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高考历史三诊试卷(解析版)
- 格式:docx
- 大小:107.40 KB
- 文档页数:6
2017年四川省凉山州高考历史三诊试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
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这主要体现了()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2.孝廉和秀才的察举,在魏晋时都采用了考试之法,郡举孝廉考试经术,州举秀才考试策论。
梁武帝向寒微人士开放了策试之途,还允许自学者申请考试。
据此可知()A.当时已建立了考试选官制度 B.这对科举制产生了影响C.察举成儒家宣传的主要工具 D.寒门人士成为了入仕主流3.唐代岭南市舶使首设于广州,职责是“诸蕃舶至,尽有其税”。
758年一些大食人和波斯人驱逐了广州都督,抢劫商店并焚烧房屋。
879年黄巢对广州外国商人进行了大屠杀。
这说明()A.市舶使与外国人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唐代的中外矛盾特别尖锐C.广州是外国人口众多的国际性城市D.市舶使主要负责管理外国人4.四川在汉唐时代已是全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明清之际,人口流亡,社会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
清政府实行招民垦荒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湖广地区的民众移民四川。
湖广填四川()A.使四川经济获得恢复发展B.使长江流域实现了人口平衡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促使四川商品经济最为发达5.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
这反映了当时()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6.立宪派认为,应力求从中国传统政体和文化中寻找宪政的根据。
甚至认为,中国旧章本来就是立宪的,“周官言宪法,传称监于成宪,仲尼损益四代之制,以垂万世之宪”。
由此可知立宪派()A.主张西学中源说B.质疑西方宪政制度C.意在减少立宪阻力 D.力促中西民主结合7.1932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布:“不反对与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重新订立完全平等的条约。
凉山州2019 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诊断性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24. 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
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 儒学的来源多元化25. 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 商业的需求很少B. 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 自然经济的影响D. 商品经济还没出现26. 秦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反抗。
汉初,这种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又显现出来,且仍以楚、齐、赵三地最为明显。
刘邦一方面必须”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
这反映出A. 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合理性C. 秦由于未从俗而治导致灭亡D. 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27. 下表反映了1133 年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之间贸易的情况。
对该表解释正确的是A. 中国的进口商品以自然资源性商品为主B. 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C. 中国与南海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统一市场D. 南海印度洋地区是中国最重要贸易伙伴28.万历十四年(1586年),内阁首辅申时行首言立国本一事,之后言官们请求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
立储之事,纷争不断,持续时间长。
后明神宗终于让步,立朱常洛为太子,国本之争以士大夫的胜利而告终结。
明代国本之争表明A. 众治政治已经形成B. 立储法度一直传承C. 君臣关系彻底恶化D. 皇权专制受到限制29. 如下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
19 世纪中后期当欧美军队使用散兵线战术后,其实用价值直线下降。
1899 年,清军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
凉山州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英语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第1至6页,第Ⅱ卷(非选择题)第7至8 页,答题卷2页,共计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 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尧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8.C. £9.15.答案是C。
1. How will the woman go to the studio?A. On foot.B. By car.C. By subway.2. Why does the woman throw the beers?A. She doesn’t like the flavor.B. They’ve gone bad.C. The man shouldn’t drink any alcohol.3. What does the woman want to buy?A. A skirt.B. A backpack.C. A T-shirt.4. Where does the man like to read a magazine?A In a bar. B. In an Internet cafe. C. In the park.5. What’s Lynne’s number?A. 2788788.B. 2787788.C. 2877788.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文科综合共300分,包括地理、历史、思想政治,考试时间共150分钟。
历史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共10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要求)1.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认为“周人制度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实质上说明了A.商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性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宗法制与礼制之间是因果关系D.周文化的稳定性与延续性2.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③与书法相伴而发展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3.在婚丧等传统风俗革除旧习日趋简化之际,清末通商口岸地区的饮食风气却越来越崇尚奢侈,其主要原因是A.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B.民主平等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近代以来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D.腐朽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改变4.下列两幅图片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A.1921年和1922年B.1927年和1928年C.1937年和1938年D.1949年和1950年5.“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
【题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
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
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
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
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两汉时,以儒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
《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孺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
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
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材料二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
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
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四川省凉山州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子》《盐铁论》《汉书》等典籍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从不同侧面彰显了秦始皇将死之时的悲痛、疑虑、惆怅、不舍的感情。
这为我们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
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
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
”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
”秦始皇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
《新书》:“至尊之寿,轻百年耳。
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
”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
“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变气说”曾出现于东汉王充的《论衡•变虚篇》,其文曰:“说灾变之家曰:人在天地之间,犹鱼在水中矣。
其能以行动天地,犹鱼鼓而振水也。
鱼动而水荡,人行而气变。
”《赵正书》所言的“变气”无疑是灾变家所说的“人行而气变”。
孔子主张“知天命”,《论语•为政篇》载:“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Ⅲ卷24.(2019·全国卷Ⅲ·T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解析】选A。
孝为对父母的爱,悌为兄弟之爱,都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
乐和礼属于礼乐制内容,也是为维护宗法等级服务的,因此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宗法制,故A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B错误;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故C错误;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25.(2019·全国卷Ⅲ·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而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故A、B、C错误。
26.(2019·全国卷Ⅲ·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选A。
材料反映了北宋军队数量庞大,且士兵待遇优厚,因此导致政府财政负担沉重,“冗兵”和“冗费”现象严重,故A正确;北宋存在积贫积弱问题,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战争采取守势,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事力量,与对地方控制无关,故C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故D错误。
凉山州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文科综合共300分,包括地理、思想政治、历史,考试时间共,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第I卷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24.有学者认为: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传统。
其主要反映中国文化A.重鬼神B.轻人性C.轻自然D.重人性25.宗法制的封闭性是为了家族的“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在沉重的赋税负担和激烈的土地兼并下,依靠男耕女织,实现自给自足,更具有抵御破产风险,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
这一论述强调宗法制A.具有凝聚宗族,维护家族利益的作用B.封闭性的特征C.应对土地兼并等风险的作用D.自给自足的特征26.(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当时的寡头政治是A.贵族政治B.民主政治C.君主专制D.代议制27.这些新知识分子都是转型时期的产物—他们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古典文化,然而同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实用主义、科学与民主给他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充当了中国文学和知识分子人格转换的发酵剂。
他们有关对“国粹”进行批判性重估与引介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呼吁,燃起了一场思想革命。
由此可知这些新知识分子A.推动中国实现了社会转型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C.思想体现了批判继承与引介相结合的特点D.全盘学习西方文化28.章太炎:“代议政体者,封建之变相。
其上置贵族院,非承封建者弗为也……不悟彼之去封建近,而我之去封建远。
【题文】【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战国法家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鞍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其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了以“术”为主的改革。
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他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摘编自《变法图强的申不害》(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影响。
【答案】(1)措施:加强君权,推行法制;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整肃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2)影响: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提高了行政效率;提高了军队战斗力;限制了贵族特权;加强了君主权力;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申不害改革【详解】(1)根据材料“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可知加强君权,推行法制;根据材料“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可知整顿吏治,建立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根据材料“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可知整肃军队,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根据材料“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可知鼓励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2)根据材料“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可知提高了行政效率;根据材料“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可知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根据材料“,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可知限制了贵族特权和加强了君主权力;根据材料“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可知发展了生产,增加了百姓的收入。
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高考历史三诊试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A.秦国经济较其它诸侯落后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手工业发展 B.京杭大运河的开通C.大一统局面形成 D.科举制度全面实施3.宋代以后的儒学逐渐走向哲学化、思辨化,并影响到艺术领域.苏轼在论画时说:“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A.天人一理 B.格物致知 C.反省内心 D.心外无物4.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
这一成就()A.其定现代生物分类学基础B.借助西学东渐的科技成果C.体现承古萌新的文化特色D.反映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5.魏源曾盛赞美国民主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可不谓周乎!”据此可知魏源()A.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6.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寮之中均闻而却避.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罹于法网.”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A.近代社会转型曲折艰难 B.晚清改制缺乏社会基础C.国人思想守旧不愿革新 D.士大夫研习西学已成风尚7.部分学者认为,日军如果像古代游牧民族那样自北而南攻取武汉,可以把中国切为两半,但日军没能实施其既定战略,这是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面的成功.学者肯定的战役是()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淞沪会战 D.武汉会战8.1956年中共“八大”报告指出,“二五”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这个报告()A.纠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失误B.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反思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弊端D.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9.“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他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无论什么人,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主张最有可能出现于()A.文艺复兴时期B.宗教改革时期C.启蒙运动时期D.法国革命时期10.如表为1820﹣﹣1913年英美进口关税率统计表.据此可以推知()A.英美两国实行不同关税政策B.英国的工业化水平高于美国C.自由贸易推动英美工业革命D.关税战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11.如图所示局面的出现()A.标志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B.朝鲜半岛政治分裂的开始C.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确立D.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12.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主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实行以“缓和、均势与联盟”为基础的新东方政策.这反映了当时的德国()A.经济发展后谋求政治大国地位B.欧共体成立后推动北约东扩C.拉拢东欧国家以实现国家统一D.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政策调整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9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时代,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健.1405年,朱棣派透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圈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通过三角贸易,欧洲人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的白银和黄金,用来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再运回欧洲,…19世纪以后,西方列强倚恃坚船利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而来,中国悠久的丝绸之路由此蒙上一层重重的雾霾.﹣﹣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如图示意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单位:百分比)﹣﹣表、图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解知识,概括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分析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讥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提取材料信息,以“世界市场与社会生活”为视角提炼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极的状况.一一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16.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康•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一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一一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和影响.17.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题文】【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他谴责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他认为斯大林应对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负责,应对农业危机和对外政策的失误负责等。
戈尔巴乔夫扦击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僵化”的集权体制,导致社会生活“过分国家化”、国家机构“官僚化”、人的思想“单一化”,掀起了新一轮的批判斯大林乃至低毁列宁的浪潮。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时期,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指出斯大林的错误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斯大林,说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
在俄共中,肯定斯大林者占该党被调查者的75%。
其他党派,重新肯定斯大林者占自由民主党被调查者的83%。
学者阿尔图宁·尼古拉说,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摘自《苏联兴亡史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原因及苏联解体后对斯大林的评价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1)原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且日益僵化;思想上个人崇拜成社会风潮。
变化:由全盘否定到认识更加全面,肯定斯大林的呼声增多。
(2)应该注意的问题:不能以道德评价代替历史评价;不能以情感代替理性;要以历史人物本人的作用与实际影响相结合;历史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来进行评价;将具体分析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历史地看问题与联系发展相结合。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斯大林【详解】(1)第一问,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原因应该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三个方面总结。
第二问,根据材料“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指出斯大林的错误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斯大林”“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可知由全盘否定到认识更加全面,肯定斯大林的呼声增多。
凉山州2019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很多人眼里,“互联网是平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但这只是互联网“理想国”里的单纯想象。
《美国科学院院报》日前发布了一篇有关社交网络与个人政治立场的论文。
研究者让支持共和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民主党的正面消息,让支持民主党的人连续看一个月有关共和党的正面消息,但最终的结果是,支持共和党的人更加讨厌民主党,支持民主党的人更加讨厌共和党。
这也就是说,社交网络无助于弥合分歧,反而会将分歧扩大。
“人以群分”,这种现实社会中的人性特征和社会机理,在互联网空间,非但没有改变,还变得更加突出。
信息的唾手可得和自由流动,并不能消除成见和误解,相反却加固了“预存立场”。
在互联网空间,团结和分裂,奇葩式并存,选边站队,变得更加容易。
究其原因,在于网民在网络空间容易集群化——或在相似的情境中,或在相近的心态作用之下,或受到趋同的议题影响,网民容易结群,成为一个个“易感群体”。
网民一旦聚集起来,形成某一类群体,就会表现出“去个体化”的倾向。
所谓“去个体化”,即群体中的情境因素阻碍个人的自我直觉。
“去个体化”的个人不再感觉他们自身是独立的个体,也不再监控他们自身的行为。
“去个体化”的个休在群体中失去了其自我知觉和个人认同。
个体身处群体之中,就会不由自主地被群体劫持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支持共和党的人为何会讨厌民主党了。
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高考历史三诊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圣”的汉字源初之意,就是对一个人修为境界的评价。
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
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是随着天地万物变化而变化,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
“圣人”内涵始终不变的是()A. 高尚品德B. 知识渊博C. 自然主宰D. 天神代表2.秦亡汉兴为历史一大变局,“天命论”或“逐鹿说”(依靠个人智力与体力)是汉代人提出的重要解释。
汉初围绕君主的作为,“逐鹿说”有相当的共识;东汉时“天命论”成为维护东汉王朝的有力武器,并成为班固编撰《汉书》的指导思想。
这说明()A. 汉代强调命运不可违B. 史学开始为统治者服务C. 得天下者由人心决定D. 统治需要影响历史解释3.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
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
这反映了当时()A. 婚姻自主较普遍B. 理学影响力有限C. 对外贸易较发达D. 市民阶层的扩大4.明中后期,因外国贡使日益增多,朝廷恢复了洪武年间一度在福建泉州、浙江宁波和广东广州设立的三个市舶司作为安顿之处,泉州名“来远”,宁波名“安远”广州名“怀远”。
郑和下西洋时流落在外的中国流人,或受感召,或被强行遣回。
明廷的这些措施()A. 有利于中国商民在海外发展B. 政府的海洋意识在逐渐加强C. 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开始D. 导致民间海外贸易削弱萧条5.1898年《湘报》第二十号提出使中国富强的四点主张:“改法以同法”(“西法与中法相参也”);“通教以绵教”(“西教与中教并行也”);“屈尊以保尊”(“民权与君权两重也”);“合种以留种”(“黄人与自人互婚也”)。
这些观点表明()A. 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B. 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C. 立宪改革已是社会共识D. 中西文化实现深度交融6.五四运动使形形色色的社团、学会、报刊,各种各样的思想、流派、学说竞相登台,外来思潮如民主主义、空想主义、社会主义,一齐涌人中国思想界;然后中国知识界将目光从美国转向俄国,社会主义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这一变化说明五四运动()A. 使爱国救亡的民族意识全面觉醒B. 促进了知识界学习俄国成为共识C. 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 导致民主共和的道路遭国人抛弃7.1930年中共认识到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的工具,消灭封建势力的土地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必经之路;1940年改变了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革命方针,提出凡是反对法西斯、援助中国的国家都不是帝国主义。
中共这一转变的主旨是()A.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改变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立场C. 加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D. 为抗日战争赢得更好的环境8.如图是苏联援助中国工业化建设宣传画,该画反映了()A. 人们对实现工业化的喜悦B. 苏联工业化的建设成就C.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建设情况D. 冷战格局下的中美对抗9.公元前242年,罗马又专门设立外务大法官。
只要是牵涉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件,就由内务大法官负责审理,受理的依据是原有法律;而涉及到外邦人诉讼的案件,包括外邦人之间、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则由外务大法官负责受理,审理的依据是万民法。
由此可知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初的罗马()A. 形成内外大法官共审制B. 公民法和万民法并行C. 罗马法学体系最终成熟D. 社会矛盾已极大缓和10.1776年《独立宣言》明确宣布新独立的国家是一个美利坚合众国,是一个主张人人生而平等、法律至上的国家。
华盛顿曾代表乔治亚州在宣言上面签名确认。
由此推测当时的美国()A. 华盛顿缺乏成为国王的法律基础B. 已经完全实现了民族独立C. 华盛顿具备了当总统的法律条件D. 联邦制的法律基础已具备11.对以下1925-1928年各主要国家每年每人消费工业品的价值(以美元计)统计表最合理的解释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苏联中国印度25411211196282233A. 美国的人均收入世界最高B. 苏联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C. 世界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D. 欧洲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1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实施两洋战略:一方面联合欧洲,利用北约的东扩,从大西洋向东挤压;另一方面利用同日本等地区盟友的双边关系从太平洋向西挤压。
美国实施两洋战略的主要条件是()A.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B.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C. 中国发展。
第三世界崛起D. 欧州国家的联合走向分裂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7.0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约5000年前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私有财产制度和婚姻制度开始出现,而后一夫一妻模式的小家庭和最初以原始习惯来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形成。
周礼上说:“夫妻一体也”,夫妻是“一与之齐,终身不改”。
照此说来,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自西周始,婚姻实行等级婚、买卖婚与父母包办婚姻,程序上则采取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奉行“父母之命,媒的之言”。
而在婚姻关系终止上,男方拥有绝对主动权。
在家庭关系中,夫对妻、家长对子女占据统治地位,即“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的雏形。
后世继承了周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两汉时,以孺家纲常伦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思想正式形成,这进一步确立了家庭规范,包括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内容。
《唐律》与《唐律疏议》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基本原则,用孺家伦理尊卑长幼的等级纲常为中心来规范婚姻家庭制度。
例如以父权与夫权为重点,规定了家长可为卑幼包办婚姻。
宋至清朝均加以继承,当然也有所变更并加以完善。
--摘编自马荟《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材料二:中国近代婚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变革”,而又以近代婚姻观念的变革最明显、内容最丰富。
延续了几千年的以家族为本位,以维护男权为目标的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强教冲击下,开始走上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道路,以个人主义、男女平等、自由自主为价值取向的西方婚姻观念输入中国,并逐步在中国近代婚姻观念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五四前后婚姻变革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封建家庭主义的束缚,对传统婚姻给予摧枯拉朽式的打击,使旧有的、野蛮的、半文明的婚姻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使近代中国人一度树立起情爱、人性、自由、自主自立等现代观念。
这一时期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婚姻目的出现了变化、婚姻主权开始下移、男女双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明显改变、夫妻关系趋向于平等以及文明婚礼开始盛行。
--摘编自《五四前后婚姻观念的变迁》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与西方婚姻观念差异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基本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现代化的历程》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外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价值观体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这一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5.材料:战国法家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鞍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其中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了以“术”为主的改革。
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察法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他还整肃军兵,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他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
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摘编自《变法图强的申不害》(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申不害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申不害改革的影响。
16.材料: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他谴责斯大林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破坏法制……他认为斯大林应对卫国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负责,应对农业危机和对外政策的失误负责等。
戈尔巴乔夫扦击斯大林时期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是“僵化”的集权体制,导致社会生活“过分国家化”、国家机构“官僚化”、人的思想“单一化”,掀起了新一轮的批判斯大林乃至低毁列宁的浪潮。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时期,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指出斯大林的错误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斯大林,说他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
在俄共中,肯定斯大林者占该党被调查者的75%.其他党派,重新肯定斯大林者占自由民主党被调查者的83%.学者阿尔图宁•尼古拉说,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摘自《苏联兴亡史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持全盘否定态度的原因及苏联解体后对斯大林的评价有何变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在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
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是随着天地万物变化而变化,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表明“圣人”内涵始终不变的是高尚品德,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汉唐时圣人不再是神一样的人物,而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但他的人格和地位始终是高贵的。
宋明时圣人有人间的烟火气,不过圣人的喜怒哀乐是随着天地万物变化而变化,表达出一种超然的人格力量”。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宋明理学,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2.【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秦汉交替之际、汉初和东汉,形势不同,统治需要不同,对历史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可知统治需要影响历史解释,故D正确。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除强调命运之外,也推崇个人智力与体力,排除A。
B错在“开始”二字,排除。
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
考查影响历史叙述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