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6
海峡两岸高校通识教育比较研究
吴泽强;王松
【期刊名称】《河南教育(高校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现代大学通识教育将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志趣和维系文化传承作为特定内核,因而备受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的通识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陆的高校通识教育亦呈如火如荼之势,两岸对开展通识教育各具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彼此借鉴、思考日渐必要和紧迫。
【总页数】2页(P5-6)
【作者】吴泽强;王松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 451200;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巩义 4512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海峡两岸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论坛举行
2.大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3.海峡两岸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4.海峡两岸职业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5.海峡两岸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比较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教论坛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苏凯新杨爽陈少杰(厦门理工学院,福建厦门361024)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将福建省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域”;2011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推进两岸教育交流合作,开展两岸合作办学试点,扩大区域内高校对台招生规模,推动区域内学生到台湾就学。
2010年,福建省在大陆率先推出了“闽台高校联合培养人才项目”,厦门理工学院作为试点高校之一,自2012年9月起,已有2010级和2011级两批本科“3+1”闽台合作交换生先后顺利完成了在台一年的学习交流任务。
随着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日益增多和闽台高校办学合作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了诸多学生教育与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研究闽台合作交换生的教育与管理机制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中值得重视的一个课题。
1台湾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模式的特点台湾高等教育在尊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同时,汲取了西方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学生教育管理理念、方法、内容、组织结构和工作队伍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点。
1.1教育管理理念中强调责任、自律意识,充分尊重学生权力台湾高校对学生更多的是“信任”和“放手”,即更加注重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培养。
在读书期间就学会了如何遵守法律法规,评估违反规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因而,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也不敢轻易触犯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界限。
1.2教育管理方法上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监督管理为辅台湾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校很少干涉课业学习、课外生活、社团活动。
学生独立性较强,是主动地遵守校规校纪。
比如学生主动在网络上提交了请假申请,学生即可不来上课(当其请假节数达到课程规定节数一半时,教学系统将自动取消其该科目的考试资格),但是不经请假而旷课则属于诚信问题,一经发现,学校就会取消该生的考试成绩,直接挂科。
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张晓雪
【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大陆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效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和课程设置体系,注重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侧重实践能力提升.
【总页数】1页(162)
【关键词】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晓雪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基础部,吉林吉林 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相关文献】
1.海峡两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J], 张晓雪
2.海峡两岸共同关注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家庭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晏红
3.共同推进海峡两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首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综述 [J], 张耀荣; 胡振敏; 冯兴雷
4.对未来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探索与展望——以发展的观点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J], 刘树堂; 蔡文荣。
共同文化背景下大陆与台湾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摘要:大陆和台湾的通识教育放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审视,有着共同的价值诉求、功能诉求和内容诉求。
两岸发展通识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树立科学的通识教育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确立合理的通识教育功能观,重塑大学精神;建立辩证的通识教育内容观,培养具有中华意识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陆;台湾;通识教育;共同诉求;展望大陆和台湾同根同祖,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
近年来两岸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其中关于通识教育的交流更是方兴未艾。
台湾通识教育开展得比大陆要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放在同一文化背景下审视,两岸通识教育都面临着相似的困惑和共同的诉求,需要我们一起思考,共同解决。
一、大陆和台湾通识教育的现状1.台湾通识教育的现状台湾最早的通识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东海大学,其办学宗旨是发扬基督教义,提倡中西文化交流,推行美国式的文理通才教育。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都曾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探索,为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的大学院校开始全面推动通识教育。
1984年4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成立,《通识教育季刊》同时创刊,有力地推动了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
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在政治上实行多元体制,大学中教授治校和政治民主化带来新的学术发展,推动了教育的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通识教育获得了三大重要发展:一是被列入“教育部”的正式工作议程,二是通识教育校本化,三是开展通识教育评估鉴定工作[1]。
对于台湾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台湾大学黄俊杰先生认为,“大学通识教育在许多学者的努力之下,已经从点滴蔚为潮流,成为当前台湾的大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从现有的成就来看,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已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也站在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之上”,即处在“从普及到深化”的阶段[2]。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摘要]文章梳理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台湾“清华大学”和元智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同时,结合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
特别是自1984年以来,台湾高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经过25年的实践和探索,通识教育在台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普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其与台湾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
由于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对大陆高校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颇有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发展历程台湾的大学大体延续了1949年以前大陆高校的办学传统。
但由于大学的“重建”和“迁址”,起初台湾的大学规模普遍很小,系科也不齐全。
同时,由于在威权政治体制的高压下,台湾大学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使命和经济功能。
台湾经济与科技大发展的需要,使得其专科性学院也迅速发展,因此,台湾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具化——一味满足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世俗化——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熏染;职业化——办学思想重专业、重应用,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
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大学教育的弊端,极力倡导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由此开始实施通识教育。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950~1984年)。
通识教育开始时被称为通才教育。
1956年7月,由美国基督教会所创办的私立东海曾提出宏通教育(通才教育)方案并实施,致力于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与融通的能力,这是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开端。
20世纪70年代,台湾“清华大学”积极推动通识教育的实施,但由于社会环境等原因,最终未能成功。
两岸三地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比较研究本文以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修学要求,归纳指出:三校逐步建立起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建立起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基础的评价指标,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选课方法,课程内容一体化趋势明显;但是,通识教育课程的地位和修学要求有待提高。
通识教育应是多元化的,刻板的、一成不变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大学两岸三地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做人之道重于做事之道,生命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
通识教育体现了“全人”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各级各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和信念。
其概念源自欧洲的自由教育,成形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
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指出,通识教育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尽管迄今为止,还没有对“通识教育”公认的、规范性的表述,但其核心思想基本可以表述为:重视理智的培养,反对功利性的教育,强调普通性的认识。
我国高等教育提倡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自1995年以来,我国许多大学,比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更是积极地探索通识教育之路。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领域。
“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推进通识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课程改革”。
反思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许多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课程的问题。
主要涉及的方面有:课程缺乏整体构建,课程结构出现明显的失衡;课程内容过于偏向应用型和专业化,内容划分普遍缺乏明确标准,课程体系零散;课程结构论证不足,课程内容功夫不够,造成“拼盘”现象;以知识化的态度来考虑课程的价值,缺乏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由于经济、政治背景不同,通识教育在我国两岸三地的大学中发展历程不同;另一方面,三地相通的文化和语言,赋予了教育最深厚的背景,使得其比较意义突出,借鉴意义显著。
2912014年3月下半月刊现代教育管理近年来,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下,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盛。
ECFA 的签署及生效不仅促进了海峡两岸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推进了两岸教育的深度合作交流。
2009年以来,福建省高校率先与台湾高校开展闽台高校合作交流项目。
两岸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素质教育、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在两岸交流合作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我省高职院校与台湾技职体系院校在各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就两岸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实践教育体系异同进行分析,旨在找到差距,取其所长,补己之短。
一、闽台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异同(一)师资队伍建设1.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机制目前我省高职类院校师资队伍中35岁以下约占52%,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过于年轻化,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过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不到要求。
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使得绝大多数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课时量过多,教师无暇学习提高、更新知识,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能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
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还需要一定比例的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师资。
但是由于课酬等现实原因,高职院校的企业兼职教师存在队伍不稳定,授课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台湾地区高校都提出较高的要求。
凡新进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多要具备国外教育的背景。
台湾高校教师的职称聘任分为四个等级: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
台湾高校注重教师的实务导向,鼓励教师重视实务技术研究和在职实务进修,并积极参与“产学合作研究开发”的课题和项目,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准。
在台湾技职体系的高校中,60%以上是来自业界的兼职老师。
与大陆对进入高校讲坛的兼职老师的资格要求较高不同,在台湾,只要是有一技之长,并在业界成绩突出者,或是有特殊人生经历的人士都可以走入大学讲坛,与学生分享其工作、生活的心得。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孙晓雪【摘要】通识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依托。
台湾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地区,经历了萌芽、发展、普及与深化4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文章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及通识教育课程评鉴4个方面,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The gene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support to the realiz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s goal. Taiwan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which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general education goes through several historical periods such as germina-tion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popularization period and deepening period, so Taiwan owns rich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curriculum pattern, curriculum sett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hop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in mainland.【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台湾地区;大陆【作者】孙晓雪【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DOI]10.13980/ki.xdjykx.2016.03.026欧美高等教育中的“宏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台湾地区被译为“通识教育”,它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
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通识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有着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模式,甚至有着不同的名称。
1984年,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全面展开;1995年我国大陆开始推动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以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本科教学计划。
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似的教育制度等,所以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极为相似。
标签:大陆;台湾;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一、台湾通识教育1.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远、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
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洞察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
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持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大专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
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1)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大专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2)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亦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3)终生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2.台湾通识教育的内容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开始(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科目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Fujian, Taiwan
and Hong Kong
作者: 李建辉[1];王晶晶[1]
作者机构: [1]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漳州363000
出版物刊名: 龙岩学院学报
页码: 42-4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育;个案比较;启示
摘要:通识教育是培养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情感、能力、修养的需要而实施的全面素质教育。
大学通识教育主要通过通识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
作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与漳州师范学院在通识课程设置理念、学分比例、内容结构、管理模式及非正式通识课程开设等方面,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通过分析比较,在汲取港台高校通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对大陆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通识课程提出改进的思考。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台湾高校的通识教化考察报告李成智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高校的通识教化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高校、交通高校的通识教化,并与负责这方面教化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高校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高校都属综合性高校,交通高校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高校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状况与驾驭的有关资料汇合如下。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化的缘起”通识教化”(generaleducation)亦称一般教化或一般教化,它是中小学基础教化之上区分于(或相对于)”专业教化”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高校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化》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高校中专业教化与通识教化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化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学问的传授及其职业实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化注意更广泛、更深化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学问的教化、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化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推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实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化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建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化与专业教化都是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化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高校阶实施通识教化。
通常,美国高校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化。
1978年,哈佛高校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高校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起先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高校探讨生比例较大,专业教化在探讨生阶段完成。
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化也是在高校阶段实施。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李成智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通识教育”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
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
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
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作者:刘明聪来源:《今日财富》2019年第27期通过对福建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的特色,福建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逐步构建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和多元化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推动新时期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或 liberal 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关于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广博知识、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情感、道德、理智、意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仅为各类中小学教育统称,并不包含高等教育。
1828年《耶鲁报告》提出“高等教育需將广博的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的教育放在首位”,由此引起美国高等教育学者的关注。
19 世纪初欧美学者提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能融会贯通相关知识,最终培养知识全面的人才。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 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 A.S.par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并指出“通识教育应保证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在哈佛大学发表《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后发展起来的。
20世纪80年代,台湾政治、经济、文化逐步呈现开放化与多元化特征,欧美等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开始影响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台湾通识教育最早是从民间发展,自上而下逐步展开。
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了“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1984年发布《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报告书,1984年4月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规定台湾所有公私立大学都必须开展通识教育,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7大领域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必须修满4-6学分。
至此,台湾高校全面开展通识教育。
1994年,一批学者成立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创办《通识教育季刊》。
2001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展“通识教育改进计划”。
2003年,台湾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推动“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
2006年,台湾制订《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对台湾通识教育进行奖励和补助。
在30多年探索中,台湾高校逐步形成极富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
一、闽台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福建高校通识课程多包含在公共课程中,一般为公共必须课和公共选修课,内容上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课程学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差别化通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国立台湾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为代表的国立高校所实施的“大而全”的通识课程体系,一些历史悠久的私立高校所实施的“特而全”通识课程系,如逢甲大学结合自身理工优势实施的“通识沙龙”实作课程平台,东海大学实施的“劳作教育”、“艺文东海”、“人文之风”通识实作体系,亚洲大学将通识教育与实景、实境、实作相融合的“三品情境教育”,世新大学实施的学生校园传媒实体制作。
福建高校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不涉及非正式通识课程,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学生社团一般由各院(系)自行安排。
台湾高校则由通识教育中心统一计划实施,形式多样,所开设课程涉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大领域,注重中西文化共通、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共同培养,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核心通识和非核心通识,其中核心通识包含数学、哲学、历史、文化、艺术、生命学、公民道德素养等,非核心通识包含其他多元化的学习课程,学生可选性强。
台湾高校通过社区服务、人文沙龙、荟萃书房、博雅书院、校园美化、环境生态保护、体育活动、乡土文化巡礼、志工服务、创新创业竞赛、探索教育等通识课程的学习,毕业时为学生提供通识教育能力优秀证明。
(二)通识教育课程理念闽台高校教育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全面性知识结构。
但台湾高校更侧重全方位人格养成教育,注重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在课程内容上主要涉及人文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社会生存技能、自然科学素养等,这些课程贯穿大学生涯,且在课外时间还有通识教育讲座、讨论及活动等。
台湾对通识教育从管理机构到课程设置均进行规范管理和统一指导,对通识教育进行统一顶层制度设计。
而福建高校在通识教育的深化推广方面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侧重思想政治学习为主的素质教育,忽略了基本公民素质培养。
(三)通识教育课程管理模式福建高校通识课程审查流程一般为:教师申报授课计划,学校教务处统一管理,负责学分设置和组织选课,开课各院(系)录入系统排课。
台湾高校则为:教师撰写授课提纲,各院(系)“课委会”审查通过,通识教育中心“课委会”审查通过,各院(系)填好开课申请表并上传选课系统,学生网络选课。
闽台高校课程管理都有严格的申报、审查机制,但台湾高校一般都设有“通识教育中心”或“共同教育委员会”等专门机构,建立起专兼职结合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福建高校则由教务处统筹安排,通识教育师资以兼职为主。
二、台湾高校在通识教育实践中的特色与经验(一)台湾高校普遍设置通识教育专门机构,实施特色化通识教育实践台湾高校均设置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亚洲大学及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成立通识教育中心、东海大学成立共同学科及通识教育中心、台湾大学成立共同教育中心、台湾清华大学及逢甲大学成立通识中心等,台湾高校规范理论及实践课程设置、任课教师选聘、教学督导等流程,每年向社会发布通识教育发展年报。
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和人才要求,台湾高校还不断修订通识教育管理制度,制度内容涵盖从体系构建、制度规范、学分设置、教师审查、课程分布、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
台湾清华大学坐落于新竹市,其通识教育中心隶属“共同教育委员会”,由相关院(系)负责人及通识教育领域专家组成,主要职责为审核通识教育中心的工作计划、制订通识教育规章制度,沟通、协调各院(系)间的通识课程;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坐落于自然生态环境丰富、风景优美的台中南投县的埔里镇,多民族在长期融合发展中孕育出多元性文化,其通识教育中心结合当地人文自然资源,开设“绿色环保”、“生态城乡”、“东南亚文化”三大特色主题课程,另有马场马术课、射箭课、高尔夫球课、日月潭游湖风帆课及垒球、游泳、国标舞等特色运动课程,丰富有趣的通识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同时学校每年都会评选“通识教育中心教学奖”,分为“教学贡献奖”和“教学绩优奖”,以表彰做出杰出贡献的通识课程教师;台湾中原大学将通识课程划分为“天、人、物、我”四大类;东海大学实施博雅教育,成立博雅书院,将通识课程分为知识面、生活面及辅导面,并进行小班教育;南华大学注重经典教育,将中国经典和外国经典单独分类并设为必修通识课程。
(二)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共享互通台湾高校实施“台湾通识网”开放式课程共享平台,收录各高校“优质通识课程资料库”中的社会科学、文史哲艺术、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综合领域等五大向度课程科目,供师生学习使用。
台湾高校建立“高校区域联盟”,彼此签订通识教育合作协议,互认通识课程学分,实现通识课程的跨校选修,甚至延伸到通识课程面向所在社区公众的开放选修。
如逢甲大学与邻近的中国医药学院实现高校与社区课程共享与互动,将《医学与人生》等课程向临近社区开放,双方互换教学资源、互开通识课程。
台湾大学与国立台湾大学联盟签订校际选课合作协议,每学期开放对等的通识课程修课名额给学士班学生跨校选课。
(三)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相长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将课堂从校内逐步延伸至企业、工厂、社区、村镇、乡村等基层,以参与企业发展、工厂生产、成果转化、作品创作等代替书面考试,解决了新时期学生崇尚信息化、智能化、開放化、生活化等多元价值取向问题,增强了通识课程发展的基础性、整体性和综合性。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提倡多元化教学方法,将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分组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远距离辅助教学等方式融入日程教学实践中,推进教学互动,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有效性。
(四)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引入教学助理制度“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指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负责协助教师备课、参与批改作业、与学生课后网络互动、设计维护课程网页、带领学生分组讨论及试验等的在校生。
200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为落实“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方针,台湾高校制订教学助理培训、认证、竞聘、管理和考核机制,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和“优秀教学助理遴选委员会”,举办“教学助理研习会”,实施“授课教师+学生+学术单位”三方考核机制,有效提升教师教学品质和学生学习成效。
教学助理是教学者,它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吸收课程知识;同时也是学习者,它能不断提升助理的个人能力。
教学助理较好的发挥了教师、学生和课程的沟通桥梁作用,担当教师协助者、学生辅导者和自我成才促进者的角色。
台湾高校教学助理一般可分为讨论类、试验类、网络类、外文类、艺术类、实践类等类型,台湾高校根据不同通识课程内容制定严格的教学助理配置比例及专业要求,并在通识教育网站首页设立专题板块,发布教学助理竞聘信息及管理考核制度,建立师生在线交流平台。
(五)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探索“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模式目前高校教育中专业和实践教育仍处于重要地位,人文关怀和通识教育等仍处于边缘化,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从专业化视角对产品进行设计与加工,忽略产品本身的工艺美、生态美、人文美等价值需求。
居于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环境生态问题,台湾高校对通识教育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的更高要求。
“专业教育通识化”要求专业课程教师主动与通识教育教师合作,联合授课,推动融渗式教学,如在医学伦理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鼓励学生培养社会化服务意识,克服专业工具化弊端。
“通识教育专业化”要求通识教育教师主动推进通识课程核心化,系统性研究和设计通识教育方案,如在中华文化经典学习中强调对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强调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三、台湾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实践对福建高校的启示(一)构建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福建高校虽都已制定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但普遍较抽象,而通识教育目标则具体化为分类通识课程目标、单门课程目标,结合通识教育教学实践贯彻其中,较容易进行量化评价。
福建高校应遵循以学校培养目标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目标,坚持“能力本位”的课程价值导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念,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地域优势,形成独树一帜的通识教育特色理念,构建别具一格的通识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制定可操作性的通识课程具体目标,建立院(系)与行政部门联动机制,全校上下形成合力,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