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貌的形成完整人教版
- 格式:pptx
- 大小:2.74 MB
- 文档页数:45
2.2构造地貌的形成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区分地质构造与地貌:(1)地质构造:在地球的内、外力作用下,岩层或岩体发生变形或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
与地表形态无关,关键看地下岩层的弯曲状以及岩层是否连续。
(2)地貌: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关键看地表形态和高低状况。
2.常见的地质构造(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类型(基本形态)①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地貌一般发育为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如右上图中字母A处所示)。
②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地貌一般发育为谷地。
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如右上图中字母B处所示)。
(2)断层①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
②类型水平方向的位移: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垂直方向的位移:相对上升——块状山或高地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方法技巧】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
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下图中A为背斜,图B为向斜)。
(2)“两看”法判断断层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地表形态的塑造 构造地貌的形成1.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 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 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 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是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
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 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 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
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 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
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 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
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 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联系示意图分析、理解构造地貌与地质构造的关系,说出地质构造规律对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指导作用。
2.举例说明板块运动的特点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3.结合材料分析,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01目标任务02预习导学2.东非大裂谷东非大裂谷(Great Rift Valley),位于非洲东部,是一个在3500万年前由非洲板块的地壳运动所形成的地理奇观,纵贯东非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断裂带,属于生长边界。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结合实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基础知识一地质构造与地貌1.相关概念(1)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3)断层当岩层受到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
2.构造地貌二、板块运动与地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2.六大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如图。
3.板块运动形成的宏观地貌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1.影响运输方式的选择: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影响交通运输路线选址为了降低修建难度,人们通常会在地形相对缓和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选线,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需要翻越山岭时,为减低道路的坡度,一般采用盘山曲折的线路设计。
3.影响线路的弯曲程度和总长度: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地区。
问题探究一、地质构造的判读与构造地貌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甲中①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甲中②处判读时最好将平面图(图丙)和剖面图(图丁)结合起来(图戊),利用平面图的直观性,再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确定就轻而易举了。
2.断层的判断方法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如下图所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讲授新课】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一)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成因:内力挤压正常褶皱(形成初期的褶皱)①从形态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
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②从新老关系看: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③从地貌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3、地形倒置(外力充分侵蚀后)成因:外力作用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②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
4.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背斜①石油天然气: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②隧道: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③采石场: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①地下水:底部低凹,易汇集地下水,承受静水压力。
②探矿: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煤、铁等保留较好。
(二)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
2.分类:断层的位移方向有水平和垂直两种,并由此形成不同方向上的地貌错断现象。
(错断原有地貌,形成新的地貌。
)①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②如果断层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地垒(相对上升岩块):断块山或高地(华山、泰山、庐山)地堑(相对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渭河平原、汾河谷地)3.断块山1.概念: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地质构造与地貌。
揭示了褶皱和断层这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理,及其形成的地貌。
2.板块运动与地貌。
阐述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有两种类型边界,不同类型的边界对地貌产生不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阐述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线路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
2.结合实例,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形态特征。
3.结合实例,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4.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1.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2.六大板块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情境3】喜马拉雅山站无人机飞到青藏高原南侧上空拍摄,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映入眼帘,与南边平均海拔仅270米的恒河平原形成巨大的落差。
【问题】1.如此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2.板块运动还会形成哪些地貌?【情境4】昆仑库地达坂站队伍返回到在昆仑山附近,一条条蜿蜒的“银丝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再靠近,原来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
【问题】1.昆仑山附近的公路为什要建盘山公路?2.昆仑山交通线路布局应遵循什么原则?3.昆仑山库地达坂公路中有些地段为什么要架桥梁?二、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破碎成多个板块,上覆于软流层之上。
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塑造了地表形态。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山区交通线路修建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山地灾害多发,影响行车安全。
故山区优先选择公路交通。
线路一般布局在盆地和河谷地带,为减小坡度,上下坡路段采用盘山曲折的设计。
山区在修建交通线路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