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_李小龙
- 格式:pdf
- 大小:232.19 KB
- 文档页数:3
27例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以主动脉管壁发生局部破裂形成假腔的重要疾病。
主动脉夹层临床症状多样,患者常表现为胸痛、背痛等症状。
由于该病的病情进展迅速,严重时甚至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极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
二、研究目的1.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原因和病理特征。
2. 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表现特点。
3.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方法及疗效评价。
4. 提高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三、研究内容1. 选择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资料、放射学资料、手术治疗及术后随访情况。
2. 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等基本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
3. 对患者的起病方式、症状及体征进行收集和分析。
4. 通过CT和CAG检查探讨主要夹层的位置、范围和形态。
5. 对患者的手术治疗进行记录和总结,术后随访直至治愈。
6. 对本组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分析。
四、研究方法1.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2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对每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手术记录。
3.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五、意义和预期结果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主动脉夹层的诊治方法和治疗效果,并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预期结果为对临床医生提供鉴别诊断和治疗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疗成功率和预后疗效。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丛雪峰【摘要】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特殊的颅内动脉瘤,是较为少见的脑血管病之一,以往在临床中很少见.随着影像及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主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症状.血管内介入治疗(包括载瘤动脉闭塞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单纯支架置入术等)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治疗方式,但技术的选择仍存在争议,需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选择.【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21)023【总页数】3页(P4307-4309)【关键词】夹层动脉瘤;椎动脉;介入治疗【作者】丛雪峰【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脑外二科,哈尔滨15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04;R605随着影像学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颅内动脉瘤发病率和诊断率在不断升高,有资料统计,在普通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0.3%~9.8%,已被认为是一种最常见的脑血管病[1-2]。
在颅内动脉瘤中,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类较罕见且特殊的疾病,其发病率远低于颅内其他部位的动脉瘤,目前在颅内动脉瘤中约占3.3%,在颅内夹层动脉瘤中约占26%,每年发病率为1/10万~1.5/10万人,且大多数集中在30~50岁人群[3];性别方面目前没有明显差异,但有文献报道女性发病年龄较男性稍早,平均年龄比男性小3~5岁[4]。
随着影像诊断学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近年来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例报道日益增多。
现就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予以综述。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因至今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有两个方面,即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方面一般认为与遗传因素及血管壁结构发育异常有关;而后天性多与头颈部外伤及过度活动有关;颅内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感染因素亦可能是引起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诱因;此外,酗酒、高脂饮食、糖尿病等这些诱发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被认为与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形成有关[5],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需要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综合分析。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曹文锋;吴凌峰;杨赟;张昆南;吴晓牧【期刊名称】《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3(30)6【摘要】目的探讨榷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科11例经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与影像资料及治疗方法,总结其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随访情况.结果 11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第四脑室出血1例,脑干梗死1例,后循环TIA 1例,反复头痛头晕1例.有2例CTA 检查阴性,经DSA确诊.行血管内治疗10例,1例放弃血管内治疗.随访3个月~3年,未有脑卒中事件发生.结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以后颅窝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多见,头痛以枕项部剧痛为主,确诊需DSA,治疗方式以血管内治疗为首选,成功治疗后预后良好.【总页数】3页(P548-550)【作者】曹文锋;吴凌峰;杨赟;张昆南;吴晓牧【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相关文献】1.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J], 辛涛;潘源;贺西亮;高述礼;卢佩林2.双支架技术治疗颈总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各一例 [J], 潘耀华;江基尧;丁圣豪;万杰清;徐巳弈;包映晖;梁玉敏;殷玉华;熊文浩;邱永明3.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J], 徐建国;朱巍巍;李吻;陈罡;王中4.国产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初步应用 [J], 孙世蒙;李天晓;李立;邵秋季;常凯涛;吴桥伟5.双支架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分析 [J], 许红淼;徐立权;顾宇翔;邹芳;倪伟;张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张晓林
【期刊名称】《医疗装备》
【年(卷),期】2017(30)4
【摘要】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已被越来越多的公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后循环缺血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血管内治疗已成为治疗这些病变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主要术式包括重建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单纯支架)和解构技术(近端闭塞、载瘤动脉闭塞),而最新的血流转向装置和覆膜支架等也为治疗该疾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但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个体差异较大,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
【总页数】2页(P192-193)
【关键词】夹层动脉瘤;椎动脉;血管内治疗
【作者】张晓林
【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4
【相关文献】
1.出血性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急诊血管内治疗 [J], 郑峥;汪银洲;程琼;李永坤;刘君鹏
2.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部位与转归的相关性 [J], 郑峥;汪银洲;程琼;李永坤;刘君鹏;付萌萌;江小琳;詹自雄
3.基于影像学分型的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策略 [J], 王刚;廖永鸿;张国忠;李明洲;宋烨;温运宇;漆松涛;冯文峰
4.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J], 徐建国;朱巍巍;李吻;陈罡;王中
5.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J], 田伟伟;朱辰路;孙阳阳;黄德俊;李宗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摘要】目的:总结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5年8月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6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资料,就其介入治疗策略作回顾总结,通过❷底旨跤澳匝❷管造影及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
结果:7例无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采取椎动脉内支架之置入辅助弹簧圈栓塞12例, 2例因夹层累及小脑后下动脉而将支架置于小脑后下动脉内后闭塞动脉瘤,2例采用闭塞载瘤动脉治疗。
术后1例因急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15例恢复良好,死亡1例;6 个月后7例DSA随访,未见动脉瘤显影。
结论:积极采取保留或闭塞载瘤动脉的介入方法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关键词】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置入;弹簧圈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CUI Yan-feng, ZU Mao-heng, GU Yu-ming,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16, 13 (35): 113-117[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for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ethod :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f clinical data from 16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Xuzhou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August 2015.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coil embolization of aneurysms. DSA , CT and clinical follow-up were conducted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odified RANKIN Scale ( mRS ) scor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Result : All 16 cases were successful treated without bleeding complication during the operation. 12 aneurysms were treated by stent-assisted coiling, 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st ent impla nted in PICA and then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 2 aneurysms was treated by proximal vertebral artery and aneurysm occlusion with coils.1 case died after operation. An acute hydrocephalus occurred in 1 case after operation and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follow up 1-24 months,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bleeding and infarction. 7 cases were followed up by angiography , DSA showed that 7 aneurysms were disappeared. Conclusion: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is feasiable.The selective method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eurysm is safe and effective.【Key words] Vertebral artery;Dissecting aneurysm;Stent implantation; CoilFirst-author' ❷发3讨论自发性椎动脉-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在(1〜10)/万人口[3], 80%发生在30〜50岁人群。
主动脉夹层与腹主动脉瘤的临床和CT对比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是现代医学领域中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们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是当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主动脉夹层是由于血管壁层发生撕裂而导致胸主动脉内血液从撕裂处外渗而形成的一种病变,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腹主动脉瘤是在腹主动脉处形成的瘤样扩张,随着岁月的增长,病变逐渐加剧,瘤体可能会破裂而导致内出血或者突然死亡。
虽然两种疾病在病因上有所不同,但是在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中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对两种疾病的研究和比较是非常有意义的。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在临床表现和CT表现方面的区别,可以深刻的理解两种疾病之间的区别,然后在对其治疗方面做出更为精准的分析和准确的判断。
通过对病人的基本情况和临床表现的分析,以及CT影像学的分析和测量,以期提高两种疾病的识别和准确性,提高诊断和治疗能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将选择150例患有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5例患有主动脉夹层,75例患有腹主动脉瘤。
采用问卷调查和体检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病人的基本信息和临床表现情况,如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
随后经过CT检测,对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等进行分析和测量,然后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病变的临床表现和CT影像特征来建立两种疾病的差异和相似性,进一步探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四、预期结果
预计该研究结果将为两种疾病之间的鉴别和治疗打下良好基础,促进两种疾病的早期诊断,生存率的提高和疾病的治疗效果的提高。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疾病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为医院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临床分析敖祥生;胡克琦【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21)5【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不同类型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4例,其中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3例,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行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2例。
结果 14例中,12例CT 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表现为珠线征及偏心性动脉瘤样扩张。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9例中,术后即刻造影示,完全栓塞6例,近全栓塞2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8例1年后随访,动脉瘤复发2例。
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3例中,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及载瘤动脉不显影,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复发。
支架保护小脑后下动脉后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2例,术后2周死亡。
结论 DSA是诊断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可靠依据,血管内治疗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总页数】2页(P302-303)【关键词】夹层动脉瘤;椎动脉;诊断;治疗【作者】敖祥生;胡克琦【作者单位】襄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9;R815.2【相关文献】1.76例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J], 王培明2.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J], 陈明辉;李瑞岩;李永利3.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效果分析 [J], 张淇4.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J], 张淇;苗锋;马强;胡志源;康东;杨晓黎5.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 [J], 徐建国;朱巍巍;李吻;陈罡;王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张小军;王守森;王如密【摘要】Objective To assess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endovascular embolic treatment for ruptured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Methods Fourteen patients with ruptured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s diagnosed by angiography underwent endovascular embolic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presentations, endovascular embolic procedure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reatment included proximal occlusion of parent artery (1 case), proximal and distal occlusion of parent artery plus embolization of the aneurysm (10 cases), and stent-assistant coil embolization (3 cases). All the 14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a mean period of 24 months (ranged from 3 months to 7 years), among whom good clinical results were found in 13 cases with no recurrence of SAH, 1 case died from respiratory and circulatory failure. Conclusion Complete occlusion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 and its parent artery is the best endovascular procedure for ruptured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 the alternative effective method is stent assistant coil embolization.%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对14例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血管内栓塞治疗经过及临床疗效.结果 14例患者中1例行单纯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0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全组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7年,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13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未再出血,其中1例术后第3天出现明显的脊髓动脉缺血症状,经应用抗凝及扩血管等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或应用支架血管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36)007【总页数】3页(P745-747)【关键词】椎动脉;动脉瘤,夹层;栓塞,治疗性【作者】张小军;王守森;王如密【作者单位】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350025福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22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占位效应及头痛等,其中以SAH最为严重,占整个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3%~7%。
高分辨率MRI评估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壁增厚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析高分辨率MRI评估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壁增厚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3例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术前均予以高分辨率MRI检查,术后经随访了解预后效果,分析血管壁强化和预后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血管壁增厚强化的有17例(轻度强化15例+明显强化2例),无血管壁增厚强化有6例。
三组(强化组、轻度强化组、明显强化)好转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情加重率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且明显强化组加重率显著高于轻度强化组(P<0.05)。
结论: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在血管内治疗术前可运用高分辨率MRI评估动脉瘤血管壁增厚强化情况,明显强化患者病情要比轻度强化患者更为严重,动脉瘤增厚强化程度影响着预后效果。
关键词: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预后High-resolution MRI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vascular wall thickening in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s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high resolution MRI on the vascular wall thickening of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s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20 to December 2021, 23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s who underwent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our hospital were examined by high-resolution MRI before surgery, followed up after surgery to understand the prognosis and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scular wall strengthening and prognosis. Results There were 17 cases with vascular wall thickeningand strengthening (15 cases with mild strengthening and 2 cases with obvious strengthening) and 6 cases without vascular wall thicke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improvement rate of the three groups (intensive group, mild intensive group and obvious intensive group) (P > 0.05), and the aggravation rate of the three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5), and the aggravation rate of the obvious intensi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ild intensiv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Before endovascular therapy, high-resolution MRI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thick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aneurysm wall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s. Patients with obvious reinforcement are more serious than those with mild reinforcement, and the degree of aneurysm thickening and strengthening affects the prognosis.【Key words】 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ng aneurysm; Prognosis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的颅内动脉瘤,其是颅内动脉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与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1]。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效果分析
张淇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年(卷),期】2018(003)001
【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监测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14例(63.64%)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5例(22.73%)行支架成形术(单支架置入3例,双支架置入2例),3例(13.64%)行单纯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效果均良好.结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张淇
【作者单位】甘肃省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甘肃张掖,7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
【相关文献】
1.血管内介入治疗已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J], 刘鑫;刘敏;徐锐;张红
2.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J], 何川;张鹏;张鸿祺
3.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J], 杨彬; 聂晨
4.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J], 申权;郑曲彬;杨维竹;林俊清;池桢;
郑晖
5.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 [J], 田伟伟;朱辰路;孙阳阳;黄德俊;李宗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0年12月~2006年3月,我科运用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VDA )4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28例,女17例;年龄20~70岁,平均40.5岁。
高血压病史14例,头颈部外伤史1例。
临床表现为头痛42例,眩晕3例;合并短暂意识丧失6例,伴行走不稳、吞咽困难和对侧浅感觉减退2例。
1.2神经影像检查均行头颅CT 及DSA 检查。
术前行MRI 检查23例,MRA 检查11例。
头颅CT 示环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合并脑室积血42例,无特殊表现3例。
MRI 显示双腔征1例,内膜瓣2例,动脉壁内血肿1例;MRA 显示均呈瘤样扩张,其中近端伴狭窄4例。
42例CT 显示出血的病人中,DSA 显示珠线征39例,不规则瘤样扩张2例,双腔征1例;3例CT 显示无出血病人中,DSA 显示近端瘤样扩张、远端椎动脉闭塞1例,两端瘤样扩张、中间狭窄1例,珠线征1例。
1.3治疗经过全麻后,采用Seldinger 方法穿刺股动脉,置入6F 鞘。
将6F ENVOY 导引导管置入责任椎动脉。
术中选择球囊膨胀型支架BX (Cordis 公司),AVES670(Medtronic 公司);自膨式支架Neuroform(Boston 公司),LEO (Balt 公司)。
弹簧圈选择电解脱卸弹簧圈(GDC )和Hydrocoil 系列水膨胀弹簧圈。
1.3.1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31例选择该项技术。
术中支架置入后,夹层仍有显影,其中造影剂滞留27例。
加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致密填塞26例,大部填塞5例。
其中1例在支架置入及弹簧圈填塞完毕后,弹簧圈尾部脱出支架,为防止血栓形成,在弹簧圈脱出位置再放1枚BX 支架,将暴露的尾端压入血管壁。
1例椎动脉夹层延续至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PICA )发自近端瘤样扩张处,在填塞近心端膨大过程中发现PICA 血流减缓,因此终止填塞,而在动脉瘤远心端填入枚GD 弹簧圈,夹层段共置入3个支架。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夹层动脉瘤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血管中膜内或中膜与外膜之间的剥离,血液进入其间造成动脉壁膨出,引起的动脉瘤样扩张。
而发生在椎基底动脉的夹层动脉瘤(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 Aneurysms,VBDAs)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易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及脑干、小脑等部位缺血性卒中等严重并发症,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故需要特别重视。
一、概述1、流行病学VBDAs在美国及法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1.5/10万,好发年龄为40~50岁,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不同性别间血管壁弹性膜的发育不同有关。
然而目前国内尚无VBDAs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年发病率是否与西方人群相同或相近尚不明确。
总结近年来国内各单中心VBDAs的研究报告,平均发病年龄在38~54岁之间,男性患者数量多于女性,与西方人群的报告结果基本一致。
2、好发部位椎动脉可从穿入硬脑膜处分为颅外段(V1~V3)和颅内段(V4)。
目前国内外有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尚无大样本统计报告,不同报道差别很大。
在一些报道中,相比于颅内段,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夹层动脉瘤更为常见。
这是由于V1段(横突孔段)和V3段(寰椎段)走形区域在水平位及冠状位上,活动较为频繁,故发病率较高;而V2段(横段)及V4段(枕骨大孔段)走形部位较为固定,发病率较低。
但也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约有75%~80%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于V4段,可能与PICA开口有关。
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并不常见,且单纯局限于基底动脉的夹层动脉瘤很少,多由一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展而来。
3、病因VBDAs的病因可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
外伤性病因一般较为明确,常常是头颈部的过度屈伸造成,国外的研究认为头颈部按摩是最主要的外伤性病因,而国内很多研究则认为仰头饮酒及刷牙等是常见的外伤性病因。
-论依-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及效果分析徐建国朱巍巍李吻陈罡王中摘要:目的初步分析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载瘤动脉闭塞术颅保留载瘤动脉通畅的重建性手术(单纯支架置入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的长径、是否位于椎动脉优势侧、与同侧小脑后下动脉的关系)、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
动脉瘤分型:(1)根据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的毗邻关系分为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型、小脑后下动脉累及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型;(2)根据优势侧椎动脉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对侧优势型、同侧优势型、共同优势型;(3)根据形态学表现分为偏侧型、全周型。
治疗的安全性以以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动脉瘤破裂出血、脑梗死)进行评估。
影像学随访采用MR血管成像(MRA)和(或)DS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或电话随访。
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每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
DSA随访治愈(改良Raymond分级I级、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改良Raymond分级U级、为动脉瘤显影小于1/3,栓塞不全(改良Raymond分级皿级)为动脉瘤显影大于1/30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
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进行评估,mRS评分W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
结果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采用载瘤动脉闭塞治疗9例,2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30例。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3%(3/41、,其中2例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于术后1周内因动脉瘤再次破裂而致死亡,病死率为4.9%(2/41);1例患者为右侧舌回新发脑梗死。
4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有39例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DSA随访,影像学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附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李则群;钟鸣;谭显西;郑伟明;鲁祥和;林晨【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05(14)3【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选择.方法 3例VA夹层动脉瘤均行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支架植入和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1例行载瘤动脉、动脉瘤球囊闭塞.结合文献分析3例VA夹层动脉瘤的诊疗过程. 结果 2例表现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眩晕.脑血管造影为2例串珠样、1例形成梭形动脉瘤.2例恢复良好,1例术后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是VA夹层动脉瘤理想的治疗选择.【总页数】3页(P233-235)【作者】李则群;钟鸣;谭显西;郑伟明;鲁祥和;林晨【作者单位】325000,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325000,浙江省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1例误诊为延髓出血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治及文献复习 [J], 郑峥;程琼;李永坤;刘君鹏;何莹超;汪银洲2.夹层动脉瘤破裂6例尸检报道并文献复习 [J], 金铁峰;金仁顺;宋京郁;孙抒;林贞花3.椎动脉夹层致缺血性卒中5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J], 赵静;白晋;姚昕璐;杨静4.马凡综合征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支架远端腹主动脉瘤形成: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张婉;史振宇;符伟国5.Bentall术后并发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再次手术病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J], 张卫达;张本;王晓武;王晓莉;李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6卷第2期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V o l16N o12 2008年6月Journa l of Y anan U n i ve rsity(M ed Sci)Jun12008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李小龙,杨建军,任常军,艾鑫(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陕西延安716000)摘要: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新型颅内专用LEO支架介入治疗。
方法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均行LEO支架介入手术治疗,2例行LEO支架植入加弹簧圈动脉瘤内致密填塞,1例重叠LEO支架植入。
结合文献分析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过程。
结果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2例为左椎颅内段梭形夹层动脉瘤,1例为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囊性扩张。
3例均恢复良好。
结论LEO支架技术、LEO支架+弹簧圈技术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理想选择。
青年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考虑大动脉炎可能,积极治疗原发病再行LEO支架+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关键词:椎动脉(VA)夹层动脉瘤;LEO支架弹簧圈;数字减影造影;大动脉炎中图分类号:R73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39(2008)02-0036-02C li nical Study of V ertebral A rteryD issecting AneurysmAbstrac t O b jective:T o i nvesti g ate the features,diagnosis and LEO stent t herapy of vertebral artery dissec ting aneurys m s.M ethod s: T hree v ertebra l d i ssect aneurys m s we re pe rf o r m ed endovascu l ar treat m ent,2w ith LEO sten ts i m p l antation and embo lization,1w it h double LEO sten ts.T he course o f t he diagnosis and trea t m en tw ere analyzed correlati ng w ith t he literature.R esu lts:3presented S AH. T he fea t ures on D S A:2show fusif o r m d i ssecti ng aneurys m i n left vertebra l artery,1show on righ t ve rtebral artery.A ll cases recovered w e l.l Conc l usi on:LEO stent techn i que is t he i dea l cho ice to treat t he vertebra l dissec ting aneurys m s.K eywords:V ertebra l artery;D issec ti ng aneurys m s,LE O stent,Co i,l DS A,T akayasu?arter iti s椎动脉动脉瘤是神经外科难题之一。
临床上椎动脉瘤以梭形夹层动脉瘤居多,外科手术病死率和病残率仍较高,随着血管内填塞技术的进展,特别是血管内支架和电解可脱落弹簧圈(GDC)的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在椎动脉动脉瘤的治疗中体现出优势。
但仍具有可挑战性,因为重要的供应脑干的穿支动脉必须保持通畅。
我科首次采用新型颅内专用LE O支架辅助弹簧圈及双LEO支架治疗动脉瘤3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1一般资料2005-04~2006-06,我们收治椎动夹层动脉瘤3例,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41~51岁,2例为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为右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1例累及P I CA (小脑后下动脉)。
3例均表现剧烈头痛,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112像学资料3例患者均行DSA数字减影造影及CT或MR检查,夹层动脉瘤影像学诊断尚无统一标准。
本组3例夹层动脉瘤至少具有以下典型影响学特点之一:D S A的双腔征、线珠征、梭形/囊性扩张等。
113治疗方法11311支架、弹簧圈选择支架:法国BALT公司颅内专用LEO支架,选择直径3.0~4.5mm,长度18~30mm。
弹簧圈: M u lti D i am eter和H eli x Standard。
11312LEO自膨式支架加弹簧圈技术患者全麻,Se l d i nge r 技术股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6F Envoy导引导管进入载瘤动脉。
选择合适工作角度。
路图(R oad m ap)下,将LE O支架在P lus导丝支撑下超选至椎动脉夹层处释放支架,支架覆盖动脉瘤全段。
在路图下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进入瘤腔1/3处。
用微导管置入GDC,调整微弹簧圈,以达至满意的栓塞效果,直到动脉瘤完全栓塞。
11313LEO双重支架技术患者全麻,Se l d i ng er技术股动脉穿刺,全身肝素化,以6F Envoy导引导管超选至椎动脉,选择合适工作角度,路图下,将微导管在微导丝支撑下超选至夹层动脉瘤远端,更换p l us微导丝,将LEO支架在P l us导丝支撑下超选至椎动脉夹层处释放支架,支架覆盖动脉瘤全段。
在支架内靠近瘤颈处再置入一个稍短的LEO支架。
即刻造影见动脉瘤大小、形态无明显变化,椎基底动脉、P I CA 动脉血流通畅。
术后口服阿司匹林300mg/d,波立维0.75/d,维持6个月,之后阿司匹林300mg/d,服用1年。
2结果及随访本组3例患者术中动脉瘤无破裂,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无新症状出现,3例随访1~2年,未见复发及36再出血。
(a) (b)(c) (d)(e) (f)a ,b ,c 为LEO 支架植入+弹簧圈填塞;d 为LEO 支架双重支架植入;e ,为复查造影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f 为紧急溶栓(70万单位尿激酶)后血流恢复正常。
3 讨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生率在1~1.5/10万人口[1],80%发生在30~50岁人群。
VA 动脉瘤常发生于颅内段,主要是V 4部分。
主要表现为SAH 和脑干缺血,部分为头颈痛和眩晕。
本组3例为S AH,剧烈头痛。
夹层动脉瘤的原因:是血液通过动脉腔内膜破口渗入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病因未明,可能与高血压、动脉中层囊性变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外伤因素有关。
M izutani [2]等对9例夹层动脉瘤标本,进行连续病理切片后发现,其共同特征是假腔和真腔通过内弹力层(IEL )破裂点相通,根据动脉瘤的三维重建发现,内弹力层分离沿动脉方向,其破裂点附近血管壁仅由外膜或来自血栓的纤维素组成,其中7例夹层动脉瘤只有入口,破口位置与血管造影部位相符;2例有入口及出口,可有持续血流通过假腔。
根据夹层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 I -C A )的关系可分为以近,以远和累及P I CA 三种类型(本组2例以远,1例累及P ICA )。
VA 夹层动脉瘤诊断主要依据DSA 和MRA,表现为双腔征,珠线(pearl and string)、锥样闭塞、形成梭形/囊性动脉扩张,造影剂滞留等,其中主要为狭窄性表现。
对于破裂出血形成SAH 者结合DSA 特点多数可确诊。
但对于未破裂者且D S A 不显示线珠样,双腔征,无动脉瘤样扩张或闭塞,诊断困难,突发性头颈痛、眩晕和DS A 特征随时间改变,强烈提示夹层动脉瘤可能。
VA 夹层动脉瘤常导致SAH,如出血后不积极治疗,再出血危险性很高,尤其在最初24h 和1周内,M izutan i [3]报道了42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再出血率高达71.4%,多数在24h 之内发生,再出血死亡率(46.7%),明显高于没有再出血的病例(8.3%),所以一旦确诊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应立即治疗,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一侧,或双侧椎动脉闭塞,或动脉瘤有穿支动脉(如PICA ),会给治疗带来极大风险,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
这种治疗目的是希望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在动脉瘤内同时填入弹簧圈,促使动脉瘤内血栓形成而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但是操作过程中可能导致出血,必须特别小心。
尽管临床观察有夹层动脉瘤自愈的报道,但未治疗及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倾向于积极治疗。
血管内治疗术较手术而言,具有适应广,创伤小,且并发症少和治疗效果良好的优势。
多数学者主张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尽量采取积极血管内治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4-6],单纯弹簧圈栓塞[6,7],双重支架以及带膜支架[8]和载瘤动脉闭塞术[9]均有文献报道。
支架和弹簧圈联合治疗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理想选择,尤其是不能耐受BTO (夹层动脉瘤近端球囊闭塞试验)加双侧病变时,支架可使夹层动脉瘤血管结构重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提供机械保障,防止弹簧圈突出和移位,有助于动脉瘤的致密填塞。
此外,支架还可能影响夹层动脉瘤流入道的血流,引起血液滞留和加速血栓形成。
理想的支架植入应以破裂口为中心,两端覆盖正常血管4mm 。
支架直径与血管直径相符(1:1)。
LE O 支架是新型颅内专用支架,其优势是具有亲水涂层,对血管壁损伤较小,LEO 支架自膨胀式支架的柔顺性较好,远近端铂金标记在透视下清晰可见。
支撑力较冠状支架弱。
支架的移位是导致术后动脉瘤破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避免支架释放后因微导管的触动出现移位而造成对患者的不可逆损害,常规放置微导管,然后释放支架,或先放置支架,待支架稳定后二期填塞弹簧圈[10]。
本组中3例患者查血沉快、A S O 阳性,根据临床符合大动脉炎,给予强的松规范治疗后血沉、ASO 正常。
许多专家建议在最初3~6个月进行抗凝治疗,以防止夹层部位血栓形成,栓子脱落。
一些小样本研究证实,效果良好。
本组1例患者支架植入后7个月复查造影时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紧急溶栓(70万单位尿激酶)后血流恢复正常。
说明血管内皮细胞尚未完全覆盖支架,仍需长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本37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组研究初步表明,对于无高血压病史的中青年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首先考虑大动脉炎可能,并且行积极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随着颅内专用支架、弹簧圈及其输送系统的不断改进,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手段。
我科首次采用新型颅内专用LEO支架和弹簧圈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行积极的血管内手术治疗,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常规应用此项技术之前,有必要对患者做进一步的基础病理研究和长期造影随访。
参考文献:[1]W outer I,S ch i ev i nk M D,Spon t aneou s d issecti on of the caroti d andverteb ral art eri es.N EnglM ed,2001,344:898-906.[2]M iz u tan i T,Ko ji m a H,A sa moto S,et a.l Pathol ogical m echan is mand t h ree-d i m ensional struct u re of cerebral d i ssecti ng an eurys m s.J N euros u ry,2001,94:712-717.[3]M iz u tan iT,Aruga T,K iri no T,et a.l Recurren t subarachnoid he m-orrhage from untreated ruptured verteb robasilar d iss ecti ng aneurys m s.N eurosurgery.1995,36:905-911.[4]Yos h i m ot o Y,W akai S.Un ruptured i ntracran i nal vertebra lartery d i s-section,C li n ical cou rse and s eri al rad i ograph ic i m ag i ngs,S trok e, 1997,28:370-374.[5]Lyl yk P,C eratto R,H urvitz D,Treat m en t of a verteb ral dissecti nganeu rys m s w is h stents and coils:techn ical case report.N eurosurgery, 1998,43:385-388.[6]赵文元,刘建民,许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