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节课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年建设成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认识不够深入,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的理解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掌握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年建设成就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取得的伟大成就。
2.教学难点: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成就的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好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节课的基本内容。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1956-1976)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探索中曲折前进1.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 北京)分析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1958年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工业:大炼钢铁农业:对农作物产量估计浮夸。
(3)人民公社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一大二公”3.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再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等,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①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②急于求成;③忽视客观经济规律;④缺乏经验。
5.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1965)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6.根本原因:“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具体原因:①领导人错误估计了形势,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②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7.抗争和努力:老一辈革命家“二月抗争”;周恩来等同志坚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8.最大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到残酷迫害9.两大反革命集团:(1)1971年9·13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2)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
10.结束标志:1976.10“四人帮”被粉碎。
11.危害:“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巨大的损失。
三次严重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三大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
三条铁路:兰新、兰青、包兰铁路。
三位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随堂检测·真题演练】一、选择题1.不同时代的宣传画体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
下面的两幅图出现在()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社会主义过渡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大跃进”时期2.以下图片反使的历史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分析图片,可以得出的正信息有()①经济高速发展②人民生活困难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右图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张毕业证。
图中框定的四处信息中,不具有这一时期鲜明时代特征的是()A.①B.②C.③D.④4.“多快好省”、“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词语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公私合营B.第一个五年计划C.大跃进运动D.人民公社化运动5.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
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
其中“以钢为纲”反映的是()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6.“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
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
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
”邓小平这一番话总结的是()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赎买政策的意义7.右图宣传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A.“大跃进”时期B.三大改造时期C.改革开放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8.对联是时代的反映。
以下对联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②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③百年荣辱人青史,两制辉煌壮国魂④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A.①③②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④②①9.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认识到我国在探索和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容易片面看待,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掌握我国在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过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以及如何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课件,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歌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包括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困难。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一节探讨中国近现代史上人们在探索国家建设道路中的艰辛历程以及取得的建设成就的课程。
本节课通过讲述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建设成就,旨在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艰辛探索和建设成就的细节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视频等途径,了解相关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进程的认识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就。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如大跃进、文化大等,学生可能存在误解或片面认识,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本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探索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政策的具体内容和意义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认识我国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我国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2.教学难点: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我国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分享学习心得。
4.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化建设的成就。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6.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激发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情感。
形成原因:(1)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2)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
(3)党的领导人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
(4)国内反“右倾”斗争扩大化后,开明人士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大跃进运动:1958-1960年全国范围里试图在工业和农业上“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后在全国展开。
8月北戴河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达到高潮、“大跃进”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大跃进的后果使得这场运动最终难以为继,钢、铁合格率低下,大量资源遭到浪费,从1 950年冬开始,这场脱离实际运动逐渐停止。
人民公社制度:“大跃进”期间创造出的一套政治和社会管理组织形式。
1958年,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将高级社合并为大社,受到毛泽东肯定,后来被统一称为人民公社。
其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人民公社制度没有推动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
二者共同说明: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生产力的变革,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要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有计划有比例地发展国民经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
3.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学习重点】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和成就
【学习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 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分析了当时国内的,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
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变为先进的。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3.严重失误:“________”和__________运动。
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至1961
年,我国的发生严重困难。
4.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____。
5.中共中央提出“”的八字方针。
6.1966年,“”全面发动起来。
年,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文革”。
7.“文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8.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9.大庆石油工人“铁人”、党的好干部、解放军好战士。
10.1937年6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
二、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三、练习巩固
1.中共八大提出的总任务是()
A.在本世纪末,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B.15年内赶超英国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2.某报报道:河南省西平县和平村农业社宣布小麦亩产7320斤。
这是发生在()
A.“一五”计划期间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下列口号、
标语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是()
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B.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C.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但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中,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其表现有()
①广大知识分子遭到批斗②刘少奇同志被迫害致死③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被逮捕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在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广大人民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如王进喜、
邓稼先、焦裕禄等,他们分别被誊为()
A.铁人、两弹元勋、党的好干部
B.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铁人
C.党的好干部、铁人、人民公朴
D.人民公朴、党的好干部、两弹元勋
6.请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出现了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
(2)你认为政府制定政策要注意些什么?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一、1.1956 主要矛盾农业国工业国 2.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国民经济 4.经济规律 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6.文化大革命1976 7.挫折 8.工业体系
9.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10.氢弹 1970 籼型杂交水稻
二、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会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三、1.D 2.B 3.C 4.B 5.A
6.(1)“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实事求是,立足于基本国情;要考虑制定政
策的实用性和长远性;要立足于改善国民生活和提升国家实力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