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薄膜(20200825195831)
- 格式:pdf
- 大小:2.15 MB
- 文档页数:15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工艺溶胶凝胶法是一种常见的材料制备方法,具有制备过程简单、产物纯度高、粒度均匀等优点。
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工艺中,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形貌、结构和性能的SiO2材料。
本文主要探讨了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工艺的过程、实验结果及其应用,分析了该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实验主要采用了硅酸酯、氢氧化钠、去离子水等原料,将硅酸酯和氢氧化钠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后加入去离子水,继续搅拌得到溶胶。
将溶胶在一定温度下干燥,得到干凝胶。
将干凝胶在高温下焙烧,去除有机物,得到最终的SiO2产物。
实验过程中,通过控制溶胶时间、固化温度等因素,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工艺参数的SiO2样品。
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粒度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控制溶胶时间、固化温度等因素,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和粒度的SiO2材料。
当溶胶时间为60分钟、固化温度为400℃时,制备出的SiO2样品具有较高的纯度和良好的分散性。
XRD结果表明,制备的SiO2为结晶度良好的α-石英相。
SEM表征显示,该条件下制备的SiO2粒子呈球形,粒度分布较窄。
通过控制原料浓度、水解速率等因素,可以进一步调节SiO2的粒度和形貌。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工艺,可以获得具有高纯度和良好分散性的SiO2材料。
实验结果表明,溶胶时间和固化温度是影响SiO2形貌和粒度的关键因素。
当溶胶时间为60分钟、固化温度为400℃时,制备出的SiO2样品具有最佳的性能。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制备过程中有机物的挥发和残留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纯度和性能。
为了提高制备效率和产品质量,建议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对原料浓度、水解速率等参数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并尝试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添加剂的使用来改善产品的性能。
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工艺的应用领域。
由于SiO2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如高透明度、低热膨胀系数等,可以将其应用于光学、电子、催化剂等领域。
TEOS溶胶凝胶法制备二氧化硅有机硅复合体系二氧化硅-有机硅复合材料由于兼具无机二氧化硅和有机硅的特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将纳米SiO_2和有机硅聚合物有效地复合,形成无机-聚合物复合材料,在国内外是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
本文首先在阅读、分析和研究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制备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与有机硅形成复合体系、二氧化硅表面活性、正硅酸乙酯(TEOS)与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DDS)的反应等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结合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制备二氧化硅及前人对过程的研究现状,确定了以酸催化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为手段来制备活性二氧化硅中间体,并结合动态激光光散射和红外光谱为主要手段来对过程进行分析。
针对国内外对DDS-TEOS的研究,确定了本论文首先要研究不同用水量情况下,DDS对TEOS溶胶-凝胶过程的影响。
然后根据过程机理的探讨,结合在高的用水量情况下水解更充分的特征,立足于研究在高的用水量隋况下得到的二氧化硅-有机硅复合体系。
借助各种测试手段,通过控制有机硅单体的种类和反应条件,可得到具备特殊性能的复合材料。
以上述思想为主导,提出了论文题目、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并对论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作了简要叙述。
本项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研究动态激光光散射(DLS)方法是测量纳米及亚微米颗粒粒径的有效方法,以此作为手段来研究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得到了中间产物的粒径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溶胶粒子的形成乃至凝胶生成的特征,在国内外未有文献报导。
实验过程中首先控制不同的反应条件,通过测定凝胶时间,来研究反应温度(T)、酸度(HCl∶H_2O)、用水量(H_2O∶Si-OR)、乙醇的用量(C_2H_5OH∶Si)等对酸催化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的影响。
溶胶-凝胶法二氧化硅增透膜的制备与研究一.实验目的1、了解二氧化硅增透膜的原理及制备方法;2、制造出二氧化硅增透膜;3、探究不同退火温度对二氧化硅增透膜透射率的影响;4、掌握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并能利用orgin绘图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实验原理1、溶胶--凝胶法A.溶胶--凝胶法原理溶胶--凝胶法是一种条件温和的材料制备方法。
溶胶--凝胶法(Sol--Gel法,简称SG 法)就是以无机物或金属醇盐作前驱体,在液相将这些原料均匀混合,并进行水解、缩合化学反应,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透明溶胶体系,溶胶经陈化,胶粒间缓慢聚合,形成三维空间网络结构的凝胶,凝胶网络间充满了失去流动性的溶剂,形成凝胶。
凝胶经过干燥、烧结固化制备出分子乃至纳米亚结构的材料。
溶胶--凝胶法就是将含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的氧化物或其它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近年来,溶胶--凝胶技术在玻璃、氧化物涂层和功能陶瓷粉料,尤其是传统方法难以制备的复合氧化物材料、高临界温度(P)氧化物超导材料的合成中均得到成功的应用。
B.溶胶--凝胶法特点;1)由于溶胶--凝胶法中所用的原料首先被分散到溶剂中而形成低粘度的溶液,因此,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分子水平的均匀性,在形成凝胶时,反应物之间很可能是在分子水平上被均匀地混合;2)由于经过溶液反应步骤,那么就很容易均匀定量地掺入一些微量元素,实现分子水平上的均匀掺杂;3)与固相反应相比,化学反应将容易进行,而且仅需要较低的合成温度,一般认为溶胶一凝胶体系中组分的扩散在纳米范围内,而固相反应时组分扩散是在微米范围内,因此反应容易进行,温度较低;4)选择合适的条件可以制备各种新型材料。
但是,溶胶一凝胶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原料金属醇盐成本较高;有机溶剂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性;整个溶胶一凝胶过程所需时间较长,常需要几天或儿几周;存在残留小孔洞;存在残留的碳;在干燥过程中会逸出气体及有机物,并产生收缩。
粉体填充溶胶凝胶制备多孔纳米SiO2薄膜多孔SiO2薄膜具有许多优良性质,应用前景广泛。
文章以无水乙醇、正硅酸乙酯、去离子水配制胶体为基础,添加纳米二氧化硅粉体起增强胶体强度和薄膜中SiO2含量,添加硅酸钠提高胶体与粉体结合,成功制备了多孔纳米SiO2薄膜。
X-射线衍射证实所制备的薄膜为无定形,其中SiO2晶粒粒径大小约为13nm。
显微观察证实制备的薄膜完整均匀,没有开裂破坏;孔洞分布均匀,大部分孔洞尺寸约为3-5μm,少部分的孔洞尺寸不到2μm。
标签:溶胶凝胶;SiO2;薄膜,纳米;多孔引言SiO2薄膜具有硬度高、耐磨性好、绝热性好、稳定性好、光透过率高、抗侵蚀能力强以及良好的介电性质,在在半导体、微波、光电子、光学器件以及薄膜传感器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1-3]。
SiO2薄膜可以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物理气相沉积、热氧化法、溶胶凝胶法、液相沉积法等方法制备。
其中溶胶凝胶法简单易行,可在较低温度下制备高纯度、高均匀性的多孔薄膜[3]。
但目前所报道的单一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由于高温中挥发量大、收缩大,容易使薄膜破损且孔隙较大[4-7]。
文章尝试在现有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薄膜的工艺基础上,在溶胶中添加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和硅酸钠,以期降低溶胶高温收缩、提高SiO2的含量、强度和结合。
1 实验过程1.1 实验原料与过程实验所用原料包括硅酸钠(郴州三城化工有限公司)、无水乙醇(西安三浦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分析纯)、正硅酸乙酯(南京化学试剂股份有限公司)、氨水(广东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德固赛AEROSIL 200,平均粒径12nm)、去离子水等。
在烧杯中按一下配比加入:100g去离子水中加入100g无水乙醇,并在温控磁力搅拌机上60°C搅拌,然后加入25g纳米二氧化硅粉体、30g正硅酸乙酯和5g硅酸钠,待纳米二氧化硅粉体和硅酸钠完全融入变为透明液体后缓慢滴加氨水,直至混合液体变为粘稠胶状。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纳米SiO2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备受关注。
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常用的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因其操作简单、原料易得、产物性能优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纳米SiO2材料的制备。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的工艺流程、影响因素及产物性能,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1. 原料与设备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所需原料主要包括硅源、催化剂、溶剂等。
其中,硅源通常为硅酸酯类化合物,如正硅酸乙酯。
设备方面,需要搅拌器、恒温箱、干燥箱等。
2. 制备工艺流程(1)将硅源、催化剂、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搅拌器中搅拌均匀;(2)将混合物在恒温箱中加热,使硅源发生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溶胶;(3)将溶胶在干燥箱中干燥,得到湿凝胶;(4)对湿凝胶进行热处理,去除其中的有机物和水分,得到干凝胶;(5)将干凝胶破碎、研磨,得到纳米SiO2粉末。
3. 影响因素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的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
其中,硅源的种类和浓度、催化剂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等都会影响产物的性能。
此外,溶剂的种类和用量也会对产物的形貌和粒径产生影响。
三、产物性能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O2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此外,通过调整制备过程中的参数,可以获得不同粒径和形貌的纳米SiO2材料,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应用需求。
四、应用研究1. 催化剂载体纳米SiO2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作为催化剂载体应用于化工、环保等领域。
例如,可将贵金属纳米颗粒负载在纳米SiO2表面,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2. 复合材料制备纳米SiO2材料可与其他材料复合,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复合材料。
摘要:溶胶-凝胶法制备的SiO2––TiO2复合薄膜是由一种SiO2聚合溶液和任一种TiO2聚合溶液的母液(MS)或派生的TiO2的结晶悬浮液(CS)沉积而成。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经110或500℃热处理的MS和CS复合膜的化学结构组成。
亲水角的测量结果表明,富含TiO2的MS 薄膜表现出光诱导超亲水性,但在紫外光缺失情况下不能保持0度亲水角。
相反,CS复合膜在较大组成范围内表现出自然和持久的超亲水性。
在SiO2–TiO2界面对复合膜的超亲水性能进行了增强酸度分析,并且讨论了MS和CS膜的相对化学结构组成。
简介:在紫外线照射下锐钛矿晶型的TiO2首先表现出光诱导超亲水性。
通过诱导的光生电子(e–)/孔(h +)对使TiO2发生氧化还原(Ti4+ +e- Ti3+和2O2-+2h + O2)产生表面氧空位(O2)。
通过对分子或解离的大气水吸附,表面氧空位可以由OH基团饱和,从而产生超亲水表面即表面显示亲水角为0。
超亲水表面对水比对碳(污染)掺杂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因此,吸附在表面得污染物很容易被清水冲洗掉从而不须要任何洗涤剂就可产生一个自清洁表面。
然而,当复合膜表面置于黑暗中时,由于羟基中的氧被空气中的氧置换,光诱导的超亲水性能可以转变为疏水性。
从实际情况考虑,复合膜的表面不能永久性地被紫外线照射如阳光。
因此,一个理想的自洁表面有两个评判标准,即光诱导超亲水性能及其在紫外光缺失条件下的持久性。
Machida等人[ 3 ]首先报道了随着复合膜中SiO2的摩尔分数从10–30 % 增加过程中的TiO2薄膜的最佳光诱导亲水性能即复合膜可以在黑暗中保存的时间。
RENet[ 4 ]也报道了SiO2—TiO2薄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可以增强对底物附着力。
结果表明,SiO2含量的增加不仅提高了锐钛矿型的TiO2的光诱导超亲水性能也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 5,6 ]。
为了探究复合SiO2–TiO2薄膜自清洁作用的应用,Guan[ 7 ]研究了光催化和光诱导超亲水性能之间的关系。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及其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众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纳米SiO2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催化剂、生物医药、电子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溶胶-凝胶法作为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因其操作简便、可控制备等优点,在纳米SiO2材料的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的工艺过程、影响因素及产品性能,并探讨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
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1. 制备原理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到凝胶的转变过程来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
在制备纳米SiO2材料时,主要利用硅源(如正硅酸乙酯)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水解缩合,形成溶胶,然后通过溶剂挥发或热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最后经过干燥、热处理等工艺得到纳米SiO2材料。
2. 制备工艺过程(1)原料准备:选择合适的硅源、溶剂、催化剂等原料。
(2)溶胶制备:将硅源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加入溶剂中,通过水解缩合反应形成溶胶。
(3)凝胶化:通过溶剂挥发或热处理使溶胶转化为凝胶。
(4)干燥与热处理:将凝胶进行干燥、热处理等工艺,得到纳米SiO2材料。
3. 影响因素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SiO2材料的工艺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原料种类及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溶剂种类、催化剂等。
这些因素均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和产率。
三、产品性能及表征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纳米SiO2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试等手段对产品进行表征,可得到其晶体结构、形貌、粒径等信息。
四、应用研究1. 催化剂领域纳米SiO2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在石油化工、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生物医药领域纳米SiO2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用于制备生物医药载体、药物缓释材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