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制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3.03 MB
- 文档页数:27
药理学阿司匹林contents•阿司匹林概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目录•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01阿司匹林概述定义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解热、抗风湿、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性质阿司匹林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在乙醚、氯仿中溶解,在水或无水乙醚中微溶;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溶解,但同时分解。
03临床应用与推广20世纪初,阿司匹林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01早期发现阿司匹林的发现源于柳树皮提取物中的水杨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02合成与改进19世纪末,德国化学家通过合成方法得到阿司匹林,并发现其比水杨酸更具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阿司匹林的主要用途解热镇痛阿司匹林可用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的缓解。
抗炎抗风湿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
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用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房颤动等疾病的治疗。
0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预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中的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风险。
镇痛机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降低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适用范围阿司匹林主要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肌肉痛等。
抗炎机制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热痛等症状。
适用范围阿司匹林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小药说药药物篇-阿司匹林(现代制药工业第一次革命性浪潮)现代制药工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神药阿司匹林的市场营销为标志,此次浪潮启动了现代制药工业,并催生了一大批造福人类的现代药物, 该阶段药物研发强调在培养液或生物提取物中寻找对细胞或有机体有预期治疗效果的活性物质,并对活性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并制成药物。
下面就跟随小药一起走入历史,看一看阿司匹林这个神药的前世今生。
阿司匹林从19世纪末诞生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间,各种新型药物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但阿司匹林这个老牌经典药物在更新换代的大潮中依然能够屹立不倒。
它是一个传奇,但传奇背后的历史却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的。
阿司匹林的原身——柳树皮人类很早就发现柳树类植物提取物(天然水杨酸)的药用功能。
古苏美尔人在泥板上记载用柳树叶子治疗关节炎。
公元前1534年,古埃及最古老的医学文献《埃伯斯纸草文稿》记载古埃及人将柳树用于消炎镇痛。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给妇女服用柳叶煎茶来减轻分娩的痛苦。
1758年英国Edward Stone教士发现晒干的柳树皮对疟疾的发热、肌痛、头痛症状有效。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
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柳叶煎之,可疗心腹内血、止痛,治疥疮;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齿痛,煎服制黄疸白浊;柳絮止血、治湿痺,四肢挛急”。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7、18世纪,随着化学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之所以有特殊的药用效果,是因为植物里含有特殊的有机分子,正是这些分子起到了药效。
阿司匹林的发现史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至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28年,法国药学家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提纯出活性成分水杨苷(Salicin)。
阿司匹林的发展历史与作用作者:叶松药学 1341129张方青药学 1341115 摘要: 阿司匹林自从问世以来,已经慢慢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
阿司匹林的效力绝非仅限于医治头痛脑热的小毛病, 许多令人鼓舞的最新研究表明, 阿司匹林能够治疗许许多多严重疾患。
一、阿司匹林的发展史阿司匹林从发明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在这100 年里, 人们不断地发现阿司匹林的新效用, 它因此被称为“神奇药”。
2300 多年前, 西方医学的奠基人、希腊生理和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发现, 水杨柳树的叶和皮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 但弄不清它的有效成份。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 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 当产妇生育时, 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 作为镇痛的药物。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 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 直至1800 年, 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 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53 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 Ger har dt) 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1898 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 FelitHoffm ann ) 又进行了合成, 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 疗效极好; 1899 年由德莱塞( Dreser ) 介绍到临床, 并取名为阿司匹林( Aspir in) 。
1900年,阿司匹林以每片含500毫克乙酰水杨酸的片剂形式与世人见面,这个剂型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以标准剂量出现的药品。
在1925年欧洲大流感期间,阿司匹林曾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1953年,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脑血管患者死亡率的论文公开发表,虽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但无疑使其站到了新的起跑线。
1969年7月12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月,阿司匹林作为小药箱的一名重要成员,伴随了这次远征。
阿司匹林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其父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命名为阿司匹林。
迄今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1 阿司匹林的结构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式为C9H8O4,分子量为180.16。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阿司匹林能选择性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的合成,恢复正常的体温调节,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亦用于抗风湿性关节炎和抗类风湿性关节炎。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血栓的特性,血小板上的环氧化酶-1(COX-1)可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使其生成血栓素A2(TXA2)以及前列环素,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并使血管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甚至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TXA2合成明显增加,血小板受体(TP受体)的表达也增加。
阿司匹林作用于COX-1活化部位附近的丝氨酸529,可使其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而失活,从而减少TXA2的生成,起到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阿司匹林还可能通过阻断中性粒细胞介导的血小板激活而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3 阿司匹林的临床及其他方面的应用阿司匹林在临床上有许多用途.可用于治疗痛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流行性出血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糖尿病及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先兆流产、代谢性肥胖、巴特综合征、腹泻、春季结膜炎、急性肺炎、胆道蛔虫病、足癣、血小板减少性龋癜、镰状细胞性贫血、不孕症等。
浅谈经久不衰的阿司匹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阿司匹林是乙酰水杨酸,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非常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诞生一百多年来, 仍然被广泛地应用, 是个“神奇”的药物。
1 由天然产物水杨苷发明了阿司匹林阿司匹林的诞生起源于水杨酸的解热止痛作用, 后者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柳树皮的应用。
早在古埃及的Ebers 药书就记载了柳树皮的浸液可治疗风湿痛, 到18 世纪确定浸液中的有效成分是水杨苷(2,salicin), 后来证明水杨苷在体内水解成葡萄糖和水杨醇, 水杨醇经体内氧化成水杨酸而发挥解热止痛作用。
1897 年德国拜耳药厂的化学家霍夫曼(FelixHoffmann) 合成了水杨酸的衍生物, 纯化后首次得到乙酰水杨酸, 其父率先用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表明仍有止痛效果, 而对胃的刺激性低于水杨酸。
1899年命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治疗疼痛和解热, 在20世纪50 年代成为销售非常成功的药物。
但是到20 世纪60 年代, 由于众多的解热镇痛药上市, 应用阿司匹林日益减少。
2 后继的非甾体抗炎药由水杨酸和阿司匹林的引领, 研发出一批解热止痛药物, 被称作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例如芳丙酸类药物布洛芬(5, ibuprofen) 和氟比洛芬(6,flurbiprofen); 芳乙酸类类吲哚美辛(7, imdomethacin)和双氯芬酸(8, diclofenac); 氨基芳甲酸类甲芬那酸(9, mefenamic acid) 和氟芬那酸(10, flufenamic acid)等数十种, 作为解热镇痛药物, 阿司匹林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3 发现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重新引起人们对阿司匹林的关注, 是临床发现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人极少有冠状动脉阻塞和冠脉供血不足的症候, 继之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阻止血小板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 这些与后来发现前列腺素、环氧合酶及其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有密切关系。
万灵神药——阿司匹林分1 黄浩2011011743前言阿司匹林(Aspirin),又称乙酰水杨酸,作为100多年来唯一一款始终畅销不衰的家庭常备药物,由于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治疗范围广泛,在它诞生之后的100多年来,风靡全球,为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福祉。
在这100多年间,阿司匹林的潜力不断被开发,治疗范围得以拓宽,作用机理也逐渐被揭示,可以说,阿司匹林创造了西药史上的一个奇迹。
正文一.阿司匹林的诞生与流行虽然阿司匹林是在十九世纪末被合成出来的,然而它的原身——柳树皮,却在古代就已经被人类用作镇痛解热的药物了。
例如,古苏美尔人的泥板上记载着,柳叶对于关节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古埃及,医学著作《埃伯斯纸草文稿》记录了干的柳树叶子有止痛功效。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的药物学家和医学家也发现了柳树的药用价值: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柳之根、皮、枝、叶均可入药,有祛痰明目,清热解毒,利尿防风之效,外敷可治牙痛;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柳叶煎之,可疗心腹内血、止痛,治疥疮;柳枝和根皮,煮酒,漱齿痛,煎服制黄疸白浊;柳絮止血、治湿痺,四肢挛急”。
在文艺复兴之后的17、18世纪,随着化学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之所以有特殊的药用效果,是因为植物里含有特殊的有机分子,正是这些分子起到了药效。
在1828年,法国药剂师亨利·勒鲁克斯(Henri Leroux)和意大利化学家拉斐尔·皮里亚(Raffaele Piria)成功地从柳树皮里分离出了活性成分水杨苷(Salicin),并对它进行了提纯,验证了它的解热镇痛疗效。
随后,水杨苷的衍生物水杨酸被提取出来,之后由德国化学家赫尔曼科尔贝(Herman Kolbe)在实验室成功地合成了水杨酸,经验证,水杨酸也有相同的疗效。
但因为其味道又酸又苦,极为难吃,加上服用后对胃粘膜的刺激非常大,服用水杨酸似乎得不偿失。
真正创造了历史的是水杨酸的乙酰化产物——乙酰水杨酸。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2.1 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
阿司匹林包衣脉冲肠溶片摘要:自从1897年德国科学家Felix Hoffmann博士首次合成出乙酰水杨酸,由此引出了阿司匹林的经典传奇。
这一百年老药具有其独一无二的特点,跨域三个世纪而声望不衰。
它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抗炎及抗风湿的作用。
近年来,还发现其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
其制剂从最早的片剂开始,由于其副作用,不断制备出了为降低其副作用的新剂型。
本篇文章从时辰药理入手,根据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的昼夜节律性,其治疗效果及降低副作用入手,通过包衣脉冲技术而使得其定时释药,通过肠溶包衣使得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减小。
关键字:阿司匹林;包衣脉冲;肠溶片阿司匹林(aspirin)学名为乙酰水杨酸,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抗风湿药物,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抗风湿,促进痛风患者尿酸的排泄,抗血小板聚集和胆道治疗等方面。
近年来发现其对于心血管有不错的作用,对于冠心病,是其二级预防的必需药物。
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却有昼夜节律性,常常在凌晨时发作。
阿司匹林是最常用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可用来防治心肌梗死,并可作为治疗心绞痛的辅助药物,具有时辰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性质。
而阿司匹林的半衰期短暂(只有15-20分钟),在胃中吸收迅速完全。
脉冲释药系统是根据时辰药理学的原理设计的具有渗透压系统的新型控释制剂。
口服脉冲制剂可避免其在胃中马上水解,而是经预定的滞后时间才将药物释放,病人可在睡前服用该制剂,使药物在病发前或疗效最佳时释放,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减少药物有可能引发的副作用。
本文所采用的包衣脉冲片的新技术所研制的肠溶剂,是在新制药技术中,筛选而得,其对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具有疗效高,副作用低等特点。
阿司匹林胃漂浮片的选择符合剂型设计的几项原则: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和五方便(方便携带、方便服用、方便生成、方便运输和方便贮存)。
根据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当对于抗炎抗风湿的治疗时,需要长期大量服用,但阿司匹林长期大量服用时,对于胃黏膜有刺激作用,会造成胃黏膜的损失。
阿司匹林历史阿司匹林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1999年3月6日是阿司匹林正式诞生100周年的日子,也是德国拜尔(Bayer)公司为类作出的贡献。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Felit Hoffmann)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Dreser)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
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关于阿司匹林您(可能)不知道的11件事情2009年3月6日是拜耳注册含有活性成分乙酰水杨酸的止痛药阿司匹林的110周年纪念日,阿司匹林在柏林皇家专利局的专利号码为36433——这是阿司匹林取得医学史上无与伦比成就的第一步。
没有其他医药产品拥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范围——历史如此悠久的药品寥寥无几。
但是不论您看似对阿司匹林多么熟悉,仍然有些事情是您(可能)对这个世纪之药所不了解的。
下面是概述内容:1. 世界文化中的阿司匹林1918年11月25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Thomas Mann在其日记中写下了下面的短文:“晚餐时,在K’s床上,我喝醉了,双脚发热,服用了阿司匹林,然后恢复正常”。
还有关于该药片疗效的更简洁的描述。
侦探小说家Raymond Chandler和畅销书作家Frederick Forsyth也在其小说中描述了这种白色药片的辅助作用。
2. 纸袋中的阿司匹林以前,拜耳把精细的白色粉末状阿司匹林装在瓶中,出售给药店,然后药剂师把500毫克的用量装在纸袋中,向客户销售。
自1904年起,阿司匹林以片剂形式销售,确保统一剂量——这是世界上以长期一致的高质量标准形式销售的医药产品之一。
拜耳十字也被刻在药片上,防止假冒。
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与作用机理概述赵珍(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长春130024)摘要:阿司匹林从最早被研制的纯水杨酸到经霍夫曼改进的乙酰水杨酸,直至后来的阿司匹林被拜耳引入医疗领域,一路走来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阿司匹林具有各种药用价值,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传统药理作用。
并且在人类对阿司匹林不断的认识过程中发现了其新的药效,如今,阿司匹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阿司匹林的研发历史和作用机理进行简要的论述。
以便人们能够更合理的利用阿司匹林,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为医疗领域某些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关键词:阿司匹林;研发历史;作用机理;医疗1.引言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较温和的解热镇痛药,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并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临床用于头痛、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症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短暂性缺血、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等,预防心肌梗塞、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余年,也是评价和比较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由于本药用途广泛,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发现,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人们对其药理作用的深入了解,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
2.研发历史2.1 历史背景阿司匹林的问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希波格拉底时期,人们开始用柳树叶煮汤以治头痛。
在中国和西方,人们自古以来就知道柳树皮具有解热镇痛的神奇功效,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人们常常将它作为治疗发烧的廉价“良药”,在许多偏远的地方,当产妇生育时,人们也往往让她咀嚼柳树皮,作为镇痛的药物。
早在200多年以前它们的抗高热效应就得到了公认。
人们一直无法知道柳树皮里究竟含有什么物质,以致于具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直至1800年,人们才从柳树皮中提炼出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有效成分――水杨酸,由此解开这个千年之谜。
1898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用水杨酸与醋酐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德国拜耳药厂正式生产这种药品,取商品名为Aspirin,这就是医院里最常用的药物――阿斯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