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构造地貌
- 格式:ppt
- 大小:20.00 MB
- 文档页数:174
高三地理地形构造知识点地形构造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涉及到地球上各种地貌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地形构造是一个重点难点,下面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地形构造知识点。
一、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现代地质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外部由若干个运动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对运动,通过构造活动导致地壳的变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震、火山、地山脉的分布,对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地质变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之一。
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断层运动和岩石应力积累等。
地震构造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板块运动的重要手段。
三、火山构造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活动通道的一个口岸,它是地球表面火山岩喷发形成的洞口。
火山构造是指火山活动造成的地形地貌特征,研究火山构造可以揭示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特点和火山岩的形成过程。
四、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岩石的组成和分布特征,包括构造断裂、褶皱和隆起等地质现象。
地质构造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和构造运动的规律,对于勘探矿产资源,了解地下水的沉积和寻找油气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风蚀构造风蚀构造是指风力作用下产生的地貌形态,主要包括风蚀洞、风蚀壁、风蚀石等。
风蚀构造研究表明,风是地表形成和改变地貌的重要力量,它对风沙的运动和风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六、冰川构造冰川构造是指冰川形成和变迁过程中的地貌特征,包括冰川谷、冰川疙瘩、冰碛等。
冰川构造研究揭示了冰川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川退缩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七、海洋构造海洋构造是指海洋中的各种地貌形态,主要包括海岸线、海底地形、海底火山等。
海洋构造研究对于了解海洋的地质特征、地球板块运动和地政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上地形构造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机制。
这些知识点在高三地理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各种地质构造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坝址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第一节坝址地质概况本次可研勘察,在九节滩固家河渡口以上1km河段内进行了反复比选,最终选择了上下两个坝址进行坝址比较。
上下两个坝址相距231m,处于同一构造,同一地貌及地层单元中,工程地质条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一、地形地貌巴河总体流向为,坝址区流向为N8°E。
坝址处河道顺道,常年水面宽度约300m,河谷开阔。
河流两岸基本对称,右岸稍缓,坡角约18°,左岸稍陡,坡角约23°。
两岸斜坡台地上分布有大量的第四系崩坡积物。
河底高程251.2~252.1m,上坝址上游180m 处靠右有一深潭,河底高程241.9m。
在地貌上坝址区属典型的河岸斜坡堆积地貌单元,包括阶地、冲沟及斜坡堆积等地貌形态。
1、阶地:在坝址区阶地不发育,无Ⅰ级阶地,仅在上坝址坝轴线右岸290m高程处附近残留Ⅱ级阶地,残留面积约50m2。
阶面高程290~295m,高出河水面38~43m。
阶地残留物为粉质粘土夹砂卵石层,厚度2~3m,结构紧密。
2、冲沟:在下坝址下游80m处左岸发育一冲沟,即固家河沟,沟长约2km,集雨面积约2.0km2,比降约2.3%。
该冲沟沟口两岸基岩裸露,为侏罗系上沙溪庙组厚层砂岩。
沟口段宽15~20m,沟内长年有水流过。
3、斜坡堆积地貌:坝址处两岸山顶高程300~330m,高出河底50~80m。
斜坡地貌形态严格受岩性控制,砂岩出露地带大多形成陡崖,泥岩出露地带则形成缓坡台地。
在缓坡台地上分布有崩坡积、残坡积物,岩性为块碎石土、粉质粘土、粉土等,厚度0~5m。
二、地层岩性坝区地层主要包括覆盖层和基岩两大部分,覆盖层以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和冲洪积为主,基岩为侏罗系上沙溪庙组砂泥岩互层。
1、第四系(Q4)第四系全新统在坝区广为分布,以残坡积和冲洪积为主。
残坡积主要分布在两岸缓坡台地上,岩性以块碎石土、粉质粘土、粉土为主,厚度0~5m。
冲洪积主要分布在河床及岸边,在九节滩坝区冲洪积特未集中大片产出、分布零星,厚度0~2.1m。
工程地质课后题答案第一篇地质学基础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1.地球的圈层构造如何划分?答:以地表为界,地球可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两者各有不停的圈层构造。
外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厚度在几万km以上,但占大气总质量3/4的大气是集中在地表以上10km的高度范围以内。
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聚在海洋里,部分分布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一级地球表层的样式和土层的空隙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
地球的内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核位于深约2800km的古登堡面一下直到地心,主要由比较常见的贴、硅、镍溶解体组成。
地核和地壳之间称为地幔,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壳。
3.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答:(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表面心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地质作用和外地质作用。
内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
外地质作用包括风华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
5.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答: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四种。
第一,古生物法。
即利用分布时代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而地理分布广泛的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
第二,岩性对比法。
即将未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特征与已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对比,用于确定地层时代。
第三,标志层法。
即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
第四,岩层接触关系。
即通过观察上下岩层之间的接触是整合、假整合还是不整合确定地层相对年代。
7.如何区别地层接触关系中的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答:(1)整合是同一地区上下两套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是连续的,且产状一致,即在时间和空间深均无间断。
(2)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是上下两套岩层之间有一明显的沉积间断,但产状基本一致或一致。
第三章流水地貌地表流水是最主要的地貌外力之一。
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形态的侵蚀沟谷,同时又将被侵蚀的物质沿途堆积,形成各种各样的堆积地貌。
凡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流水地貌。
根据流水的特性,地表流水可分为坡面水流和沟谷水流两种。
前者包括坡面上薄层的片流和细小股流,往往发生在降雨时或雨后很短的时间内,以及融冰化雪时期;这种短时期出现的流水,称暂时性流水。
后者是指沟谷及侵蚀沟中的水流,在一些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或汇水面积较小的沟谷中,水流往往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沟谷中,仅在暴雨或大量融冰化雪的季节才有水流,其他时间几乎无水。
在湿润地区,河床中终年保持一定的水量,称经常性流水。
无论是暂时性流水或经常性流水,他们对坡面或沟谷的塑造是很明显的,只不过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第一节流水作用一、水流的基本特性(一)层流与紊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
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
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
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层流水是否失去稳定性取决于作用于水体的惯性力与粘滞力(viscosity)的对比关系。
一般沟槽、河道中的水流总是属于紊流性质,只有坡面薄层缓流才是层流(Only in a thin zone along the bed and channel of a smooth-walled stream, where frictional drag is high, is the velocity low enough for laminar flow to occur.)。
高中地理确定地球上不同地貌形成的四种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特征和形态。
地球上的地貌形成主要
受到地质、气候和内外力的作用。
在地理学中,我们可以确定四种
主要的地貌形成方式,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
地貌。
1. 侵蚀地貌
侵蚀是指外部力量(如水、风、冰)对地表的破坏和剥蚀作用。
侵蚀地貌是由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侵蚀地貌有峡谷、河流、丹霞地貌等。
例如,长江三峡是由长时间的水侵蚀形成的深谷。
2. 沉积地貌
沉积是指携带的物质在水流、冰川或风力等作用下沉积到地表
的过程。
沉积地貌是由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常见的沉积地
貌有冲积平原、沙丘、湖泊等。
例如,尼罗河三角洲是由尼罗河的
冲积物在海岸上堆积形成的。
3.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和地壳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地壳的
抬升、下沉和折叠等过程会导致地表形成山脉、峡谷、盆地等地貌。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的。
4. 火山地貌
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和火山岩的堆积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火
山口、火山熔岩、火山锥等都是火山地貌的典型特征。
例如,日本
的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其形成的火山锥就是火山地貌的一个例子。
总结起来,地球上的不同地貌形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四种方式。
它们是地质、气候和内
外力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展示了地球表面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文献:
- 《地理词典》
- 《高中地理教材》。
大地构造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2.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1.地台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2.地盾地盾: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3.克拉通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4.地台基本特征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5.构造层构造层: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6.地质建造地质建造: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第3章: 大陆漂移1.劳亚古陆北美欧洲亚洲(除阿拉伯半岛)2.冈瓦纳古陆非洲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半岛第4章:海底扩张1.海底扩张说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文字第三章大地构造地貌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力主要是内力、故又称为内力地貌。
构造地貌按规模大小可分为3级: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一、大洋和大陆1、大陆特征大陆面积1.49亿平方公里。
基本地貌单元是构造山系-构造上升区,平原、盆地--构造下沉区。
2、大洋特征海洋面积3.6亿平方公里。
海洋地貌单元从大洋中脊向外依次分布有大洋盆地、海沟、岛弧、边缘海盆地、大陆坡、大陆架。
二、大陆和大洋的成因1、地壳均衡说(1)陆壳特点:厚而轻,上层—沉积岩和变质岩,中层—花岗岩;下层—玄武岩(具有连续分布的特点)。
(2)洋壳特点:薄而重,单一玄武岩层,(3)假设和成因普拉特模式、艾里模式、实际模式。
2、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大陆和大洋演变的六阶段:胚胎期——东非大列谷;幼年期——红海成年期——大西洋;衰退期——太平洋终了期——地中海;缝合期——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有大量的蛇绿岩套。
3、大陆漂移与海陆分布4、板块构造与地貌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每个板块又可分为若干小板块;大地构造地貌与板块构造作用有关。
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最活跃的地方,两个板块相撞、缝合后,形成高大的构造山系;海盆地的地幔岩浆溢流形成大洋中脊;海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边缘地带,形成年轻的构造山系或火山喷发构成的大陆边缘火山链(岛弧);大陆板块分裂后形成大陆裂谷。
第二节大地构造地貌一、大陆区1、构造山系(1)全球构造山系分布①环太平洋大陆边缘的构造山系:如阿拉斯加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②略成东西走向横贯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的山脉带:如阿特拉斯山脉、乞力马扎罗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上的山脉等;(2)全球构造山系特征①多个构造期形成,规模大,地势高;②地貌复杂,褶皱断裂强烈,有岩浆侵入;③山地呈断块抬升,改变地形、水系,地貌变形,发育夷平面;④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⑤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存在所谓山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