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21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生活中的比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84页至87页。
2、教材地位“认识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认识万以内的数,认识小数、分数,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的根底上这一步认识数。
它是小数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与有理数的衔接与过度,并且最后到六年及初中进一步学习“负数”的数轴、相反数、绝对值及有理数运算的根底。
它原先是初一年有理数单元的起始阶段,如今下放到小学阶段,其数学的侧重点,教学方式就会自然有所不同。
3、分析教材。
本单元教材安排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每天都接触的气温中,了解表示零下温度的一种方法;二是;了解一些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由于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的根底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和理解负数的意义。
②在初步应用中,进一步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
课标的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①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负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会用数表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②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目标:2、在显示情境中,让学生体会正、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
3、能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并体会正、负数是表示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教学重点:能正确掌握正、负数表示的方法,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体会正、负数是表示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教学准备:了解有关负数学习准备:〔1〕小调查,调查局部地区同一天的气温。
〔2〕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二、说教法:〔一〕创设现实情境、认识新知《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
这就是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去引入新课。
数学六年级上《生活中的比》说课稿范文数学六年级上《生活中的比》说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六年级上《生活中的比》说课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数学六年级上《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和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比较困难,教材并没有采取直接给出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多种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等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我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利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重点难点:基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学生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
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教学中力求通过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真正理解。
为此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根据这一理念,我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
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课伊始,用淘气帅气的个人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根据生活实际认识到比的概念,能够计算两个数的比值大小,并能应用比的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关注他人需求,学会比较,尊重事实,培养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比的概念,能够计算两个数的比值大小。
2.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PPT、黑板、白板、计算器等。
2.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学习用品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导入。
如:小明身高为140cm,小红身高为150cm,小红的身高是小明身高的1.5倍,那么小明和小红的身高比是多少?然后请学生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经常出现“比”的概念,你们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比的概念?Step 2 概念讲解(10分钟)1.定义比的概念:比,是用相同单位的两个数相互关系的表示方法。
2.讲解比的表示方法:用冒号(:)表示,如“A:B”表示A与B之间的比。
3.介绍比的基本性质:比是没有单位的。
Step 3 比的计算(15分钟)1.比的计算方法:先把被比数和比数排列,再找到相同的单位,用相同单位的两个数相互关系做被比数和比数的比。
2. 计算练习:用随堂练习的方式,例:(1)小明身高140cm,小红身高150cm,小红的身高是小明身高的1.5倍,那么小明和小红的身高比是多少?(2)小兰可乐喝了500ml,小明可乐喝了400ml,小兰喝的可乐是小明喝的可乐的几倍?等。
Step 4 比的大小关系(20分钟)1.比的大小关系:根据已知的比,进行比的大小关系判断。
如:“大”、“小”、“相等”、“三者相等”等。
2.计算练习:例:(1)高度比:A:B=3:4,C:B=5:4,A:C=3:5,那么A、B、C三人的高度关系如何?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给学生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然后交流、总结。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比》教案及教学反思课题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比》作者及工作单位陕西宝鸡眉县槐芽镇中心小学于腊娥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
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事例。
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
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认识生活中的“比”
中午放学后,我一到家就看见几个番茄和橘子放在茶几上。
正好,我刚上过数学课关于“比”的认识,我不禁脱口而出:“番茄与橘子的比是3∶27”,这时,妈妈走过来,笑眯眯地问我:“那简化后呢?”“1∶9”我迅速答道。
妈妈对我能如此迅速而准确的回答问题,感到非常高兴。
于是,妈妈一高兴就又给我出了个问题:“你能说出6个生活中的‘比’,我就奖励你15分钟自由看书的时间。
”我连忙说道:“牙刷与杯子的比是4∶3;钢笔与毛笔的比是3∶2;笔记本与草稿纸的比是3∶5;国旗长与宽的比是3∶2;广州亚运会上,中国女足1∶0险胜越南女足,提前出线,男子乒乓球比赛,中国队以3∶0大胜韩国队,取得了5连冠……”
通过仔细观察,我惊讶的发现,生活中的“比”可真的很多呀!什么女生与男生比;水果与疏菜比;盐与水的比;建筑大楼时钢筋与混凝土的比;还有最美妙最有趣的黄金分割点的比值1∶0。
618……
凡此种种,“比”不仅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还可以使我们的城乡建筑变得更加美观宏伟,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旨在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了解比的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在求比值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比的概念,并通过实际问题来提高他们求比值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求比值,并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正确求出比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通过实例讲解比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求比值。
3.实践: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求出比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5.作业: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求比值并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概念求比值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实际问题解决的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6.1《生活中的比》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以及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择了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小数等知识,对数的运算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求比的方法也可能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比,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衣服的尺寸、食品的配料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隐藏着比。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比的应用,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
2.探究比的概念: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比的意义,并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学习求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求比的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
4.应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商品的打折后价格、比较两种食品的配料比例等。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生活中的比》教案教学目标:1、创设情境,巩固求比值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2、沟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综合应用知识解答有关应用题。
3、在实际的生活情境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1)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学生举例说明。
(2)猜猜老师的身高与体重,并求出比值。
(3)课件出示:我国小学生体重(kg)与身高(cm)的比值正常值为0.18——0.25。
请你算一算自己身高与体重的比值,看看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吗?如果不符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学生先自己完成,然后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比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已学过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复习的愿望,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猜老师、自己的身高与体重的情境,然后利用所得数据写出体重与身高的比并求出比值,并借助课件向学生渗透健康观念,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二、归纳整理,实施创造课件出示:电饭煲煮饭的情境:谁是父母的小帮手?用电饭煲煮饭,如果水与米的比为3:2,那么1.2千克大米应加多少千克水比较合适?(至少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自由解答。
2、分组交流,总结各自的方法。
3、全班集体订正,沟通比与分数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本部分内容是借助一个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解答,沟通分数和比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发散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三、解决问题,整体提高你会算吗?(1)小明的爸爸想给快成熟的柑桔打药水,农药说明书是这样写的:“此药配制时,请将药与水按1:100的浓度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