面积的森林病虫害信息,提高监测效率。
3、昆虫捕获器昆虫捕获器是一种利用昆虫趋光、趋化等特性捕获昆虫的装置,可以用于监测昆虫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为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
4、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信息进行检测和分析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菌、虫卵等微小生物,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四、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1、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将成为未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的重要手段。
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可以获取更精细的森林病虫害信息,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为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3、生物传感器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识别物质的新型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提高监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五、结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技术是有效防控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中。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我国林业资源丰富,但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影响林业发展和生态环境。
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体和杂草等。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害虫的防治技术害虫是林业有害生物中的主要成员,它们对树木的性状、品质、生长、发育和产量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林木死亡。
害虫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防治:针对生态学特性及其优势的灌木和树种进行采抽、摇树和虫害物理去除等,使虫害失去栖息、觅食和繁殖的环境。
2.化学防治:通过喷洒杀虫剂的方式直接杀死虫害。
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者杀虫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4.育种防病:对个体害虫的耐药性进行筛选,选出耐药性较低的品种繁育,降低害虫的数量。
林木病害是林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病害直接关系到生产的成败。
病原体主要指真菌、细菌和病毒等,它们通过昆虫、动物、风和水等传播途径,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产生影响。
病原体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防治:通过生态学特性及其优势的灌木和树种混种、红白相间、定期修剪和整形等,减少林木的病毒侵染。
3.生物防治:利用天然的无害微生物,通过对森林内有益微生物的增殖和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来达到防病治理的目的。
4.分选育种防病:针对久瘤病、白粉病、野桃旋核线虫病等林木病害进行分选育种防病研究,繁殖具有有效抵御特定病害的优良品种,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杂草作为林业有害生物的一种,对森林内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影响。
杂草一旦生长茂盛,就会对森林内的树木造成浸淫,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和物质代谢。
杂草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机械防治: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机械割草、刈割等物理性除草。
4.人工除草:人工选择性除草,对林木生长发育和生态平衡很有帮助。
总之,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多种综合防治技术的协同作用。
选用合适的措施和方法,针对性对抗不同的病虫害。
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林业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移植以及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林业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日益严重,给森林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地防控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林木健康和生态平衡,绿色防控技术已经成为林业生物安全的核心和关键。
本文将探讨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对策。
一、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自然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传播。
通过引入专门针对其中一有害生物的天敌或寄生虫,可以有效地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达到防治的目的。
例如,在控制松毛虫方面,可以引进天敌蠢动多毛蜂,对松毛虫进行控制。
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化学药剂杀灭或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传播。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林业中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药剂。
因此,在化学防治技术中,绿色防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对目标有害生物的选择性较高,不仅可以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还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对策1.加强国际合作:有害生物的入侵和传播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合作来加以解决。
各国可以在信息交流、技术研发、经验分享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开展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推动政策措施:各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有害生物的防控责任和义务,加强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提高防治的效果。
政府还应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3.加强科研创新:绿色防控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领域,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
科研机构应加强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水平。
同时,还应加强与实际应用场景的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加强人才培养:绿色防控技术需要具备跨学科和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和实施。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林业生物安全相关专业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于对森林及其生态系统健康产生危害的有害生物进行预防和控制的工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技术的出现,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第一,利用遥感技术进行有害生物监测和预测。
遥感技术是指利用卫星、飞机等高空设备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
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取到林区的变化情况和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从而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减少防治成本。
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有害生物防治。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技术。
通过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对抗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寄生虫,用以控制和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
生物技术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作物的抗虫能力,使其更具抗病虫害的能力。
这种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了生态平衡。
第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害生物防治。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获取、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技术。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害生物防治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实时监测和记录有害生物的分布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对防治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
这样,林业部门可以及时地了解和掌握有害生物防治的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提高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新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的运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使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确化和高效化。
新技术的应用也减少了对农药的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可持续发展。
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L i n y e y u a n y i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剖析1、雷达遥感技术以昆虫信号感应为核心的雷达遥感技术,是近年来为保障周边生态平衡被广泛应用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相比传统防治技术手段无论是在技术操作亦或是防治成效方面,都表现出了显著优势,对保障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造林面积在逐年增加,但与此同时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频次和危害面积也逐年上升,为对林业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监测,收集并分析生物间信息传递来获取生物物种和数量的雷达遥感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经调查雷达技术在使用时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检测有害生物信号,林区监控室就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来判断有害生物的范围、种类进行集中防治,遥感技术则是主要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来对有害生物进行诱导捕捉,由此来保障有害生物防治的高效性。
2、无人机喷药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传统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喷药技术,无人机喷药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工作业成本以及时间成本,与此同时这项技术还具有可操控、作业面积广以及作业灵活性强的显著优势,因此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并取得了显著成就。
无人机喷药技术是基于GPS 定位功能下对特定林区内有害生物进行的防治手段,具体来讲就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人员通过借助雷达、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来精准化找到林区中被有害生物影响的区域,之后通过利用专业软件合理化设计喷洒路径、喷洒量以及飞行高度,实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
3、数字化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某方面来讲,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注入了新动力,其中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近年来基于互联网、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化技术在防治工作实践中,不仅具有多维度、立体化的显著优势,与此同时也显著地降低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损耗,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就目前来讲,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过程中,防治工作人员可通过应用数字化技术,在清楚地了解树木生长情况的基础上,实时监控病虫害情况来为后期各项有害生物作业的有效落实提供重要的战略指导,由此保障预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林业病虫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如气候、土壤、树木生长状态等)而引起的病虫害,严重影响了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为了有效防治林业病虫害,必须采取科学的生物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
一、生物防治技术1. 天敌引种释放:通过引入外来天敌控制病虫害,如引入天敌寄生虫来控制某些虫害昆虫,如松毛虫、松材线虫等;引入捕食性天敌来控制害虫,如引入寄生于松毛虫蛾幼虫体内的微小寄生蜂。
通过引入天敌来控制病虫害,可以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具有很好的长期控制效果。
2. 生物农药利用: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动物等天然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一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方法。
比如利用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
生物农药不仅对目标病虫害有较高的毒杀效果,而且对环境无毒副作用,不易产生抗药性,是一种理想的绿色防治手段。
3. 生态修复与恢复:通过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达到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效果。
采用生态修复与恢复技术可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自身恢复能力,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管理措施1. 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通过建立林业病虫害监测网、定期抽样统计、病虫害性态观测,了解林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及时制定防治措施。
早期预警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可以将林业病虫害损失降至最低。
2. 林地卫生管理:全面提高林地的卫生管理水平,定期清理森林杂草、枯枝枯叶和病死树木,减少病原菌和虫害昆虫的生存栖息地,阻断病虫害的传播途径。
3. 抗病虫害防御性种植:选择抗病虫害品种进行人工林植栽。
通过研究选育出抗性更强的林木品种,可以提高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生态植保技术:采用生物、文化、机械等生态植保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通过采用生态植保技术,可以提高林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植物、土壤、水资源等造成危害的昆虫、微生物、动物等。
它们是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防止林业有害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保护森林资源,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绿色防控是以生态环保为基础的防治方法,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护和调节来达到防治有害生物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策。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以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天然生物为主要行动力,并与人工干预相结合的一种防治方法。
该方法可以避免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并与自然规律相协调,具有较好的生态适应性。
例如,采用外来天敌昆虫来防治进口松材线虫病、毛细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能够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传播速度,同时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
2.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例如,通过喷雾、烟熏、放射性杀虫等方式来杀灭害虫。
该方法与化学药剂相比具有无毒、无害、不产生残留物等优点。
但是,物理防治方法的杀虫效果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3.机械防治机械防治是指利用机械设备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例如,使用陷阱、振动以及人工作业等方式来捕捉、摆脱害虫等。
机械防治方法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能够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控制。
4.生态防治生态防治是指利用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法来防治有害生物的方法。
例如,浅耕、深耕等方式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
生态防治方法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环境的质量,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达到有效的防治害虫的目的。
1.加强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指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发展防治技术和方法。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对有害生物具有抗性的植物品种,开发出对有害生物具有杀灭作用的新型化学药剂等。
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随着各地不断加强生态建设,人们对环保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实际建设生态环境时,林业生态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显著,通过全面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不但能让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双重增长,而且还可全面优化较为脆弱的生态,使人和自然之间能保持更加和谐的关系。
但在实际的生态建设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始终是重点关注问题,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建设效果,必须针对防治技术给予高度重视。
比如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林业生态系统受到不同有害生物的影响,对各类有害生物管理与控制全面加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将防治质量提升。
工作人员也要保证有正确的认知,在整个防治期间有更加积极的状态,以此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能将自身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出来。
一、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新型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作用1、减少环境污染在实际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时,如果大量、长时间地应用化学药物,很可能会对当地林业环境产生一定破坏,而且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还可能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使土壤性质逐渐出现改变,这样的环境对树木生长十分不利。
尤其有个别化学物质,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分解,随着不断向地下进行渗透,还可能对当地地下水系统产生影响,如果地下水遭受到污染,就可能向周边地区或城市流入,对其他地区人民健康造成危害。
实际防治有害生物时,以往采用的传统手段,难以让整个防治更加精细化,通常采用的方式都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林区内所有生物展开喷洒,这样虽然能将有害生物灭杀,同时也可能造成个别有益生物死亡,导致林区食物链和生态圈的完整性造成破坏。
其内部有害生物如果有复苏现象出现,而对其产生限制的有益生物数量不足,此时有害生物的扩张和影响就会逐渐增加。
生活在当地及周边的群众,喷洒化学药物会导致其生活场所内扩散有害物质,随着时间延长,通过渗透和吸入,就会对其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对整个林业发展也十分不利。
此情况下通过应用科学、新型的防治技术,可以让化学方式的使用减少,主要应用其他无污染、绿色的方式进行替代,尤其在现代化科技的加持下,还能更加精准的控制喷洒,让药物应用量减少,降低周边居民和环境受到的影响,这样不仅可将有害生物快速灭杀,还能保持林业环境,向着更加健康、绿色的方向发展。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林业病虫害是指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和危害,对森林经济产业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为了减少病虫害对林业产业的损害,保护森林生态环境,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应运而生。
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一系列生物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引进外来天敌和引种培育本地天敌,培育病原菌和微生物农药,以及综合防治等。
引进外来天敌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
通过引进捕食、寄生、拮抗等天敌,进行林木病虫害的防治。
这些外来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森林中的害虫种群,减少其对森林植物的危害。
引进天敌昆虫甲虫可以有效地控制森林中的松毛虫和尺蠖等松树害虫,保护松树的生长。
引种培育本地天敌是另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治技术。
通过引种培育本地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林木病虫害。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没有适应的外来天敌或者需要增加天敌数量的情况。
一些地方性松树害虫,由于环境变化或天敌减少,已经没有天敌进行控制。
此时可以通过引种和培育本地天敌,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保护松树的生长。
培育病原菌和微生物农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
病原菌可以侵入害虫体内,通过感染和杀灭害虫达到防治目的。
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对害虫有较高的选择性,不会对其他生物产生影响,具有较低的环境风险。
综合防治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种生物防治技术的方法。
包括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等。
这种综合防治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各种防治手段的优势,提高防治效果。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和维护林业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减轻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还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业专业知识》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林业及林学的概念与内涵;中国林业的发展与现状。
第二章森林的概念与特征:森林的概念、特点与组成;林分特征指标及林分标准地调查与要求。
第三章森林植物: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植物分类方法与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其评价指标。
第四章森林与环境:森林环境因子及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森林的分布规律。
第五章森林的功能与效益: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森林的功能、效益与评价。
第六章林木种子与苗木培育:林木种子的采集、调制与贮藏的理论与技术;苗木质量的评价与表示方法;主要育苗方式及方法。
第七章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理论:森林类型及其划分;森林立地的基本概念及立地因子;适地适树的途径、原则与方法;造林密度的作用规律及确定造林密度的方法;树种种间关系的表现形式与作用方式。
第八章人工植被调控技术:引种的意义、依据及注意事项与成功标准;育种方式与方法;造林地的选择和整地与林地管理;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第九章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的概念及森林可持续经营内涵与任务;森林结构调控技术;森林采伐更新技术及次生林经营。
第十章城镇园林绿化:城镇园林绿化及其功能;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的原则和基本理论;城镇园林绿化地规划设计方法。
第十一章森林健康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及评价指标;林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森林火灾的预防与控制。
第十二章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理论与技术:林业生态工程及其管理与评价。
第十三章林业政策:林业政策及特点;林业政策实施的方法和步骤;林业政策与林业法规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现阶段林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森林法律制度:森林法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森林、林木、林地登记发证制度的主要规定;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对象及范围;解决林权争议的方法和工作步骤;占用或者重用林地的审批程序;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规定;违反森林法规的几种主要行为。
云南林情:云南的森林资源现状;云南的林产业现状;实现绿色经济强省建设中的云南林业特点。
县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方案我县分布的主要病虫害有:糖槭蚧、大球蚧、吐伦球坚蚧、堆粉蚧、春尺蠖、沙枣跳甲、鼠害等,寄主有:枣、桃、杏、酸梅、苹果、梨、沙枣、柳、杨、榆、槐、葡萄等林木及其苗木.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总体思路:1、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森保方针,严格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实行“谁经营、谁受益、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2、加强检疫,严防病虫害的人为传播是预防森林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前提,要广泛开展森林植物的检疫工作。
3、采取实际步骤,大力推进以营林为主的治本措施。
(1)、培育良种壮苗,加强对抗病优良树种的引进工作。
(2)、根据分类经营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林种制定相应的营造混交林的标准。
(3)、加强低产林改造,有计划的将病虫害严重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
(4)、加强林木的栽培管理,及时灌水、施肥,增强树势,合理修剪,保持树木通风透光,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可提高树体抗病虫能力,以而减轻病虫危害.一、蚧类害虫防治技术方案(大球蚧、糖槭蚧、吐伦球坚蚧)(一)防治对策根据“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坚持以适地适树和选择抗性树种为主的原则,以生物制剂、仿生农药和植物性杀虫剂为主导,协调运用人工、物理、化学的防治措施,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切实控制其蔓延危害。
(二)防治措施1、生物防治果树落叶(11月中旬)后,用清园剂(融杀蚧螨)100倍液或石硫合剂5波美度喷雾,这是压低蚧类害虫虫口基数的关键措施.2、人工防治(1)结合修剪,剪除虫口密度大的枝条,带出果园集中烧毁;(2)冬季农闲时期,组织农民用毛刷刷除枝条上的蚧类害虫;(3)刮除老树皮,用涂白剂进行树干涂白。
3、化学防治对防效差的果园,可采取春季补防和若虫期防治的办法。
(1)杏、桃、巴旦木等树在3月5日至3月20日前,红枣在4月5日至20日,核桃在3月25日至4月5日,葡萄、石榴在开墩时,用速扑杀、蚧虫毒、乐斯本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2)在5月中旬至6月上旬,初孵若虫期采用速扑杀、蚧虫毒、乐斯本1000-1500倍液喷雾。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会给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昆虫、真菌、杂草、病原体等生物。
它们可能破坏树木、影响森林生物多样性、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林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在对抗林业有害生物时,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技术措施。
这些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有害生物。
比如引入外来种对抗入侵的有害生物,或者增加本地天敌的种群密度,防止有害生物的大规模爆发。
2. 集约化耕作:通过合理利用土地和农业技术手段,减少有害生物的栖息地和适宜条件。
常见的措施包括间套作和轮作,使用耐虫害的品种,严密管理农田灌溉和施肥,以减少有害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 精准喷洒:利用抗虫优良品种、影响性平衡、生态因子等,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手段。
采取精确喷洒技术,将农药喷洒量减少到最低,减少化学成分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
4. 生物技术:利用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手段,研发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通过基因改造,使植物本身拥有防御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5. 监测与预警:建立完善的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有害生物的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监测和预测。
以上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加强科研:加大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的投入,增加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力度。
提高技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有害生物的需求。
2. 推广应用:加强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提高林农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可和采纳程度。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措施,鼓励农民使用绿色防控技术。
3. 加强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药使用和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监督和管理。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4. 加强国际合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生物技术和在现代林业的应用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生物化学过程和细胞、组织、器官、生态系统等的特性,进行科学实验和工程应用的技术手段。
在现代林业中,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林木优良品种选育: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进行林木的基因编辑、遗传改良、转基因等操作,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过程,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木材质量等性状。
2. 林木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林木病虫害的分子诊断和预警,为林木病虫害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培育出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林木品种,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3. 林木生长调控: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外源激素的使用、基因编辑等手段来调节林木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控制其高度、抽穗时间等特征,实现林木生长的精准控制。
4. 林木繁殖和增殖:生物技术可以应用于林木的无性繁殖和组织培养,通过离体培养、激素处理、基因转化等手段,实现林木材料的扩繁和种苗的大规模生产。
5. 林业生态修复: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可以用微生物等生物体对林地进行生态修复,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总之,生物技术在现代林业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林木的品质、抗
逆性和生长速度,改善林木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林业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及发展对策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植被、植物生长和森林资源造成损害的各种昆虫、真菌、病毒和细菌等生物。
这些有害生物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给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
绿色防控有害生物已经成为当前林业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有效应对和防控有害生物成为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一、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问题1. 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平衡:有害生物侵害森林植被,破坏了森林的生态平衡,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和繁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2. 损害森林资源:有害生物侵害森林资源,导致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破坏,影响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危害生态环境:有害生物侵害破坏了森林生态环境,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二、绿色防控技术应用1. 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寄生性真菌或细菌等生物制剂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以降低对温室作物、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等环境的损害。
2. 药剂防治技术:开发绿色环保型的农药和杀虫剂,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 生物工程技术:通过改良植物基因,培育抗虫抗病的新品种,以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4. 生态防控技术:利用植物、昆虫、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建立生态平衡,达到有害生物的防控目的。
5. 信息技术应用: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进行有害生物的监测和诊断,及时发现和预警有害生物的发生和传播。
1. 应用现状:目前,绿色防控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农药、生物防治技术等已经成为林业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
2. 发展对策:提高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加强政策支持和推广,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促进林业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治工作。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
四、结语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工作,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是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
1、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社会的技术。
2、 生物技术领域三个里程碑:首先是1952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个里程碑是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y 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第三个里
程碑是1984年Kary Mullis等人提出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3、 标准PCR技术三个步骤:1、DNA变性:双链DNA模版在热(90~96℃)作用下氢键
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系统温度降低(55~65℃),引物与DNA模版结合,
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在适当温度(70~75℃)下,Taq酶使DNA序列从引物的5’
→3’端延伸,合成与模版互补的DNA链。
4、 形成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
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
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 林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其中生态产品成为最短缺、
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6、 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⑴、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树种、竹藤、
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
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指纹鉴定,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
期预测筛选技术;⑵、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林业生产的关键是良种培育和优质种苗生
产。包括老树幼化和快速繁殖,老树幼化是良种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培养、体细胞
胚胎发生成为名特优新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⑶、有益天然产物离体生产:利
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产物造福人类;⑷、其他林业生物技术:
包括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
7、 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
息,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8、 细胞再分化,即脱分化后的分生细胞(愈伤组织)在特定的条件(离体培养)下,重新
恢复细胞分化能力,并经历器官发生形成单极性的芽或根,或经历胚胎发生形成双极性
的体细胞胚,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再分化。
9、 植物细胞保持全能性必要条件:⑴植物细胞保持形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
组);(2)植物细胞的遗传信息不能有任何的修饰或改变。
10、基本培养基的离子组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诱变剂、渗透调节剂、抗生素
等化学因素,温度、光照特别是紫外线、湿度、通气状况等物理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
影响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11、植物细胞的死亡根据其起因可分两大类: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
12、分生组织实现细胞全能性的途径:(1)由分生组织直接形成芽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2)由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实现细胞的全能性;(3)游离细胞或原生质
体形成胚状体,由胚状体直接重建完整植株,或制成人工种子后再重建植株。
13、植物器官培养:即离体无性繁殖,是指对植物某一个器官的全部或部分或器官原基在人
工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的技术,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叶片培养、幼果培
养以及种子和胚胎的培养等。
14、离体材料的形态发生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器官发生途径和胚状体发生途径。
15、常见的营养器官培养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以及叶培养。
16、花器官培养是指对植物的整朵花或花的组成部分(包括花托、花柄、花瓣、花丝、子房、
花药、胚珠等)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17、愈伤组织培养是指将母体植株上的各个部分切下作为外植体,接种到无菌的培养基上诱
导其产生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及对其培养的技术。
18、从单个细胞或一块外植体形成典型的愈伤组织,大致经历三个时期:诱导期、分裂期和
分化期。
19、细胞培养是指把植物器官或愈伤组织上分离出的单细胞或细胞团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
养,使其形成单细胞无性系或再生植株的技术。
20、根据培养对象,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单细胞培养、单倍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21、影响细胞培养的因素有:(1)培养基:培养基的组成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的生
产影响极大;(2)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胞生长代谢以及物质生产的影
响非常大;(3)细胞生理年龄和接种量:在培养过程的不同时期,细胞的生理状况、生
长与物质生产能力差异显著,而且使用不同细胞龄的接种细胞,其后代的生长与物质生
产状况也不一样;(4)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通气、光等。
22、单细胞制备方法:器械法和酶解法。
23、实现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常用三种方法:(1)饥饿法:断绝细胞分裂必需的营养成分或
激素;(2)抑制法:使用DNA合成抑制剂;(3)采用植物细胞连续培养的发酵器系统
诱导同步分裂。
24、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细胞的增长计算方法:细胞计数、细胞密实体积、细胞干重和和
细胞鲜重增加等
25、培养细胞活力的测定:显微镜法、氯化三苯基四唑还原法、二乙酸荧光素法和伊文斯兰
染色法。
26、人工种子:人工种子是指将立体培养产生的繁殖体包埋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
中、并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的类似于天然种子的颗粒体。
27、完整的人工种子:繁殖体、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三部分组成。
28、人工种子独特的优点:(1)可使在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植物得以繁殖;(2)
固定杂种优势;(3)快捷高效的繁殖方式;(4)可人为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
(5)与试管苗技术比较,人工种子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成本低、储藏运输方便、无玻璃
化的缺陷,减少移栽驯化过程和生产周期短等优点;(6)人工种子能繁殖大量的从人工
授粉杂种和遗传工程植株中筛选出来的优良基因型,并为不育的和不稳定的基因型提供
一种繁殖方法;(7)人工种子技术还可成为植物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等基因工程成果
转向生产之间的桥梁。
29、人工种子的制作流程:选取目标植物→从合适的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体细胞胚的同步
化→体细胞胚的分选→体细胞胚人工胚乳制作与包裹→人工种皮的包裹→人工种子储
藏→人工种子发芽实验→体细胞变异程度与农艺研究。
30、人工种皮内膜的条件:对繁殖体无毒、无害,有生物相容性,能支持胚;具有一定的透
气性、保水性,既不影响人工种子储藏保存,又不妨碍人工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正常生长;
具有一定强度,能维持胶囊的完整性,以便人工种子的储藏、运输和播种;能保持营养
成分和其他助剂不渗漏;能被某些微生物降解(选择性生物降解),降解产物对植物和
环境无害。
31、生物体从幼年期进入成龄期,最后衰老病死为生活史的自然过程,但植物会返老还青又
称复幼或称复壮,即老树年青化。
32、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分别在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筛选和鉴定:(1)外源基
因导入整合阶段;(2)外源基因表达阶段;(3)外源基因性质测定阶段。检测筛选手段
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型筛选、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测试。
33、对转基因受体植物安全性评价主要依据:(1)受体植物的背景资料;(2)受体植物的生
物学特征;(3)受体植物的生态环境;(4)受体植物的遗传变异情况。
34、1891年Kossel将植物新陈代谢区分为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指:植
物中一大类并非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和
酚类等化合物。植物次生代谢是由初生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
一些重要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赤藓糖-4-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派
生出的一类特殊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5、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36、筛选高产细胞系的方法:(1)目测法:从愈伤组织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来初
步判断其有用代谢产物含量高低的一种快速但比较粗放的方法;(2)小细胞团筛选法:
先制备得到单细胞,在常规的培养基中经过单细胞培养,形成细胞团,再通过观测细胞
团的形态、颜色或者测定细胞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从而选出所需细胞的方法;(3)抗
性筛选法;(4)间接分析筛选法。
37、对影响细胞次生代谢物产量的培养环境条件进行调控是指培养条件的优化,包括培养基
组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38、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种类通常可以分为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气动力搅拌或非搅拌式
生物反应器等:(1)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2)气升式生物反应器;(3)鼓泡式生物
反应器和转鼓式生物反应器;(4)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和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5)
其他类新生物反应器(光照培养生物反应器、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
39、在林业上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次生代谢物生产和微繁殖。
40、野生食用植物具有的特点:(1)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2)天然无公害;(3)
具有独特风味;(4)营养价值高;(5)具有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