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中国现当代文学-新月派与《再别康桥》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6
《再别康桥》逐节讲析《再别康桥》逐节讲析轻吟漫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会陶醉在那注入了纯情的一个个意象中,感受到他那故地重游、乍逢即别的一段思绪和一步几回头、欲别不能的缠绵情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逐节讲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
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
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
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
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
徐志摩[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浙江海宁硖石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及赏析原文zài bié kāng qiáo再别康桥qīng qīng de wǒ zǒu le轻轻的我走了,zhèng rú wǒ qīng qīng de lái正如我轻轻的来;wǒ qīng qīng de zhāo shǒu我轻轻的招手,zuò bié xī tiān de yún cǎi作别西天的云彩nà hé pàn de jīn liǔ那河畔的金柳,shì xī yáng zhōng de xīn niáng是夕阳中的新娘;bō guāng lǐ de yàn yǐng波光里的艳影,zài wǒ de xīn tóu dàng yàng在我的心头荡漾。
ruǎn ní shàng de qīng xìng软泥上的青荇,yóu yóu de zài shuǐ dǐ zhāo yáo油油的在水底招摇;zài kāng hé de róu bō lǐ在康河的柔波里,wǒ gān xīn zuò yī tiáo shuǐ cǎo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nà yú yīn xià de yī tán那榆阴下的一潭,bù shì qīng quán shì tiān shàng hóng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róu suì zài fú zǎo jiān揉碎在浮藻间,chén diàn zhe cǎi hóng shì de mèng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新月派及“三美”主张1926年,北京《晨报》创办《诗镌》,由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诸人主办。
随后又创办《新月》和《诗刊》。
在刊物的发展沿革中培养、集合了一批艺术主张相近的诗人,新月派即由此得名。
这是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的诗人。
其中闻一多的理论最为完整明确,他认为诗应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即新月派的“三美”主张。
他们创造的新诗格律体,不同于自由体的毫无拘束,又不是古典诗词那种陈旧的模式,而是在自由体新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统一格律要求的格律诗。
此派诗人的情调风格都接近英国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但反抗精神甚为微弱。
他们的诗篇注重艺术的纯美,主题往往是人生的经验、人性的美丽以及爱情的追求。
也有一批诗表达了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同情与关切,但思想始终未曾超越人道主义。
当理想和憧憬在现实生活中失落,也易于产生幻灭感。
徐志摩是新月派中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他致力于诗体的输入与试验,尝试的诗体最多,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
他的诗语言鲜明,色彩清丽,具有流动的质感,让人觉得世上一切都鲜明、灵动。
徐诗稀薄地联系社会生活,寻求人的尊严与爱情的高尚,但虽想冲出黑暗迎接光明,却常常不知道风是在向哪一个方向吹。
一旦人生的际遇超乎他的预料,便由信仰的动摇而趋于颓唐,这在从《猛虎集》到《云游》的“自剖与云游期”,体现得最为充分。
闻一多是新月派创作和理论全面发展的诗人,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死水》一诗是他贯彻自己艺术主张的力作,以设想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
死水是旧中国衰颓的象征,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腐败的抗争,并以强烈的嘲讽来宣示那未曾绝望的激愤。
闻一多是一位呕出一颗心来,怀着火一般激情唱着悲愤诗句的爱国主义者。
新月派诗人中,朱湘在格律诗的倡导和建设方面亦多有建树。
他著有《夏天》、《草莽集》、《石门集》等。
他的诗洋溢着和谐庄穆。
其诗在幽婉恬淡方面有特色,有时表现为隐晦神秘而有明显的对于现实的规避。
新月派最著名的三首诗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代表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
以下是新月派著名的三首诗:1.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 《死水》——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3. 《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再别康桥诗歌流派
一、新月派简介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在20世纪20年代成立,它就像一群文艺青年组成的一个超酷的诗歌社团。
新月派的成员大多是有留学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西方文化和诗歌的影响比较深。
1. 音乐美
- 从押韵上看,它的韵脚也安排得很巧妙。
像“来”和“彩”,“娘”和“漾”等,押得很自然,就像唱歌的时候,最后一个音总是能和谐地落在该落的地方,不会让你觉得突兀。
这种押韵让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我们小时候念的顺口溜一样顺口,但是又比顺口溜高雅多了。
2. 建筑美
3. 绘画美
- 徐志摩在诗里描绘了很多康桥的美景。
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他把河边的柳树比作夕阳下的新娘,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你可以想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河边的柳树上,那金色的柳枝随风摇曳,就像一位穿着金色婚纱的新娘一样美丽动人。
还有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仿佛能看到绿油油的水草在清澈的河水里轻轻摆动,就像在跟人招手一样。
这诗里的每一个描写都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让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康桥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