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公开课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1.54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范文模版]《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等词的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激趣、朗读、合作交流,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3. 情感态度价值感: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他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
学习重难点: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揭示课题1.单元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第一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2.背景介绍。
同学们,在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浩浩荡荡地踏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抵抗美帝国主义者的侵略。
在战争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1958年10月,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朝鲜人民噙着泪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说——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3.检查生字词。
请同学们齐读生字词。
对照大屏幕,修改导学单。
强调“友谊”、“暂时”的读音。
4.理解“亲人”。
(1)“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
) 板书:血缘关系(2)浏览课文。
思考: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是哪个国家的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文中的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有血缘关系吗?他们是亲属吗? 那么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板书)可为什么作者说“再见了,亲人”呢?一定有些事情可以让人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二、自主学习,归类释疑1.同学们自读课文。
想一想,哪些事让你感受到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让我们一起来讲一讲,从哪些事感受到他们是“亲人”?(1) 大娘:送打糕;救伤员(2)小金花:救老王(3)大嫂:挖野菜2.课文的行文线索十分清晰,你能试着根据人物和他所做的事,表达的感情,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吗?《再见了亲人》叙述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志愿军回忆起大娘为他们送打糕,救伤员,小金花妈妈为了救老王,自己牺牲了,大嫂为他们挖野菜的事,表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而胜似亲人的深情厚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第一教时教学设计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第一小学许建松【既定目标】1、通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建立整体印象。
2、依托矛盾反诘,有根有据体悟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流露。
【预设流程】一、揭示课题,读题入情引导读题策略: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列车已经开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的呼唤──二、范读引领,整体感知引领策略一:课前读了课文没有?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在听我读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希望我读完课文之后,你们能够想办法说点什么?什么都可以说,听懂的,听不懂的,好吗?引领策略二:各位同学,除了收获和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他们之间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为什么他们在分别的时候,会依依不舍呢?三、矛盾反诘,深入感悟引领策略一:大家说他们是亲人,我也同意,但似乎你们说得还不对,我为什么说你们说的还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引领策略二:有血缘关系的,是一个家属的,是亲属,是亲人;那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么也就是从这一点说,他们是亲人吗?引领策略三:既然不是亲人,哪儿来的“再见了,亲人”?我看出来了,有些同学想和我辩论,但我现在还不希望和你们辩论,我想请你们再好好的读读课文,怎么读,这回要求可高了,一边读,一步抓住依据,并想些理由来说服我;第二,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体现出来,以此来感动我。
板书:抓住依据──说服体会情感──感动引领策略四:看样子你们是准备的差不得了,你们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不那么容易被感动,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行了吗?那好,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候!你们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可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道并肩作战,从1950年一直到1958年,整整8年的时间,为什么到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前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呢?引领策略五:既然你们说只写他们三人,是因为文章的篇幅,写作的典型代表的需要,我都同意,那这三个人到底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如此值得大家铭记?请大家用上“为……而……”的句型来说一说他们的事迹。
第一篇: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14、再见了,亲人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硝烟、雪中送炭、同归于尽”等词语。
2、能联系旧知,了解故事的背景,初步感受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情感。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
4、模仿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来进行写话练习。
一、导入新课1、板书“亲人”,看到亲人这个词,你大脑海中想到了谁?理解意思(有血缘关系的人)2、板书“再见了”。
在生活中,你肯定有和亲人分别的时候,那时你内心的感受如何?能用一个词概括当时的感受或场景吗?(依依惜别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与亲人离别的确是一件难过的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知道《再见了亲人》这篇文章,这句话又是谁对谁说的?(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说的)那志愿军口中的“亲人”具体指的是谁?板书:志愿军战士大娘小金花大嫂3、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什么吗?(用一句话来加以介绍)预设:1、抗美援朝战争;2、《青山处处埋忠骨》中的毛岸英。
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先后出兵130余万人。
14万英烈的忠骨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这其中有: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毛岸英……战士们浴血奋战,和朝鲜人民共同战斗、生活了八年。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八年的相处,你说他们的感情会怎么样?可以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深情厚谊(板书)所以,当战争最后取得胜利,在1958年12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登上列车要回国时,他们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从内心发出呼喊——生接读最后三节。
二、整体感知课文1、检查课文中的词语(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战役封锁暂时硝烟情谊噩耗刚强大嫂捣米谣雪中送炭同归于尽阻击挎着篮子阿妈妮供应抽生读、齐读强调正音:妮谊字形:噩、耗、硝(消销稍)嫂(嫂的右边部分)词义:战争战役战斗的区分(图示法)战争: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
《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体验亲人。
一、创设情境,体验志愿军是朝鲜人民的亲人1、(课件《英雄儿女》):你想说些什么吗?课件句式: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
2、指名学生描述。
3、师小结:对于朝鲜人民来说,志愿军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人呀!(板书志愿军)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那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又做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自由地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
2、反馈、交流。
课件句式: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______。
三、精读品味,体验真情1、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到大娘身上,他为了志愿军会出了哪些,请同学们再读这一段,哪些词句深深触动了你的心灵。
学生自由读。
2、反馈,品味:句子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⑴ 特别是哪个词感受动了你?⑵ 透过这个词,你看到了什么?⑶ 是呀,大娘的这些深深感动着我们,让我样读出这份感动吧!句子2: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这真是雪中送炭呀!⑴ 哪些词感动了你?⑵ 师导语创设情境,假如……假如……看到了……看到了……⑶ 你能读出这份感吗?句子3: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为我们失去了惟一的亲人。
⑴ 惟一是什么意思?⑵ 对于大娘来说,小孙孙是她惟一的亲人,对于小孙孙来说,大娘是他惟一的亲人,一老一少,他们两人相依为命着,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正在她家里休养,可是现在敌机来了。
《再见了,亲人》教案
啸秋小学林曼曼【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
3.以读作为突破口,通过想象,以读悟情,有感情朗读。
4.拓展,学习写法,表达感情。
5.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中亲人的不同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拓展学习写法,表达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触摸历史, 走近文本(导入)
(教师动情讲述)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并把战火烧至中国边境。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30多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最终,他们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谱写了一支中朝两国人民荡气回肠的友谊赞歌。
1958年10月26日,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踏上回国的路程。
此时,朝鲜人民把自己的千般不舍化作了一声声深情的呼唤-----(学生读课题“再见了,亲人”),此刻,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把自己的万般留恋也化作了一声声深情
的呼唤-----(学生再读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走进历史,走进那依依惜别的场景中(再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走进文本(初读)
1 预习汇报寻找主要人物
同学们,“亲人”一般指哪些人?(有血缘关系的家属)
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心里,“亲人”具体指谁?
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 快速读课文,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读通课文。
(2).学习生字词
阿妈妮战役硝烟情谊噩耗大嫂捣米谣
挎着篮子侦察员
跺脚暂时
金达莱花同归于尽
深情厚谊雪中送炭
3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同学们,我们知道只有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那么,中朝两国人民有没有血缘关系?(生:没有)
既然如此,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称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亲人?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他们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究竟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用简短的话概括。
4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大娘:熬夜补洗衣服阵地送打糕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小金花:唱《捣米谣》救侦查员妈妈牺牲
大嫂:背着孩子,架着双拐送行阵地挖野菜双腿伤残
三.研读描写大娘的部分
同学们,正因为朝鲜人民这些无私而又伟大的举动深深感动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所以志愿军战士们会亲切地称他们为亲人。
让我们再次读第一自然段,用[ ]划出深深打动你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学生读课文,划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写批注。
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
1 、师: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你结合自己所划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2 、读悟结合,体会感动
大娘
(1).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动读出来。
师:仅仅是劳累?
生:受到惊吓害怕。
师:惊吓害怕些什么呢?
生1:害怕炮弹打中自己,不能给战士们送打糕。
生2:害怕战士们受到伤害,打败战,担心战士们的安危。
师:多么了不起的大娘,如果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么想?
生:感动,感激不尽。
师:现在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深情地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
师:在送打糕的过程中,还有什么令你感动地?(引导学生说出“带着”、“顶着”、“冒着”,过程艰辛,凶险万分,体悟大娘的伟大)带着感情朗读。
(2).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
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是啊,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
(3)生讨论洗补衣服句子
师:大娘洗补衣服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生1:眼睛昏花了,还要继续洗衣服,补衣服。
生2:疲惫了,还要振作精神。
(4)拓展想象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太多太多!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师:让我们放飞思绪,想一想,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大娘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做过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小组讨论、师生交流)。
生:大娘给战士们做棉衣。
前线的伤员太多,大娘就帮护士给战士包扎伤口。
寒冷的冬天,她给战士们把被子盖好。
给战士们熬粥喝。
(师板书)
师:同学们,尽管这都是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但正是这些,却让远离祖国的中国战士感受到了亲人般无微不至的关怀,母亲慈祥宽厚的疼爱!同学们,就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吧!
(生自由读展示读教师引导学生注重“八年来”“多少”“多少”感受大娘的含辛茹苦,默默奉献。
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
)
师:中朝两国人民的情谊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师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升华感情
师:是的,她为我们付出的真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出示句子: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志愿军深深的感念。
)
比较句子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是一个?(生答:反问句)请把它改成陈述句。
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比较两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生:课文中的句子表达的感情更强烈,更深厚。
师小结:我们发现,反问句表达感情的效果比陈述句更好,以后我们也可以把反问句运用到我们的作文中。
师:而今,在与朝鲜人民分别的日子,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也赶来相送了!此时,我们的战士深情地对大娘说——
(出示句子:
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再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男女声合作读,齐读)
四.小练笔,拓展提升
1.同学们,我们刚刚讨论过,八年来,大娘为志愿军战士还做过这许多的事(指板书),我们来模仿课文写一写。
出示送打糕部分的句子
生写小练笔,教师巡视
展台展示
师生点评。
五.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