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
- 格式:pptx
- 大小:85.41 KB
- 文档页数:11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
(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常见地貌类型的主要特点。
(重难点)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
2.我国的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主要类型(1)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峰林等。
(2)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内有石钟乳、石幔或石帘、石笋等。
[特别提醒]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侵蚀作用而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河段 主要地貌 主要特点上游 V 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中下游 多发育冲积平原,槽形河谷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河谷宽而浅河口段 三角洲地势低平、适合农耕1.成因: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
2.主要类型(1)风沙侵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沙堆积地貌:沙丘——新月形沙丘较为常见⎩⎪⎨⎪⎧生长植物——固定沙丘无植物生长——流动沙丘3.主要分布西北地区以及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
[特别提醒]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多荒漠、戈壁,风力作用强盛,因此多风沙地貌。
1.含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主要类型(1)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
( )(2)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 )(3)风沙地貌都是风力侵蚀而成的。
( )(4)海浪的侵蚀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A.河流阶地、大峡谷B.喀斯特地貌、陡崖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D.角峰、“U”形冰川谷提示:(1)×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
(2)×长江三峡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V形谷。
第二章自然结构第一节中国地貌一、地貌的基本特征地貌的基本特征:1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1、2、3阶梯特征)2地.势较高,起伏显著3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按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按外营力来分析、按岩性来分析、按地质构造来分析。
下面就从基本地貌形态分析我国地貌的复杂性,我国五种基本地貌类型齐全。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我国除以上五种基本地貌类型外,由于外营力及地表组成物质不同等,还形成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喀斯特、火山、海岸等多种特殊地貌。
)地表结构特征山地纵横,排列组合有规律;四大高原独具特色,集中于中西部;四大盆地长轴近东西向,分布于西中部;三大平原斜向排列于东部;众多丘陵散落于东部。
地势特征的地理意义:1.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河流影响显著:一是成为大河的源地;二是控制着大河的流向;东西流向便于东西航运。
2.地势阶梯的变化,使得中国水力资源丰富,便于水能梯级开发;同时,边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势障碍。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1.地质构造因素(内营力)我国地貌的宏观分布与排列方向均与地质构造运动密不可分。
燕山运动中生代燕山运动使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基本定形,对完成巨地貌格局方面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经燕山运动,除喜马拉雅个别地区外,海水撤出中国大陆,分散的陆块互相联结起来。
我国山文的几个主要方向,都是在燕山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则是形成中国现代地貌形态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早喜马拉雅运动:始于晚始新世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与亚洲大陆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山,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
晚喜马拉雅运动:上新世以来在亚欧、太平洋、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
全国地势出现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是造成我国目前地势差别的重要力量。
所谓新构造运动主要就是指上新世以来构造运动。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剧烈。
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流水的溶蚀作用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被称为坝子,为重要农业区。
峰丛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林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孤峰峰林进一步发展,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孤峰,状若石笋,形态各异。
(2)地下喀斯特地貌 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残丘地表山峰经长期溶蚀作用残留的低矮山丘。
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的岩体,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石钟乳是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帘是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注:喀斯特一词源自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故此类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以及合适的温度条件,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如下表所示: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1.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V”形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三、风沙地貌 1. 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又称风成地貌。
2. 类型:3. 风沙地貌的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丹娘沙丘。
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1.概念: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2.类型: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和刃脊等。
冰川堆积地貌主要有冰碛丘陵等,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后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地表形态。
(1)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2)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横剖面呈“U”形。
(3)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