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十章 胃肠道疾病的营养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427.50 KB
- 文档页数:20
第十章慢性胃炎三分治七分养胃病最要食物养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
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有饱胀感,尤其是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
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
由于进食少、消化不良,可产生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虚弱。
一些病人还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紧张、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眩晕、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不易治愈。
胃肠道疾病可谓“三分治,七分养。
”许多患者的慢性胃肠道疾病反复发作,不能痊愈,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究其原因,与不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学会正确合理地为自己选择调配饮食,对疾病的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饮食宜忌:宜食用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物,如粳米、籼米、锅巴、薏米、熟藕、栗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鳜鱼、葡萄、红枣、胡萝卜、土豆、香菇等。
食具有滋养胃阴作用的食物,如小麦、牛奶、鸡蛋、猪肉、鸭肉等。
具有润养胃津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燕窝、枇杷、梨、苹果、西红柿、乌梅、豆腐等。
胃酸过少和有胆汁反流者,宜多吃瘦肉、禽肉、鱼、奶类等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忌长期、大量地饮酒和吸烟。
这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的发病诱因。
饮食无规律、不卫生、暴饮暴食、偏食。
食物过冷或过热、过粗糙坚硬,食用浓茶、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这些都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食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柿子等。
也忌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功能的食物。
行为宜忌:宜科学合理地安排生活,缓解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
饮食规律、少食多餐、软食为主,且养成细嚼慢咽的进餐习惯,忌暴饮暴食。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身体。
忌服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水杨酸钠、消炎痛、保泰松和阿司匹林等。
2021肠道疾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全文)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
患者是营养不良最高发的人群,然而目前我国患者的营养不良诊断率和治疗率均较低,营养不良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造成了医疗费用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营养的理念获得不断更新、完善,营养治疗成为多种疾病治疗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多部有关营养治疗的指南或共识发布。
肠道是人体获取营养成分的主要器官,其功能状况直接影响机体的营养状态和健康,同时食物或肠内营养制剂中的营养组分也会对肠道的功能和病理生理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合理的营养治疗既有利于维持机体的营养状态,也有利于肠道疾病的缓解和治疗。
肠道疾病常常伴有肠道蠕动功能异常、消化吸收障碍、黏膜屏障破坏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病理生理变化,肠道不同的病理生理改变对食物的种类、性状、烹饪方式、营养制剂的组分,以及营养摄取的途径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合理、有效的营养治疗有利于肠道疾病的转归,反之会使肠道疾病康复延缓或恶化。
肠道疾病表现多种多样,各种疾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和指南也很多,总之,结合临床医学和营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循证医学的证据,掌握肠道疾病营养治疗的“一个均衡”“两个导向”和“三个环境”,在宏观上有利于确立营养治疗的策略。
“一个均衡”是基础“一个均衡”即均衡营养,是指摄取的各种营养素要全面而且比例恰当,供需要平衡。
平衡膳食是维持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任何一种营养素的缺乏和过量均会导致人体内环境和代谢的改变,如超出机体调节的极限就会引发机体功能异常,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尽管肠道疾病患者因为机体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器官功能异常,全部营养素(如肠梗阻、短肠综合征、高位肠瘘等)或部分营养素(如胰腺炎、炎症性肠病等)的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但是整个机体的内环境和代谢过程对营养基质的需求基本是均衡的,因此要维持机体内环境和代谢过程的稳定,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保证机体获取充足的、均衡的营养补充,包括比例均衡和各组分同步补充(肠外营养要采用“all in one”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