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蜜蜂的病敌害及其防治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4.60 MB
- 文档页数:53
蜜蜂病敌害概况蜜蜂保护是应用化学方式、物理方式、生物技术及抗虫抗病育种等技术来防治蜜蜂螨害、虫害、病害及其他有害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保护蜂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蜜蜂和其他生物一样,在外界环境不适的情况下,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蒙受各类敌害的侵袭,若与毒品接触则容易发生中毒现象。
这些病害、敌害和迫害,轻者影响到蜜蜂体质和群势,降低蜂产品的产量,重者对蜂群乃至对整个蜂场造成灭顶之灾。
尤其是一些传染性病害和敌害,影响面更大,损失更重。
因为我国大多数蜂农都是转地放蜂,再加上蜂产品的任意流通、蜂王的长距离邮购等因素,蜜蜂的传染性病害和敌害很容易迅速扩散。
我国蜂业史上曾经历过量次病敌害的流行。
比如,1929—1930年美洲幼虫腐臭病的出现,1957—1960年蜂螨的大猖獗,197l—1973年囊状幼虫病的大暴发,1984—1990年蜜蜂螺原体病的大流行和由病毒引发的爬蜂病大泛滥。
它们曾给我国蜂业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广大科技人员和养蜂爱好者也与蜜蜂病敌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一次次取告捷利,从而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和丰硕的知识。
蜜蜂病害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各类病原菌和寄生虫引发的传染性病害;另一类是由各类不良因子引发的病害及毒物引发的中毒现象。
蜜蜂敌害主要有两栖类、昆虫类、鸟类、兽类及其他生物,其危害相对较小。
蜜蜂是完全变态昆虫,它的发育需通过卵。
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发育期都很短。
不论哪个阶段得了病,再好的医治方式,再好的药物,也会使本阶段的发育受到损害。
特别是一些传染病,来势猛,传播快。
一旦发病则难以根治,损失就更惨重。
因此蜜蜂的病敌害防治工作蜜蜂保护是应用化学方式、物理方式、生物技术及抗虫抗病育种等技术来防治蜜蜂螨害、虫害、病害及其他有害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保护蜂业生产的一门科学。
蜜蜂和其他生物一样,在外界环境不适的情况下,容易感染各类疾病,蒙受各类敌害的侵袭,若与毒品接触则容易发生中毒现象。
这些病害、敌害和迫害,轻者影响到蜜蜂体质和群势,降低蜂产品的产量,重者对蜂群乃至对整个蜂场造成灭顶之灾。
蜜蜂疾病防治要点蜜蜂是重要的传粉媒介和蜂产品生产者,但它们常常遭受各种疾病的侵袭。
保护蜜蜂的健康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障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蜜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要点,并提供一些建议用于打击疾病的方法。
一、蜜蜂疾病概述蜜蜂可能患上多种疾病,包括寄生虫、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等。
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蜜蜂群体减少、蜜蜂衰弱甚至死亡。
因此,加强蜜蜂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二、蜜蜂疾病的防治要点1. 建立健康的蜜蜂环境为了确保蜜蜂的健康,我们需要提供一个清洁、有良好通风的栖息环境。
确保蜜蜂箱适当清洁和消毒,及时清除废物和死蜂,以避免疾病传播。
2. 寄生虫防治蜜蜂经常受到虱子、螨虫等寄生虫的侵袭。
我们可以使用合适的药物或草本植物来防治这些寄生虫。
定期检查蜂箱和蜜蜂群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3. 细菌和真菌感染的防治细菌和真菌常常是引起蜜蜂疾病的主要原因。
保持蜜蜂环境的干燥和清洁可以减少这些病菌的滋生。
同时,对已感染的蜜蜂群体进行隔离和治疗,采取合适的药物和方法来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4. 病毒病害的防治病毒是蜜蜂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增强蜜蜂的免疫力来减少病毒感染的风险。
保持蜜蜂的营养均衡,提供足够的蜜源和花粉,有助于增强蜜蜂的抵抗力。
此外,定期检查和筛选病毒感染的蜜蜂群体,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病毒疾病的传播。
5. 合理使用药物在蜜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我们应当合理使用药物。
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遵循使用说明和安全注意事项,以避免对蜜蜂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定期对蜜蜂群体进行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6. 加强蜜蜂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蜜蜂健康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等工具检查蜜蜂体内的病原体,以及蜜蜂群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防控,以保证蜜蜂的生命健康。
三、总结蜜蜂疾病的防治是保护蜜蜂健康的关键所在。
河南农业2019年第1期(上)箱内的残渣和蜡屑,并及时焚烧或深埋,糊补好蜂箱缝隙。
3.晒脾和换脾。
对无糖无蜜蜂幼虫的巢脾,可抽出来放在水泥地上让太阳晒,大蜡螟的幼虫会被晒死或从巢脾中跑出来,晒完后把巢脾放回蜂群里。
大蜡螟幼虫只有取食蜜蜂的旧巢脾才能完成其生长发育,因此,要注意把旧巢脾换掉,换出来的旧巢脾要及时化蜡,注意每年更换巢脾1~2次。
4.保持充足的饲料糖。
大蜡螟的幼虫身上一沾上蜂蜜后,会因气孔被堵塞而窒息死亡,所以保持蜂群有充足的饲料,可减轻大蜡螟的危害。
能容一只蜜蜂进出,防止胡蜂侵入。
2.人工扑杀。
加强蜂场巡视,发现有胡蜂时,用拍子或长薄板扑打。
3.蜂蜜诱杀。
用一光滑大口的透明瓶子或水杯,瓶高15 cm 以上,口径8~10 cm,盖上打几个能让胡蜂钻进去的小洞,里面放一层蜂蜜,置于蜂场附近胡蜂飞行的线路上,胡蜂即会前来取食而淹溺于蜂蜜中。
刚开始时应注意赶走蜜蜂,当有胡蜂取食淹溺后,蜜蜂一般不会去取食。
也可在胡蜂来取食时,用剪刀把它剪杀。
4.农药毒杀。
15%的糖水和砷酸盐混合,调成乳状,置于盘碟,引诱胡蜂取食,将其毒死。
min,开盖,让胡蜂将小甲虫等鞘翅目甲虫到蜂箱巢门前捕食蜜蜂,一只蟾蜍一个晚上可捕食几十只到上百只蜜蜂。
4—10月都可见蟾蜍活动,因此其危害性很大。
防治方法如下:(一)除草清场,不让蟾蜍有藏身之地。
(二)用支架把蜂箱支高离地50 cm 以上,使蟾蜍捕不到蜜蜂。
(三)晚上进行捕捉把捕捉到的蟾蜍集中送到离蜂场1 km 以外的地方放掉,连捉几个晚上,可基本控制危害。
也可在蜂箱巢门前挖40~50 cm 深的坑,坑底大于口,当蟾蜍前来捕食蜜蜂时,就会跌于坑里上不来,第2天把它们捕捉后,到远离蜂场的地方放掉。
YANG ZHI TIAN DI养殖天地。
蜜蜂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作者:邹天才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第19期养蜂的成败除了饲养管理技术外,病虫害的防治也尤为关键。
目前危害蜜蜂的主要病虫害有:囊状幼虫病、蜂螨等,蜜蜂病虫害依据“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通过采取常年饲养强群、蜂具消毒、蜂场清洁卫生、及时用药、加强检疫等综合措施防治,下面笔者根据经验,将蜜蜂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病原及综合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囊状幼虫病(一)发病季节及危害:该病属毁灭性病害之一,传播快,流行迅速,染病率极强。
西吉县该病多发于春夏之交的5、6月份或秋冬之交的8、9月份。
该病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与气候、蜜源以及群势关系密切。
一般气温较高、蜜源好或贮蜜足、群势强大时不易发病。
该病具有反复性,每3—5年就有一次发病高峰期。
危害对象以中华蜜蜂为主,西方蜜蜂很少见有蜂群染病。
该病发生时,群内秩序混乱,蜂群无采集、护卫能力,群内见子不见蜂,工蜂很少护脾,清巢能力差。
如果防治不及时,常常全群覆没,损失极大。
(二)病原:该病由Φ30μm的球形粒子即蜜蜂囊状幼虫病毒引起。
该病毒为20面体,无囊膜,核酸单链,RNA型,主要聚集在蜜蜂咽侧体、舌下腺及脑中。
脑和咽侧体受到危害时,致使内分泌紊乱,同时调节并产生毒素,进而抑制幼虫的蜕皮过程。
该病毒有严格的寄生性(只存在于活的组织中),离开活体后,在59℃的热水中30分钟失活;在70℃的蜂蜜中10分钟可杀死;在花粉、蜂蜜中可存活1月之久;在干燥、阳光直射下存活4—6小时;冬季可潜伏于越冬蜂体、被污染的饲料、巢脾等各处。
该病毒致病率极高,1只患病死亡的虫尸,可以使3000只以上的幼虫患病。
(三)症状及诊断要点:患病虫龄以1—2日龄幼虫最易感染,潜伏期5—6天。
死亡以封盖前大幼虫为主,虫尸头部上翘,黄白色,无臭、无味、无黏性,体内充满乳白色液体,体躯分节明显。
在放大镜下,可见气管和皮下溢出液在流动。
子脾呈暗灰色,封盖下陷,有被工蜂咬开的小孔,内有尖头勾状幼虫。
蜜蜂病虫害预防与医治技术蜜蜂是蜜蜂科资源昆虫的统称,因能采花酿蜜而被人们所熟知和利用,尤以中蜂和意蜂最常见,其中中蜂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良好蜂种,而意蜂则是我国引进的高产型蜂种,下面一起来看一看蜜蜂病虫害预防与医治技术吧!一、爬蜂病【病原】爬蜂病并不特指某一种蜂病,而是泛指以蜜蜂非常爬行动特点的所有蜂病,例如蜜蜂麻痹病毒、蜜蜂孢子虫、蜜蜂螺原体、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都可能引发爬蜂病。
【症状】前期蜂群表现出烦躁不安、下痢、工蜂护脾能力差等非常,中期表现为工蜂呈跳跃式飞行、大量成年工蜂坠落箱底,后期表现为工蜂完全失去飞行能力、在巢门外蠕动爬行,严重时工蜂在蜂箱邻近的草丛或坑洼中扎堆死亡。
【防治】①蜜蜂麻痹病毒等病毒引发的可用新生霉素、金霉素等防治。
②蜜蜂孢子虫、蜜蜂马氏管变形虫等原虫引发的可用甲哨唑片饲喂。
③蜜蜂螺原体引发的可用磺胺类药物防治。
二、烂子病【病原】烂子病是蜜蜂常见幼虫病,学名欧洲幼虫腐臭病,危害对象主要是中蜂,病原主要是蜂房蜜蜂球菌,其次是蜂房芽孢杆菌、侧芽孢杆菌、变异型蜜蜂链球菌等次生菌。
【症状】烂子病主要危害幼虫,患病幼虫多在3~4日龄未封盖时死亡,严重时走近蜂场便能闻到一股怪味,脾上显现花子现象且幼虫日龄大小不一,腐烂虫尸易取出或被工蜂排除,稍有黏性但不能拉成丝状,用摄子夹出有酸臭味,虫尸干燥后变成深褐色。
【防治】①确保蜂群中饲料充足,同时要确保蜂余外脾或至少蜂脾相称。
②磺胺类药物对烂子病有效,每千克1:1糖浆或蜂蜜水加入1克磺胺噻唑钠调匀后饲喂蜂群。
③烂子病有极强的沾染性,患病蜂群必须要隔离医治,健康蜂群也要用药物预防。
三、黑蜂病【病原】黑蜂病的病原是蜜蜂麻痹病毒,病毒主要寄生在成年蜜蜂的头部,其次是胸、腹部神经节的细胞质内,另外在成年蜂肠道、上颚腺和咽腺内也检测出了蜜蜂麻痹病毒。
【症状】病蜂麻痹痉挛,行动迟缓,身体不断地抽搐颤抖,丧失飞行能力,翅和足伸开,衰弱地振翅,无力地爬行,有的腹部膨大,有的身体瘦小,常被健康蜂逐出巢门,后期体表发黑,绒毛脱光,腹部收缩,如油炸过的一样。
蜜蜂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一、蜜蜂病的预防蜂病防治必须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蜂病预防的首要工作是防疫消毒。
防疫消毒向来被蜂友们所忽视,致使场地和用具不断被病原污染,造成蜜蜂疾病连年不断,且越来越严重,病种也越来越多。
防疫消毒工作分场地消毒和用具消毒:1场地消毒蜂场周围的地面因多年被蜜蜂排泄物和蜂尸的污染而存在大量的蜜蜂致病病原,给蜜蜂发病留下隐患。
因此每年必须进行多次场地消毒。
一般场地消毒最好是在冬季休眠期和春繁以前各进行一次,如发生疫情,有必要进行突击消毒。
具体做法:在消毒前先将场地进行一次彻底清洁卫生,将清理出来的蜂尸、垃圾集中销毁(火烧或深埋),然后用10汇20% 的石灰乳(将10-20%生石灰加入100 千克水中充分搅拌,经过滤)喷洒整个地面。
2蜂箱和巢脾消毒空蜂箱和空巢脾的消毒工作应在越冬前进行,因为这个时期是大量蜂箱和巢脾空闲时期。
具体消毒的办法是将空箱和空巢脾用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清洗干净,待干燥后,找一个空旷地将装有巢脾的蜂箱叠成 2 米左右的高度,用封条封住所有的缝隙至不漏烟,将40%的福尔马林液体12 毫升倒入盛有高锰酸钾2.5 克的浅瓷盆里,立即从箱底的巢门推入箱里进行熏蒸,马上用纸条封住巢门,经2-3 天的熏蒸后拆开纸条放尽烟雾,备作春繁用。
春繁时,将经过消毒的箱、脾替换越冬蜂箱和巢脾,再将替换下来的空越冬蜂箱和蜂脾采用同样的办法进行消毒,备作春繁和生产用。
采用这种办法消毒对病毒、细菌和孢子类病原的杀灭效果都很好。
3工具消毒起刮刀、蜂刷、移虫针、工作服等小件用具可以用2-5%的苏打水溶液或0.1%的新洁尔灭溶液浸泡15 分钟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防疫消毒工作做到位了,蜂场发病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
二、蜂病的治疗1.细菌性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原为幼虫芽抱杆菌G+封盖后幼虫死亡;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G+,2-3 日龄幼虫死亡;治疗方法:每10 框蜂用红霉素0.05g 喷雾或饲喂,隔日一次,连用5-7 次为一疗程。
蜜蜂的病敌害蜜蜂的病害和敌害是发展养蜂业的一大障碍,为保种养蜂业能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对蜜蜂病敌害的防治工作。
一、病敌害种类(1)传染性病害①病毒性病害:囊状幼虫病、麻痹病。
②细菌性病害: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败血病、副伤寒。
③真菌性病害:白垩病、黄曲霉病。
④原生动物病害:孢子虫病、变形虫病。
⑤寄生虫病害:蜂虱、肉蝇、驼背蝇、地胆病、蜂螨。
⑥综合性传染病爬蜂病。
(2)非传染性病害①气候原因卷翅病、幼虫冻伤病②蜜源原因(中毒)枣花病、甘露蜜中毒、花蜜花粉中毒、农药中毒③遗传原因死卵病(3)敌害:包括昆虫及蜘蛛类敌害(胡蜂、蜘蛛、蜡螟)、两栖类敌害(蟾蜍、青蛙)、鸟类敌害、兽类敌害(狗熊)、鼠类二、病敌害防治(一)美洲幼虫腐臭病(烂子病)一年四季幼虫均能染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这时正是蜂群繁殖和生产的季节,危害较大。
1、病原幼虫芽孢杆菌(最适宜温度37℃,适应性很强,沸水中煮沸1~5分钟,即可杀死该菌。
2、症状发病死亡的多是封盖后的幼虫。
孵化后24小时的幼虫最容易感病,西方蜜蜂易患此病,东方蜜蜂对此病抵抗力较强。
患病蜂群的封盖子脾表面,常呈湿润、油光和下陷,并有针头大的穿孔,形成所谓的“穿孔子脾”。
死亡幼虫起初呈苍白色,以后逐渐变深,呈淡褐色、咖啡色,最后呈暗褐色。
虫尸呈粘液胶状,发出鱼腥臭气味。
用火柴棒挑取,可拉成2~3厘米的细丝。
虫尸干枯后紧粘房壁,工蜂难以清除。
(见示意图)3、诊断(1)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
(2)微生物学检验涂片——染色芽孢,可发现许多单生或链状的椭圆形杆菌或芽孢。
(3)牛奶鉴别试验新鲜牛奶2~3毫升,置试管中,再挑取幼虫尸体经分离培养的菌体少许加入试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在30~32℃下培养1~2小时,若见牛奶凝聚,则为美幼病。
4、传播途径传播来源被污染的饲料和巢脾。
传播方式内勤蜂的饲喂和清扫,调换子脾。
5、发病与环境的关系(1)与虫龄的关系孵化24小时的幼虫易感病。
蜜蜂敌害如何防治?蜜蜂主要敌害的防治方法蜜蜂是近年来常见的养殖项目,深受养殖户的青睐。
而在蜜蜂的养殖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敌害地危害。
蜜蜂的敌害虽然较多,但最为主要的当属蜡螟和胡蜂。
危害蜜蜂蜂群的蜡螟可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而胡蜂则有大胡蜂、小胡蜂和蜂狼等,需及时防治。
那么,蜜蜂敌害如何防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蜜蜂常见敌害的防治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蜡螟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
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
蜡螟的幼虫称为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
以幼虫危害蜂群。
不但蛀食巢脾,破坏蜂巢,而且穿蛀隧道,伤害蜜蜂的幼虫及蛹,造成“白头蛹”。
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重者还会造成蜂群的飞逃。
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严重。
防治方法:第一,经常清除蜂箱内的残渣蜡屑,保持蜂群卫生,清除陈旧巢脾;第二,饲养强群,保持蜂多于脾,对弱群作适当合并,增强对巢虫的抵抗力;第三,当巢虫上脾为害时,应及时进行人工清除或抖落蜜蜂,将巢脾用药物熏治,杀灭巢虫;第四,贮存的巢脾密闭保存,定期用药熏杀。
此外,在贮存巢脾过程中,经常放些萘粉,以驱避蜡螟。
熏杀巢虫常用的药物有二硫化碳、冰醋酸和燃烧硫黄;第五,阻隔器法防治。
阻隔器由大小不同口径的铝合金瓶、紫铜管、螺栓、螺帽组成。
将10框蜂箱作适当改造,在小口径的广口铝合金瓶中放入0.5-1克高效低毒的药膏,安装阻隔器在蜂箱的前后壁上,在两根阻隔器上架一根木条,用螺帽固定,木条不与箱体接触。
安装阻隔器的蜂箱,其内径尺寸与标准箱相同。
当巢虫爬到木条上,进入阻隔器内而被毒死。
但对蜜蜂及人无毒无害;第六,用苏云金杆菌压入巢础内,当巢虫上脾危害时,食入苏云金杆菌后感病死亡。
或用蜡螟大腿小蜂和绒茧蜂产卵于蜡螟幼虫体,孵化后靠吸食巢虫体液生活,致死巢虫。
因此,培育寄生蜂,适时将其放入蜂群中,可控制巢虫的危害。
二、胡蜂胡蜂是蜜蜂的重要敌害,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地区养蜂,外勤蜂常遭受胡蜂为害,受胡蜂为害严重的蜂群弃巢飞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