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地方时,时区
- 格式:pptx
- 大小:818.62 KB
- 文档页数:32
初中地理知识点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区时和地方时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理位置处于不同时区而产生的时间差异。
在地球上,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不同地方的太阳高度角和太阳出入时刻是不同的,导致不同地方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详细介绍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一、区时的计算方法:区时是一种计算工具,用来统一同一经线上的不同地方的时间。
每15°经度代表一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央经线,向东每经过15°经度,时间加一小时;向西经过15°经度,时间减一小时。
世界上一共有24个时区,即东经180°至西经180°之间的24个经度范围。
例如,北京位于东经116.4°,所以北京的时区为东八区,时间比格林威治时间快8小时。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地方时是指其中一具体地点所使用的时刻,它反映了当地的太阳时间。
地方时主要通过观测太阳高度角或太阳出入时刻来确定。
观测太阳高度角可以通过仰角仪进行,观测太阳出入时刻可以通过日晷等仪器进行。
二、计算示例:以北京时间为例,即东八区,计算其他地方的区时和地方时。
1.伦敦:伦敦位于西经0°,所以伦敦的时区为零时区,即格林威治时间。
由于北京比伦敦早8小时,所以北京时间12:00,伦敦时间为4:00。
2.东京:3.纽约:纽约位于西经74°,所以纽约的时区为西五区,比北京慢13小时。
北京时间12:00,纽约时间为23:00(前一天)。
4.莫斯科:莫斯科位于东经37.6°,所以莫斯科的时区为东三区,比北京快5小时。
北京时间12:00,莫斯科时间为17:00。
在计算地方时时,需要考虑夏令时的调整。
夏令时是为了节约用电,将时钟调快一小时。
夏令时通常在每年夏季开始的一些周末将时间调快一小时,在冬季结束的一些周末将时间调回原来的状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夏令时安排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计算地方时。
总之,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方法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理位置的时间差异。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地理学习中地方时和区时是最让学生头疼、最难掌握的一个知识点。
怎么算都算不对地方时和区时?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希望对你有用!地方时的计算方法1.一个原理:东边的时刻早。
因为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所以东边先看到日出。
东时区区时早于西时区区时;东西时区内越往东区时越早。
2.二种线:特殊的时间经线和两个日期界线。
特殊的时间经线:(1)6时经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2)18时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
(3)12时经线: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4)24时经线: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
两个日期界线:(1)180°经线:固定性;日期为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时经线:不确定性。
3.计算区时和时区计算的三个步骤。
(1)计算当地时区:将已知经度数除以15,若余数小于7.5,则除得的商就是该经度所在的时区数:若余数大于7.5,则该地所在的时区数为商+1。
东经为东时区,西经为西时区。
(2)计算时区差: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例如东八区与东二区相差6个时区,东八区与西五区则相差13个时区。
(3)计算区时:利用所得的时区差,向东加向西则减。
例如当东二区为6时,东九区区时为6+7=13时;西三区区时为6-5=1时;西7区区时为6-13=-7,24-7=17时(日期减去一天)。
碰到跨年月时,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闰年,才能准确作答。
区时的计算方法公式法公式法是区时计算的“万能钥匙”,时时管用。
利用公式法进行区时计算的步骤大致是:第一步是求时区:即已知某地的经度求该地的时区。
其换算公式是:(某地经度+7.5°)÷15=该地所在的时区(结果取整数,舍去余数)。
所求地为东经度则求出的是东时区;所求地为西经度则求出的为西时区。
如求130°E所在的时区,用公式法求解如下:(130°+7.5°)÷15=9.2,取整数9,舍去余数2,该地所在的时区为东九区。
一、定义1、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地方时就是指因经度不同的地方,造成时刻(钟点)不同,这种各地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所有经线都有各自的地方时,不同经度有不同的地方时,全球有无数条经线,也就有无数个地方时,使用地方时就会造成时间上的混乱。
2、时区为了使用方便,人们提出了“时区”概念。
1879年,加拿大铁路工程师伏列明提出了“区时”的概念,这个建议在1884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认同,由此正式建立了统一世界计量时刻的“区时系统”。
“区时系统”规定,地球上每15°经度范围作为一个时区(即太阳1个小时内走过的经度)每一度为4分钟,从东12时区到西12时区为过一天,中间就是日界线。
全球共划分出24个时区,每15度为一个时区。
还规定时区都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这样,在一个时区内,虽然有无数个地方时,但区时只有一个。
“区时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各地时刻的混乱现象,使得世界上只有24种不同时刻存在,而且由于相邻时区间的时差恰好为1个小时,这样各不同时区间的时刻换算变得极为简单。
规定了区时系统,还存在一个问题:假如你由西向东周游世界,每跨越一个时区,就会把你的表向前拨一个小时,这样当你跨越24个时区回到原地后,你的表也刚好向前拨了24小时,也就是第二天的同一钟点了;相反,当你由东向西周游世界一圈后,你的表指示的就是前一天的同一钟点。
为了避免这种“日期错乱”现象,国际上统一规定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当你由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必须在你的计时系统中减去一天;反之,由东向西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就必须加上一天。
3、区时顾名思义,区时就是本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是整数的。
4、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时间”、“美国东部时间”。
这是为了更加方便的使用区时,各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而设定的时间,如我国跨越五个时区,为了使用方便,统一采用北京时间也就是东八区的区时作为我国的标准。
高中地理(时区、地方时的计算)考点详解(1)时区定义: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的经度间隔为15°。
自西向东依次为:零时区、东一区...东十一区、东西十二区、西十一区...西一区。
每一个时区中间的经线叫做中央经线,例如北京位于东八区,中央经线为120°E,如下图红线所示。
原理:①地球是一个球体,旋转一周为360°;②一天共有24h,因此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③24个时区对应着360°,因此每个时区的经度间隔为15°。
图1 世界24个时区的分布图(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①计算时区。
经度÷15°,四舍五入。
例如我国某地经度为110°E,则110°÷15=7.33,因此四舍五入,该地位于东七区。
如果我国某地经度为85°E,则85°÷15=5.67,因此四舍五入,该地位于东六区。
②计算地方时。
地方时的计算,有两个原则: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即东边的地区,永远比西边的地区日出早;计算东边的地方时时用加法,计算西边地区的地方时时用减法。
如下图所示,北京(东八区)早上5点,那么此时西十区的地方时是几点?因为西十区在北京西边,因此要用减法;且中间间隔了18个时区(10+8),因此要减18个小时。
因此西十区的地方时为:5:00-18=(24+5)-18=11:00,即为昨天的11点。
图2 地方时的计算例题图3 例题答案:B精讲精析:(1)分析甲城市的工作时间。
如上图所示,甲城市机动车流量较高的2:00、12:00应该为上班、下班高峰期,即甲城市的工作时间为2:00~10:00到12:00。
(2)分析北京的工作时间。
一般来说,北京6点左右日出,18点左右日落,工作时间为8:00~18:00。
(3)分析时差。
甲城市2:00上班,而北京8:00上班,即甲城市比北京时间早6个小时。
(4)计算时区。
地方时时区四季划分根据天体通过各地子午圈所定的时刻称为"地方时".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经度不同的地方,同一瞬间的地方时便有差异,两地地方时的差值等于它们的经度之差:经度相差1°,地方时刻相差4分;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以某一子午线的时间为邻近地区的共同时间,这样便有了标准时.我国使用东八时区作为全国大部分地方通用的共同时间,称为"北京时间"。
时区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在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把这种按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称为"区时"或"标准时".世界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5°到东经7.5°为零时区,又称为中时区;从零时区的边界分别向东向西,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东西各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重合,全球共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即本区的标准时,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由中时区向东每增加一个时区,时间增加一小时;向西则相反.时区的界线原则上是按照地理经线划分,但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根据各国的政区界线和自然界线来确定。
四季划分在地球上,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一年有春、夏、秋、冬之分,合称四季.四季是一种天文现象,由于太阳的回归运动,地球上的白昼长短和太阳高度有季节变化和纬度差异变化,每一季为三个月,夏季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大;冬季在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小.春秋二季是夏冬二季的过渡季节.我国古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在气象和气候学上,通常又把最冷和最热的三个月称为冬季和夏季.我国以平均温度10℃升至22℃期间的季节为春季,22℃以上为夏季,22℃降至10℃为秋季,10℃以下为冬季。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农历的一部分,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回归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点,它分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前面十二个为十二节气;后面十二个为十二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从春分点算起,太阳沿着黄道穿越星座,每运行15度定为一个节气.如春分就是太阳过春分点的时刻;清明就是太阳经过距离春分点15度的时刻,以此类推.二十四节气約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在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上,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时与区时》知识清单一、地方时地方时是指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也就总是比西边的时刻要早。
同一瞬间,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是: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计算地方时的步骤如下:1、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如果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用大的经度减去小的经度;如果一个是东经,一个是西经,则将两地经度相加。
2、将经度差转化为时间差:根据“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 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的规律进行计算。
3、确定东西方向: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东边的时刻早于西边的时刻。
4、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已知地点的地方时加上或减去时间差,若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边则加,西边则减。
例如,已知 A 地经度为 120°E,地方时为 12 时,B 地经度为 60°E,求 B 地的地方时。
首先计算两地经度差为 60°,转化为时间差为 4 小时。
因为 B 地在 A 地西边,所以 B 地的地方时为 12 4 = 8 时。
二、区时为了方便使用,全球被划分为 24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15°。
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从西经 75°至东经 75°为零时区,向东和向西每隔 15°依次划分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区时是指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 1小时。
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 120°E,其区时就是 120°E 的地方时。
计算区时的步骤与计算地方时类似,但需要先确定所求地点所在的时区。
1、计算时区:经度除以 15,如果所得余数小于 75°,商即为时区数;如果所得余数大于 75°,商加 1 即为时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