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船舶锚系多接触碰撞动力学分析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5
大型船舶码头双船系泊水动力分析及系泊方案设计研究
庄晓贞
【期刊名称】《珠江水运》
【年(卷),期】2024()10
【摘要】本文以上海外高桥船厂的170,000t散装货船为研究对象,开展两船并排系泊系统研究,通过对港口及周边环境要素的研究,构建船舶的水动力计算与解析模型,开展相应的水动力学分析与计算,给出锚碇布置方式。
本项目首先基于船体舾装数量的计算,给出一个简易的设计方案;其次,依据港口与船的护舷、锚缆配置、两船间缆索配置、锚缆预拉力等多方面的参数,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进而对其进行逐级优化,最后综合各因子的最佳组合,形成港口内两船并行系泊与港口防台风锚泊的通用设计方法。
在寻求最优的锚泊设计方法时,归纳出一套适合两艘船舶并列式锚泊系统,可用于港口两艘船舶共同锚泊,具有较强的抗台风能力。
【总页数】4页(P148-151)
【作者】庄晓贞
【作者单位】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
【相关文献】
1.不同系泊模式LNG旁靠超大型FSRU系泊系统设计及水动力性能分析
2.基于AQWA的大型游船码头系泊水动力性能分析
3.大型船舶码头并排系泊水动力特性
4.大型无动力船舶码头系泊防台风安全研究
5.码头内大型船舶双船系泊方案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锚链坠落及碰撞的数值模拟王浩;李廷秋;李继先【摘要】Accidents of anchor chain dropping into the sea occur from time to time ,and it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nalyse the integrity of the chain for salvage work .Based on mass‐spring model , line clash model in OrcaFlex softwa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falling process with focuses on the colli‐sion between links .It turns out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ision stress and ini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chain .The greater the angle between the chain and sea bed ,the greater probabili‐ty of dangerous collision between links ,and the lager stress ofcollision .Additionally ,FEM software is used to simulate collision between two links ,which is a simplification of entire chain .By comparing the stress of two lin ks’ collision with those of multi‐link collision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of multi‐link collision is verified .%锚链脱落坠入海底的事故时有发生,分析锚链坠落后的完整性对打捞工作有实际的工程意义。
Review of Ship Slamming Loads and Responses Shan Wang;C. Guedes Soares
【期刊名称】《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英文版)》
【年(卷),期】2017(016)004
【摘要】本文概述了对船舶结构的撞击研究。
这项工作着重于船体砰击,这是在船舶设计过程和评估船舶安全性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猛击问题之一。
与船体砰击现象有关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a)撞击事件发生的地点和频率,b)撞击载荷的预测,c)撞击载荷引起的结构响应。
对每个方面使用的方法进行了回顾和评论,并给出了一些典型结果。
讨论了将航海分析和撞击负荷预测相结合的方法,以对波浪中船舶的船体撞击进行全局分析。
还讨论了猛击事件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提出了对未来研究和发展的建议。
【总页数】19页(P427-445)
【作者】Shan Wang;C. Guedes Soares
【作者单位】Centre for Marine Technology and Ocean Engineering (CENTEC), Instituto Superior Técnico, Universidade de Lisboa, Lisboa 1049-001, Portugal;Centre for Marine Technology and Ocean Engineering (CENTEC), Instituto Superior Técnico, Uni versidade de Lisboa, Lisboa 1049-001, Portugal
【正文语种】英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船舶拉锚试验仿真系统研究陈宁;吴尚华【摘要】Based on hawse pipe design in ship construction in physical state of tensile anchor under test ,by tak-ing a 49 000 DWT product carri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the tensile anchor experiment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 the science and feasibility of the simulation system is verified .The Solid Works software is used in the simulation system to implement the general method from design , modeling to simulation of the ship anchor , anchor chain , and the other standard parts .We established a database model , imported the ship stem model , and then assem-bled, added constraints and force , and simulated the tensile anchor test .%针对船舶建造中的锚链筒设计物理状态下的拉锚试验,以某49000 DWT成品油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拉锚试验仿真,验证仿真系统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该仿真系统运用Solid Works软件实现从设计、建模到仿真的一般方法,对船舶锚以及锚链等标准件建立数据库模型,导入或者建立船艏模型,然后装配,添加约束力,进行拉锚试验仿真。
船舶动力学及系统建模研究船舶动力学是研究船舶在各种外界作用下的运动规律以及驱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
在船舶动力学中,最基本的运动方程是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受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对于船舶来说,其运动情况由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船舶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作用力包括推进力、阻力、浮力和重力等。
而推进力和阻力则是船舶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舵机系统是指舵机作为控制船舶转向的装置,其主要是通过舰艇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系统和元器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船体的方向操纵的。
现代化的舵机系统包括电控舵机系统和电液舵机系统等。
电控舵机系统通过电子设备来实现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特点。
而电液舵机系统则利用液压传动来实现船舶转向,其控制精度和可靠性都相对较好。
船舶的自动控制也是船舶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船舶自动控制涉及到舵机系统、推进系统、舵轮位置等多个因素。
船舶自动控制的目的是提高船舶的操纵性能、降低人工操作的难度,使船舶能够更加安全、高效地运行。
船舶系统建模是为了深入了解船舶的运行机理和性能特点,进行仿真分析和控制系统设计。
船舶系统建模一般包括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船舶的运动进行建模,得到运动方程;然后是对舵机系统、推进系统等进行建模,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最后是将这些模型整合在一起,构建出描述整个船舶动力学行为的综合模型。
在船舶系统建模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物理原理的白化法、基于实验数据的灰化法、基于系统辨识的黑化法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通过采集船舶运行数据、进行实验测试等手段,从不同的角度对船舶进行分析和建模。
总结起来,船舶动力学及系统建模涉及到船舶运动方程、舵机系统、推进系统、自动控制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船舶动力学和系统建模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船舶运动规律和控制机理,为船舶的设计和运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船用锚机、绞缆机的运行特点及起锚过程受力分析锚机、系缆机械是船舶必须配备的重要甲板机械,它们主要用来使船舶安全地停泊于锚地或系泊于码头及浮筒上。
锚机与绞缆机的形式根据船舶类型及布置有多种多样,如卧式锚机带系缆滚筒)立式锚机、立式绞机缆和卧式绞缆机等。
有些船舶锚机、绞缆机为电力拖动,称为电动锚机和电动绞缆机,而电动锚机和绞缆机又分为直流和交流拖动两种类型,其控制方式一般都与本船的电动起货机的控制方式基本相同。
目前,大多采用交流三速锚机和绞缆机,或者采用GM系统锚机和绞缆机,但两者拖动控制系统大体是相同的。
现代大型船舶及工程船舶由于其功率较大,因此,采用液压传动系统,即采用的是电动液压锚机和绞缆机。
一般船用锚机均采用锚链作为锚的系索但锚链非常笨重粗大,所以不可能将它缠绕在滚筒上,而是通过链轮的传动,用专门的锚链舱收放,此类称为航行锚机。
而用于某些工程船舶的锚机(如打捞船、救生船的定位锚机、海洋调查船的深水锚机),由于其锚链特别长,体积大而改用钢缆,故采用卧式绞缆起锚机。
一般的航行锚机均采用锚及锚链的重力进行自由落体抛锚,自动抛锚时,利用锚机上的手动带式制动器来控制抛锚的速度。
深水锚机由于钢缆不宜频繁承受手动制动力的冲击,而且深度大时速度快,手动控制器不易控制,所以采用电动抛锚,此时电动机是处于制动状态运行。
航行锚机起锚时,先是收起躺在海底的锚链和悬着的锚链,靠拉力(主要克服惯性力)使船舶移动,逐渐将锚链拉直,最后在船舶移动惯性力和电动机的最大力矩的作用下,使锚破土后把锚收进锚链孔,全部起锚过程见下图。
如果遇到仅依靠电动机拖动不能破土起锚时,也可开动主机,借助螺旋桨推力来破土起锚。
深水锚机的起锚过程与航行起锚过程基本相同。
当水深大于锚链长度时,其起锚状态称为应急起锚。
船舶对锚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抛两只锚情况,当起锚时要求在双锚依次破土后在一定深度(规范规定80m)处锚机应能同时收起双锚。
图中第I阶段为收起躺在海底的锚链阶段,锚链的拉力是不变的;第Ⅱ阶段随着悬链形状的改变,拉力变大,直到锚破土;第Ⅲ阶段为锚破土;第Ⅳ阶段为收锚出水,随着锚链长度减小,拉力成正比减小;图中第V阶段,称为收锚入孔,是将锚拉入并紧固于锚链孔中。
机械工程中的船舶动力学分析与设计船舶动力学是机械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到船舶的运动、推进力、阻力等各个方面。
在船舶设计和运营过程中,船舶动力学的分析与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船舶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以及设计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船舶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是研究船舶在水中运动的力学规律。
船舶的运动受到多种力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进力和阻力。
推进力是指船舶通过推进器产生的向前的力,而阻力则是船舶在水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
推进力和阻力之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船舶的速度和能耗。
通过对船舶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优化船舶的设计,提高船舶的运行效率。
其次,船舶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
实验研究是通过在实验室或者实际船舶上进行测试和观测,获取相关的数据和参数。
这些数据和参数可以用来验证数值模拟的结果,也可以用来进行船舶设计的参考。
数值模拟则是通过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来模拟船舶在水中的运动。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灵活地探索不同的设计方案,快速评估其性能和可行性。
在船舶动力学的设计应用方面,有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中之一是船舶推进系统的设计。
船舶推进系统包括主机、推进器、传动系统等多个组成部分。
通过分析船舶的工况和运行要求,可以确定合适的主机功率、推进器类型和传动比例,从而实现船舶的高效推进。
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是船舶阻力的降低。
船舶阻力是船舶在水中运动时所受到的阻碍力,它直接影响船舶的速度和能耗。
通过优化船体形状、减少阻力系数等手段,可以降低船舶的阻力,提高船舶的运行效率。
此外,船舶动力学还涉及到船舶的稳性和操纵性等问题。
船舶的稳性是指船舶在水中运动时的平衡性和稳定性。
通过分析船舶的稳性特性,可以确定合适的船舶结构和布局,确保船舶在复杂的海况下依然保持稳定。
船舶的操纵性是指船舶在水中进行转向和操纵的能力。
通过分析船舶的操纵性能,可以确定合适的舵型和操纵系统,提高船舶的操纵灵活性和安全性。
船舶动力学与操纵性能分析船舶动力学是研究船舶在不同水体中的运动、力学效应以及受外界影响时的动力响应。
船舶的操纵性能则是指船舶在不同条件下对操纵指令的响应能力和灵敏度。
本文将对船舶动力学及其操纵性能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船舶动力学分析船舶动力学分析是研究船舶在液体介质中受到的各类力学效应。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流体阻力:船舶在水体中运动时,会受到阻力的影响。
阻力的大小与水体的黏性、船舶的外形、速度等有关。
2. 惯性力:当船舶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惯性力,使船舶发生运动。
例如船舶的加速度、减速度等。
3. 水动力效应:船舶在水中前进时会产生侧滑、纵向力和横向力等水动力效应,影响船舶的稳定性和操纵性。
4. 波浪力:在海洋或湖泊中航行时,船舶会受到波浪力的影响,产生起伏和摇晃。
二、船舶操纵性能分析船舶操纵性能是指船舶对操纵指令的响应能力和表现出的灵敏度。
良好的船舶操纵性能对于船舶的安全和操作效率至关重要。
下面分析几个影响船舶操纵性能的因素:1. 转向性能:船舶在转向时需要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相关因素包括船舶的操纵设备、舵的设计和位置、船舶的结构等。
2. 加速性能:船舶在加速时需要有较好的推进力和动力性能,以便快速响应操纵指令。
3. 刹车性能:船舶在减速或停止时需要有有效的刹车装置和刹车性能,以确保船舶的安全停靠。
4. 效益性:良好的船舶操纵性能还应考虑船舶的燃油消耗、航速与操纵指令的关系等问题。
三、船舶动力学与操纵性能的优化要优化船舶的动力学和操纵性能,需要综合考虑船舶的设计、结构、动力系统等方面的因素,下面列举几个优化的方向:1. 船舶外形设计:通过减少船舶的阻力,改善船舶的流线型外形,可以提高船舶的运动效率和操纵性能。
2. 推进系统优化:船舶的推进系统是关键的动力装置,优化推进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可以提升船舶的加速性能和操纵性能。
3. 操纵设备改进:改进船舶的操纵设备,包括舵、操纵系统等,可以提高船舶的转向性能和灵敏度。
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优化船舶碰撞是海上交通运输中的一种常见事故类型,给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海上交通的安全性,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发展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以评估碰撞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探讨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的优化方法,并介绍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
一、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概述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是研究船舶碰撞风险的数学模型,主要用于评估碰撞事故的概率和严重程度。
该模型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船舶的特性、环境条件、航道规则、交通流量等。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碰撞事故的概率,并为船舶运输提供安全性评估指标。
然而,传统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于船舶运行状态的不准确描述、环境条件的简化假设以及数据不完备等。
因此,优化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应用效果。
二、优化方法及成果介绍1. 数据挖掘技术在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中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大量的历史交通数据中挖掘和发现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与特征,为优化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提供支持。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海上交通数据中的船舶特征、航道规则、环境条件等信息,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
这种模型利用历史数据中的统计特征和关联规则,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碰撞风险,并为船舶运输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2. 仿真技术在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中的应用仿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优化方法,可以用来模拟船舶碰撞事故的发生过程,评估碰撞后的损失程度。
研究人员通过建立船舶碰撞仿真模型,考虑船舶的运行状态、操纵特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模拟不同情况下的碰撞风险。
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可以优化模型参数,并提供相应的安全建议。
三、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优化的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在航行辅助系统中,船舶碰撞危险度模型被用来提供实时的碰撞预警和风险评估,为船舶操纵员提供安全导航建议。
多因素影响下的船桥碰撞力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研究张爱锋,刘少康,苏琳芳(大连海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要:船舶与跨航道桥梁碰撞可能造成危及人命财产安全等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船桥碰撞作用的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探讨各种碰撞情况下撞击力大小显得极为重要。
文章首先建立了船桥碰撞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技术计算了多种工况下的船桥碰撞力值;之后采用神经网络方法,结合仿真计算结果,在船舶载况、船舶航速、船桥碰撞角度三个输入参数下训练了船桥碰撞撞击力峰值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检验样本验证了该神经网络的准确性。
训练得到的神经网络仅需给定参数,无需进行非线性有限元求解,便可瞬时得到较为可靠的船桥碰撞力值,为船舶航行时是否会发生灾难性的碰撞后果提供了一种预知方法,增加了船员驾驶船舶的安全性。
关键词:船桥碰撞;船舶载况;船舶航速;碰撞角度;撞击力峰值;神经网络预测中图分类号:U663.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7-7294.2020.11.011Research on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ethod of ship-bridgecollision force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multi-factorsZHANG Ai-feng,LIU Shao-kang,SU Lin-fang(College of Naval Architecture and Ocean Engineering,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Abstract :The collision between a ship and a bridge across waterway may cause extremely serious conse⁃quences,such as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 life and property.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ship-bridge collision and discuss the impact force under various collision conditions.Firstly,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hip-bridge collision is established,and the impact force of ship-bridge under multi⁃ple working conditions is calculate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Then,using the neural network method,combined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the prediction model of the peak impact force of ship-bridge collision is trained under the three input parameters of ship loading condition,ship speed and ship-bridge collision angle.And the accuracy of the neural network is verified by the test samples.The trained neural net⁃work can obtain reliable ship-bridge collision force instantaneously only when the required parameters are given and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process is not needed.The method can predict whether the catastrophic collision will occur during ship navigation,and thus increase the safety of crew operating theship.Key words:ship-bridge collision;ship loading condition;ship speed;collision angle;peak impact force;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第24卷第11期船舶力学Vol.24No.112020年11月Journal of Ship Mechanics Nov.2020文章编号:1007-7294(2020)11-1470-09收稿日期:2020-05-1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3132019320)作者简介:张爱锋(1963-),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cn ;刘少康(1995-),男,硕士研究生,E-mail:*************************。
船桥碰撞问题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摘要:针对船桥碰撞这一工程界的热门问题,从力学角度、概率角度、防撞角度三个方面综述了船桥碰撞问题的研究现状。
归纳总结了船桥碰撞力的实用计算公式,指出了现阶段的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船桥碰撞;力学;概率;防撞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跨越江河、海峡的大型桥梁的数量逐步增多,船舶的吨位、航速也在不断提高。
船桥碰撞事故也随之频繁发生,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是2007年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被一艘运输船撞击桥墩,造成200多米桥面坍塌坠入江中。
其不仅会影响到桥梁的使用寿命,更会造成严重的人员生命伤害和财产损失。
因此,船桥碰撞问题在近几十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观的成果。
1 力学研究的现状1.1 船桥碰撞力理论及研究方法船桥碰撞问题已有各国多位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其中,最多的是从力学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的,目前已有的理论及计算方法如下。
1)米诺斯基理论1959年,美国米诺斯基(V.U.Minorsky)针对核动力军舰的设计、核电站的防护以及其它海洋结构物的防撞保护问题,研究了26起船船碰撞事件,得出了变形的刚体积和吸收冲击能之间的一种线性关系,即著名的米诺斯基曲线。
米诺斯基认为,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两艘船舶在碰撞时,速度发生突然改变,同时两艘船舶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从能量转移的观点,在碰撞时发生动能的改变,部分动能消耗于碰撞后两艘船舶的运动和碰撞冲击时周围水的运动,剩余部分的动能则由结构的弹性和塑性变形或结构撕裂所吸收,因此提出了碰撞系统能量吸收系数的概念。
米诺斯基理论自1975年公开发表后,已为众多的实验证实,由此奠定了船桥碰撞的分析基础,为国际桥梁工程界和各国学者公认。
2)沃辛碰撞理论德国学者沃辛(G.Woisin)在1967-1976年间,针对保护核动力船的反应堆不受其它船舶撞击而作了若干次高能动力船舶撞击模型试验,进而充实和发展了米诺斯基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船桥碰撞的分析当中。
船舶深水抛锚方法分析2009年9月14日摘要:由于抛锚方案选择不当、抛锚方法应用不当等原因,极易出现抛锚安全问题,深水抛锚时容易出现出链速度太快刹不住而丢失锚链,深水起锚时由于出链太长容易出现锚机力量不够绞不起锚链而丢失锚链等事故。
本文针对一起具体的深水抛锚丢锚事故,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船舶深水抛锚的动力学原理进行了分析,给出了2个极限水深的计算公式,对船舶深水安全抛锚提供了数理支持。
关键词:水路运输;深水抛锚;船舶;安全;锚链抛锚作业是船舶最常见的作业之一,船舶在抛锚作业过程中,经常由于船长和(或)驾驶员对锚地风、流的变化估计不足,对出链长度把握不准、抛锚方法使用不当,致使抛锚时发生安全故事。
如丢锚、断链等等。
因此在深水区安全抛锚是航海界不断探索的课题。
由于水深、底质等原因,如果用一般的抛锚方法,则由于出链过长,链速过快,锚机刹车往往刹不住,很容易造成丢锚事故;抛深水锚时方法不当也容易出现抓底困难而造成抛锚失败;深水抛锚如果出链太长,则有可能超过锚机负荷而收不回锚链等等。
本文从一起丢锚事故来分析深水抛锚的动力学原理。
1事故经过EVERGL0RY轮从越南CAMPHA港装运17000t散煤到菲律宾南部的VILLANUEV A港。
该港位于菲律宾南部Macajarlar海湾,该海湾水深变化剧烈,在很短的距离里内从200m急剧地变化到50m水深,是典型的斜坡形海底,当回声测深仪显示水深为70m时,船长命令大副抛左锚。
在抛锚过程中,船长采用了一般浅水锚地的抛锚方法,没有先用锚机把锚链送到海底附近,而是直接用离合器将锚机脱开,凭借锚和锚链的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抛下,随着锚链入水长度的增加,抛出部分的锚和锚链的重量越来越大,下落速度越来越快,导致锚机刹不住,锚链风驰电掣般往下落,最后锚链弃船而去,造成该轮左舷锚链连同左锚一并丢失,后来不得不联系该港引水站,请引水员来帮助抛下右锚。
2重力方式抛锚极限水深的求取深水抛锚,具体多大水深才是“深水”,在现阶段的各种航海资料中没有严格的定义,对于不同的船舶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按照《船舶操纵与避碰(上册)》所述,水深大于25m,就认为是“深水”,很明显,水深25m对超大型船舶而言,就算不上“深水”了。
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在现代海洋交通领域,船舶是不可或缺的载体。
而在大海中,由于风浪的作用等自然因素,船舶的结构力学性能尤为重要。
因此,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成为了当前航海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基础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基础是结构动力学理论。
结构动力学理论主要研究物体在外界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变形等问题。
在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中,我们主要关注船舶受到外界环境的力作用时,船体内部结构受到的应力和形变情况,并通过合理的应力优化设计,保证船舶在航行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方法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方法主要通过数学模型建立来实现。
数学模型可通过分析结构力学的基本方程,如应力、应变、变形等力学方程来建立。
另外,在实际情况中,我们还需要结合船舶的实际情况,比如船型、载重、船体材料等因素进行修正和模拟。
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分析海洋环境对船体结构的影响,进而推导出船体在航行中的力学性能。
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应用在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应用领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船体建模和设计船体建模是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的基础。
通过建立完整的船体模型,通过分析船体内部的力学性能,来尽可能的减轻船体的重量和增加船体的稳定性。
设计出性能优良、重量轻、经济实用的船体结构。
2. 船体检测和病害诊断在船舶的日常维护、检测和修理中,需要进行船体的检测和病害诊断。
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可通过对船体重要部位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来检测船体的健康程度。
在有问题的情况下,可通过对船体结构动力学性能的详细分析,来诊断船体的病害。
3. 船体模拟和测试同样,通过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可以进行船体的模拟和测试。
模拟和测试可通过模拟船舶在不同海况下的航行情况,通过分析船体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性来验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同时,也可通过对船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实际测试,来验证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结船体结构动力学分析及其应用研究是航海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船舶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在航海领域中,船舶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船舶结构的静力学分析主要关注船舶在静止状态下的力学性能,而动力学分析则研究船舶在运动中的性能。
船舶结构的静力学分析是船舶设计的基础,通过对船舶结构进行力学分析,可以评估船舶的结构强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静力学分析考虑了直立、横向和扭曲等不同方向上的力学效应,确保船舶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海洋环境中的载荷,并保证乘员和货物的安全。
在船舶结构的静力学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有限元分析、解析方法和实验测试等。
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可以将船舶结构分割为有限个小单元,通过对每个小单元进行力学分析,再将结果汇总得到整个结构的行为。
解析方法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假设,推导出船舶结构受力的解析解,能够提供准确的结果。
实验测试则是通过在实际船舶上进行载荷测试和结构振动实验,验证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除了静力学分析,船舶结构的动力学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动力学分析关注船舶在运动中的响应和性能,对船舶的稳定性、操纵性和耐波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动力学分析考虑了船舶的运动方程、阻力和操纵力等因素,可以为船舶的操纵和航行提供科学依据。
船舶结构的动力学分析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试验两种方法来进行。
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船舶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运动方程的求解和性能预测。
实际试验则通过在实验室或海上对船舶进行运动性能测试,获取真实的响应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船舶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是船舶设计、建造和运营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船舶结构的静力学和动力学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可以确保船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在各种复杂环境下安全运行。
这不仅关乎到船舶的性能和效益,更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船舶工程领域,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船舶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提高分析的精度和效率。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船舶的设计和建造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和能源效率,因此在船舶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中也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为可持续发展的航海事业做出贡献。
系泊系统动力分析一、本文概述系泊系统,作为海洋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固定海上设施、保障其安全运行的关键任务。
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开发,系泊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的动力分析,探讨系泊系统在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动态行为,从而为系泊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系泊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进行介绍,阐述系泊系统动力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后,本文将详细介绍系泊系统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动力学建模、数值计算、模型验证等方面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系泊系统在风浪、海流等环境因素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性,分析影响系泊系统安全性的关键因素。
本文还将对系泊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管理进行探讨,提出改进建议和优化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系泊系统动力特性的理解,还可以为系泊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效的指导,推动海洋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二、系泊系统基础知识系泊系统,也被称为锚泊系统,是一种海洋工程技术,主要应用在船舶、浮式平台和其他海洋结构物的定位和固定上。
其主要目的是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如风浪、潮流、地震等,保证结构物的安全位置,防止其发生漂移或碰撞。
系泊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是确保海上作业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
系泊系统主要由锚链、锚链筒、锚链轮、锚链管、止链器、锚链张力计、锚链舱、锚、锚链导览孔等组成。
其中,锚是系泊系统的主要部分,通常由钢铁制成,形状和重量因应用环境和需求而异。
锚链则是连接锚和船舶或海洋结构物的关键部件,需要承受巨大的拉力和摩擦力。
系泊系统的设计和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海洋环境、结构物的重量和尺寸、预期的工作条件等。
系泊系统的动态特性,如其在风浪中的响应,也是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优化,可以使得系泊系统在保证结构物安全定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码头受船舶撞击结构受力及安全分析摘要:船舶靠泊码头过程,受港口区域风况、波浪、水流等气象、水文因素影响大,靠泊过程需要船方、码头方共同协作,涉及到靠泊船舶、拖轮、缆绳等多要素操作配合以控制靠泊姿态,对船长、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有较高要求。
近年来大型港口船舶到港作业频次日益增加,由于靠泊作业的复杂性,靠泊船舶失控碰撞码头事件在不少港口都有发生过。
码头结构受撞击作用的结构受力效应分析是评估结构在撞击偶然工况下总体安全性的关键理论环节,也是后续结构修复的重要基础条件。
船舶撞击码头为瞬时过程,涉及到与船舶质量、码头结构、撞击速度等多种因素,非线性力学过程复杂,大型船-结构实体模型动态撞击模拟仿真成本高、周期长,往往也难以与实际吻合。
本文基于长江下游某工程案例,从工程实用性、便捷性角度出发,采用简化撞击力计算模式,分析结构在撞击作用下的受力状况,提出限制性运营条件,评估修复期码头结构总体安全性。
关键词:码头;船舶;撞击;有限元;受损引言高桩码头作为港口码头主要的结构型式之一,由于其具有结构轻便、适应于软土地基和对水流影响小等优点而广泛使用。
然而,高桩码头耐久性相比重力式码头较差,起到支撑和传递荷载作用的桩基由于常年受到波浪、潮汐和船舶等动力因素,很容易发生弯曲变形、损坏以及位移等问题,存在着很大安全隐患。
因此保证高桩码头的安全性是现阶段行业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结构简介本文拟分析工程案例位于长江下游,码头结构型式为高桩梁板式结构,排架间距为7.0m,每榀排架布置6根1200mm钢管桩,中间一对叉桩,江岸侧各2根直桩,上部结构为现浇桩帽节点、预制纵横梁系、叠合面板结构。
某次船舶靠泊码头时,船舶姿态控制不到位导致船艏以余速撞击码头,船鼻艏首先直接撞击到前沿一根钢管桩,使钢管桩严重凹陷变形,根据水下检测凹陷位于桩顶下5.0~8.5m处,凹陷区最大宽度85cm、深度12.5cm,该钢管桩顶混凝土结构破坏(桩帽、横梁),钢管桩向江侧倾斜,另外钢管桩变形后船体上部与码头上部结构的后续触碰使靠船构件和护轮坎也出现一定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