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旅游地图教材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30
教案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代码:26016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总课时:36使用教材:中国旅游地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授课对象及人数:14级旅游管理(专)任课教师:王健教师所在单位:旅游学院山东女子学院2014年制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引入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一切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规律与空间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学科,是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范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
人类的旅游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空间中进行的,并以一定的地理环境事物作为观赏对象,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
旅游与地理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由此产生了旅游地理学。
二、课堂内容教学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简介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二、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二)研究内容1、旅游者地理研究2、旅游资源地理研究3、旅游业地理研究4、旅游地图研究三、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第二节中国旅游地理简介一、中国旅游地理与旅游地理学的异同二、本课程的内容安排三、学习中国旅游地理的方法(一)地图辅助学习法(二)综合分析与主导原则法(三)对比分析法(四)实地考察法(五)调查与统计分析法(六)朔源阅读拓展知识领域法三、课堂小结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又称娱乐地理学。
旅游地理学系指观光旅游而言,娱乐地理学则包括康乐在内,是广义的旅游地理学,二者均为人文地理学的分支。
旅游地理学不仅同地理学的许多分支关系密切,而且与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园林学、经济学彼此渗透,因此它又是一门边缘学科。
四、习题布置1、作为一个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地位《中国旅游地理》是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其实,普通人都至少要懂得些基础的地理知识。
二、前导和后续课程先续课程为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为世界旅游地理。
三、课程对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
(2)掌握旅游地理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3)明白学习旅游地理的意义的方法。
2.能力目标:旅游地理知识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能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和技能。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进行运用。
本课程实践、实习要求无课程实践、实习要求五、学分及课时数1. 学分:1002.参考学时:72六、课程内容及安排【总学时:72】七、(一)课程进度表(二)理论课程内容及安排【理论学时:53】第一章中国地理概述【教学内容】第一节疆域、人口和民族行政区划第二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第四节自然资源第四节交通【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重点】中国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教学难点】中国行政区划分布的记忆【建议课时】12学时【学习指南】(一)学习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二)学习的方法1.深读教材2.多加强记忆训练【教学建议】1.课堂教学建议使用PPT、运用相关影音资料辅助教学,从旅游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新、齐、准。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适用专业: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适用学时:62~62+22课程类型:理论制定日期:2012年04月08日制订人员:德正推荐教材:《中国旅游地理》,高等教育,锡畴王雁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与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和“大旅游”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参照该职业领域对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的要求来制订,属于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大旅游”职业领域里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以便在工作岗位上顺利完成各方面工作。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采取传统讲授及现代化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成为掌握“大旅游”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的合格毕业生。
(一)素质(情感)目标1、有较强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品质,包括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服从分配、诚实守信;2、能较好地与人沟通,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3、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4、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包括学习安全、工作安全和人身安全等;(二)知识目标1、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中国旅游资源的类别及典型代表、各大旅游区核心旅游城市及经典旅游线路和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特征等知识;2、了解旅游资源赏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交通与旅游路线、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旅游信息与旅游地图、中国旅游区划、自助旅游等知识;(三)能力目标1、能正确阅读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图及旅游景区导游图;2、能完成简单的旅游线路设计;3、能对核心旅游景区进行简单旅游讲解;三、教学设计四、评价方式:本课程采取考试方式进行评价,考试分两个部分,均安排在期末课程全部结束后,一部分是围绕八大旅游区的核心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用抽签方式进行简单介绍和讲解,此部分占课程全部评价的50%;另一部分围绕当期所有课程容,用试卷方式进行考核,该部分占课程全部评价的50%,两部分的总评即为学生本课程的期末考评结果。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导游服务类各专业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旅游区划,以及各地区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全面认识并掌握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世界著名遗产,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导游实务》《旅行社产品策划与营销》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课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导游服务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旅游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和导游员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旅游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参考我国旅游区划,结合导游必备的旅游基础知识设置教学模块,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我国旅游区划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1.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
2.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具备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分析的能力。
3.具备对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编写旅游手册,能制订个性化旅游线路的能力。
4.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课程教学设计2013 ~2014 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部门旅游系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
专业、班级 13旅游
主讲教师韩磊
旅游地理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旅游地理批准人: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旅游系
制定人:韩磊制定时间:2013.9.1
二、基本信息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学分:2
必修课:是学时:36
选修课:授课对象:13旅游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导游、计调、外联等职业能力,通过对中国旅游资源、中国旅游客源地理、中国旅游产品、中国旅游交通、中国旅游区划及主要旅游资源线路、湖北区域旅游线路及中部地区旅游的认知,对应各职业工作过程相应的工作任务,使学生在个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导游、计调、外联职业人的职业能力。
(1)社会能力:1)、团队合作能力
2)、市场意识
3)、创造能力
4)、社会道德能力
(2)方法能力:1)、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
2)、旅游市场拓展能力
3)、导游讲解能力
4)、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专业能力:1)、导游讲解能力
2)、中国客源地理分析能力
3)、区域旅游线路设计能力
2.课程内容与要求
2.1学习内容
课程内容选取依据:为达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训练目标,在现有师资、实训环境、旅游资源等条件下,根据市场调研岗位群需求、专家建议、行业企业建议、学生反馈,从职业工作出发,运用基于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课程结构,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过程,
2.2 学习情境规划和学习情境设计
3、项目考核。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
在研究背景介绍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于旅游地理学教育需求的增加,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对旅游地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详细讨论了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探索性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式。
在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提出启示与展望,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提升《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法创新、案例分析、探索性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效果评估、启示与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部分高校的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分理论化、缺乏案例分析、教学手段单一等。
对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将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尤其是探索性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有望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专业素养。
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问题,为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旅游地理学,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现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构建与教学方法创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通过学习旅游地理学,学生可以拓展视野,增强地理意识和文化素养,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旅游地理学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促进学科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