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赛课一等奖《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 格式:ppt
- 大小:6.81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下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教案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李奶奶身上的伤痕
教材分析: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下)”里内容,安排在第一课。
教材试图以李奶奶身上的37 处伤痕为引线,通过学生搜集资料等形式,向学生充分展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d 饿滔天罪行。
同时以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懂得应该正确对待日本侵华时期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和感受李奶奶的遭遇,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初步了解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制造的震惊中外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
让惨痛的历史事件震撼孩子的心灵,激发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之心,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李奶奶身上37处伤痕――之心得
——700字
李奶奶是一位伟大的人,她被日本人用刺刀在身上划了37处刀伤,身体上的创伤如此,更别说心灵上的创伤了。
李秀英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李奶奶因怀有7个月的身孕,无法逃往外地,与父亲一起躲进了南京国际全区五台山小学的地下室避难。
被日本兵发现了,不甘受辱的李奶奶选择了撞墙自杀,日本兵以为李奶奶死了,她才逃过一劫。
没想到那天晚上又有三个日本兵闯了进来,企图强奸她,但遭到李奶奶的拼死反抗,气急败坏的日本兵就用刺刀在她的面部,腹部,腿上乱戳,留下了37处刀伤!日本兵走后,李奶奶的父亲设法将她送往南京医院救治才得以保住性命,但她肚子里的孩子却因此流产了。
在记者采访她的时候她说到过:“我记得我没有流过一滴眼泪,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哭了!”李奶奶讲述往事的时候神情很平静,她脸上的刀伤也让人触目惊心。
这些刀伤给她带来了许多困扰,一到阴雨天气就直淌眼泪,鼻子上的伤更让她痛苦不堪。
喝茶,吃稀饭时,往往是嘴巴进鼻子出,更不用说心灵上的创伤了!
李奶奶的故事和记者采访她时,这37处给她带来困扰的伤痕使她的生活不便,要是别人早就受不了了,但是李奶奶仍然坚强地活了下来,她此生的生活全因为这37处刀伤而变得不便了,这使她多么得困扰啊!但只有强大的灵魂和信念才能使她顽强地活下来,可见李奶奶是多么的坚强!虽然林奶奶不是什么抗日英雄,更没有为抗日做出贡献,但是她这种坚强,她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就像我们抗日前线,奋勇杀敌的战士们一样!她的精神是可敬的是可畏的!
千千万万个中国同胞一颗心,精神都像李奶奶一样,那还
怕什么1
五年级:戴雨佳。
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谈学生历史观的培养作者:朱明友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年第12期【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的语言、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图片的直观效能,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
然而,教材中所呈現出的儿童生活场景与现实中儿童的生活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及距离感。
如何拉近“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在学习生活上的距离,使之能在心灵上碰撞、在情感上共鸣、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处理好教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中介与桥梁。
【关键词】历史观;教材重组;追问思辨;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266-01《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课用较长的篇幅向学生们讲述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控诉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这段历史在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
然而,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如今的孩子对于这段历史越来越淡漠。
如何有效运用这十几页的材料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侵华日军的惨绝人寰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是我在教学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教材的重组,让我顿时豁然开朗。
一、读懂内涵,感悟教材深层次读懂、深挖教材的内涵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若没有去感悟、去读懂教材的深层次涵义,那课堂教学肯定是既没有广度,又没有深度,平淡乏味、普普通通,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是效果低下。
所以说,解决思想问题很重要,理念新了、理解深了,教学设计也就有创意,教育自然也就有了效果。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一文,通过李奶奶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所经受的伤害介绍,导引出大量史实,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幅幅悲惨的画面,从骇人听闻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细菌战,到泯灭人性的活人解剖,那一幕幕、一桩桩简直惨不忍睹、刻骨铭心。
而现如今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却拒不认罪,企图掩盖、美化事实真相,对我善良民族潜在的威胁却依然存在。
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知识的教学禄口小学朱万成历史知识在小学五、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觉得棘手的教学点之一,其主要问题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教什么。
《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知识点散而多。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为例,教材中共编写了41种材料,其中文字材科19种、图片材料20种、图表材料2种,真让老师有一种“云深不知处”的感觉;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自感不能准确把历史知识教给学生;二是怎么教。
如何对这些知识进行定位,准确、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作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首先应当领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用意,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
仔细研读一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通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育,将历史内容的学习作为一个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让儿童通过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将《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教学落在实处。
如何有效地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部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一定要理解以下三句话:㈠、“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素材是“花”,想要在有限的课时内用完、用好,难度是非常大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定准目标,有选择、有重点地选好、用好教材资料,寻找“根”之所在。
寻“根”而上,教师对教材中某些必要的知识点专心研究,把稳重心,有的放矢,所谓“知识点散”、“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也就化繁为简、迎刃而解了。
㈡、教材是“活性因子”。
作为教师,要明白鲁洁教授所说的教材是“活性因子”这句话,“活”在哪里?笔者认为至少包含三个方面内容:⑴、要理解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的内在价值,不能被素材的表象所局限,教学仅停留在一些文字、图片所反映的知识层面,而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度开发,挖掘出他的德育价值,使“死”教材“活”起来,焕发出生命光彩,发挥其“造血功能”(鲁洁语)。
五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李奶奶身上的伤痕苏教版之所以选择教学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不仅是教学进程基本上到此,更重要的是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我被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暴行深深震撼,面对着一组组死难人员的数据,一幅幅血腥的画面,涌上心头的除了悲愤还是悲愤。
南京大屠杀,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耻辱,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永远的伤痛。
作为教师,上好南京大屠杀这一堂课,让咱们处在和平环境下的孩子充分了解这段惨痛的历史,震撼心灵是何其必要,因此我选择了这一内容的教学。
在教学设计时,我有两点思考,一是怎样通过大量真实的图文资料让南京大屠杀在孩子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受,二是将由此激发出的愤怒回归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
具体操作时,从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入手,说说他们所知道的南京大屠杀。
然后总体介绍南京大屠杀,在一段凄凉的音乐渲染下带学生走进了南京大屠杀。
“转轴拨弦三两下,未成曲调先有情”整个课堂有了凝重、凄凉的基调。
接下来感受具体人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奶奶的身体与精神上的伤痛,获得情感体验。
然后补充大量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学生交流自己所收集的南京大屠杀及侵华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更多触目惊心的史实,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又让他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触动与震撼。
课上到这里,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震撼了学生的内心,激起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怒甚至仇恨,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学这一内容的目的,就像胡总书记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演讲时所说,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树立“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才是本课最终教学目的所在。
课最后环节“面对历史,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做,将学生引向深度思考,就是源于以上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有配套课件)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第二课时)作者:戴奕来源:常州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平冈校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李奶奶)和课题。
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图片上的李奶奶吗?日军给她带来了哪些伤害?(身体、精神)生1:日军在她身上留下了37处刀伤,使她落下了残疾。
生2:日军的暴行,使她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2、可是,南京大屠杀的受害者远远不止李奶奶一个人,还有许多许多。
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这段令人痛彻心扉的历史。
播放视频。
(南京大屠杀片段)二、数不完的罪证:1、谈话:同学们,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是不是仅仅存在南京大屠杀的行径呢?你还了解到他们的哪些罪行?(一个六十平方米的深坑,最长一侧埋了240具尸体)图为实验对象被冻伤的脚的资料照片,图为实验对象被冻24小时的手的资料照片。
生1:滥杀平民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出示图片资料(万人坑、常州)村民们都是无辜的,可是这些日本士兵连老百姓都不放过。
日本士兵不仅杀害我们的人民,还掠夺我们的财产。
是的,我们的亲人也饱受了战争带来的痛苦。
生2:使用毒气出示数据(书上)出示图片(细菌)和视频(证词)为了达到他们侵华的目的,他们什么手段都施的出来。
这些化学武器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危害,中毒的人们会恶心、呕吐,甚至全身腐烂而死。
是啊,化学武器的危害就是到今天都无法掩盖。
生3:贩运劳工让我们的人民为侵略者不分白天黑夜地劳动,而他们却享受着我们创造的财富,用心真是险恶。
2、师:流逝的岁月掩盖不了强盗的罪证,历史的脚步也抹不去人们心中的伤痛。
此时此刻,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生1:日本人实在是没有人性。
生2;太残忍了,惨无人道。
……3、师:侵华日军所犯下的罪行是数不完的,铁证如山。
日本人必须反省历史,对当年所犯下的罪行要有一个正确的的态度。
有一些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兵回国后受到良心的谴责,追悔莫及,他们用各种实际行动来赎罪;可是还有一些双手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老兵,死不认罪。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屠杀教育作者:齐立旺来源:《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03期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屠杀教育既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教育课题,又面临着许多非常棘手的问题。
在进行大屠杀教育时,我们需要处理好叙事方式的二元与多元、情感指向的明确与盲目、行动导向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几对基本关系。
关键词:大屠杀教育;二元与多元;盲目与明确;本土化与国际化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3-0023-03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大屠杀教育?大屠杀教育应该从什么年龄段开始?应该教些什么?大屠杀教育应该如何进行?尽管在世界范围内,这些关于大屠杀教育基本问题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但许多国家尤其是以色列和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在实践中切实开展起了大屠杀教育,并积累了许多经验。
作为经历过南京大屠杀惨痛创伤的中国,毫无疑问应该进行大屠杀教育,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为青少年揭开这一邪恶事件的真相,去除其中有毒害的能量。
事实上,当下的教科书中,比如小学品德与社会、中学历史、语文,大屠杀这一话题已或多或少地被纳入进来。
但是,我国教育研究者似乎很少有人愿意碰触这一“边缘”问题,关于大屠杀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学术探讨少之又少。
为此,本文试以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南京大屠杀主题的几则教学案例为载体,尝试对大屠杀教育的叙事方式、知识目标与行动导向作学理分析。
一、二元与多元:叙事方式的两种可能《不要忘记》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主题四“黄河在怒吼”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下面一段话是某教师的教学片断实录[1]:师:同学们,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后疯狂屠杀我国军民,短短的40多天时间里,就杀害了30余万人——这就是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请观看图片,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充满屈辱的血泪史。
生(齐):好!(配乐播放南京大屠杀图片,学生认真观看。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生1:我看到了日本人残忍地杀害我们中国人。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教案教学目标1、让惨痛的日本侵略者伤害中国人民的历史事实震撼孩子的心灵。
激发孩子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强国之心。
激荡孩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2、培养学生强烈的“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意识。
3、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整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2、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多重体验,走进南京大屠杀。
1、师板书:老师想先请你们算一道数学题:76400除以4,答案是多少?学生计算:19100师:这在数学中也许是个普通的数学,可是如果说这是一天中被杀害的人数你相信吗?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样更恐怖的数学题了,我们谁都不愿意做,但事实却摆在了我们眼前。
2、师:你们看!我们前面算的数字就来源于此。
1937年12月13日,南京被日军侵占。
12月15日,2000余中国军警人员被赶赴汉中门外,用机枪扫射,焚尸灭迹!12月15日夜,9000余中国市民和官兵被屠杀。
12月16日傍晚,5000余中国士兵、难民被押往中山码头江边,用机枪射死,抛尸江边。
12月17日,3000余南京电厂工人和军民被枪杀、焚烧。
12月18日,57400中国被俘军人和难民,先用机枪扫射,再用刺刀乱戳,最后以煤油纵火焚烧,残余骨骸扔入江中。
3、师:这些来绝人性的日本侵略者前后4天,共杀害76400人,平均每天杀人是19100。
相当于多少个我们学校的学生人数?透过这些数字你看到了什么?(设计说明:通过计算,把数字带给学生的震撼带入学习内容之中,整个课堂有了一种良好的情感基调。
)4、师:除了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日寇的残忍,这几句话中还有什么地方震撼了你心灵?(学生交流。
)5、师:这76400只是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大屠杀中杀害的中国人的一小部分,那段硝烟和血光交织的岁月是一种怎样的耻辱,那40多天是怎样的日日夜夜啊?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暗无天日的日子。
…………………………………密………………………………封………………………………线………………………………第二部分专业素养考查(100分)五、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40分)根据提供的教材《想想他们的难处》(四年级下册),按照新授课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 写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简要说明理由。
(10分)2. 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作简要分析。
(10分)3.下面两题只要做一题(申报中级职称的做甲题,申报高级职称的做乙题)。
(20分)甲:请你为本节课设计完整的教学流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乙:请你为本节课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并说明设计思想。
六、解题(40分)(一)填空(每空0.5分,共6分)1.苏教·中图版《品德及生活》教材中,出现了4个可爱的小动物的形象:康康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4个可爱的小动物代表构成品德及生活课程的四个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德及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奥林匹克的故乡在________,今年夏季奥运会在_________举行,中国获得的金牌数列金牌榜的第_____位。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4分)4.中国、埃及、印度和古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5.从鸦片战争开始,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先后被侵略者从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抢走,诗人闻一多为此写下了著名的《七子之歌》。
()6. 中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位。
()7. 通常地图上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三)解答题(30分)8.请简要说明品德及社会课程性质的“综合性”特征。
(6分)9.下面两题只要做一题 (申报中级职称的做甲题,申报高级职称的做乙题)。
目录(1)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金华浦江县浦阳四小黄湘瑛(2)圆明园在哭泣-----------丽水青田县实验小学邹照静(3)快乐其实很简单------------宁波镇海区精英小学胡维(4)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衢州师范第二附小龚虹君(5)科技造福人类——科技,生命的福音-------------嘉兴平湖师范附小王静娟(6)让我们来寻根——为什么是母亲河---------------湖州市东风小学汤育红(7)李奶奶身上的伤痕-----------台州临海市临师附小洪丹丹(8)天有不测风云---------------湖州市环球小学孟平萍(9)天有不测风云-----------绍兴上虞市实验小学汤金华(10)日新月异的交通-------------杭州市学军小学苏峰(11)我们为祖先而骄傲—-千年不衰的汉字---------舟山普陀区沈家门五小王志贤(12)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温州市广场路小学曾大江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金华市浦江县浦阳第四小学黄湘瑛教材分析: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他们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让小学生从小就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保护好共同生活的空间——地球。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通过搜集和调查,让学生了解资源污染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了解森林的重要性,懂得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初步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关心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能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献计献策。
3.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资源的生活小事。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水污染和森林资源骤减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树立节约资源的环保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