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高中政治 第三单元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1框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随堂达标验收4
- 格式:doc
- 大小:366.04 KB
- 文档页数:3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下列对联系理解正确的是( ) A.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B.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C.自然界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和相互作用D.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解析】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D项表述最全面,符合题意。
A、B、C三项说法都不完整。
【答案】 D2.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表明( ) 【导学号:25520113】A.事物的联系具有必然性B.事物的联系具有直接性C.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D.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解析】A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联系的具体性和条件性;B项与材料中蝴蝶—空气—其他—德克萨斯这一联系链链条不符;材料的本意是说明联系的普遍性,而非联系的客观性,D不选。
【答案】 C3.有的学生认为只要多花时间就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因而存在盲目增加学习时间的现象,结果导致睡眠不足,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有的同学做好自己的学习计划,注重学习的效率,合理延长学习时间,结果效果显著。
两者的对比给我们的启示是( ) A.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要正确把握学习中固有的联系B.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加以利用的,学习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正确的学习方法要不断向前发展【解析】材料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做法对比,强调要正确处理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的关系,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没有正确分析学习中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联系的定义②准确把握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以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待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二、教学设计1.课前准备:学生分组收集资料,讨论学习本框题内容形成观点,并准备材料证明各自观点。
2.课堂展示:请各小组代表课堂发言,展示本组自学成果,并提出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3.教师点评:学生代表的发言给予针对性的点评,并归纳学生自学过程中所遇问题,组织课堂讨论。
4.问题分析:针对学生所提出问题,展开课堂探究完成疑难讲解,加深学生对正确观点印像。
5.课堂练习:调取近年有关高考题,针对训练,讲练结合。
6.学以致用:学生思考学习本课内容有何实际意义(从个人、学校、社会多角度分析)。
三、教材分析:第一目: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间及事物内部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表现:(1)外部联系: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2)内部联系:每个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联系的。
(3)整个世界:世界是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联系的客观性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1)自在事物:先于人类存在具有客观性(2)人为事物:渗透人的目的与计划性,一经实践创造出来,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第三目:联系的多样性1.多样性:事物千差万别,联系也多种多样。
2.表现:从不同角度,可分为直、间接联系,内、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
3.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学案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1.联系的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的主要表现(1)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分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的方法论要求(1)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3.联系的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1.判断(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 )提示错误。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2)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辩证联系。
( )提示错误。
不能把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联系混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联系,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 )提示错误。
尽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但仍然是客观的。
2.思考: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各有何侧重?提示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探究点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探究导引处于亚热带的印度、缅甸等国家,蛇是非常多的,蛇的主要攻击对象是青蛙。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学习指导(一)知识网络(二)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联系普遍性、联系客观性的含义;理解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分析生存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努力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认真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三)学法指导1.运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而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不同事物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使自己在认识事物时分清主次,重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运用心灵反思法,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某一项小发明、小创造或者是某一项成功的创意,反思当时的过程以及促成成功的各种因素,体验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及积极创造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条件。
由此得出结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是成功的秘诀之一。
新教材新学案思想政治④必修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4.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联系,说明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提高认识、运用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自觉性。
如新型工业化道路中的两个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二、知识点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一观点在唯物辩证法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第1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逻辑脉络:围绕着辩证法的内容,明确世界是普遍联系——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矛盾)——树立创新意识和推动社会进步。
知识结构:把握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掌握联系的各个特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论,掌握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发展的状态;把握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结合矛盾的各个特性,梳理矛盾分析法的内容;把握创新的相关知识,明确创新的哲学依据(辩证否定观和革命批判精神)和社会作用。
素养要求:政治认同: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明确党的领导、决策对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普遍联系、不断发展、充满矛盾的世界,合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
法治意识:不断学法用法守法,积极投身国家的法治建设。
公共参与:积极参与创新等社会活动,明确担当自身责任对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了解联系的含义。
2.掌握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
3.理解联系的客观性及其方法论。
4.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自觉尊重联系的客观性,建立新联系。
2.培养科学精神,坚持唯物辩证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1.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表现(1)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判一判]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 )提示:错误。
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
二、联系的客观性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1)自在事物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人为事物的联系虽然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选择题1.长期以来,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危害,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从长远来看,全球防灾和减灾形势不容乐观,各国依然任重道远。
这表明( )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②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③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④自然灾害没有规律可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B 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表明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①符合题意;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更加频繁,全球防灾和减灾形势不容乐观,表明了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符合题意;自然灾害的存在有规律可言,人在自然灾害面前并非无能为力,②④说法错误。
2.孩子:“爸爸,小华的爸爸游泳游得可好了,你怎么不会呢?”爸爸:“小华的爸爸总是吃鱼,所以就会游泳,我不常吃鱼,怎么会游泳呢?”孩子:“可是,爸爸你总是吃鸡,你会下蛋吗?”这则笑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联系是客观的③主观想象的联系不能够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④并不是每一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C 认为吃鱼就会游泳,吃鸡就会下蛋,不常吃鱼就不会游泳,这是主观地、人为地制造联系的表现,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②正确;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用主观想象的联系取代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③正确;这则笑话没有涉及联系的普遍性问题,排除①;④的观点显然错误,因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3.“资源诅咒”是一个经济学术语,指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因过度依赖资源而导致经济落后,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这警示我们( )①要根据人们的需要,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要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要坚持联系观点,坚持科学发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④要重视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C 要破除“资源诅咒”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②③符合题意;①属唯心主义观点,错误;④仍是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措施,与题意不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选择题
1.“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体现的哲理是( D )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蝴蝶效应”表明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和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①④符合题意;②中“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说法错误,排除;③中“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D。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A )
A.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
C.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相同
[解析]材料表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故A 符合题意;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B说法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只是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C错误;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D 说法错误。
3.下面漫画《两代人的反应》揭示了传统戏曲难以吸引青少年的状况。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我们应该注意( C )
A.真理具有主观性,因人而异地传授真理
B.认识具有反复性,循环往复训练有效果
C.联系具有多样性,分析事物的各种条件
D.自觉去创造戏曲与青少年之间的联系
[解析]漫画中,两代人对待传统戏曲的不同可以看出,传统戏曲吸引不了青少年,故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角度看,联系具有多样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各种条件,故C 符合题意;A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排除;B不科学,排除;D错误,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
4.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这告诉我们( C )
①人们可以随意改变、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
②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人们可以认识、改造和利用规律
④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特点。
中央关于城镇建设的要求体现了尊重自然,从实际出发,也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观点,②④符合题意。
联系和规律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③表述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5.近年来,“网谈”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热点。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官员纷纷“触网”,直接在网上了解社情民意,回应民间诉求。
同时,这也激发了普通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
网络日益成为民众参政议政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新平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的影响。
[答案](1)联系具有普遍性。
网络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能够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网络发展拓宽了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搭建起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新平台。
(3)联系具有多样性。
网络发展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带来有利条件,但用之不当,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应引导网络健康发展,兴利除弊。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结合材料,联系所学,可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等角度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