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元日》资料作者介绍(精品)
- 格式:pdf
- 大小:33.44 KB
- 文档页数:1
介绍元日这首诗元日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通过对新年到来的喜悦和对岁月流逝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首先,诗的开头就表现出了新年的热闹气氛,诗人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里,“爆竹声中”和“春风送暖”这两个形象的描写营造了喜庆的氛围。
也正是因为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所以王之涣用“春风送暖”来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和温馨的祝福。
接着,诗人写道:“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描述了新年伊始,千家万户都在换旧符,准备过新年的场景。
这里的“桃符”指的是古代祭祀新年的习俗,也象征疫病、灾难的消除以及新年的希望。
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进一步强调了新年的喜庆景象。
而在第三、四两句中,诗人则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反衬人事的变迁。
他写道:“六龙回日忽西东,九州生气恃东南。
”这里的“六龙回日”指的是太阳在天空中的行进,象征着光阴的流逝。
而“九州生气恃东南”则表达了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大地,希望东南方向的春天能够给整个国家带来繁荣和希望。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岁月流转和对光阴无情的感慨。
他写道:“烟锁池塘柳色新,晴船画桨声相迎。
”这里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烟雾笼罩着池塘,柳树抽出新绿,船上的人们欢声笑语。
这一切都在形容着时光不停地流转,人事已非,但生活还在继续。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美好的向往和对时光的珍惜。
他写道:“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
”这里桃花、流水和鳜鱼的形象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画面,也象征着丰收和繁荣。
而青箬笠和绿蓑衣则代表着田园风光和恬静的生活。
通过这些描写,诗人传递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眼前时光的珍视。
总的来说,王之涣的《元日》通过对新年喜庆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时光流转的思考,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对时光的珍贵感慨。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也引发了人们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思考。
儿童必背古诗《元日》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作者背景王安石(1021-1086),北宋诗人。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省)人。
作为著名的改革派政治家,他的前期诗作,以反映政治、历史以及社会现实为主。
诗中多含哲理,喜用典故。
晚年退居金陵之后,转向描写闲适生活,诗风追求清新淡雅。
注词释义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
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一岁除:一年已尽。
除,去。
屠苏:药酒店。
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
古诗今译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
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
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竹,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贴有门神的新桃符。
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
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观点。
王安石此是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
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
12.过年饺子、新衣服、压岁钱……提及过年,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
年终岁尾,用这样的主题作为本册教材的结束,的确有着特殊的韵味。
这个板块由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元日》《他们这样过年》《年的故事》。
《元日》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诗;《他们这样过年》是通过“小灵通”访问的形式,介绍其他几个国家的人们怎样过年;《年的故事》则是一篇民间故事,向学生介绍了“年”的来历。
这个板块洋溢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又体现了丰富多彩的异国风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熏陶感染。
伴着飘飞的瑞雪,时令让我们的教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清楚课文的基础上,以让学生讲述以往是怎样过年的,或者这个年准备怎么过等形式来延展课堂内容,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
相信在融入了我们各自的创意以后,课堂定会浸满年的色彩和喜庆。
12—1元日教材分析这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古诗。
诗中通过“爆竹声”“屠苏酒”“换桃符”以及开始送暖的春风等新年特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
这首诗写得轻松活泼,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流露出了诗人在除旧迎新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材在出示古诗的同时,还精心绘制了一幅人们欢快过年的图画。
儿童经过仔细观察,就会被图中人们过年时的热闹场面所深深吸引:贴对联、放鞭炮、扭秧歌、踩高跷……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认识,而且也激发了他们的情感,从而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
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这一天的欢快情景,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生字卡片、与生字有关的教学课件、照片、挂图等。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1)在本课的生字中,要注意“付”的读音“f€?们的字形相近,但是读音不同。
另外“旧”的声母是“j”,而不是“y”和“r”,可以带领学生通过朗读记住字形。
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共首,带★的内容为课后积累古诗)一年级上册(首)《山村》[宋]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画》[唐] 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朗月行》(节选)[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悯农》[唐]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咏鹅》[唐] 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ē),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è)有暗香来。
一年级下册(首)《劝学》[唐]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绝句》★[唐]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夏日》[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节选)★[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年级上册(首)《村居》 [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遗爱寺》[唐]白居易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二年级上语文古诗解读元日_长春版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读王安石的《元日》,仿佛看到了一幅有关春节的风俗画。
一边读诗,一边搜寻有关资料,实实地品味了流传千年的春节文化。
元日,是古人对元旦的称呼,就是现在的“元旦”。
它不是指公历新年,而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宋人吴自牧在其《梦梁录.正月》的开篇话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
南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有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元旦的古称很多,如元正、元长、元朔、元辰、元春、端日、上日等。
过年燃放爆竹,由来已久。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据说有人曾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便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放。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后人则卷纸为之。
“屠苏”有两解:一说用屠苏草泡的酒。
“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
南方有在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的习俗,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另一说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