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10
电子显微镜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2、初步学会使用电子显微镜;并能够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基本的材料表面分析..二、实验仪器透射电镜一是由电子光学系统照明系统、成像放大系统、电源和真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本实验用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原理电子显微镜有两类: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该实验主要研究前者..一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经会聚镜、物镜聚焦后;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定能量和极细的最小直径可以达到1-10nm电子束..在扫描线圈磁场的作用下;作用在样品表面上的电子束将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光栅扫描..电子束从样品中激发出来的二次电子;由二次电子收集极;经加速极加速至闪烁体;转变成光信号;此信号经光导管到达光电倍增管再转变成电信号..该电信号经视屏放大器放大;输送到显像管栅极;调制显像管亮度;使之在屏幕上呈现出亮暗程度不同的反映表面起伏的二次电子像..由于电子束在样品表面上的扫描和显像管中电子束在荧屏上的扫描由同一扫描电路控制;这就保证了它们之间完全同步;即保证了“物点”和“像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一对应..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如图1..图1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时;由于电子和样品的相互作用;产生很多信息;如图2所示;主要有以下信息:图2 电子束与样品表面作用产生的信息示意图1、二次电子:二次电子是指入射电子束从样品表面10nm左右深度激发出的低能电子<50eV..二次电子的产额主要与样品表面的起伏状况有关;当电子束垂直照射表面;二次电子的量最少..因此二次电子象主要反映样品的表面形貌特征..2、背散射电子象:背散射电子是指被样品散射回来的入射电子;能量接近入射电子能量..背散射电子的产额与样品中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关;原子序数越大;背散射电子发射量越多因散射能力强;因此背散射电子象兼具样品表面平均原子序数分布也包括形貌特征..3、X射线显微分析:入射电子束激发样品时;不同元素的受激;发射出不同波长的特征X射线;其波长λ与元素原子序数Z有以下关系即莫斯莱公式:ν=hc/λ=KZ-σ2SEM主要特点1景深长视野大2样品制备简单3分辨本领高4样品信息丰富SEM样品的制备试样制备技术在电子显微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电子显微图像的观察效果和对图像的正确解释..扫描电镜的最大优点是样品制备方法简单;对金属和陶瓷等块状样品;只需将它们切割成大小合适的尺寸;用导电胶将其粘接在电镜的样品座上即可直接进行观察..对于非导电样品如塑料、矿物等;在电子束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堆积;影响入射电子束斑和样品发射的二次电子运动轨迹;使图像质量下降..因此这类试样在观察前要喷镀导电层进行处理;通常采用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较高的Au;Pt或碳膜做导电层;膜厚控制在几nm左右.. 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包括两大部分: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主体部分包括照明系统、成像系统和像的观察和记录系统..辅助部分包括真空系统和电气系统..现代的高性能电镜一般有5个透镜组成:双聚光镜和3个成像透镜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1、照明系统:由电子枪和聚光镜组成;其功能为成像系统提供一个亮度大、尺寸小的照明光斑..亮度是由电子枪的发射强度及聚光镜的使用相差十多倍有关;而光斑的大小有电子枪和聚光镜性能决定..由于电子显微镜一般在万倍以上的高放大倍率下工作;而荧光屏的亮度与放大倍率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电子枪的照明亮度至少是光学显微镜的105倍..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枪是发射电子的照明源;由阴极、栅极和阳极组成..阴极是灯丝;由0.03-0.1mm的钨丝做成V型..栅极是控制电子束的形状和发射强度通过加一个比阴极更低的负电位..阳极是使阴极电子获得较高能量;形成高速定向电子流..2、成像系统:由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组成..其中物镜是最重要的;因为分辨率是由物镜决定;其他两个透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所形成的一次象进一步放大..成像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平行光束受到具有周期性特点物样的散射作用;形成各级衍射谱;即物的信息通过衍射谱呈现出来;二是各级衍射谱通过干涉重新在像平面上形成反映物的特征的像..从物样不同地点发出的同级平行衍射波经过透镜后;都聚焦到后焦面的同一点;参与成像的次级波越多;叠加的像与物越逼真;因此要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像;除透射束外;至少需要一个次级衍射束参与..当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的像平面重合;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的后焦面重合;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衍射花样;中间镜在TEM中起到总的调节放大倍数的作用..3、衍射花样和晶体的几何关系晶体对电子的散射如图3所示;一束波长为l的单色平面电子波;被一组面间距为d的晶面散射的情况..相邻晶面的散射电子束的光程差为d=SR+RT=2dsinθ 1散射束干涉加强的条件: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2dsinθ=nλ 2d代表晶体的特征;l代表电子束的特征;q则表示他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图3 晶体对电子的散射倒易点阵:设a、b、c为正空间单胞的三个初基矢量;相对应的倒空间的三个初基矢量为a*、b*、c*..如果倒易点阵中的某一倒易点的倒易矢量为g hkl;表示为:g hkl= ha*+kb*+lc*..g hkl垂直于正空间点阵的h k l面;并且| g hkl |=1/d hkl;d hkl是h k l面的面间距..产生衍射的条件:对面心立方晶体;h、k、l指数全奇或全偶;对体心立方晶体;h+k+l=偶数..电子衍射的几何关系:晶体处于O1位置;倒易点G落在球面上;相应荧光屏上的衍射斑点为G’’;O’’是荧光屏上透射斑点..如图4所示..球心处的角为2θ注意不是θ;L为样品到荧光屏的距离..则r=Ltan2θ式中r为荧光屏上衍射斑点到透射斑点的距离..又2dsinθ=l一级衍射;由于θ很小;tan2θ»sin2θ»2θ..得到:rd=Lλ在恒定实验条件下;Lλ是常数;称为仪器常数;因此在衍射谱上通过测得衍射斑点到透射斑点的距离;就能得到相应衍射点对应的面间距注意衍射点对应于正空间中晶面族..电镜中使用的电子波长很短;因此反射球的半径1/λ很大;而产生电子衍射的θ很小;故可视反射球的有效部分为平面——反射面..电子衍射实际上将晶体的倒易点阵与反射面图4 电子衍射的几何关系相截的部分投影到荧光屏上;Lλ为其放大倍数..立方系的电子衍射谱:标定立方系的电子衍射谱:因为常见的金属及很多物质的晶体结构都是立方系结构;立方系中晶面指数与晶面间距的关系:1/d2=h2+k2+l2/a2选择三个衍射斑点P1、P2、P3与中心透射斑点O构成平行四边形;其对应的倒易矢量g1、g2是为不共方向最短和次短的倒易矢量;测量其长度ri..计算对应与这些斑点的d值;根据已知晶体的参数由PDF卡片查的;决定每个斑点的指数注意;至此仅知斑点所属的晶面族..用试探法选择一套指数;使其满足:h3;k3;l3=h1;k1;l1+h2;k2;l2;也可以测量OP1与OP2之间的夹角;计算导出P1、P2的指数..根据晶带定律得到晶带指数;也即为晶体的取向..三、实验内容1、放入ZnO纳米棒样品;通过调节观察样品的二次电子像;2、观察Cu的断口材料;并且对析出相进行成分分析;3、标定电子衍射谱..四、实验数据及分析1.将制备好的ZnO纳米棒样品放入样品室;由于样品的半导体性质;为了避免电荷累积;设置较低的电压5 kV ;通过控制面板实现调节放大倍数;粗、微调焦等得到ZnO表面的较清晰形貌..如下图 5 为ZnO纳米棒的较清晰形貌..图5 ZnO纳米棒二次电子像2.实验中李老师将一Cu导线剪切一小段制成金属Cu的断口样品;观测Cu断口表面的形貌图..大概过程如下:将样品放入样品室;设置电压为20.0kV;工作距离15;通过控制面板实现调节放大倍数;通过控制面板实现调节放大倍数;粗、微调焦等得到Cu表面的较清晰形貌..如下图6为Cu断口表面的二次电子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杂质的析出相;其所含的元素见下面的实验内容..图6 Cu断口表面的二次电子像谱图处理:没有被忽略的峰处理选项: 所有经过分析的元素已归一化重复次数= 1标准样品:O SiO2 1-Jun-1999 12:00 AMCu Cu 1-Jun-1999 12:00 AMZn Zn 1-Jun-1999 12:00 AM元素重量原子百分比百分比O K 0.02 0.07Cu K 89.43 89.65Zn K 10.55 10.28总量100.00从上面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样品铜中还含有Zn;O等杂质元素..3 标定电子衍射谱单晶硅的电子衍射图像见附图;从衍射图上测得:r1=1.5cm;r2=1.5cm;r3=2.2cm..实验中:L=80cm;加速电压为100Kv;可得电子波长λ=0.0037nm..单晶硅为面心立方结构;晶格常数:a=0.543nm..由 L rd L d r λλ=⇒= 及d =;得arL λ=代入相关数据后0.543 1.5 2.750.003780⨯==⨯; 2221118h k l ++≈ 10.543 1.5 2.750.003780⨯==⨯;2222228h k l ++≈ 20.543 2.2 4.040.003780⨯==⨯;22233316h k l ++≈ 3 单晶硅为面心立方;对面心立方晶体;h;k;l 指数为全奇或全偶..又对于立方系有:h3;k3;l3=h1;k1;l1+h2;k2;l2可得一组解为:111,,h k l =2;2;0;222,,h k l =2;2;0;333,,h k l =4;0;0.. 标出的指数见后面附图..。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高分辨率显微镜,能够对样品进行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观测和分析。
本实验旨在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扫描电镜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首先,我们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样品,包括金属材料、植物组织和昆虫外骨骼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样品进行了表面处理,包括金属样品的金属镀膜处理、植物组织的冷冻干燥处理以及昆虫外骨骼的金属喷镀处理,以保证样品在扫描电镜下的观察效果。
接下来,我们将样品放置在扫描电镜的样品台上,并调整好合适的观察条件。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扫描电镜能够清晰地显示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包括金属样品的晶粒结构、植物组织的细胞结构以及昆虫外骨骼的纹理结构等。
通过对这些结构的观察和分析,我们不仅可以直观地了解样品的表面特征,还可以深入地研究样品的微观结构和性质。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扫描电镜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深度信息,能够对样品进行三维观察和分析。
通过调整扫描电镜的工作参数,我们成功地获得了不同角度和深度的样品图像,进一步揭示了样品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
这为我们深入理解样品的微观特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总的来说,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扫描电镜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观察方法,提高了对样品性质和特征的认识。
扫描电镜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将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对扫描电镜的认识,还对不同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扫描电镜的高分辨率和深度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观察和分析角度,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样品的特性和性能。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践和研究,能够更好地利用扫描电镜这一强大的工具,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做出更多的贡献。
材料专业实验报告题目:扫描电镜(SEM)物相分析实验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专业:材料物理与化学姓名:学号:**********2016年6月30日扫描电镜(SEM)物相分析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镜的基本结构与原理2.掌握扫描电镜样品的准备与制备方法3.掌握扫描电镜的基本操作并上机操作拍摄二次电子像4.了解扫描电镜图片的分析与描述方法二.实验原理1.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扫描电镜(SEM)是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
试样为块状或粉末颗粒,成像信号可以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吸收电子。
其中二次电子是最主要的成像信号。
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以其交叉斑作为电子源,经二级聚光镜及物镜的缩小形成具有一定能量、一定束流强度和束斑直径的微细电子束,在扫描线圈驱动下,于试样表面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栅网式扫描。
聚焦电子束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发射以及背散射电子等物理信号,二次电子发射量随试样表面形貌而变化。
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转换成电讯号,经视频放大后输入到显像管栅极,调制与入射电子束同步扫描的显像管亮度,得到反映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
本次实验中主要通过观察背散射电子像及二次电子像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
1)背散射电子背散射电子是指被固体样品原子反射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反射电子和非弹性背反射电子。
弹性背反射电子是指被样品中原子和反弹回来的,散射角大于90度的那些入射电子,其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能量为数千到数万电子伏)。
非弹性背反射电子是入射电子和核外电子撞击后产生非弹性散射,不仅能量变化,而且方向也发生变化。
非弹性背反射电子的能量范围很宽,从数十电子伏到数千电子伏。
背反射电子的产生范围在100nm-1mm深度。
背反射电子产额和二次电子产额与原子序数的关系背反射电子束成像分辨率一般为50-200nm(与电子束斑直径相当)。
背反射电子的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利用背反射电子作为成像信号不仅能分析形貌特征,也可以用来显示原子序数衬度,定性进行成分分析。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图像分析怎么写一、引言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是一种常用的高分辨率表面形貌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纳米科技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利用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和分析,掌握图像分析技巧,并结合实际图像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二、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选择需要观察的样品,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制备,如金属材料可以进行抛光、腐蚀处理,生物样品可以进行固定和超薄切片等。
2. 仪器操作:将制备好的样品放入扫描电镜的样品台上,调节加速电压和放大倍数等参数,开始观察和拍摄图像。
3. 图像获取:通过扫描电镜获取样品的图像,并保存在电脑上,以备后续的图像分析工作。
三、图像分析1. 图像质量评估:首先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估。
评估图像的对比度、噪声、清晰度等指标,确保图像的质量符合要求。
可以通过测量像素密度、区域灰度分布等方法进行评估。
2. 图像预处理:针对图像中存在的噪声、伪影等问题,可以对图像进行预处理。
例如,可以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滤波、增强对比度等操作,以提高图像清晰度和可视化效果。
3. 形貌分析:通过对图像进行形貌分析,可以获得样品的表面形貌特征。
可以使用图像处理软件中的测量工具来计算样品的颗粒大小、距离、角度等参数。
同时,可以根据图像中的拓扑结构特征,推测样品的形成过程和相互关系。
4. 结构分析:通过图像分析,可以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
可以从图像中观察并描述样品的晶体结构、纤维形态等。
同时,可以对样品中存在的裂纹、孔洞等缺陷进行分析,评估样品的完整性和质量。
5. 成分分析:在图像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借助图谱分析和能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样品的成分进行分析。
通过识别元素的峰位和峰强,可以得到样品的成分组成,进一步了解样品的化学特性。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次扫描电镜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块金属样品,并进行了抛光和腐蚀处理。
《材料分析方法》实验实验一扫描电镜观测一、【实验内容】:物体微观形貌的观察二、【实验目的】:1.结合扫描电镜实物加深对SEM原理、结构的理解;2.用SEM进行样品微观形貌观察,理解像衬原理。
三、【实验原理】:扫描电镜(SEM)是用聚焦电子束在试样表面逐点扫描成像。
试样为块状或粉末颗粒,成像信号可以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或吸收电子等。
其中二次电子是最主要的成像信号。
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经二级聚光镜及物镜的缩小形成具有一定能量、一定束流强度和束斑直径的微细电子束,在扫描线圈驱动下,在试样表面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栅网式扫描。
电子束与试样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物理信号,二次电子产额随试样表面形貌而变化。
二次电子信号被探测器收集转换成电讯号,经视频放大后输入到显像管栅极,调制与入射电子束同步扫描的显像管亮度,得到反映试样表面形貌的二次电子像。
四、【实验设备】:1.SSX-550 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岛津SHIMADZU)2.K YKY SBC-12小型离子溅射仪(北京中科科仪)五、【实验步骤】:1.样品的制备1 ) 基本要求:试样在真空中能保持稳定、大小适宜。
含有水分的试样应先烘干除去水分。
表面污染了的试样,要在不破坏试样表面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适当清洗,然后烘干。
有些试样的表面、断口需要进行适当侵蚀,才能暴露某些结构细节,侵蚀后应将表面或断口清洗干净,然后烘干。
2 ) 块状试样的制备:用导电胶把试样粘结在样品座上,即可放在扫描电镜中观察。
对于非导电或导电性较差的材料,要先进行镀膜处理。
3 ) 粉末样品的制备:方法一:在样品座上先贴一层双面导电胶带,将适量试样粉末撒在上面,使其均匀并粘牢,再用吸耳球将表面未粘住的试样粉末吹去,导电性不好的样品要镀导电膜。
方法二:将适量粉末用丙酮制备成悬浮液,滴在样品座上,待溶液挥发,粉末在样品座上附着粘牢。
需要时镀导电膜,备扫描电镜观察。
2.扫描电镜的基本操作1)开启稳压器及水循环系统;2)开启扫描电镜控制系统并抽真空;3)待真空度达到后给样品室放气,将待测样品放入样品室并固定在样品架上,关好样品室门再抽真空;4)当真空度达到要求后,在一定的加速电压下对样品的微观形貌进行观察。
一、实验名称电子显微镜技术二、实验目的1.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2. 掌握电子显微镜的样品制备和操作方法。
3. 通过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了解材料的形貌、内部组织结构和晶体缺陷。
三、实验仪器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型号为Hitachi S-4800。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型号为Hitachi H-7650。
3. 样品制备设备:离子溅射仪、真空镀膜机、切割机、研磨机等。
四、实验内容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1)样品制备:将待观察的样品切割成薄片,用离子溅射仪去除表面污染层,然后用真空镀膜机镀上一层金属膜,以增强样品的导电性。
(2)操作步骤:① 开启扫描电子显微镜,调整真空度至10-6Pa。
② 将样品放置在样品台上,调整样品位置,使其位于物镜中心。
③ 设置合适的加速电压和束流,调整聚焦和偏转电压,使样品清晰成像。
④ 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记录图像。
(3)结果分析:通过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如晶粒大小、组织结构、缺陷等。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验(1)样品制备:将待观察的样品切割成薄片,用离子溅射仪去除表面污染层,然后用真空镀膜机镀上一层金属膜,以增强样品的导电性。
(2)操作步骤:① 开启透射电子显微镜,调整真空度至10-7Pa。
② 将样品放置在样品台上,调整样品位置,使其位于物镜中心。
③ 设置合适的加速电压和束流,调整聚焦和偏转电压,使样品清晰成像。
④ 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记录图像。
(3)结果分析:通过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如晶粒大小、组织结构、缺陷等。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发现样品表面存在大量晶粒,晶粒大小不一,且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
在样品表面还观察到一些缺陷,如裂纹、孔洞等。
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实验结果:通过观察样品的内部结构,发现样品内部晶粒较小,且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进行观察,以了解其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SEM是一种能够以高分辨率观察样品表面形貌的显微镜,其分辨率通常可达纳米级别,因此在材料科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块金属样品作为观察对象,首先将样品表面进行必要的处理,以确保获得清晰的观察结果。
处理过程包括去除表面杂质、涂覆导电膜等步骤,这些步骤对于保证样品表面的导电性和平整度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将样品放置在SEM的样品台上,并调整好加速电压、放大倍数等参数,确保获得清晰的图像。
随后,我们通过SEM观察软件对样品进行扫描,获得了其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通过观察这些图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样品表面的微观结构,包括晶粒的形貌、表面的粗糙度等信息。
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样品表面的微观凹凸结构、晶粒的排列方式等。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样品的性质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样品观察,还深入了解了SEM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
SEM可以帮助我们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揭示材料的性质和特点,为材料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本次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成功地使用SEM观察了金属样品的微观结构,获得了清晰的图像和有价值的信息。
这将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支持。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实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样品处理的细节、参数的选择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将为我们今后的科研工作和学习提供重要的帮助。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能够更好地运用SEM这一强大的工具,为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镜扫描报告
报告名称:报告撰写人员:XXX
报告日期:XXX
报告内容
一、实验目的
通过电镜扫描技术对样品进行形貌和成分分析,了解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微观组成。
二、实验原理
电镜扫描技术利用高度集中的电子束对样品进行扫描,然后通过接收的电子信号对样品的表面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
电镜扫描技术分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两种。
SEM主要用于对材料的表面进行分析,TEM则可用于对样品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
三、实验过程
1. 样品制备:将样品制成并加工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然后将其切成适当厚度的薄片,再进行氧化处理。
2. 电镜扫描:将样品放入电镜里进行扫描,利用电子束对样品进行分析。
3. 数据分析:通过接收到的数据对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
四、实验结果
通过SEM对样品进行扫描,得到以下结果:
1. 样品表面大量存在颗粒状物质,大小分布不均匀,直径集中在20-50 nm之间。
2. 样品的成分主要为氧化物和金属元素,其中氧化物的比例较高。
五、实验结论
通过电镜扫描技术对样品进行形貌和成分分析,了解到样品表面存在大量的颗粒状物质,大小分布不均匀。
另外,样品的成分主要为氧化物和金属元素,其中氧化物的比例较高。
六、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1. 样品制备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改进制备工艺。
2. 电镜扫描时需要掌握好电镜的操作技巧,避免误操作和对仪器造成损伤。
七、参考文献
无。
以上即是对XXX样品进行电镜扫描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一、背景介绍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是一种常用于观察材料表面形貌的高分辨率显微镜。
与光学显微镜不同,SEM使用电子束来对样品进行扫描,从而获得样品表面的高清晰度图像。
本文将对扫描电镜实验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和观察不同样品的表面形貌及其微观结构。
通过使用扫描电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征,并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观察的样品进行必要的处理,例如切割、研磨、涂覆导电剂等,以保证样品的表面光滑且导电性良好。
2. 装备样品:将处理完成的样品放置在SEM样品台上,固定好并调整角度,确保样品表面垂直于电子束的入射方向。
3. 调整参数:根据不同样品的特性和需求,调整加速电压、放大倍数、探头电流等参数,以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
4. 扫描观察:打开SEM仪器,开始对样品进行扫描观察。
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时,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信号,这些信号被探测器接收并转换成图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样品的表面结构,并获得了一系列高分辨率的SEM图像。
以一块常见的金属材料——铝为例,通过SEM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铝表面的微观结构。
观察结果显示,铝表面呈现出许多沟槽和凸起的特征,这些特征是铝晶粒的显著标记。
SEM图像还揭示了铝表面的晶粒大小和分布情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金属的力学性质和形变行为。
同样,我们还观察了纳米颗粒的表面形貌。
SEM图像显示,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形态结构,这使得纳米颗粒在催化剂、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SEM观察,我们可以研究纳米颗粒的大小分布、形状特征以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五、实验的意义与应用前景扫描电镜作为一种重要的表征工具,在材料科学、生物学、纳米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扫描电镜成分分析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对材料的成分进行分析与表征,探究扫描电镜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扫描电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信号来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成分的高性能显微镜。
它不仅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可以通过能谱仪分析不同元素的含量。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1. 扫描电子显微镜2. 样品3. 金和银溅射镀膜刀具4. 研磨纸(各种粒度)5. 丙酮6. 无水乙醇7. 电子导电胶布8. 剪刀四、实验步骤1. 样品处理a. 将待分析样品切割成合适尺寸并用研磨纸磨光表面。
b. 使用丙酮清洗样品,去除表面油脂等污染。
c. 使用无水乙醇反复清洗样品,使其干燥。
d. 使用金或银溅射镀膜刀具,在样品表面均匀切割一层金(或银)薄膜。
e. 使用剪刀将样品切割成合适大小并粘贴在电子导电胶布上。
2. SEM成像a. 将样品放入扫描电镜样品舱中。
b. 开始真空抽气,调节电压和电流至合适数值。
c. 调整焦距和亮度,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
d. 利用附带的摇杆,调节样品位置,使待观察的区域位于镜头中心。
e. 点击扫描按钮,获取样品的图像。
3. 成分分析a. 运用能谱仪获取样品的X射线能谱信息。
b. 分析能谱图,得到样品中不同元素的相对含量,并记录下来。
c. 结合成像结果,分析样品中特定成分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块具有复杂结构的材料进行分析。
通过SEM观察到,材料表面具有许多微小的颗粒,且表面呈现出较粗糙的特征。
通过能谱分析发现,样品主要含有铁、硅、氧和碳等元素,其中铁元素相对含量最高。
这与材料的使用环境和预期的组成相吻合。
进一步分析样品不同区域的成分分布,发现在某些区域,铁元素含量明显较高,与材料的颜色和纹理变化相对应。
此外,硅元素在整个样品表面均有分布,而氧和碳元素则主要集中在较粗糙的表面区域。
sem实训总结及心得体会Sem(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是软件工程管理的缩写,是指对软件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
在完成一学期的Sem实训课程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下面将对这次Sem实训进行总结及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1. 实训过程本次Sem实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每个小组由4-5人组成。
我们的项目是一个社交媒体应用的开发,涉及用户管理、消息发送、数据存储等功能。
实训过程主要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调试以及最终的项目演示等阶段。
首先,我们进行了需求分析,与客户沟通明确项目的功能和要求,制定了详细的需求规格说明书。
这是项目启动的关键步骤,对于后续的开发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系统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等。
通过对系统进行抽象和分解,我们确定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交互方式,为后续的编码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编码实现阶段,我们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使用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进行开发。
期间,我们积极交流合作,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并逐步完成了各个模块的编码工作。
完成编码后,我们进行了测试调试。
通过全面的测试,我们发现并修复了一些潜在的bug,确保了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最终,我们进行了项目演示,展示了我们的成果并接受了客户的评估。
通过演示过程,我们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肯定,同时也发现了项目中的改进空间。
2.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Sem实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项目过程中,我们通过相互协作、分工合作,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优势。
大家共同面对各种挑战,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并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团队合作不仅提高了项目的效率,也学会了如何和他人合作,增强了沟通和协作的能力。
其次,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通过这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了项目管理对于项目成功的关键作用。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我们合理安排时间、资源,制定规范的开发流程和工作计划,通过项目管理工具进行项目跟踪和控制,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一、实验名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2. 掌握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3.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4. 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三、实验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利用高能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产生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和透射电子等信号,通过信号检测和放大,在荧光屏上显示样品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的分析仪器。
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高亮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
四、实验仪器与样品1. 实验仪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样品台、样品夹具、样品制备设备等;2. 样品:金相样品、生物样品、地质样品等。
五、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将待观察的样品进行表面处理,如抛光、腐蚀等,然后进行喷金、碳膜等表面处理,以提高样品的导电性和反射率;2. 样品安装:将处理好的样品安装在样品台上,确保样品与样品台接触良好;3. 仪器调试:开启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电压、电流、加速电压等参数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观察效果;4. 扫描观察:在荧光屏上观察样品表面形貌,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扫描速度等参数;5. 数据采集:通过CCD相机或图像采集卡,将观察到的样品图像采集到计算机中;6. 图像分析: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分析,解释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相样品的表面形貌观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金相样品的晶粒大小、形状、分布等微观结构特征;2. 生物样品的表面形貌观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生物样品的细胞结构、细胞器、细胞膜等微观结构特征;3. 地质样品的表面形貌观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地质样品的矿物颗粒、矿物结构、矿物组合等微观结构特征。
七、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金相样品、生物样品和地质样品的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掌握了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实验结果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在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方面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放大倍数,能够为材料科学、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Lab1扫描电镜与能谱仪的原理及应用(一)实验目的1. 熟悉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 熟悉试样制备的要求3. 了解真空镀碳膜仪,真空镀铂膜仪的操作步骤及状态参数了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操作规程,熟悉二次电子像与背散射电子像的不同及应用。
4. 了解能谱仪的操作规程,熟悉能谱分析中微区成分的点分析、线分析和面分析的应用与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及样品准备如下:a) HitachiS-4700扫描电子显微镜b) EDAX能谱仪c) 真空镀碳膜仪,真空镀铂膜仪d) 超声波清洗仪,电吹风e) 脆性断口试样、韧性断口试样、陶瓷试样、电镀试样(三)实验原理图1.1 扫描电镜的成像原理3.1 电镜工作原理由最上边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束,经栅格聚焦后,在加速电压作用下,经过二至三个电磁透镜所组成的电子光学系统,电子束会聚成一个细的电子数聚焦在样品表面。
在末级透镜上边装有扫描线圈,在它的作用下使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
由于高能电子束与样品物质的交互作用,结果产生了各种信息: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X射线、俄歇电子、阴极荧光和透射电子等。
这些信号被相应的接收器接收,经放大后送到显像管的栅极上,调制显像管的亮度。
由于经过扫描线圈上的电流是与显像管相应的亮度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电子束打到样品上一点时,在显像管荧光屏上就出现了一个亮点。
扫描电镜就是这样采用逐点成像的方法,把样品表面不同的特征,按顺序,成比例地转换为视频信号,完成一帧图像,从而使我们在荧光屏上观察到样品表面的各种特征图像。
3.2 EDX原理--特征X射线图1.2 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产生是由于入射电子于样品发生非弹性碰撞的结果,当高能电子与原子作用时,它可能使原子内层电子被激发,原子处于激发状态,内层出现空位,而外层电子跃迁到空穴产生特征X射线(如K层电子被激发,从L层电子跃迁到空穴就形成Kα射线),同时产生连续X射线(背底),特征X射线与原子序数有关,通过计数Si检测器的脉冲确定元素含量。
SEM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搜索引擎营销(SEM)已成为企业推广产品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获取潜在客户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了解 SEM 的效果和优化策略,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特定关键词的投放和数据分析,评估不同设置对广告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研究不同关键词的竞争程度和搜索量对广告展示和点击的影响。
2、分析广告投放时间、地域等设置对转化率的作用。
3、探索出价策略与广告排名、成本之间的关系。
4、评估广告创意和描述对用户吸引力和点击率的提升效果。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_____公司的_____产品作为实验对象,该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度,适合进行 SEM 实验。
四、实验准备1、关键词选择通过关键词研究工具,筛选出与产品相关的高搜索量、中低竞争度的关键词,如“_____”、“_____”、“_____”等。
同时,选取了一些长尾关键词,如“_____”、“_____”等,以覆盖更精准的用户群体。
2、广告创意设计制作了多个广告创意,包括标题、描述、图片等,突出产品的特点和优势,吸引用户点击。
3、出价策略制定根据关键词的竞争程度和预期效果,设定了不同的出价范围。
4、投放时间和地域设置选择在产品目标用户活跃的时间段进行投放,如工作日的上午 9 点至下午 6 点。
针对产品的主要市场地域进行重点投放,如_____地区、_____地区等。
五、实验过程1、第一阶段初始投放阶段,对所有选定的关键词进行统一出价,并设置广告展示的基本参数。
观察广告的展示量、点击量和点击率等数据,收集初始数据。
2、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数据反馈,对表现较好的关键词提高出价,以获取更高的排名和更多的展示机会。
对点击率较低的广告创意进行优化和调整,更换图片、修改描述等。
3、第三阶段进一步细分投放地域,针对转化率较高的地域加大投放力度,对转化率较低的地域进行调整或暂停投放。
尝试不同的出价策略,如智能出价、手动出价等,对比效果。
扫描电镜实验报告3页一、实验目的:1.了解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学习制备样品的技术和方法;3.观察样品的形态、结构和微观结构;4.掌握扫描电镜的操作技巧和使用规范。
二、实验原理:扫描电镜是一种可以获得高分辨率图像的显微镜。
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所谓的零接触方式,在真空中进行样品的扫描和成像。
扫描电镜的基本工作原理:样品表面受到高能电子束的轰击后,可以形成反射电子。
扫描电镜将这些反射电子采集并放大,然后用它们来形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扫描电镜分为常规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常规扫描电镜主要是在样品表面上进行扫描,而透射电子显微镜主要是在样品内部进行扫描。
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到不同形态和大小的物体,并且可以观察到纳米级的结构。
三、实验步骤:1.制作样品:(1)样品准备:准备好需要观察的样品。
不同的样品需要不同的制备方法。
(2)切样品:将样品切成适当的大小和形状。
(3)去除表面粗糙:使用砂纸或者打磨机去除表面粗糙。
(4)去除表面杂质:使用超声波清洗仪去除表面杂质。
(5)制备导电层:使用金属喷涂或者碳喷涂制备导电层。
2.观察样品:(1)将样品放入扫描电镜的样品架上。
(2)调整扫描电镜的工作参数,如电压、电流、探针电流、扫描速度等。
(4)记录和保存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我们观察了一些不同的样品,如铜片、虫体、花粉等。
下面列出了观察结果。
(1)铜片:铜片的表面非常光滑,并且有许多颗粒状的凸起。
在高倍观察时,可以看到这些颗粒状的凸起是由许多小的颗粒组成的。
(2)虫体:虫体的表面有许多微小的颗粒状结构,这些颗粒状结构是由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组成的。
这些颗粒状结构可以用扫描电镜清晰地观察到,从而更好地了解其微观结构。
(3)花粉:花粉表面非常光滑,并且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大小。
不同的花粉具有不同的表面结构和形态,这些结构和形态可以用扫描电镜清晰地观察到。
本次实验我们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的样品,如铜片、虫体、花粉等。
sem实验报告SEM实验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搜索引擎营销(Search Engine Marketing,简称SEM)逐渐成为企业推广和营销的重要手段。
SEM通过在搜索引擎中投放广告,提高企业的曝光度和点击率,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客户和销售机会。
本实验旨在探究SEM对企业推广效果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
二、实验设计本实验选取了两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A公司和B公司。
两家公司的产品类别相似,但在推广策略和广告投放上存在一定差异。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持续一个月。
阶段一:A公司采用SEM推广,B公司不采用SEM推广。
阶段二:A公司和B公司均采用SEM推广,但A公司进行了优化调整。
通过对比两个阶段的数据,我们可以初步评估SEM对企业推广效果的影响,并分析A公司的优化策略是否有效。
三、实验结果在阶段一中,A公司通过SEM推广,获得了较高的曝光度和点击率。
而B公司未采用SEM推广,其曝光度和点击率明显低于A公司。
这表明SEM推广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在线可见性和用户点击率。
在阶段二中,A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SEM优化调整,包括关键词选择、广告文案优化和投放时间调整等。
结果显示,A公司的曝光度和点击率进一步提高,而B公司的数据相对稳定。
这说明A公司的优化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EM推广的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讨论与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SEM推广对企业的在线可见性和用户点击率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通过在搜索引擎中投放广告,企业可以更好地吸引目标用户的注意力,从而增加潜在客户和销售机会。
2. SEM推广需要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仅仅进行广告投放是不够的,关键词选择、广告文案优化和投放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推广效果。
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获得更好的推广效果。
3. SEM推广并非万能的解决方案。
虽然SEM可以提高企业的曝光度和点击率,但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转化为实际销售。
实验三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观察实验三是关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及观察的实验。
以下是一个超过1200字的实验报告范例:一、实验目的1.学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样品制备的方法。
2.理解SEM观察的原理并学会操作设备。
3.通过SEM观察不同样品的形貌结构,并分析其特点和应用。
二、实验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通过电子束扫描样品来获得高分辨率图像的仪器。
其工作原理是将样品置于真空室中,利用极细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通过检测不同位置形成的信号来重建出样品的图像。
具体步骤如下:1.样品制备:常见的SEM样品制备方法有两种,即传统方法和无需真空方法。
传统方法包括金属涂覆、阴影蒸发、离子刻蚀等,而无需真空方法则是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来实现。
根据实验需要和样品性质,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样品制备。
2.SEM操作:首先,打开SEM仪器,并进行必要的预热和真空抽气等准备工作。
接下来,将制备好的样品放置在SEM样品台上,调整样品位置和角度。
然后,通过SEM软件来控制电子束的扫描和信号的收集。
最后,进行图像的调整和保存。
3.SEM观察与分析: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放大倍数和扫描速度来观察样品的图像。
观察过程中,可以通过调整参数和改变扫描区域来优化图像质量。
观察完毕后,可以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来进行样品表面形貌特征的定量分析。
三、实验步骤1.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样品制备方法进行。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金属涂覆方法。
首先,将待观察的样品表面清洗干净,以去除附着物。
然后,将样品放置在真空腔内,并进行表面蒸发金属涂覆。
2.SEM操作:打开SEM仪器,并进行必要的预热和真空抽气等准备工作。
等待SEM仪器达到稳定状态后,将制备好的金属涂覆样品放置到SEM样品台上,调整样品的位置和角度。
接下来,通过SEM软件来控制电子束的扫描和信号的收集。
调整参数直至获得清晰的样品图像。
3.SEM观察与分析: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和扫描速度来获得样品的图像。
SEM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应用,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观察,并利用SEM技术分析样品的形貌特征、组织结构、成分组成等相关信息。
实验装置和方法:本次实验采用了型号为XYZ SEM-100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实验过程如下:1. 样品的制备:选择了一块金属材料作为样品,使用砂纸将其表面打磨至光滑。
随后,将样品浸泡在去离子水中并使用超声波清洗10分钟,以去除表面的杂质。
最后,将样品晾干。
2. 样品的固定:将样品放置在SEM样品架上,并使用导电胶将其固定。
导电胶的使用可以提高样品的导电性,增强SEM观察的效果。
3. SEM参数设置:设置SEM的工作条件,包括加速电压、工作距离、电子束流、信号采集等参数。
本次实验中,采用了加速电压15 kV,工作距离10 mm,电子束流100 pA的参数。
4. SEM样品架的安装:将装有样品的SEM样品架安装到SEM主机中。
5. SEM观察和图像获取:打开SEM主机,进行样品的观察和图像获取。
通过调节焦距和样品位置,选取合适的观察区域,获得清晰的图像。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SEM观察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样品不同区域的图像,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1. 形貌特征:通过SEM的观察,我们发现样品表面存在许多微小的颗粒状结构。
这些颗粒具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点。
这种形貌特征可能与材料的晶格结构和制备工艺有关。
2. 组织结构:在高放大倍率下观察,我们发现样品内部存在一定的晶格结构。
晶粒之间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且有的晶粒之间存在空隙。
这表明样品的组织结构较为疏松,晶粒尺寸不均匀。
3. 成分组成:利用能谱分析技术(EDS),我们对样品进行了元素成分的定性分析。
结果显示,样品主要由金属元素组成,其中含有氧、碳等少量杂质元素。
这些元素的分布情况在SEM图像中也得到了初步的展示。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SEM实验,我们成功对金属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观察和表征。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扫描轨道显微镜(SEM)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扫描轨道显微镜在材料分析中的应用。
3.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微观结构。
二、实验原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的仪器,通过电子与样品相互作用产生的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等信号,在荧光屏上形成图像。
扫描电子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大景深、多种信号检测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 样品:金属、陶瓷、塑料等3. 实验室常用工具:镊子、剪刀、酒精、棉花等四、实验步骤1. 样品制备(1)将样品清洗干净,去除表面的污垢和杂质。
(2)将样品切割成适合SEM观察的尺寸。
(3)将样品表面喷镀一层导电膜,如金、铂等,以提高样品的导电性和稳定性。
2. SEM操作(1)开启SEM,预热至正常工作温度。
(2)调整样品位置,使样品表面与电子束垂直。
(3)调整加速电压,使电子束的能量适中。
(4)调整扫描模式,如二次电子像、背散射电子像等。
(5)观察样品的微观结构,记录实验结果。
3. 数据分析(1)对获得的SEM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样品的微观结构。
(2)比较不同材料的微观结构,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结合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探讨SEM图像与样品性质之间的关系。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金属样品实验结果显示,金属样品的微观结构较为均匀,晶粒大小在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之间。
不同金属样品的晶粒大小、晶界形态等存在差异,这与金属的成分、制备工艺等因素有关。
2. 陶瓷样品陶瓷样品的微观结构较为复杂,晶粒大小在几百纳米至几微米之间。
样品表面存在裂纹、气孔等缺陷,这些缺陷对陶瓷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3. 塑料样品塑料样品的微观结构较为疏松,晶粒大小在几十纳米至几百纳米之间。
样品表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氧化、老化等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一种有效的材料分析方法,可用于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微观结构。
实验一扫描电镜一、主要工作:通过在磁性装饰的石墨烯上生长CuS纳米片来设计具有增强微波吸收性能的杂化纳米复合材料。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还研究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CuS纳米片形貌的影响。
二、对样品的处理:1.磁性装饰石墨烯的制备:往氧化石墨烯(GO)(100mL,1mg/mL)溶液中加入0.3g的Ni(NO3)2·6H2O和0.8g的Fe(NO3)3·6H2O,搅拌后加入NaOH直到pH = 11,然后转移到高压釜中。
在180℃下反应12h后冷却至室温,离心,水洗涤。
最后在60℃下干燥,得到具有石墨烯磁性的NiFe2O4颗粒。
2.磁性装饰石墨烯CuS的制备:将0.2g磁性装饰石墨烯和0.5mmol CTAB分散在75mL乙二醇中,超声处理2h。
将0.6mmol的Cu(NO3)2·3H2O和1.2mmol的硫粉添加到该体系中。
2h后,将该溶液转移到高压釜中。
在150℃保持24小时后,冷却至室温,离心洗涤,并在60℃下干燥24h。
三、电镜实验结果及解析:①用FESEM图像表征了不同CTAB含量的磁性装饰石墨烯CuS的形貌,表面结构和尺寸图1.有不同含量CTAB的石墨烯CuS的FESEM图像:(a)0mmol;(b)0.1mmol;(c)0.2mmol; (d)0.5mmol;(e)1mmol; (f)2mmol。
图像解析:无添加CTAB制备的石墨烯CuS主要是六边形薄片和凹多面体(图1a)。
当CTAB的量为0.1mmol时,CuS薄片和凹多面体消失,被许多在石墨烯片上垂直排列的小CuS纳米片代替(图1b)。
CTAB的量增加时(0.2-2mmol),这些CuS纳米片变得彼此更接近,石墨烯片完全被CuS纳米片覆盖,并且这些CuS纳米片在石墨烯片上以随机方向生长(图1c-f)。
此外,随着CTAB含量的增加,这些CuS纳米片变得更厚且边缘看起来更平滑,这表明CTAB的量对CuS纳米片的形态有很大影响。
电子显微镜一、实验目的1、了解并掌握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2、初步学会使用电子显微镜,并能够利用电子显微镜进行基本的材料表面分析。
二、实验仪器透射电镜一是由电子光学系统(照明系统)、成像放大系统、电源和真空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本实验用S—4800冷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实验原理电子显微镜有两类: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该实验主要研究前者。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由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经会聚镜、物镜聚焦后,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定能量和极细的(最小直径可以达到1-10nm)电子束。
在扫描线圈磁场的作用下,作用在样品表面上的电子束将按一定时间、空间顺序作光栅扫描。
电子束从样品中激发出来的二次电子,由二次电子收集极,经加速极加速至闪烁体,转变成光信号,此信号经光导管到达光电倍增管再转变成电信号。
该电信号经视屏放大器放大,输送到显像管栅极,调制显像管亮度,使之在屏幕上呈现出亮暗程度不同的反映表面起伏的二次电子像。
由于电子束在样品表面上的扫描和显像管中电子束在荧屏上的扫描由同一扫描电路控制,这就保证了它们之间完全同步,即保证了“物点”和“像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一对应。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如图1。
图1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表面时,由于电子和样品的相互作用,产生很多信息,如图2所示,主要有以下信息:图2 电子束与样品表面作用产生的信息示意图1、二次电子:二次电子是指入射电子束从样品表面10nm左右深度激发出的低能电子(<50eV)。
二次电子的产额主要与样品表面的起伏状况有关,当电子束垂直照射表面,二次电子的量最少。
因此二次电子象主要反映样品的表面形貌特征。
2、背散射电子象:背散射电子是指被样品散射回来的入射电子,能量接近入射电子能量。
背散射电子的产额与样品中元素的原子序数有关,原子序数越大,背散射电子发射量越多(因散射能力强),因此背散射电子象兼具样品表面平均原子序数分布(也包括形貌)特征。
3、X射线显微分析:入射电子束激发样品时,不同元素的受激,发射出不同波长的特征X射线,其波长λ与元素原子序数Z有以下关系(即莫斯莱公式):ν=hc/λ=K(Z-σ)2SEM主要特点(1)景深长视野大(2)样品制备简单(3)分辨本领高(4)样品信息丰富SEM样品的制备试样制备技术在电子显微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电子显微图像的观察效果和对图像的正确解释。
扫描电镜的最大优点是样品制备方法简单,对金属和陶瓷等块状样品,只需将它们切割成大小合适的尺寸,用导电胶将其粘接在电镜的样品座上即可直接进行观察。
对于非导电样品如塑料、矿物等,在电子束作用下会产生电荷堆积,影响入射电子束斑和样品发射的二次电子运动轨迹,使图像质量下降。
因此这类试样在观察前要喷镀导电层进行处理,通常采用二次电子发射系数较高的Au,Pt或碳膜做导电层,膜厚控制在几nm左右。
(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构包括两大部分: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
主体部分包括照明系统、成像系统和像的观察和记录系统。
辅助部分包括真空系统和电气系统。
现代的高性能电镜一般有5个透镜组成:双聚光镜和3个成像透镜(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
1、照明系统:由电子枪和聚光镜组成,其功能为成像系统提供一个亮度大、尺寸小的照明光斑。
亮度是由电子枪的发射强度及聚光镜的使用(相差十多倍)有关,而光斑的大小有电子枪和聚光镜性能决定。
由于电子显微镜一般在万倍以上的高放大倍率下工作,而荧光屏的亮度与放大倍率的平方成反比,因此电子枪的照明亮度至少是光学显微镜的105倍。
在电子显微镜中,电子枪是发射电子的照明源,由阴极、栅极和阳极组成。
阴极是灯丝,由0.03-0.1mm的钨丝做成V型。
栅极是控制电子束的形状和发射强度(通过加一个比阴极更低的负电位)。
阳极是使阴极电子获得较高能量,形成高速定向电子流。
2、成像系统:由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组成。
其中物镜是最重要的,因为分辨率是由物镜决定,其他两个透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所形成的一次象进一步放大。
成像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平行光束受到具有周期性特点物样的散射作用,形成各级衍射谱,即物的信息通过衍射谱呈现出来;二是各级衍射谱通过干涉重新在像平面上形成反映物的特征的像。
从物样不同地点发出的同级平行衍射波经过透镜后,都聚焦到后焦面的同一点,参与成像的次级波越多,叠加的像与物越逼真,因此要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像,除透射束外,至少需要一个次级衍射束参与。
当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的像平面重合,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若中间镜的物平面与物镜的后焦面重合,荧光屏上得到放大的衍射花样,中间镜在TEM中起到总的调节放大倍数的作用。
3、衍射花样和晶体的几何关系晶体对电子的散射如图3所示,一束波长为l的单色平面电子波,被一组面间距为d的晶面散射的情况。
相邻晶面的散射电子束的光程差为d=SR+RT=2dsinθ(1)散射束干涉加强的条件:光程差等于波长的整数倍,即2dsinθ=nλ(2)d代表晶体的特征,l代表电子束的特征,q则表示他们之间的几何关系。
图3 晶体对电子的散射倒易点阵:设a、b、c为正空间单胞的三个初基矢量,相对应的倒空间的三个初基矢量为a*、b*、c*。
如果倒易点阵中的某一倒易点的倒易矢量为g hkl,表示为:g hkl = ha*+kb*+lc*。
g hkl垂直于正空间点阵的(h k l)面,并且| g hkl |=1/d hkl,d hkl是(h k l)面的面间距。
产生衍射的条件:对面心立方晶体,h、k、l指数全奇或全偶;对体心立方晶体,h+k+l=偶数。
电子衍射的几何关系:晶体处于O1位置,倒易点G落在球面上,相应荧光屏上的衍射斑点为G’’,O’’是荧光屏上透射斑点。
如图4所示。
球心处的角为2θ(注意不是θ),L为样品到荧光屏的距离。
则r=Ltan2θ式中r 为荧光屏上衍射斑点到透射斑点的距离。
又2dsin θ=l (一级衍射),由于θ很小,tan2θ»sin2θ»2θ。
得到:rd=L λ在恒定实验条件下,L λ是常数,称为仪器常数,因此在衍射谱上通过测得衍射斑点到透射斑点的距离,就能得到相应衍射点对应的面间距(注意衍射点对应于正空间中晶面族)。
电镜中使用的电子波长很短,因此反射球的半径(1/λ)很大,而产生电子衍射的θ很小,故可视反射球的有效部分为平面——反射面。
电子衍射实际上将晶体的倒易点阵与反射面相截的部分投影到荧光屏上,L λ为其放大倍数。
立方系的电子衍射谱:标定立方系的电子衍射谱:因为常见的金属及很多物质的晶体结构都是立方系结构,立方系中晶面指数与晶面间距的关系:1/d2=(h2+k2+l2)/a2选择三个衍射斑点P1、P2、P3与中心透射斑点O 构成平行四边形,其对应的倒易矢量g1、g2是为不共方向最短和次短的倒易矢量,测量其长度ri 。
计算对应与这些斑点的d 值,根据已知晶体的参数(由图4 电子衍射的几何关系PDF卡片查的),决定每个斑点的指数(注意,至此仅知斑点所属的晶面族)。
用试探法选择一套指数,使其满足:(h3,k3,l3)=(h1,k1,l1)+(h2,k2,l2),也可以测量OP1与OP2之间的夹角,计算导出P1、P2的指数。
根据晶带定律得到晶带指数,也即为晶体的取向。
三、实验内容1、放入ZnO纳米棒样品,通过调节观察样品的二次电子像;2、观察Cu的断口材料,并且对析出相进行成分分析;3、标定电子衍射谱。
四、实验数据及分析1.将制备好的ZnO纳米棒样品放入样品室,由于样品的半导体性质,为了避免电荷累积,设置较低的电压5 kV ,通过控制面板实现调节放大倍数,粗、微调焦等得到ZnO表面的较清晰形貌。
如下图5 为ZnO纳米棒的较清晰形貌。
图5 ZnO纳米棒二次电子像2.实验中李老师将一Cu导线剪切一小段制成金属Cu的断口样品,观测Cu断口表面的形貌图。
大概过程如下:将样品放入样品室,设置电压为20.0kV,工作距离15,通过控制面板实现调节放大倍数,通过控制面板实现调节放大倍数,粗、微调焦等得到Cu表面的较清晰形貌。
如下图6为Cu断口表面的二次电子像。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杂质的析出相,其所含的元素见下面的实验内容。
图6 Cu断口表面的二次电子像从上面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样品铜中还含有Zn,O等杂质元素。
3 标定电子衍射谱单晶硅的电子衍射图像见附图,从衍射图上测得:r1=1.5cm ,r2=1.5cm ,r3=2.2cm 。
实验中:L=80cm ,加速电压为100Kv ,可得电子波长λ=0.0037nm 。
单晶硅为面心立方结构,晶格常数:a=0.543nm 。
由 L r d L d r λλ=⇒= 及d =,得arL λ=代入相关数据后0.543 1.5 2.750.003780⨯==⨯, 2221118h k l ++≈ (1)0.543 1.5 2.750.003780⨯==⨯,2222228h k l ++≈ (2)0.543 2.2 4.040.003780⨯==⨯,22233316h k l ++≈ (3) 单晶硅为面心立方,对面心立方晶体,(h ,k ,l )指数为全奇或全偶。
又对于立方系有:(h3,k3,l3)=(h1,k1,l1)+(h2,k2,l2) 可得一组解为:(111,,h k l )=(2,2,0),(222,,h k l )=(2,2,0),(333,,h k l )=(4,0,0)。
标出的指数见后面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