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 格式:docx
- 大小:15.91 KB
- 文档页数:6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对于现代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挑战。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培养了专业技能,还注重学生的素质和人文修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两者的融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思维能力、学生视野、学生思维方式、全面发展、就业竞争力、现代教育体系、融合。
1. 引言1.1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的重要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打破学科边界,促使他们能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形成更为综合和全面的观点。
而专业教育则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在特定领域内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更好地了解世界和自己。
而专业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研究某一领域,培养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综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知识面和能力上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今社会需要既有广博知识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正好可以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这样的学生不仅具备广阔的知识面和跨学科思维能力,还能够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所建树,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应当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兼顾广度和深度,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技能的相辅相成。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专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它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通识教育是指一种旨在培养人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思维能力。
而专业教育则是针对某一特定职业的教育,它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学生既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又掌握了实用的专业技能。
例如,在某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专业课程外,还设置了一些通识课程,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等。
这些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理论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这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例如,在某些职业学校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操作。
比如,在学习汽车维修专业时,学生不仅要学习汽车维修的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如更换轮胎、更换机油等。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汽车维修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的联合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内进行的教育,而企业培训则是在企业内进行的培训。
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联合,可以使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从而更好地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例如,在某些职业学校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会到企业进行实习,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新文科建设新范式“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是一种新的文科建设范式,旨在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引领”是指以立德树人为引领,推动文科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一方面要求在文科教育中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协同”是指校内协同、校校协同和校企合作三种协同方式。
校内协同是指学校内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校校协同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的合作,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三交叉”是指跨学科交叉、跨专业交叉和跨课程交叉。
跨学科交叉是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跨专业交叉是指不同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跨课程交叉是指不同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实现知识的整合和优化。
“四融合”是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旨在培养既有专业能力又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旨在实现课堂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融合是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
“五联动”是指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联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联动以及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动。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的联动旨在实现教材的更新和优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动旨在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动旨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的联动旨在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动旨在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一引领、三协同、三交叉、四融合、五联动”是一种新的文科建设范式,旨在推动文科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7你对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是如何熟悉的?你以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人把它译为“一般教育”、“一样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专业教育,也称“专门教育”,是指按某种学科和职业方向为重点的专业人材教育培育模式。
大学通识教育承担着三重使命:1,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其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文理之间彼此渗透,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这说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二者为并列关系。
2,作为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帮忙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观,开发学生的聪慧,培育学生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形成知识的大局观、整体观;这说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慢慢、不断深化的关系。
3,作为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超越功利,宏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造就道德高贵、身心健康的公民;大学教育必需融入知识教育当中。
学科专业的确立是有严格的学科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进程,学科专业也随之慢慢细化,而且成为较为稳固的学科专业。
但问题是,学科专业的设定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学科与专业是随着科学认知水平、科学技术的进展转变而转变,现代科学技术进展的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界限趋于模糊、淡化,各类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纷纷产生。
若是将各自的学科专业性过于强化,乃至于将其封锁起来,久而久之,不仅难以对已有的学科专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更谈不上多学科、跨学科专业的科技创新了。
[在人的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综合,仅仅学习专业知识并非能知足社会对知识分子的要求。
]从那个意义上讲,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世界化背景下,更需要的是包括我国高等院校在内的高智力资源机构对人类所制造的精神财富和对自然、人类社会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制造出新的知识和财富,这关于不断地丰硕、完善和改造已有学科专业,也是很有利的。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辩证思考为标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各具特色,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展开辩证思考。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和多元文化意识,使其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而,通识教育并不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形式,二者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具备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
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特定领域内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际操作。
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为未来从事相关职业做好准备。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一方面,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识教育培养了学生广博的知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和问题,提高专业学习的效果。
通识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在专业领域内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
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景和案例。
专业教育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让学生将通识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通过实践经验加深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知。
专业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职业发展中的挑战。
因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者的结合可以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识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使专业教育更具深度和广度;而专业教育则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场景和案例,使通识教育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的是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通识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具有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能力。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种广阔的学科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岗位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
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特定领域内具备创新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专业教育则提供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
研究通识教育可以探讨其内涵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与效果等问题;研究专业教育可以探讨其教育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技术、实践环节与职业发展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职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而只有具备全面综合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在职场中立足并获得成功。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和全面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旨在提供学生多元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解决具体问题、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对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专业教育旨在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特定领域工作和应对职业挑战所需的实践能力。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意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和全面性,强调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自我观察和批判能力,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增强对文化多元性和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积极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2.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提供广泛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并理解各种情境和领域。
专业教育则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以使学生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可以备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领域,也有助于他们快速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提升职业竞争力。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专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所需的挑战。
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我国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
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类工科大学在我国兴起,专业教育在大学成为
主流,知识分门别类,学科朝着更加细致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专业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这些专业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他们身上的不足一人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专业教育一枝独秀的危害。
“学术专业化固
然可看做是学术的精致化与进步,但由专业化而产生的学术文化的
分裂,则使人们成为越来越专狭的专家,除了对自己规定的小圈圈
的的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外,对小圈圈以外的知识学问则了无所知,
也无兴趣,从而,人们无法再拥有一共同的整体文化观。
”国内的
学者开始转向西方,学习西方的通识教育理念,来弥补专业教育的
不足。
专业教育在西方同样如火如荼,但是并没有忽视通识教育的
发展,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携手并进,这样才能促进一个
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实西方的大学也是在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曾经西方的唯科学主义
哲学思想把专业教育推上了极端的位置,引起了一大批教育家的不满,进而引发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
西方学者有感于现代大
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提供内容宽泛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是提供某一领域的深层次的知识和技能,目的是培养出该
领域的专门型人才。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945年《哈佛通识
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广义地说,教
育可以被分成两个部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学生整
个教育中的一部分,该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
民。
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
”
一、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
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中国产生较晚,但是古代中国的教育却与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周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随着政体和国家的不断更迭,古代教育的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但是不变的是对人德行兼备、思想情感的培养。
直到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转而学习西方,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办学理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一直重视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的理念,受西方潮流的影响,产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近代大学是从讲究实用开始的,不仅产生较早的北洋学堂、南洋公学以工程、机械、船舶等实用专业为主体,而且稍后的京师大学堂也是讲求实务的。
蔡元培执掌XX大学时期,在办学理念上主张自由和谐发展、强调“五育”并举,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这可以说是通识教育在中国早期的雏形。
在20世纪90年代,针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不足、人文修养缺失的局面,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大学的素质教育晚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所以说,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有机的土壤。
目前,高校虽然为通识教育的实施做了很多制度上和政策上的改变,但是结果却大失所望,问题不断。
存在的问题有通识教育的理念不能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心中、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相脱离、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割裂、通识教育
成为专业教育的点缀等方面。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困难的原因
1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发展不完善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
个创造,事实也证明了美国是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较完备与成熟的
国家。
至今为止,通识教育在美国发展也有近20XX年的历史。
我国
高校的通识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理论和实践都不完善。
在理论上,主要研究和介绍国外的通识教育理论,没有形成符合中国高校特色
的理论体系,因而无法具体指导本土教育;在实践上,往往生搬硬
套国外的实践模式,直接嫁接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上,缺乏
对我国本土高等教育的研究,缺乏对国外通识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得通识教育在我国发展走了样。
国外的通识课程是本科教育
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在一般美国大学里,新生入学的第一、二
年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
在
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而我国高校的通识
教育课程却只是专业课程的点缀,对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无多
大的帮助。
学生和教师往往也不加重视,这就更造成了通识教育流
于形式。
正如XX中文大学医学院讲座教授杜祖贻先生所指出“原来
版本的西方通识教育,一旦被移植到东方的中国人社会却变了质。
2我国高校功利主义思想严重高等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
需要,在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纷纷向有利于市场需要的方向调
整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重实用知识,轻
理论知识,大学中的应用学科教育与技能培训是众人所关注的焦点,大学变成了职前培训的场所。
前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丹青
曾在《退步集》中阐述高校办学的功利化倾向,高校对于理工科的
偏爱,对于人文学科的轻视。
“世界范围之大趋势,乃科技主义实
用主义压抑人文主义理想主义,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至上”的国家功利主义因之尤急、尤偏、尤甚。
人文艺术及教育于今日国情仅属装点门面,怠无实质可言,此状,为五四运动仅百年来所仅见。
”学生把大学当做职前训练场,似乎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长久以来的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剧了这种思想。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就开始为就业做各种准备,除了努力学习英语、计算机,考取各种证书外,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倍加重视,因为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
而通识教育则受到了冷落,因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比,它的作用不明显,没有直接的功用效能,学生也看不到它的长远作用。
虽然学校也开展通识课程,学生也只是为了修到学分,敷衍了事。
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只是以科研课题的数量和学术范文的发表篇数为衡量指标,再加之,由于学校长期过于强调专业教育,高校对教师业务能力和业绩的考核,尤为注重专业教育和科研成果。
所以,很少有教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通识教育教学工作。
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是由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开设,但由于青年教师大多经验不足、学术视野偏窄、知识结构单一,不具备跨领域、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往往会存在将专业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地对通识精神和人文知识进行渗透教育,难以实现到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心智的目的。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学校里的两大主体,他们对通识教育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催化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分离。
就像沈君山教授总结通识教育在XX实践的困难包括:“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教授愿意去教;没有学生肯花精神去听。
”主体决定了客体受关注的程度。
3我国大学精神的弱化大学精神是引领大学教育的航标,其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