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_王永栋
- 格式:pdf
- 大小:350.46 KB
- 文档页数:7
云南中西部地区晚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植被和古气候研究晚第三纪是云南地区环境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地质历史时段,本论文以晚第三纪晚中新世(吕合)、晚上新世(羊邑和龙陵)地层中的孢粉为研究对象,结合同层位大化石植物证据,参照现代植被,恢复了云南三个化石出产地区的古植被垂直分布景观,并定性地描述了古气候;同时运用共存分析方法(The Co-existence Approach)定量化地重建了三个地区的古气候参数值;初步推测了沉积地可能的古海拔。
吕合晚中新世孢粉植物群含52个孢粉类型,隶属38科,其中25个类型鉴定到属级。
植物群中被子植物占73.1%,裸子植物占11.5%,蕨类植物占15.4%。
吕合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反映该地区在沉积时期植被具有垂直分带特征,沉积地附近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包括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石栎属和漆树科等植物,以及多种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成分;林中混生少量针叶树(如松属和杉科等);林内蕨类植物较少;距沉积地较远的海拔较高的地区分布由铁杉属、冷杉属、雪松属和云杉属组成的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
吕合地区晚中新世的气候参数:年均温:13.3-20.9℃,最热月均温:22.5-27.5℃,最冷月均温:2.5-12.6℃,年较差:12.1-24.8℃,年降雨量:803.6-1254.7mm,最大月降雨量:179.4-281.9mm,最小月降雨量:10.2-18.5mm。
羊邑晚上新世孢粉植物群含52个孢粉类型,隶属32科,其中36个类型鉴定到属级。
植物群中被子植物占61.5%,裸子植物占9.6%,蕨类植物占25.0%,藻类植物占3.9%。
羊邑孢粉植物群的组成反映在沉积时期该地区的植被具有明显垂直分带特征。
湿性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沉积地附近,以壳斗科的石栎属、青冈属和栲属为主,混生漆树科、桃金娘科、蓼科、大戟科和金缕梅科的枫香属等植物,林内蕨类植物丰富;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距沉积地较远海拔较高的山地,主要包括松属,铁杉属,罗汉松属和一些阔叶植物类群;云杉林、冷杉林和铁杉林分布在更高海拔的地区。
内蒙古正蓝旗地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王燕;叶青培;乔彦松
【期刊名称】《地质力学学报》
【年(卷),期】2006(12)3
【摘要】通过对正蓝旗闪电河剖面孢粉资料的分析,重建了内蒙古中部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植被及古气候的演变过程.全新世早期气候温凉略干,为草原型植被或稀疏草原型植被;中期气候相对暖湿,为森林型植被;后期气候温凉偏干或凉爽偏干,为稀疏草原型植被或草原型植被.
【总页数】5页(P324-328)
【作者】王燕;叶青培;乔彦松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质博物馆,北京,100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63+2
【相关文献】
1.青藏高原沱沱河至昆仑河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环境信息 [J], 赵振明;彭伟;邓中林;李荣社;王毅智;朱迎堂
2.内蒙古辉腾锡勒全新世中晚期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J], 赵志丽;王永;迟振卿;关友义;姚培毅
3.晚上新世以来莱州湾南岸HLL02钻孔的孢粉记录及其古环境演变 [J], 姜兴钰;商志文;王琳;郝秀东;王福;田立柱;施佩歆;陈永胜;王宏;李建芬
4.南黄海晚更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环境变化 [J], 李杰;梅西;李日辉;蓝先洪;张训华
5.内蒙古西乌旗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古环境变迁的孢粉记录 [J], 张晓飞;王永立;黄猛;樊航宇;李明辰;李继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进展
较全面地综述了西北干旱地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和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部分有指示意义的花粉,如云杉、杨、桦、禾本科、豆科等代表性花粉以及花粉浓度、A/C(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比值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未来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方向:如,在新疆某些地区很少发现桦属花粉可能属个别现象;可以根据藜科的生理习性解释草原区植被的A/C值较低即表明草原植被退化严重;进一步开展杨属(Populus)和桦属(Betula)花粉在林中的代表性、西北地区Ch(藜科Chenopodiaceae)/Po(禾本科Poaceae)值的研究,以及草原带与森林带之间的过渡地带的孢粉组合研究;今后需要将整个中国西北干旱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以深入了解孢粉-植被-气候的关系.
作者:罗传秀潘安定郑卓LUO Chuan-xiu PAN An-ding ZHENG Zhuo 作者单位:罗传秀,潘安定,LUO Chuan-xiu,PAN An-ding(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郑卓,ZHENG Zhuo(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名:干旱区研究ISTIC PKU英文刊名:ARID ZONE RESEARCH 年,卷(期):2006 23(2) 分类号:Q948.119 关键词:表土孢粉云杉花粉杨桦花粉植被西北干旱区。
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孢粉记录的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独特的地貌景观,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通过对孢粉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揭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更新世晚期时期,黄土高原西部的环境相对较为干旱。
古蒿属、蓬属等植物在孢粉中的比例较高,表明当时气候条件较为干燥,植被以旱生植物为主。
此外,孢粉记录也显示出当时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孢粉记录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农业面貌。
在孢粉中,大豆属、可可草等植物的比例增加,表明农业活动的发展。
大豆的出现表明当时人们开始进行种植,利用老黄土和新黄土之间的土壤肥力差异,开垦耕地。
可可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孢粉的增多表明当时人们进行了人工种草。
其次,孢粉记录还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更新世晚期时期,孢粉中纤维素颗粒的数量减少,说明当时森林覆盖面积减少。
而牧草属、黍属等植物的比例增加,表明当时人们进行了畜牧活动,放牧家畜。
这种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改变可能与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有关。
另外,孢粉记录还显示出人类活动对植被结构的影响。
旱生植物如古蒿属在孢粉中增多,这可能与只种植耐旱作物有关。
此外,孢粉记录还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孢粉中有机质的含量增加,说明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这可能与农业活动导致的土壤施肥有关。
此外,孢粉记录还显示出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导致土壤水分含量下降,这可能与农业活动对土壤的排水和蒸发有关。
综上所述,通过对孢粉进行详细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人类活动的环境背景。
孢粉记录显示出当时环境相对较为干旱,旱生植物居多。
人类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和畜牧上,人们开垦土地进行种植和牧养家畜。
这些人类活动对植被和土壤质量产生了影响。
然而,在没有综上所述,通过对黄土高原西部更新世晚期孢粉记录的研究,我们发现人类活动对当时的植被和土壤质量产生了显著影响。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2011年10月21—23日贵州关岭会议组织机构主办中国古生物学会合作主办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承办贵州关岭自治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贵州大学协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北大地球与空间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大会组织委员会顾问委员:吴新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汪品先同济大学张弥曼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周志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邱占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邱铸鼎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项礼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曹瑞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西南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汪啸风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所郑守仪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沙金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郝守刚北京大学朱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主席:杨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主席: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革沈阳师范大学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万晓樵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尹崇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军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元青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王文利北京自然博物馆王永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训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伟铭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向东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宇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成文吉林大学王汝建同济大学邓胜徽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冯伟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冯庆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卢立伍中国地质博物馆白志强北京大学任东首都师范大学刘武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刘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刘家润南京大学华洪西北大学孙革吉林大学孙元林北京大学孙春林吉林大学孙柏年兰州大学巩恩普东北大学吴亚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兆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张兴亮西北大学秘书长:张喜光云南大学李勇长安大学李奎成都理工大学杜品德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杨群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沈波常州中华恐龙园沈树忠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木宏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陈孝红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所周传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欧阳辉重庆自然博物馆季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武涛中石化西北勘探开发研究院郑卓中山大学郑晓廷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金昌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施贵军南京大学洪天求合肥工业大学姬书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袁训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高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黄清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黄智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彭进贵州大学曾勇中国矿业大学童金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谢树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詹仁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秘书长:蔡华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刘建波北京大学张翼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纪占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何卫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孙跃武吉林大学单华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王丽霞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学术秘书:王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闫德飞兰州大学胡东宇沈阳师范大学尹士银山东省天宇自然博物馆许晓音常州中华恐龙园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8期会讯欢迎词尊敬的各位嘉宾、专家和参会代表:欢迎您于金秋十月来到古朴秀丽的贵州关岭,参加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
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沉积物孢粉组合特征及环境意义摘要:本探究利用位于新疆罗布泊核心区的两个钻孔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系统地探究了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特征和环境意义。
结果表明,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主要以针叶树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出较为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晚更新世中期,由于气候变暖、湖泊水位上升等因素,湿生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湖泊四周地区湿度增加;晚更新世晚期,西风气流增强、降水量增加等因素导致草本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地区气候变得更加暖和而潮湿。
探究结果为深度熟识罗布泊地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气候演化和环境变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和参考。
关键词:晚更新世;全新世;罗布泊;孢粉组合;环境变化1.引言罗布泊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是干旱区一个典型的内陆盆地。
该地区的气候特征是极干旱和极高温,降水量极少,年均温度超过20℃。
受限于这种极端的气候条件,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历史一直备受关注。
本探究选取位于罗布泊核心区的两个钻孔剖面,利用孢粉分析方法,对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罗布泊地区的沉积物中孢粉组合和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度探究。
2.样品和方法本探究选取了罗布泊地区两个不同位置的钻孔剖面,接受标准方法进行采集和制备样品,再利用光学显微镜进行孢粉鉴定和计数。
最后,利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3.结果3.1 晚更新世早期孢粉组合特征晚更新世早期,沉积物中主要以针叶树粉和草本植物花粉为主,反映出较为寒冷而干燥的气候条件。
其中,松属(Pinus)和云杉属(Picea)的花粉丰度较高,分别占总花粉数的25%和12%。
草本植物花粉主要以黄囊苔草属(Artemisia)和蒿属(Artemisia)为主,分别占总花粉数的35%和24%。
此外,还检测到了一些水生和湿生植物花粉,如藻类和蕨类植物花粉,但丰度较低。
3.2 晚更新世中期孢粉组合特征由于气候变暖、湖泊水位上升等因素,晚更新世中期,湿生植物花粉丰富,反映出湖泊四周地区湿度增加。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孢粉植物群及层序地层的划分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西部,是中国最大的沉积盆地之一。
北部三叠纪孢粉植物群及层序地层的研究对于了解该地区地质历史、古气候演化以及古植被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孢粉植物群的形成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
过去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孢粉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地层中,分别是乌尔禾组、土车子组、卓尔山组和黑山组。
乌尔禾组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最早形成的地层之一,其孢粉植物群主要由孢子和孢粉组成,包括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这些植物的存在表明当时的气候条件温暖潮湿,适宜植被的繁茂生长。
乌尔禾组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河流冲刷和湖泊沉积的影响。
土车子组是乌尔禾组之上的地层,其孢粉植物群与乌尔禾组相比有所不同。
土车子组孢粉植物群中的孢子和孢粉种类更加丰富多样,包括了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这表明当时的气候条件可能经历了一定的变化,从温暖潮湿逐渐转变为温暖干燥。
卓尔山组是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地层的中部,其孢粉植物群主要由孢子和孢粉组成,包括了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
这些植物的存在表明当时的气候条件可能比较干燥,但仍具有一定的潮湿度,适宜植被的生长。
黑山组是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纪地层的最上部,其孢粉植物群主要由孢子和孢粉组成,包括了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
与之前的地层相比,黑山组的孢粉植物群物种较少,表明当时的气候条件进一步干燥,植被的繁茂度可能较低。
总体而言,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三叠纪孢粉植物群及层序地层的划分可以为该地区的古气候演化和古植被分布提供重要的证据。
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该地区过去数百万年的气候变化过程,为今后的地质和环境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的孢粉记录及环境变化肖霞云;羊向东;沈吉;汪勇【期刊名称】《湖泊科学》【年(卷),期】2005(017)001【摘要】通过孢粉分析,对陕西红碱淖地区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探讨,对比钻孔岩性特征、历史记载和器测资料,验证了孢粉记录在短尺度的高分辨率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1927年以前,红碱淖地区气候非常干旱,不具备成湖条件,植被类型为典型荒漠;1927-1938年,干旱程度有所缓和,湖盆洼地开始积水成湖,植被类型为小灌木荒漠草原植被;1938-1960年,气候相对好转,环境开始变湿,红碱淖在此相对较好的气候条件下,积蓄了一定的水量,形成比第二阶段更深些的湖泊,植被类型为灌丛草原;1960年前后环境有较大的变化,孢粉图谱很好地反映了1960年前后人类活动与降水增加叠加后对环境及湖泊的影响.在1960-2000年期间,气候比前几阶段有明显改善,环境湿润,湖泊面积在1960年前后迅速扩大后维持较高湖面.植被为典型草原植被;近几年来,湖区环境又开始相对转干,植被发育为以藜科为主的草原植被.【总页数】7页(P28-34)【作者】肖霞云;羊向东;沈吉;汪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相关文献】1.红碱淖湖泊沉积记录的近五十年来的环境变化 [J], 李双;陈硕;张家武2.红碱淖湖泊近50年来的环境变化分析——以湖泊沉积记录数据为依据 [J], 李双;陈硕;张家武3.陕西红碱淖近百年来环境变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J], 汪勇;羊向东;沈吉;潘红玺;肖霞云4.近百年来楚科奇海域沉积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记录 [J], 章伟艳;于晓果;汪卫国;刘焱光;叶黎明;边叶萍;许冬;杨海丽;姚旭莹5.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 [J], 乐远福;郑卓;Barry V ROLETT;黄博津;黄康有;Rachid CHEDDADI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巴林右旗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化石新发现郑月娟;苏飞;陈树旺;张健;黄欣;公繁浩【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3(032)009【摘要】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时代为早三叠世.重新实测了幸福之路组三段建组剖面,采集了孢粉、叶肢介、双壳及植物化石,其中孢粉化石为首次发现.孢粉化石为A lisporites communis-Vittatina costabilis组合,叶肢介为Cyclotun-guzites-Euestheria组合.综合分析孢粉、叶肢介化石组合特征,认为其时代相当于早三叠世早期;幸福之路组孢粉组合在古植物地理区划上与新疆北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关系密切,但也含有华北地台晚二叠世晚期的一些分子,记录了安加拉和华夏两大植物群的交流.幸福之路组与林西组孢粉组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总页数】13页(P1423-1435)【作者】郑月娟;苏飞;陈树旺;张健;黄欣;公繁浩【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1;Q914.2【相关文献】1.内蒙古巴林右旗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郑月娟;黄欣;陈树旺;张海华;苏飞;公繁浩;张健2.大兴安岭南部下三叠统幸福之路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J], 朱儒峰;郑广瑞3.内蒙古扎赉特旗德发屯地区下三叠统老龙头组的新发现 [J], 张武;傅晓平;丁秋红;李楠;李勇;郑少林4.老骥宏图:一心只为师生铺设幸福之路——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汉授中心小学张玉林校长事迹 [J], 崔艳斌5.内蒙古巴林右旗三叠纪化石的新发现 [J], 和政军;刘淑文;王瑜;任纪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吐鲁番拗陷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古环境
王永栋;江德昕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7(15)3
【摘要】根据吐鲁番拗隐葡1井和草南1井中侏罗世的孢子花粉化石及其组合特征,研究孢粉植物群,古植被面貌及古生态环境,探讨中侏罗世的古气候性质,演变及其对聚煤作用和油气生成的影响。
【总页数】8页(P133-140)
【作者】王永栋;江德昕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3.652
【相关文献】
1.内蒙古东胜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与沉积环境 [J], 江德昕;王永栋
2.早中侏罗世大鄂尔多斯古地理重建与内陆拗陷的发育演化 [J], 程守田;黄焱球
3.新疆乌恰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J], 江德昕;王永栋;魏江
4.吐鲁番拗陷北部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 [J], 尹凤娟;张子福
5.新疆塔里木盆地中侏罗世塔尔尕组孢粉植物群及地层和古地理意义 [J], 江德昕;王永栋;何卓生;董凯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谱写“孢粉”音乐,演奏“自然”奥秘作者:庞贝来源:《科技创新与品牌》2023年第12期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孢粉(孢子和花粉),这些生于“苔花”、在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微小颗粒,却如一个个神奇的钢琴键子,在“似錦繁花”中幻化出美妙的音符,演奏着生命与自然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苗运法研究员及其团队,长期“拨弄”这些琴键,经过近20年的不懈坚持,已经在孢粉的方法学创新、新指标获取、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和高原海拔定量重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系统性的成果,演奏出专属孢粉的最美华章。
注重瓶颈问题解决,提升孢粉“琴键”音准作为植物的生殖体,孢粉具有产量大、易保存等优点,能够较长久地保存在沉积物中,常作为解读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钥匙”。
然而在孢粉学研究中,获取达到统计量的孢粉颗粒是研究的前提。
传统研究中,常采用加大沉积物样品量的方法提升孢粉统计数量,但这会显著增加时间成本和孢粉损耗率,如多次人工换水会增加孢粉丢失的风险等。
针对该问题,苗运法研究团队先后研制了自动换水和搅拌装置,有效缩短提取时间并提高了成功率,为尽可能获取地层孢粉提供了技术保障,并有利于对地层孢粉沉积与保存问题的理解。
同时,针对学界关于双气囊花粉长距离搬运影响局地孢粉组合的疑问,研究团队专门研发了空气孢粉收集装置,于2019年开始陆续布设于西北内陆地区,并开展每月一次、多方位、大空间(单次行程长达5000千米)的连续收集观测研究,为有效回应质疑提供了大量的一手数据资料。
此外,团队研发了针对在孢粉提取方法中获取的微炭屑的自动识别技术,解决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目视鉴定耗时长且参数简单,仅统计总量、大小和基本形状等的弊端,为快速、全面地描述微炭屑参数进而较好理解野火特征提供了技术支撑。
上述工作,攻克了孢粉提取效率低、远源孢粉影响评估难以及微炭屑统计慢和指标体系单薄的瓶颈问题,借助这些新的方法为有效提升孢粉“键子”的音准夯实了基础,让研究团队能够更好地“演奏”自然奥秘之音。
六盘山地区寺口子剖面早白垩世晚期的孢粉组合及其环境意义①张明震1,戴霜1,张永全1,苗运法2,刘俊伟1,黄永波1,赵杰1,刘学1(1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2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在我国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中发现的45属孢粉化石,探讨了孢粉组合、古生态与古气候变化特征。
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为主,蕨类植物次之,前者以松柏纲松杉目占优势,以掌鳞杉(Cheirolepidiaceae)科最为繁盛,尼藤目麻黄科(Ephedraceae)和苏铁目或银杏目占有很大比例;后者以真蕨目包括海金沙科(Lygodiaceae)、莎草蕨科(Schizaeaceae)为主。
表明当时植物具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既有生长于远处高山的松杉类高大植物,又有近湖低山及湖岸一带的掌鳞杉科及蕨类植物,湖泊水体中生长着淡水藻类。
孢粉植物群的这种特征揭示出该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并且可以划分为116 112Ma的气温相对较低和112 103Ma的气温波动升高两个阶段,这种变化与全球古气候的变化趋势一致,说明寺口子剖面孢粉记录的气候变化与对全球气候变化是响应的。
关键词:孢粉;古生态;古气候;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中图分类号:P5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2)01-0099-10(99 108)白垩纪(约145 65Ma)因其全球海平面〔1-3〕、大气CO2及平均温度均比现今高而被认为是距今最近、跨越时间最长的典型“温室地球”时期〔4-10〕,研究白垩纪生态环境对认识现今环境格局的形成及未来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六盘山盆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过渡地带,是晚三叠世以来发育的中新生代陆内拗陷盆地,盆地内下白垩统六盘山群层序发育齐全、出露良好,含有丰富动植物化石,是认识早白垩世大陆腹地植被种群及生态环境演变的理想材料。
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39900007)资助。
收稿日期:2002-07-01文章编号:1000-0550(2003)03-0434-07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①王永栋1 江德昕2 谢小平3,4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兰州 730000)3(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62) 4(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 山东曲阜 273165)摘 要 本文基于陕西北部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31属48种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
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晚三叠世生态环境及其与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关系。
研究结果认为,暖湿(或湿热)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和沼泽沉积环境有利于油气和煤炭的形成。
关键词 孢粉植物群 晚三叠世 古生态 古环境 陕北第一作者简介 王永栋 男 1967年出生 博士 研究员 古植物学与孢粉学中图分类号 Q913.84 文献标识码 A 陕西北部晚三叠世地层发育良好,并蕴藏丰富的石油和煤炭资源,历来为地质古生物学家所关注。
潘钟祥早年研究了陕北延长层植物大化石15种,认为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考依波(Keuper )至瑞替(Rhaetian )期〔1〕;继之,斯行健详细研究了延长层植物大化石65种,建立了陕北延长植物群并确认其地质时代属于晚三叠世考依波至瑞替期〔2〕。
1980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根据植物和孢粉化石将延长群下部(T 3y 1至T 3y 2)划归中三叠统,称铜川组,上部(T 3y 3至T 3y 5)称延长组,认为斯行健所称“延长植物群”是延长组植物群〔3〕。
1983年《西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和1989年《陕西省区域地质志》将延长组划分为胡家村组(T 3y 3)、永坪组(T 3y 4)和瓦窑堡组(T 3y 5),1994年《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将胡家村组归入永坪组(T 3y 3+T 3y 4)〔4〕。
王喜富自1960年以来多次赴陕北采集植物化石和孢粉分析样品,发现陕西新轮叶(Neoannularia shanx iensis )、陕西新孢穗(Neostachya shan xiensis )等新属新种〔5〕。
为了深入研究“延长植物群”的特性及其意义,笔者系统分析了植物化石产地的孢粉分析样品,全部样品均由王喜富提供。
本文材料取自陕西佳(葭)县秃尾河高家川、刘家畔、七家子等植物化石产地,17个样品经实验室处理后在其中8个样品中获得丰富的孢子花粉化石。
基于高家川、刘家畔、七家子等地永坪组和瓦窑堡组8个样品中发现的孢粉化石的鉴定和统计,建立了秃尾河地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并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当时的古生态、古气候、古环境及其与石油和煤炭形成的关系。
1 地质背景陕北秃尾河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理河以北,是盆地内三叠纪地层的主要分布区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地台上的大型内陆含油气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西部,是古生代以来长期稳定拗陷的沉积盆地;张恺〔6〕将其作为我国克拉通盆地的代表。
鄂尔多斯克拉通盆地属继承性拗陷型盆地,古生代主要为海相沉积(厚约6,000m ),中生代为陆相沉积(厚约3,000m ),沉积幅度和沉积速率较小,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形成了烃源岩、储集层和构造圈闭的最佳匹配,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7〕。
永坪组(T 3y 3+T 3y 4)岩性为灰白、灰绿、黄绿色厚层中—细粒砂岩、粉砂岩与灰黑、蓝灰色泥岩互层,砂岩含黄铁矿结核,厚99m ,与下伏铜川组和上覆瓦窑堡组均呈整合接触〔4〕。
瓦窑堡组(T 3y 5)岩性为黄绿、灰黑、灰黄色泥岩与砂岩、粉砂岩互层夹黑色页岩、煤层和煤线,厚224m ,与下伏永坪组呈整合接触,与上覆下侏罗统富县组呈假整合接触〔4〕。
2 孢粉植物群陕北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共有31属48种。
其中蕨类植物孢子主要有粗缝斑点圆形孢(Punctatisporites crassirimosus )、那氏芦木孢(Calamospora nathorsti )、柔软芦木孢(C .tener )、粗糙凹边孢(Concavisporites sc abratus )、哈氏拟网叶蕨孢(Dictyophy llidites harrisii )、莫顿拟网叶蕨孢(D .mortoni )。
小金毛狗孢(Cibotiumspora hu -第21卷 第3期2003年9月 沉积学报ACT A SEDIM EN TO LOG ICA SI NICA V ol .21No .3Sep .2003DOI :10.14027/j .cn ki .cjxb .2003.03.011milis)、暗色瘤面圆形孢(Verrucosisporites morulae)、副华美瘤面圆形孢(V.parabellus)、清晰瘤面圆形孢(V.lepidus)、银色葡萄孢(Uvaesporite s argenteae-form is)、多疣葡萄孢(U.verruc osus)、突出葡萄孢(U.projectus)、威尔曼拟紫萁孢(Osm undacidites wellmanii)、圆刺锥刺圆形孢(Apiculatisporis globo-sus)、棘状锥刺圆形孢(A.spiniger)、微细锥刺圆形孢(A.parv ispinosus)、强状新叉瘤孢(Ne oraistrick ia valida)、圆瘤阿赛孢(Asseretospora gyrata)、中国厚角孢(Triquitrites sinensis)、粗糙楔环孢(Cam aro-zonosporites rudis)、缨状斑马纹孢(Zebrasporites fim-briatus)、秃尾河拟套环孢(Densoisporites tuweiheen-sis)、粗糙合囊蕨孢(Marattisporites scabratus)、披篷离层单缝孢(Aratrisporites paenulatus)、柔软离层单缝孢(A.flexibilis)、薄壁离层单缝孢(A.strigosus)、粗糙离层单缝孢(A.scabratus)等;裸子植物花粉主要有三叠二肋粉(Lueckisporites triassicus)、单肋单脊双囊粉(Chordasporites singulichorda)、澳大利亚阿里粉(Alisporites australis)、小阿里粉(A.parvus)、聚囊粉(Vesicaspora sp.)、正常双束松粉(Pinuspollenites norm alis)、萨氏原始云杉粉(Protopicea samoilovichi-ana)、多凹拟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 multesim us)、昆士兰拟罗汉松粉(P.queenslandi)、整洁拟罗汉松粉(P.nitidus)、卡谢乌拟罗汉松粉(P.cacheuten-sis)、精致皱体双囊粉(Rugubivesiculites lepidus)、张开宽沟粉(Chasm atosporites hians)、整洁拟苏铁粉(Cy-cadopites nitidus)、网纹拟苏铁粉(C.reticulatus)、亚粒拟苏铁粉(C.subgranulosus)等(表1,图版Ⅰ、Ⅱ)。
以上孢子花粉组成本区晚三叠世的孢粉组合,它们在组合中的百分含量如表1所示。
该组合以蕨类孢子占优势,其含量一般占组合总数的56.2%~61.5%,最高达63.7%;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占组合总数的38.5%~43.8%,最低为36.3%(表1)。
秃尾河地区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发现的孢子花粉化石均为国内外晚三叠世地层中常见的属种,有些是晚三叠世特有的分子。
根据孢粉化石的地质分布和孢粉组合与国内外孢粉组合对比结果〔3,8~16〕,本区永坪组和瓦窑堡组的地质时代应属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相当于劳亚大陆考依波期和欧洲卡尼(Carnian)期至诺利(Norian)期或瑞替期。
因此,本区永坪组和瓦窑堡组孢粉植物群应属晚三叠世早期至晚期的产物。
随着原位孢子花粉的不断发现,人们对中生代分散孢子花粉的植物学性质有了日益增多的认识。
根据分散孢子花粉已知亲缘关系〔17~24〕,陕西秃尾河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以蕨类植物略占优势,蕨类中又以真蕨纲为主,石松纲次之,楔叶纲不甚重要;裸子植物以种子蕨纲和松柏纲为主,苏铁纲占较小比例。
现将该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即构成该植物群的主要分散孢子花粉的分类位置及其含量列于表2。
3 古生态与古气候根据已知亲缘关系,秃尾河地区上三叠统所产孢子大都属于真蕨纲薄囊蕨亚纲真蕨目(Filicales),其中拟紫萁孢属于紫萁科(Osmundaceae),金毛狗孢属于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凹边孢和拟网叶蕨孢属于燕尾蕨科(Cheiropleuriaceae)或双扇蕨科(Dipteridaceae)或马通蕨科(M atoniaceae);属于真蕨纲厚囊蕨亚纲莲座蕨目(Marattiales)的有合囊蕨科(Marattiaceae)的合囊蕨孢;其次为石松纲,其中离层单缝孢属于肋木科(Pleuromeiaceae),楔环孢可能属于石松科(Lycopodi-aceae),拟套环孢、葡萄孢、新叉瘤孢可能属于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属于楔叶纲的仅有木贼目(Equise-lales)的芦木孢。
本区上三叠统所产花粉大都属于种子蕨纲和松柏纲,其中单脊双囊粉、聚囊粉、阿里粉属于种子蕨纲,拟罗汉松粉属于松柏纲松柏目(Coniferales)罗汉松科(Podocarpaceae),双束松粉属于松柏纲松柏目松科(Pinaceae),原始云杉粉可能属于松柏纲;其次为苏铁纲,其中拟苏铁粉属于苏铁目(Cy-cadales)或银杏目(Ginkgoales),宽沟粉可能与本内苏铁目(Bennettiales)有亲缘关系。
以上孢子花粉是构成本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其在组合中所占百分含量如表2所示。
如前所述,本区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以蕨类植物较裸子植物略占优势为特点,蕨类中又以真蕨纲为主,石松纲次之;裸子植物以种子蕨纲和松柏纲为主,苏铁纲次之。
该植物群中真蕨纲的主要成员有莲座蕨目的合囊蕨科、真蕨目的紫萁科、蚌壳蕨科、燕尾蕨科、双扇蕨科等;石松纲的主要成员有石松科、卷柏科、肋木科;松柏纲主要有罗汉松科和松科,苏铁纲有苏铁目、银杏目或本内苏铁目植物。
这些陆生植物对于反映生态环境相当灵敏,无疑可以作为讨论古生态、古气候和古环境的依据。
现代真蕨纲莲座蕨目广布于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其中莲座蕨属(Angiopteris)为陆生大型植物;真蕨目植物大都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其中蚌壳蕨科为高大树蕨,生长于热带潮湿地区;紫萁科为中型植物,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或温带沼泽湿地或林下溪边;燕尾蕨科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林下石灰岩上〔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