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提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的需求不断增长。
本文对我国石油资源现状、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石油;安全我国经济多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导致对能源需求特别是海外石油需求的不断增长。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
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石油资源现状尽管我国油气资源潜力较大,待发现和探明的资源较丰富,但其勘查难度不断增大,再加上一批老油田处于入不敷出的局面,直接导致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增长缓慢。
截至2005年底,全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1.5%,按目前开采水平,国内现有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大约可供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2002年的13,495万桶,增至2003年的13,539万桶,2004年增至13,570万桶。
据总部位于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和预测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近两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
据保守估计,在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原油分别为150Mt、180Mt 和200Mt,这将导致我国供求矛盾日益显著。
二、影响我国石油安全的主要因素(一)原油供给受制于人。
我国有超过一半进口的原油来自中东,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而且是我国的近邻,双方在油气合作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美国通过控股及参股等形式,竭力插手我国同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油气投资及国际合作项目,力图控制我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我国原油水路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是美国控制的全球最重要的战略通道之一;美国、日本和韩国通过各种手段对中俄输油管道项目施加影响,阻挠中俄能源合作顺利进行。
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丁留亮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和动力,关系到经济社会正常运行和发展,关系到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也涉及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能源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安全、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不仅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面临一系列严峻国际环境因素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能源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充分认识影响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之策,确保中国海外石油供应安全,对于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和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能源安全石油安全风险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及其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
能源尤其是石油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显现!保障能源安全,是维护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
那么我国当前面临的石油能源安全形势怎样?存在哪些风险?应采取什么应对策略呢?一,我国石油能源安全面临的主要风险1,我国石油已探明储量相对较少,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大与传统的“地大物博”的观念相反,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太大,人均石油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99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从一个石油出口国开始变为一个石油净进口国,现如今我国对外石油依存程度已达到57%,而且还在不断增大。
这使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变化失衡,偏离轨道超过国内企业承受能力时,将迫使我国经济放缓,甚至瘫痪。
2,石油进口的来源地相对集中可能导致石油供应中断从世界范围上讲,我国石油进口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非洲、亚太一些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其中中东56.2%,非洲22.5%,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大国角逐较力的敏感地区,也是武装冲突、教派斗争,种族矛盾、政权更迭的多发区,而相对稳定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其他地区所占比例仅10%。
石油储运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析与对策摘要:伴随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工业不断快速发展,石油的需求量逐年增多。
石油在生产、运输和销售这几个环节中,都离不开石油的储运工作,其安全性备受关注。
中国石油外来供应环境一直较复杂,整个供应流程的安全也影响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蔓延,需要采取有效策略。
文章首先介绍了现阶段中国石油储运发展状况,分析了石油储运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进而保证石油可以更加安全地储运到目的地。
关键词:石油储运;危险有害因素;对策1石油储运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1.1 油品蒸发一般来说油品蒸发都是发生在装卸过程以及运输期间。
目前在石油装卸中,为了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都会使用密闭装卸流程。
可以极大的减少油品蒸发的数量;同时,由于石油是一种碳以及氢相互混合而成的一种化合物,如果石油中存在较多的杂质导致油品质量不高,在运输中必然导致油品不同组分蒸发量增加,导致其中的易燃易爆炸物质在与明火接触后很容易会爆炸,再加上蒸发的气体对人类也会造成伤害,影响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石油蒸汽也很容易会产生化学方面的反应,形成化学烟雾对大气产生严重的影响。
1.2 石油储运过程中的人为因素石油的储运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很容易由于人员和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跑冒滴漏等情况,造成火灾爆炸等事故;同时由于石油行业工作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而培训流于形式,新员工安全意识不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很容易在工作中引起安全事件。
1.3 储运设备腐蚀与损害管道的腐蚀以及老化直接影响着石油运输的安全,我国管道运行时间较长、地形复杂,石油管道安全运行风险较大,再加.上维修保养不到位,使得很多管道经常或无法获得有效维护,长期运行必然导致管线腐蚀、管壁减薄等情况,稍有不慎将会产生漏油的问题,而且一些地区的土壤透气性比较差,酸性成分很多,进一步增加了管道腐蚀几率。
石油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摘要: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也是我国的短缺资源之一作为三大国有石油企业之一,出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中石油应该积极走出国门,参与世界石油市场的竞争,迎接海外投资的挑战。
但是由于石油行业的特殊性,企业经营面临着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企业生产等方面的风险,因此,安全管理成为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分析了目前石油企业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问题;对策;石油企业是生产型企业,为经济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火灾、爆炸以及等有毒气体泄露等重大安全生产隐患。
因此,“安全第一”对于高风险的石油企业安全生产活动具有特殊的指导作用和意义。
一、石油企业安全管理概述传统意义上的安全管理即安全生产管理,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的理也念伴随着人们对安全生产的理解的不同而逐渐变化,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释。
简单来说,传统的安全管理是就是指保证和促进安全生产的一切管理措施,把安全管理视对为“员工”、“设备”、“环境”、“制度”构成的安全系统的协调控制,即对生产活动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安全管理的目的是保员护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促进社会发展。
但是,对安全管理理解的不同源于人们实际生产工作的需要,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业企的统一模式,正如所说,针对不同的企业安全管理的理解不应该相同,并提出了两类安全管理的理念:一种简单地说明了安全管理的功能,适用于一般的普通中企小业;另一种强调了对安全生产的系统管理,适用于大型高危险性企业。
二、石油企业安全管理现状为了有效应对石油行业中的各种突发性生产安全事故,我国三大国有石油公司都对行业内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并组织筹建了相关部门。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由中国石化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指挥协调工作。
我国国际石油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I. 问题1. 国内石油生产供需矛盾突出2.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大,进口成本高3. 国内石油企业竞争力不足4. 国际合作面临政治,经济等因素困扰5. 保障能源安全面临多重挑战II. 分析与对策1. 国内石油生产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而国内石油资源储量受限,导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需要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鼓励石油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产能,推进油气资源的多元化开发。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石油消费的管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推广新能源汽车等,降低对传统石油的依赖程度。
2. 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大,进口成本高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会对我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严重影响,而我国目前对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较高,进口成本也较为昂贵。
为了降低进口成本,国家需要积极拓展与石油输出国家的合作,扩大原油进口渠道。
此外,政府还应该制定合理的调节政策,稳定国内油价,降低我国的石油消费成本。
3. 国内石油企业竞争力不足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国家应该鼓励石油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此外,政府还应该建立健全企业招投标制度,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国际合作面临政治,经济等因素困扰石油合作面临着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需要加强外交方面的工作,与石油输出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促进各国之间的石油合作。
此外,政府还应该绩效我的国家石油外交机制,强化贸易谈判能力,提高国际能源谈判的议价能力。
5. 保障能源安全面临多重挑战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
然而,保障能源安全面临着多重挑战,如保卫海外石油进口航线,提高对石油精细管理水平,健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等。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能源安全防御力,提高对能源安全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
我国石油安全问题与对策当今世界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已经成为大国间经济、政治、外交斗争与合作的焦点之一。
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发展中消耗大量的石油等能源,因此目前研究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一、中国石油安全形势分析1、石油消费快速增加,石油储量不足。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2003年与2001年相比石油消费净增总量超过4200万吨,年递增8.7%。
2004年我国累计进口原油1.2亿吨,增长更是达到了34.8%。
2010年中国的石油总需求规模将达到3.5亿-3.8亿吨,而石油进口依存度将达到51.4%-52.6%。
我国陆地石油探明储量较少,2002年世界的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1427亿吨,而中国的石油探明剩余储量为33亿吨仅占2.3%。
而按照IEA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的预测,我国2010年对石油的需求量将占到全球的7.5%。
尽管我国的领海石油勘探拥有很大潜力,但与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的领海主权问题会影响领海石油的勘探开发。
2005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到东海位于中国正在建设的“春晓油气田”和“断桥油气田”南侧水域的三个矿区开采石油的事件就严重影响了中国开发东海石油的进程。
2、粗放式增长,放大了中国的石油供需矛盾。
从1990年至2003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7%,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增长速度约为3%;GDP 的增长与能源消费总量是正相关,且对能源的依赖性很强。
从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来看,主要是石油的消费比例不断提高,石油缺口持续扩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迅速提高。
目前,我国每百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1倍,是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4.3倍,更是日本的9倍,因此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石油供需矛盾的放大。
3、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战略石油储备对一个国家,尤其对像中国这样存在石油供求矛盾的发展中大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它可以在国际社会发生军事和经济动荡时,保证我国军队和生产用油;在油价高居不下时可以平抑石油价格,减小经济遭受的冲击;可以对石油的禁运和投机起到威慑作用。
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在油气资源开发、管道建立、炼油化工及油气田对外合作、国际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难度大;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应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根据中国资源分布特点,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
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
一、中国石油的发展现状(一)简要回顾与发展现状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成长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为标志;二是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主要是1965年结束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实现自给,还相继发现并建成了胜利、大港、长庆等一批油气田,全国原油产量迅猛增长,1978年突破1亿吨大关,中国从此进入世界主要产油大国行列;三是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石油工业的主要任务是稳定1亿吨原油产量。
这十年间中国探明的石油储量和建成的原油生产能力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油气总产量相当于前30年的1.6倍;四是战略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90年代初中国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开发海洋、开拓国际的战略方针,东部油田成功实现高产稳产,特别是大庆油田连续27年原油产量超过5000万吨,创造了世界奇迹;西部和海上油田、海外石油项目正在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二)存在问题1.资源相对不足,石油储量增长的难度大中国的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即使按160亿吨计,只占全球的3.9%;人均拥有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和产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5左右。
2.主力油田进入稳产后期,新区上产任务重中国的原油生产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占全国产量的2/3.但其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88%)、高采出程度(75%)和高采油速度的“三高”阶段。
特别是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27年超过5000多万吨,2002年在5013.1万吨的产量水平上划了句号,计划今后将逐年递减。
3.石油供需缺口加大,进口依存度进一步提高中国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原油产量增长速度,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2000~2002年,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4.91%,高出产量增长速度近3.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104万吨;石油消费弹性系数达到0.7,比石油生产弹性系数高0.436.石油“一高一低”现象导致国内石油供不应求,缺口从2000年的5637.73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7236.41万吨,石油净进口量从2000年的6962万吨增长到7184万吨,10年增加了7倍多。
预计2003年石油净进口量将突破900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35%以上。
4.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来自社会各界的担忧有增无减。
主要基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出于石油进口来源方面的安全考虑。
二是出于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考虑。
三是出于油价大幅上扬的考虑。
二、中国油气资源供需预测1.石油需求预测在成品油方面,汽油、煤油、柴油,按0.6的弹性系数,折合年均增长率为4.2%,预计2020年全国汽油、煤油、柴油消费量为2.5亿吨;在化工轻油方面,2002年中国乙烯消费量为1400万吨,进口占61.3%。
预计2020年以前,乙烯需求年均增长率约为5%,2020年乙烯需求总量将达到3370万吨。
2.石油储量、产量趋势预测国内专家运用年增储量法和翁旋回法,预测2020年以前,石油探明储量处在稳定增长期,平均年新增探明石油可采储量1.5亿吨;老油田通过调整措施,每年可增加可采储量2000~3000多万吨。
预计2005~2020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75~1.9亿吨。
原油缺口将增加到2020年的2.2亿吨,进口依存度提高到55%。
3.天然气需求预测2002年全国天然气终端消费量为280亿立方米。
天然气消费市场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东北和油田周边地区。
其中西南地区市场销售量最大。
天然气销售量增长最快的是西北地区涩宁兰管道沿线的青海、甘肃市场,其次是华北地区。
天然气消费结构以化工原料和工业燃料为主,占消费量的比例约70%,增长最快的是城市用气。
未来20年内,随着轮南-靖边-上海、忠县-武汉、陕京二线和海气登陆等输气管道的建成,将极大地带动天然气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天然气需求量分别为600、1000、1500和2000亿立方米。
4.天然气供需平衡预测中国的天然气探明程度很低,可采资源探明程度只有15%~22%,增长潜力巨大。
据专家预测,在2020年前后,中国天然气生产将达到高峰产量,如表3所示,中国的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500~700亿立方米。
三、中国石油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对策(一)总体思路根据油气资源和经营环境的分析,中国油气发展的战略定位应当是:围绕国家提出的小康社会建立目标,继续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油气并举、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要在立足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保持和增加国内石油产量的同时,大踏步走向世界,充分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全球油气供应体系,以满足中国经济对油气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立足国内——以国内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为主,在保持合理储量接替和储采结构的条件下,努力增加石油生产,保障国内石油的基本需求。
到2020年,力争国内石油保障程度达到50%左右。
开拓国际——将国家油气战略置于全球大背景下,积极参与分享国外油气资源,积极进入石油买卖市场,各种手段发展国际油气贸易,以合理的经济代价,建立长期安全稳定的、全方位的、多渠道的海外油气生产基地和供应渠道,有效弥补国内油气供需缺口。
油气并举——将天然气放在与石油同等重要的位置,发展天然气的开发运用,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目前的2.8%上升到10%以上。
厉行节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抑制不合理的油气消费,提高能源运用效率。
争取用较少的油气消耗支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建立储备——逐步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调节国内供求关系,平抑油价起伏不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安全。
根据中国资源分布特点,应按照东部挖潜、延长稳产期,西部加大投入、实现增储上产的发展思路,在战略部署上做到“四个结合”,即稳定东部与发展西部、开拓海上相结合;重视石油与发展发展天然气相结合;发展国内油气产业与拓展国外油气供应相结合;开发生产与节约运用石油资源相结合。
(二)对策1.石油发展(1)加强东部精细勘探开发,努力保持原油稳定生产。
东部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供应基地,集中了一批主力油田,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
但是,大多数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必须加强精细勘探开发,稳住原油生产。
根据油气资源评价资料,东部资源勘探潜力仍然很大,今后仍是中国的主要产油区。
(2)加强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建成重要战略接替区。
目前,西部地区石油资源探明率比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低15~30个百分点,处在勘探初期,潜力非常大。
发展西部石油勘探开发,力争获得新突破,早日实现资源接替,对保障中国石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加强海域勘探开发,早日实现海上石油快速发展。
中国东海、渤海湾、珠江口、北部湾等11个大中型盆地的石油资源量占全国总资源量的24%以上。
到2002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3.9亿吨。
从整体上看,海上石油资源探明程度只有7%,储量替代率达到157%,特别是蓬莱19-3等大型油田的发现,使渤海海域展现出广阔的勘探开发图景。
近期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强渤海、南海和东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努力增加储量;二是要合理有效地动用已探明储量,特别是加速已发现大型油田的开发,迅速提高原油产量。
2.天然气发展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的分布情况,今后10~15年,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任务是:(1)陆上要立足中部、发展西部,着力形成几个万亿立方米级储量的大型天然气生产基地;(2)海上要立足南海西部和东海、渤海,着力形成近海海域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增长基地;(3)按照天然气上游勘探开发、中游集输、下游市场运用一体化的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调配,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相互推动的天然气工业体系;(4)同时要坚持“气代油、气发电”的结构优化战略,促进天然气在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2002年的2.7%上升到2020年的12%左右。
3.国际化经营目前,世界石油资源和生产仍处在上升阶段,供大于求,且供应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周边国家石油资源十分丰富,北有俄罗斯,西有中亚和中东,南有东南亚和澳洲,东有南美。
运用周边地缘政治,有利于中国发展发展海外石油业务。
中国石油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是:逐步建立长期稳定、多元化的全球油气生产与供应基地,力争使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在油气进口量中的比例达到1/3~1/2. 4.国家石油储备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
美国的石油储备是4个月,日本是3个月。
IEA 规定90天净进口量为石油储备量标准。
目前,中国还没有战略石油储备,现有的原油、成品油储罐属企业储备,不能用作战略储备功能。
中国在“十五”发展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
国家石油储备已于今年正式启动,初选一期建立地址在大连和青岛黄岛,预计到2005年底,将建成1600万立方米储备规模。
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应实行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以国家储备为主的方针,争取建成相当于90天石油进口量的国家战略储备能力。
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和管理,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生产经营使用的周转性石油储备。
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应严格分开,以保证国家储备库的石油在数量和质量上准确无误。
5.节约与替代目前,中国石油运用效率明显偏低。
据统计,现在每千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石油消耗,中国为0.26吨,是日本的3.3倍,美国的2倍,印度的1.2倍,这说明中国提高油气运用效率、降低石油消耗的潜力十分可观,应致力于走低耗、节约型的石油消费新路子。
从长远来看,在解决中国石油供应短缺的问题上,应积极采取石油替代战略,主要有:合理开发和运用国产优质煤炭替代石油;发展发展核电替代石油;努力培育天然气运用市场、提高天然气产量替代石油;积极发展煤层气产业替代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