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精编】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考核成绩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就改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准备]负荆请罪的图片、自制课件、配乐。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将相和》教学设计一、任务驱动,引发探究: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个故事。
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课件出示):“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2、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看看你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生1:我读出了廉颇内心的强烈不满,心里很不服气,嫉妒。
3、句中的“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指的是什么?从这句中你读懂了些什么?4、小结:5、激起冲突:同学们,你们猜猜,假如说廉颇整天这样生着闷气,整天想着怎样寻机报复,后果会怎样?(生1:他们的矛盾可能会激化,给赵国带来不稳定,从而削弱赵国的力量。
6、小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吧!二、整体阅读,主动探究:1、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现在你们都是廉颇的属下,你们怎样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你怎样劝服正在生气廉颇呢?我相信你们都是心明眼亮的人,我也相信你们有这个能力。
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现在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的提示。
2、提供学习支架:(投影幻灯)多媒体出示学习提示: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你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6 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态度和做法,教育人们要诚实、谦虚、勇于改正错误。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故事进行分析。
但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相和的故事,明白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案例教学法:以故事中的将相和为例,让学生从中汲取教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战国时期的兵器、服装等图片,让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故事的魅力。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故事中的情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更好地表现故事中的情感。
4.巩固(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如:“赵奢和赵括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将相和》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策略单元,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抓住关键字词提高阅读速度。
这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
学生已经通过《搭石》,初步学习如何抓住关键字词,加深加快对于课文的理解,做到不回读。
教学目标: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连词成句地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史记》是我国西汉司马迁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跟老师书空“廉颇”、“蔺相如”。
2、三个小故事“将相和”是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设计意图:明白《将相和》选自哪本书,通过解题知道题目的意思,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快速阅读,。
1、快速阅读,记录时间。
学生翻开课文,教师设定时间,让学生试试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完课文,读完记录时间,然后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2、扫除字词障碍。
(1)出示词语: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2)学生试读,教师正音。
3.学生交流阅读课文的体会。
(1)说说自己读完课文的时间,是怎么阅读的?(2)教师出示文中的一段话: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小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 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课前热身:(用较快的速度默读文段,记下所用的时间。
读的时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词语不要停下来,不要回读。
)2.多媒体出示片段: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已是耄耋之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荣获“共和国勋彰”。
(解释:耄耋一词的意思。
)3.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二、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师:在上节课的阅读检测中,我发现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有些同学对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印象不深。
下面我们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2.主要内容: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
秦王也想得到这块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过了几年,离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其间,商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
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最后廉颇和荫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再读课文,熟用策略。
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
2.师生共读提示,明确阅读任务。
(1)运用学过的方法,限时5分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看看每个故事里“将”“相”分别做了些什么?(2)选择你喜欢的图表方式画出主要情节图或人物表现图,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
3. 学生详细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1)通过同桌合作的方式,根据表格的提示,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2)同桌汇报展示“讲故事”时,当讲得不清楚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大家一起评议。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上语文:6.《将相和》教案6《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6《将相和》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不同军事策略,揭示了只有勇敢、智慧、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将领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古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同时,学生对于故事的分析和解读能力有待提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奢和赵括的故事;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勇敢、智慧、善于听取他人意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奢和赵括的故事。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情感教学法:通过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故事中的道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赵奢和赵括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课件,展示赵奢和赵括的故事情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赵奢和赵括的军事策略,讨论哪种策略更有效,并说明理由。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著名诗人杜甫;2.阅读并理解杜甫的诗歌《将相和》;3.能够对文中的形象进行想象和描绘;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中形象的理解和感悟;5.能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1.诗歌《将相和》的阅读和理解;2.对诗歌中形象的描绘和想象;3.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人、诗人杜甫,同时介绍本课的主题“将相和”。
2. 阅读诗歌让学生分组阅读《将相和》诗歌。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所描述的主人公形象和环境情景。
3. 理解诗歌结合课文理解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意境和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提问:1.诗歌中”风流当时曾少年,少年那肯老将军“寄托了什么情感?2.诗歌中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4. 形象描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挥,以每个小组选择的诗句,结合想象,绘画形象,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 写诗赏析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根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想象要求学生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教学内容,强化对诗歌意境和主旨的理解,同时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四、教学评估1.课前测:让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古代文化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2.课中提问和讨论: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水平,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要求的作业,使学生在悬而未决的收获中获得提高,同时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4.课后测评: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关于杜甫此诗的反思和感悟。
通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加以肯定和纠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名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讲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相国平原君的故事。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赵奢在长平之战中的英勇表现,以及他和平原君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赵奢的忠诚和智慧。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斗争和人际关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古代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名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赵奢和平原君的人物形象。
2.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3.能够通过阅读文章,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赵奢和平原君的人物形象。
2.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来理解文章内容。
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赵奢和平原君的矛盾冲突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等。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供学生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通过PPT 呈现文章的背景介绍和人物关系图,帮助学生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边读边讨论文章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赵奢和平原君的矛盾冲突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赵奢和平原君的对话。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述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最终化解矛盾的过程,表现了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重要性。
本课内容丰富,情节生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历史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人物情感,以及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关系,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关系,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2.难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两人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以及所传达的道德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课文魅力的同时,领悟道德观念。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廉颇与蔺相如的形象特点,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赵国指挥长平之战,但由于缺乏指挥经验,只会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的故事。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经验的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
本文结构紧凑,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课文进行解读。
但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学生对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汲取智慧,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难点:对课文中的成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理解,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2.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赵括指挥长平之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3.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2.历史资料:准备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历史背景信息;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听到标准的发音。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战国时期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出示),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6.《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
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
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
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
“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
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从人物的
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4、复述三个故事中的一个,并自由组合进行排练,在班上演一演。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读通、读熟课文,理清文脉。
3、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审清题目。
1、板书课题:11 将相和
2、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板演: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
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
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三、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
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
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那里可以看出
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
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
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
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四、课时总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
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
的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二、第三个故事,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
从人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步骤 :
一、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
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
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
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 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
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二、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
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
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三、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四、布置作业:
1、引导课外阅读:既然将相和同心协力保赵国,最终赵国为什么还是被秦
国灭亡了?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
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