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 格式:ppt
- 大小:4.73 MB
- 文档页数:30
高中地理知识解惑:地方时、区时、时区、日界线班级:姓名:座号:一.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地方时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太阳位于上中天)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迟”的原则,其差异是1小时/15°、4分钟/1°、4秒钟/1′。
应用:已知某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每度)×经度差说明: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侧选“+”,西侧选“-”。
②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经度差为两地经度之差(大减小),异侧为两地经度之和。
二.区时(一)时区的划分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见图)。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7.5°W至7.5°E,划分为一个时区,叫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其实,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仅为半时区。
-应用:(1)已知某地经度,推算时区的公式某地所在时区序数=该地经度÷15°说明:①若所得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若所得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序数为所得整数加1。
②某地在东经度为东时区;在西经度为西时区。
(7.5°E 至7.5°W为零时区;172.5°E至172.5°W为东西十二时区)。
(2)已知某地时区序号,推算时区的中央经线和范围的公式某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度数=该地时区序数×15°说明:①除零时区处,时区序数乘以15°所得和积为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地方时、时区和区时的对比作者:樊晓琳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2期地方时、时区和区时这三个概念同时出现在人教版地理必修1教材的第一章第三节中。
这些概念的内涵相关、相似极易产生混淆。
同时在解题过程中又要经常进行区分理解十分重要,所以在这里浅谈一下三个概念的对比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对比地方时:因经度而异的各地时间。
时区:全球范围内经度每跨1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二、内涵对比地方时是指某条经线上的具体时间,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也不同,因此相邻经线之间的时间差为4分、相邻时区的时间差为1小时;时区是指地球上的狭长区域,长度为由南极至北极,宽度为相邻15°的经度范围,只要是在同一狭长区域的地点或城市,均属于同一时区;区时是指某个时区是具体几点钟,相邻时区之间相差1小时。
在三个概念中,两个代表时间,一个代表位置即区域。
而代表时间的概念中,一个是小地点的时间,即地方时指因地而异的时间,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另一个是大地区的时间,即区时指某个时区范围内的所有地点所公用的时间。
三、成因对比地方时: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加之地球自西向东不停自转,导致东边的地点会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因此,同一时刻各地会出现不同的时间,这种由于经度差异而导致的时间差异为自然原因。
时区:由于不可避免的自然原因,导致在同一时刻全球会出现数以万计的地方时,为了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人为简化了全球纷繁的地方时。
考虑到地球自转一周(一个恒星日)约为24小时,地方时简化到24个时区之中方便生活和计算,而地球圆周为360°,所以每个时区横跨15°经度。
区时:简化后的各个时区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来代表整个区域,所以就采用了本时区的最中间的那条经线的地方时来作为全区的统一时间,亦属人为划分。
三个概念的内涵不同,但是在彼此之间也具有形成上的因果关系:四、教学应用学生对于概念的混淆可以从上述三个方面着手解决:概念上比对、内涵上区分、成因上理解,如此对比分析下来即可将彼此进行区分,再结合典型例题加以巩固应用。
图解地理:时区与区时一、地方时1、含义: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
2、特点(1)全球有无数个地方时。
同一经线上各点的地方时都相同。
(2)在同一纬线上,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其时刻要比偏西地点的时刻大。
(3)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
二、时区1、时区的计算:所求时区=某地的经度÷15°(若“余数”<7.5°,则“整数”为时区序数;若“余数”>7.5°,则“整数+1”为时区序数)例如: 北京:116°E、78°E、110°w2、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求法:时区数×15°例如:0时区,东1区,东8区3、求时区数的范围:时区数×15° ± 7、5°三、区时1、概念: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2、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央的那条经线。
3、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E上的地方时。
时区与区时的区别时区: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一个时区跨经度15°。
区时:是一个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时间。
重点落在最后一个字上。
【误区警示】1.“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中的“早”与日常生活中的“早”有所不同。
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方位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时间数值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大,即时间较早。
2.北京的地方时不等同于北京时间,它是指北京所在116°E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指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3.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指中时区的区时或0°经线的地方时。
【特别提醒】在进行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时,尽量要按照东(经度或时区)早、西(经度或时区)晚的原则,尽可能不跨越日界线;在跨越日界线时,一定要注意日期的变化。
地方时、区时、时区、日界线等计算方法一、地方时的计算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同纬度上不同的地区见到日出的时间有早有晚,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由于时刻东早西晚,所以每向东15°时间要早1小时,每向西15°时间要晚1小时,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
二、区时的计算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交流,1884年国际上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
按照这个划分方法,地球上每15°作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间区时。
区时的计算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1. 时区的计算:如果要求某一经度的区时,首先要计算出该经度所在的时区。
经度换算时区的公式:经度数÷15°=M(商)……n(余数)(n<7.5°时,时区数=M;n>7.5°时,时区数=M+1)。
根据此公式也可以计算M时区所跨的经度范围,即:15°×M(时区数)±7.5°(15°×时区数为这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经度)。
2. 区时差的计算:如果知道甲地的区时,求乙地的区时,首先要计算两地的区时差。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同侧,计算区时差用减法,如东八区与东二区差6个区时,西九区与西二区差7个区时。
如果甲、乙两地位于中时区的两侧,计算区时差用加法,如西六区与东六区差12个区时。
3. 区时的计算:区时的计算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
已知甲地的时间,求乙地的时间,那么乙地的时间=甲地的时间±甲、乙两地所在时区的区时差(乙地在甲地的东侧用“+”,乙地在甲地的西侧用“-”)。
4. 计算结果的处理:由于全天采用24小时制,所以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要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计算结果若为负值,要加24小时,日期减一天,即为所求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