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向补语_起来_的语义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31.94 KB
- 文档页数:4
启迪5一、趋向补语“起来”语义分析根据前人观点及综合分析CCL 语料库中的相关语料,笔者认为趋向补语“起来”共有四个大的义项,分别是趋向义、结果义、状态义和评价义。
其中,趋向义是基本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物理空间内从下到上的运动。
在趋向义的基础上又引申出状态义、结果义和评价义,而状态义和结果义又包含不同的具体含义,如状态义包含“起始”和“持续”等义项,结果义包含“从无到有”、“隐存”、“聚拢”和“凸显”等义项。
二、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起来”的情况分析笔者将从HSK 语料库中提取的语料按考生所获证书级别由低到高分为无、C 、B 、A 类,其中无证书663例,C 类证书570例,B 类证书202例,A 类证书38例,通过趋向补语“起来”的各义项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使用情况和正确率的分析可以为得出各个义项的习得顺序提供一定依据。
1.趋向补语“起来”的四个义项不同阶段的使用情况分析表格1从表格1中可以看出,趋向补语“起来”的总体使用趋势是由低到高逐渐减少。
从无证书到证书C 的使用情况来看,两者对于各个义项的使用频率差距不大;但将证书C 和证书B 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就能发现留学生对趋向补语“起来”的使用已经大大减少,当留学生到证书A 的水平时,其使用趋向补语“起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具体来看,各个阶段的留学生最常使用的是引申义中的“结果义”,其次是状态义。
无证书和证书为B 和C 水平的留学生较少用到趋向补语“起来”的“趋向义”,而水平最高的证书A 的留学生则“评价义”用得最少。
笔者认为这跟留学生使用的教材及其当下学习的与趋向补语“起来”搭配的相关动词的数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不管是趋向义、结果义还是状态义,无证书和证书C 水平的学生使用频率都相差不大,主要的区别在证书水平较高的两个阶段(即证书A 和证书B )。
在趋向义方面,证书A 用得最多;而在结果义和状态义方面,证书B 用得最多。
与前三者不同,留学生对于“评价义”的使用随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
“起来”的语法意义及“V+起来”句式简析摘要:趋向词“起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其语法意义也是十分的丰富,国内外众多的学着也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本文将从“起来”的语法意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起来”做一个简析,以便对“起来”的用法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起来;语法意义;句法;V+起来汉语的趋向动词比较特殊,主要指“来、去、上、下、进、出、回、过、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起来、回来”等具有一定方向的词。
最近几年来,汉语语法学界也将趋向动词作为讨论的热点和重点,人们也对诸如“起来、下去、上去、来、去”等趋向动词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探究。
本文将择取“起来”,从语义和句法方面谈谈其主要特征和用法。
一、“起来”的词性划分(一)实词和虚词的划分“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肯定‘起来’可分为具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和只表语法意义的虚词两大类,并且都肯定‘起来’在单独使用(做句子的谓语时)是纯粹表趋向义的动词,但对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起来’的性质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起来’做表趋向意义的补语时仍是动词,做表非趋向意义的补语时是虚词;也有人认为‘起来’无论是单独做谓语还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补语,表动作趋向或动作、性状的变化始续,都是动词,只有放在一些动词后面没有意义指向,动作既无施事者也无受事者,它在句子中,只起一定的语法意义,是虚词。
”吴洁敏(1984)将非谓语动词“起来”分为三类:(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由下向上运动的“起来”是表趋向的动词;(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形状发展变化的“起来”是表情态的动词;(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起到连接或加强语气的“起来”是助词。
卢英顺(2001)认为“起来”、“下去”和“下来”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二)虚词的划分汉语语法学界对于虚词“起来”属于哪一种类型,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总体上,人们是根据“V+起来”的句法意义来判断,有人说是动态助词,有人说是动态后缀、有人说是标记体,有人说是“准助态词”。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汉语学习者趋向补语“起来”使用存在的两个问题摘要:本文在前人深入研究“起来”基本义和引申义的基础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分析,初步探讨了汉语学习者在“起来”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1)将“越来越+形容词”与“形容词+起来”结构杂糅;(2)结果义“起来”前动词使用较为单一。
关键词:认知语言汉语学习趋向补语一、引言现代汉语中存在广泛且丰富的补语系统,典型的补语通常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有时也可以由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
趋向补语是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别,但却具有很高的使用频率,承载着十分复杂的语法意义,可以说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重点,也是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难点。
“起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趋向补语之一,也是学习者较早接触的一个复合趋向补语。
在综合性对外汉语教材中,关于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引申意义及用法的讲解也通常会相对多于其他复合趋向补语。
不过,虽然学习者对“起来”的学习时间较长,且教材中对“起来”的讲解比较丰富,但是学习者对“起来”的掌握并不理想,使用中依然存在较高的偏误率。
①二、以往研究综述关于趋向补语的研究学术界早已开展,1924年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就对“动趋结构”展开过讨论,之后,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丁声树、张志公等都对“动趋结构”有不同程度的论述。
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趋向补语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其中,刘月华等编撰的《趋向补语通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对趋向补语的意义、用法和与中心语的搭配情况进行了穷尽式的探讨,并附有动词/形容词与趋向补语搭配词表,为趋向补语的教与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进入21世纪,趋向补语依旧是汉语本体研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关于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和习得顺序的研究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关于趋向补语的认知研究也逐渐增多。
其中,马玉汴的《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汉语学习,2005第6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复合趋向补语“起去”缺位的原因及“开”与“开来”、“开去”的关系;潘勇的《趋向结构的句法语义及认知分析》(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在结合马文观点的基础上,从距离象似和时间顺序象似两个角度,分析了复合趋向补语带宾语的句式结构。
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作者:张博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在分析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所选取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趋向补语“起来”的六种常用用法,并按学生的汉语水平统计出各种用法的使用率、正确率及错误情况,从而总结出各种用法的习得情况,归纳出留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起来”;习得情况;错误类型;教材编写的建议目前针对汉语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的研究大多会以所有的趋向补语(或所有的复合趋向补语)为研究对象,从中概括出几种常见句式进行统计分析,几乎没有针对某一趋向补语的趋向意义和引申用法习得过程的研究。
这就导致研究成果太过概括,对其中任一趋向补语不具有针对性。
因此本文选取了“起来”这个复合趋向补语,针对其趋向意义特别是引申用法,基于中介语语料库进行习得过程研究。
1 “起来”的趋向意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趋向补语的常用意义分为语法意义、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
“起来”的趋向意义表示通过动作,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如“气球升起来了”;结果意义(一)表示连接、结合以至固定,如“大楼盖起来了”;结果意义(二)表示“突出”、“隆起”,如“眼睛肿起来了”;状态意义表示进入一个新的状态,如“大家都笑了起来”。
根据所选取语料的实际情况,并将《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归纳的常用意义具体化,共归纳出以下6种结构:①动+起来:表示趋向意义,人或物体由低处向高处移动,如“站起来”。
②动/形+起来:表示动作或状态开始并继续,如“打起来”、“好起来”。
③想/记/回忆/回想/回顾起来:表示恢复了记忆。
④动+起来:表示从分散到集中,如“包起来”。
⑤动+起来:表示说话人估计或着眼于事物的某一方面,如“说起来”、“听起来”。
⑥比/比较起来:表示“和……相比”。
2 数据统计分析2.1 数据整理(表1)2.2 错误类型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考生以下几种错误类型:①遗漏:主要表现为述补结构中缺少主要动词、缺少宾语、缺少句末表示变化的“了”。
现代汉语中“起来”的语义问题探究作者:单曼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3期摘要:“起来”在黄廖版的《现代汉语》中被归入了趋向动词一类,但在语言的发展中“起来”的搭配能力不断增强、用法不断地复杂化,这一分类并不符“起来”的大多数用法。
本文在语法化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语料分析,对“起来”进行重新归类,以此探讨出“起来”的词类归属问题及不同词性的“起来”所表达的语义问题。
关键词:起来;词类;语义作者简介:单曼曼,扬州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3--02引言:“起来”一词在语言的发展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其搭配能力不断增强、用法不断地复杂化。
如“我想起来了”,既可以理解为“我想起床了”,也可以理解为“我想起了某件事”,歧义根源在“起来”。
仅此句就能分化出两个不同的“起来”,若简单的将其称为趋向动词容易混淆视听,有欠妥当。
“在现代汉语里‘起来’已分化为两类:一类还保留着动词的特点,可以作谓语和补语;另一类已经虚化,变成跟‘了’‘着’等类似的助词”。
[1]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分化出不同的“起来”,根据其不同用法归为不同的类别,并说明不同的“起来”所表达的语法意义。
一、“起来”的词类问题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张斌先生认为,划分词类意义是基础,句法功能是标准。
[2]本文以张斌先生的观点为依据,在“起来”意义的基础上根据句法功能(例句如下),将其分为起来1(动词)、起来2(趋向动词)、起来3(准助词)、起来4(助词)四类,起来1和起来2为实词,起来3和起来4为虚词。
语法化内容的一个方面是实词逐渐虚化为没有实在意义的语法成分。
这一分法也体现了“起来”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
(一)实词“起来”起来1起来1是动词的用法,这是“起来”的基础用法。
《现代汉语词典》将动词“起来”解释为:由躺而坐、由坐而站;起床;泛指兴起、奋起、升起等。
“起来”的语法意义及“V+起来”句式简析摘要:趋向词“起来”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繁,其语法意义也是十分的丰富,国内外众多的学着也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本文将从“起来”的语法意义和句法两个方面,对“起来”做一个简析,以便对“起来”的用法有一个整体大致的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起来;语法意义;句法;V+起来汉语的趋向动词比较特殊,主要指“来、去、上、下、进、出、回、过、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起来、回来”等具有一定方向的词。
最近几年来,汉语语法学界也将趋向动词作为讨论的热点和重点,人们也对诸如“起来、下去、上去、来、去”等趋向动词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和探究。
本文将择取“起来”,从语义和句法方面谈谈其主要特征和用法。
一、“起来”的词性划分(一)实词和虚词的划分“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肯定‘起来’可分为具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和只表语法意义的虚词两大类,并且都肯定‘起来’在单独使用(做句子的谓语时)是纯粹表趋向义的动词,但对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的‘起来’的性质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起来’做表趋向意义的补语时仍是动词,做表非趋向意义的补语时是虚词;也有人认为‘起来’无论是单独做谓语还是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做补语,表动作趋向或动作、性状的变化始续,都是动词,只有放在一些动词后面没有意义指向,动作既无施事者也无受事者,它在句子中,只起一定的语法意义,是虚词。
”吴洁敏(1984)将非谓语动词“起来”分为三类:(一)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由下向上运动的“起来”是表趋向的动词;(二)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形状发展变化的“起来”是表情态的动词;(三)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起到连接或加强语气的“起来”是助词。
卢英顺(2001)认为“起来”、“下去”和“下来”的功能已经明显分化,兼属动词和助词。
(二)虚词的划分汉语语法学界对于虚词“起来”属于哪一种类型,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总体上,人们是根据“V+起来”的句法意义来判断,有人说是动态助词,有人说是动态后缀、有人说是标记体,有人说是“准助态词”。
&学教育2。
1808泰国初学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來龙-豪内容摘要:汉语趋向补语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为了了解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 来”的掌握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频率最高的例 子,从而总结出偏误类型和原因,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原因是由母语负迁移引 起的,属于语际偏误,另一种原因是由目的语的规则泛化引起的,属于语内偏误。
针对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趋 向补语“起来”的学习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起来偏误分析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_弓I言根据i德(1967)是最早系统论述偏误研究重要性的学者。
学 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 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偏误是指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 语语法规则之后出现的系统性错 误。
此时学习者已经可以生成大 量合格的句子,但由于对目的语 语法规则还掌握得不准确、不全 面,常常出现因目的语规则泛化 而产生的偏误。
另外,母语的语法 规则还经常发生影响,对学习者 产生负迁移并引发偏误。
失误则 指学习者因未形成自动机制而偶 然出现的错误。
他们已经完全掌 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则,绝大多 数场合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只是因为没有像母语者那样成为习 惯,或由于粗心、意外等因素偶尔 出现一些错误。
他们可以找出原 因,可以自行改正,也时常出现在 母语者身上,母语者的失误大多 是由于过分紧张或过于随意而出 现,一般可分为口误和笔误两类。
科德还认为,偏误有三个作用:1) 能使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2)能使研究者了解学习者是如何 学习语言的;3)是学习者赖以发现 目的语规则的工具。
对外汉语领域运用偏误分析 对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主要有: 李淑红(2004)的《留学生趋向补 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该文归纳 了美国学生学习动词趋向补语时 出现的错误,主要在:①立足点偏 误,②缺动词,③缺趋向补语,④ 趋向补语误用;杨德峰(2004)的《朝鲜语母语学习者使用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指出宾语的类推泛化是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的主要问题,金善熙(2004)在《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中对汉语趋向补语与朝鲜中的相应成分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二者在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并据此采用调查问卷对韩国学习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分析。
中亚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亚留学生平时在作业、试卷、作文中误用趋向补语“起来”的例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中亚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类型和原因,以期对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教学提出些许借鉴。
标签:趋向补语起来偏误分析中亚留学生一、引言根据Corder偏误分析理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口误或笔误。
这类失误不仅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即使在运用母语时也会偶尔出现。
这样的失误能被说话者发觉并自行纠正,不能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因此不属于偏误分析的范畴。
偏误则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错误,说话者通常不能察觉,也不能自行纠正偏误。
偏误反映出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趋向补语“起来”既有其基本的趋向意义,又有其引申意义。
它的基本趋向意义表示的是从低到高的位移过程,引申意义表示的是它的非趋向意义。
近年来,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研究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课题,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例如邢程在《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语义的引申》一文中,把影响趋向补语“起来”语义引申的原因概括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趋向动词由独立的动词向后移动,成为其他动词的一个依附成分,由谓语变为补语。
趋向动词作谓语时,自身就是语义中心。
但当它作补语后,就不再是语义重心了。
趋向补语在功能和语义上从独立性转向黏附性,这为语义引申创造了必要条件。
主观因素是指说话者的心理感受对作补语的趋向动词的选择加深了其语义引申的程度。
高顺全在《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一文中,从语义角度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
他认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有其认知上的理据,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跟位移动词的语义有关,又跟人类关于空间的隐喻和认知方式有关。
对外汉语领域运用偏误分析对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主要有:李淑红的《留学生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该文归纳了美国学生学习动词趋向补语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在:①立足点偏误,②缺动词,③缺趋向补语,④趋向补语误用;吴丽君在《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对日本学生学习趋向补语的偏误进行了分析,发现偏误主要集中在:①趋向补语和复合趋向补语的混用,②趋向补语和结果补语混用,③趋向动词选择错误,④趋向补语的缺失和赘余,⑤宾语的位置错误;杨德峰《朝鲜语母语学习者使用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指出宾语的类推泛化是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的主要问题;金善熙在《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中对汉语趋向补语与韩语中的相应成分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二者在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并据此采用调查问卷对韩国学习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分析。
第29卷第1期Vol 29 No 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1月Jan 2010趋向补语 起来 的语义初探封 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 起来 常用于谓语后做补语,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上的位移,即具体的趋向意义;也可表示时间上的位移,一般认为是汉语语法范畴中的表 体 标记,用以表示动作状态的起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
分析 起来 分别加在动词、形容词、个别典型名词以及拟声词后的情况,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更深刻理解 起来 的用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谓词; 起来 ;语义[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1-0095-04[收稿日期]2009-08-01[作者简介]封 帆(1984-),女,吉林长春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研究。
起来 由 起 和 来 二字组合而成,因此意义也是由二字叠加而成。
起 表示空间纵向上的位移,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来 表示空间横向上由远及近的位移,是向目的地靠近的一个动作;因此便不难理解 起来 是纵向低到高和横向远及近意义的叠加。
只是在实际运用中 起来 的语义各有偏重。
依据刘月华先生的三种划分并加以概括, 起来 用在谓词后的表义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表空间趋向义;二是表时间趋向义(即谓词的体标记, 体 就是事件的内部时间)。
一、谓词+ 起来 表趋向义起来 表示趋向义多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面。
本文试依动词小类意义的不同再进行次级分类。
首先是表真正物理空间变化的位移动词+ 起来 ,表达具体的趋向义;二是概念域上有位移的动词+ 起来 ,表示抽象的趋向义。
1 1 表示具体的趋向义起来 用在表真实物理空间变化的动词后,格式中的 起来 表示有一定具体的、实际的位移趋向发生。
留学生学习复合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摘要: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们在学习复合趋向补语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对此很多学者展开了相关研究。
复合趋向补语既有其基本的趋向意义,又有引申用法,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在学生习得中常出现偏误化石化现象。
因此,复合趋向补语“起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
本文就“来”类趋向动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起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情况进行分析,并回归对外汉语教学,对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趋向动词;起来;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一、引言在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它是汉语特有的句法成分,英、法、俄、德、日等等各国语言中都没有“谓语+趋向补语”这种句法结构,再加上这种结果本身及趋向补语的意义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突出难点,不仅偏误出现的频率高,而且偏误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试图以复合趋向动词“起来”为中心,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留学生学习复合趋向动词“起来”的偏误类型及原因,以期对留学生趋向动词教学有所帮助。
二、汉语中趋向动词“起来”本身具有复杂性根据Corder偏误分析理论,偏误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错误,说话者通常不能察觉,也不能自行纠正偏误。
偏误反应出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得总结偏误,形成体系,并反馈至实际教学中,以系统地改正学习者的偏误,达到治本效果。
趋向动词“起来”是“来”类趋向动词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一个。
其实“起来”作为趋向动词,自古便有,在古代,“起来”是表示某个动作或是某种情况的开始,而在近代汉语里面,出现了将“起来”分开,在其中加入宾语,在现代汉语中,根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国家汉办,2002)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对“起来”义项的解释,它的基本趋向意义表示的是从低到高的位移过程,引申意义则较多。
“起来”的引申意义有:1、趋向意义,表示人的躯体或一般物体整个地由低到高。
泰国初学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作者:张志豪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08期内容摘要:汉语趋向补语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难点。
为了了解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掌握情况,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频率最高的例子,从而总结出偏误类型和原因,通过分析结果发现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易出现偏误的原因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属于语际偏误,另一种原因是由目的语的规则泛化引起的,属于语内偏误。
针对对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趋向补语“起来”的学习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趋向补语起来偏误分析泰国汉语初级学习者一.引言根据科德(1967)是最早系统论述偏误研究重要性的学者。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偏误是指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目的语语法规则之后出现的系统性错误。
此时学习者已经可以生成大量合格的句子,但由于对目的语语法规则还掌握得不准确、不全面,常常出现因目的语规则泛化而产生的偏误。
另外,母语的语法规则还经常发生影响,对学习者产生负迁移并引发偏误。
失误则指学习者因未形成自动机制而偶然出现的错误。
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语法点的规则,绝大多数场合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只是因为没有像母语者那样成为习惯,或由于粗心、意外等因素偶尔出现一些错误。
他们可以找出原因,可以自行改正,也时常出现在母语者身上,母语者的失误大多是由于过分紧张或过于随意而出现,一般可分为口误和笔误两类。
科德还认为,偏误有三个作用:1)能使教师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2)能使研究者了解学习者是如何学习语言的;3)是学习者赖以发现目的语规则的工具。
对外汉语领域运用偏误分析对趋向补语“起来”的研究主要有:李淑红(2004)的《留学生趋向补语的情况调查及分析》,该文归纳了美国学生学习动词趋向补语时出现的错误,主要在:①立足点偏误,②缺动词,③缺趋向补语,④趋向补语误用;杨德峰(2004)的《朝鲜语母语学习者使用趋向补语习得情况分析》指出宾语的类推泛化是朝鲜语母语学习者趋向补语习得的主要问题,金善熙(2004)在《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中对汉语趋向补语与朝鲜中的相应成分进行了比较,讨论了二者在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上的不同,并据此采用调查问卷对韩国学习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归纳分析。
中亚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作者:王静胡建新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12期摘要:趋向补语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笔者收集了中亚留学生平时在作业、试卷、作文中误用趋向补语“起来”的例子,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中亚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类型和原因,以期对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教学提出些许借鉴。
关键词:趋向补语起来偏误分析中亚留学生一、引言根据Corder偏误分析理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
失误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口误或笔误。
这类失误不仅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即使在运用母语时也会偶尔出现。
这样的失误能被说话者发觉并自行纠正,不能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因此不属于偏误分析的范畴。
偏误则指学习者在学习目的语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错误,说话者通常不能察觉,也不能自行纠正偏误。
偏误反映出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趋向补语“起来”既有其基本的趋向意义,又有其引申意义。
它的基本趋向意义表示的是从低到高的位移过程,引申意义表示的是它的非趋向意义。
近年来,对趋向补语引申意义的研究一直是比较引人关注的课题,且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例如邢程在《作补语的趋向动词语义的引申》一文中,把影响趋向补语“起来”语义引申的原因概括为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客观因素是指趋向动词由独立的动词向后移动,成为其他动词的一个依附成分,由谓语变为补语。
趋向动词作谓语时,自身就是语义中心。
但当它作补语后,就不再是语义重心了。
趋向补语在功能和语义上从独立性转向黏附性,这为语义引申创造了必要条件。
主观因素是指说话者的心理感受对作补语的趋向动词的选择加深了其语义引申的程度。
高顺全在《复合趋向补语“起来”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一文中,从语义角度对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做了比较系统的解释。
他认为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有其认知上的理据,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既跟位移动词的语义有关,又跟人类关于空间的隐喻和认知方式有关。
第29卷第1期Vol 29 No 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 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10年1月Jan 2010趋向补语 起来 的语义初探封 帆(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 起来 常用于谓语后做补语,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上的位移,即具体的趋向意义;也可表示时间上的位移,一般认为是汉语语法范畴中的表 体 标记,用以表示动作状态的起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
分析 起来 分别加在动词、形容词、个别典型名词以及拟声词后的情况,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更深刻理解 起来 的用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谓词; 起来 ;语义[中图分类号]I206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1-0095-04[收稿日期]2009-08-01[作者简介]封 帆(1984-),女,吉林长春人,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对外汉语研究。
起来 由 起 和 来 二字组合而成,因此意义也是由二字叠加而成。
起 表示空间纵向上的位移,由低处向高处移动; 来 表示空间横向上由远及近的位移,是向目的地靠近的一个动作;因此便不难理解 起来 是纵向低到高和横向远及近意义的叠加。
只是在实际运用中 起来 的语义各有偏重。
依据刘月华先生的三种划分并加以概括, 起来 用在谓词后的表义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表空间趋向义;二是表时间趋向义(即谓词的体标记, 体 就是事件的内部时间)。
一、谓词+ 起来 表趋向义起来 表示趋向义多用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面。
本文试依动词小类意义的不同再进行次级分类。
首先是表真正物理空间变化的位移动词+ 起来 ,表达具体的趋向义;二是概念域上有位移的动词+ 起来 ,表示抽象的趋向义。
1 1 表示具体的趋向义起来 用在表真实物理空间变化的动词后,格式中的 起来 表示有一定具体的、实际的位移趋向发生。
A 组:格式中动词多为自动词,表示整体运动。
比如:站、立、坐、爬、跳、飞、升、飘等。
(1)江涛一见严知孝,立刻站起来。
(梁斌427页)A 组的例子表示此行为动作在空间上有一个明显的从上到下的位移趋向。
句(1)的人站+起来,有从低到高的位移趋向。
从语义指向上分析, 起来 指向句中的主语 人 。
例如句(1) 起来 的语义指向是主语 江涛 。
B 组:表示局部动作的自动词,比如抬(头)、仰(头)、直(腰)、举(手)、竖(耳朵)。
(2)江涛猛地抬起头来了。
(梁斌135页)这组的例子同上一组相似,不同的是仅表示整体的一个部分在空间上从下往上、从低到高的位移,因此也属于具体趋向义这一类。
例句(2) 抬起头来 表示 头 由低到高的位移趋向。
本组从语义上看,发出动作的主体既可以说是人本身,也可以说是所属于人体的各个具体部分,因此语义指向可以说是直接指向宾语,而间接指向主语,同时句中的主语和宾语是整体和局部的所属关系。
比如句(2)中 起来的语义指向是谓语动词 抬后面的宾语 头,这也是属于 江涛的一部分。
虽然各个句子语义指向从表层语法上看有所不同,有的是主语,有的是宾语,但这只是表层的语法现象,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它们实际是有着共同的深层语义的,无论主语还是宾语,都是句中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即句子中的受事成分。
因此说B组有统一的语义指向∀∀∀即句中的受事成分。
C组:致使物体位置改变的他动词。
(3)小孩在炕上直着嗓子号,修福老汉赶紧抱起来。
(赵树理80页)上句是由表示人类动作的动词如 搬、抬、扛、提、举、背等改变了物体原来的位置,使之产生了位移。
(4)你把你丈夫叫起来没有?(曹禺415页)上句表示言语行为的动词如 喊、叫、吵等。
(5)焦糊的灰烬被风吹起来,扑打在杜志辉的脸上。
(从维熙173页)上句是由表示自然现象发生的动词如 吹、刮、溅等作用于客体成分,并使其产生位移的。
基于人力或自然外力原因使得客体在空间上产生了一定的位移,并促使受事成分改变位置的这类行为动词归为他动词一类。
C组表示事物在空间上发生位移,也是具体的趋向义。
从语义指向上看,都指向句中的受事成分,虽然这些受事在语法上有不同。
有的还是特殊句式∀∀∀被字句的受事主语,或把字句中介词的宾语。
1 2表示抽象的趋向义不同于具体趋向义在空间上的位移,抽象趋向义只是表示一种概念域上的由下到上、由低到高,进而引申为事物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比如 起来用在动词 提携、栽培、提拔、培养等后面。
(6)他是领导一手提拔起来的。
(7)王老师培养起来一批优秀学生。
例句中的 起来跟在动词后,表示概念域(即意念)上的趋向,比喻事物由弱小到强大的渐进过程。
因此归纳为表示抽象的趋向义一类。
二、谓词+ 起来表非趋向义(状态义)这种用法是 起来语法化的结果。
起来表状态义是由趋向义虚化而来的。
状态义是指动作行为在时间轴上的发展态势,即动作的开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
这一表义正是从 起来表示真实的物理空间位移变化的概念虚化而来的。
起来的表义正如前面所陈述,是指事物在空间上从低到高、从下到上的位移趋向;同时也表示事物向立足点的接近。
这是原有的趋向义。
而当 起来用于表示状态义时,其实是 起来表达空间位移向表达时间位移的一种引申。
起来表示状态义时,可以任指动作进行全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行为的开始、持续、完成。
所以说, 起来表示的状态义本质上是由表示 空间的趋向义引申到表示 时间的趋向义。
从认知角度看, 起来表义的这种虚化也证明了语言表达是借用空间概念来表达时间概念的,即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的映射。
这一引申是符合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即人类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始于二维空间,因为空间概念是相对具体、可感知的;其次,是对时间的认知,因为时间概念是一维且抽象的。
而 起来从表空间引申到表时间,也正是人类认知规律在语言学上的充分体现。
谓词+ 起来表状态义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状态的开始持续;二是动作的完成结果。
本文将对第一项加以重点讨论,试总结 起来加在不同词类后所表示的开始及持续的状态意义。
2 1 动词+ 起来表开始、持续义此时的 起来表示正在发生的变化,新的动作、状态开始兴起进行,多是从静态到动态的转变。
此时 起来成为表示谓词的 体标记,可算作助词。
此类依动词表义的差别,分为三个小类。
A组:表示自然情感的发生兴起、开始持续。
比如 哭、笑、叫喊;抱怨、讨论;抖、跳等。
(8)那伙人像疯了似的喊起来。
(谌容483页)此处动词 喊+ 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进行,至于是否持续到现在并非信息焦点所在,但是因为这些动词本身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所以短时间内动作不会停止。
语义指向上 起来指向句中的谓语动词。
因为此处表状态义的 起来已经虚化为一种动词的表体标记,意义较为空灵,因此,它与句中的谓语动词关系最为密切。
B组:表示某些心理活动的开始进行以及持续。
此类动词如 想、考虑、回忆等。
(9)他站住沉思起来。
(张洁62页)以上的例句表示 沉思这一心理活动的开始进行,是否持续未以体现。
就语义指向上看,则是指向句中的谓语动词,表示新状态的兴起。
C组:表示对客观现象的一些陈述。
比如: 燃烧、晒、打(盹)、发(烧)等。
(10)我心里发起热来,以为他在暗示我。
(邓友梅209页)这类中的 起来表示动作状态的始续,主要是客观地陈述事实。
语义指向也同样是句中的谓语动词。
2 2 形容词+ 起来表开始、持续义形容词+ 起来表义很简单,就是指句中兴起新状态(多用于性质形容词)。
起来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句子开始取得某种性质或进入某种状态。
(11)要是能得到你经常的开导,说不定,我就聪明起来。
(梁斌111页)(12)顿时,寂静的山谷,有了生气,热闹起来。
(邓友梅252页)起来在句(11)中表示 我开始获得 聪明的性质,在句(12)中表示 我开始进入 得意的状态。
起来用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的开始、持续义,主要功能是通过叙述进入某种状态来描写人物或环境,往往包含有不知不觉的意味。
所以总是出现于叙述、描写性文字中。
作为句中表 体的助词, 起来的语义指向是句中的形容词。
实际上,可以与 起来结合的形容词很多,凡描摹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大都可以与 起来结合。
比如 多、少、快、慢、亲切等。
然而在一部分表示性质的形容词中,有正向(表积极义)和负向(表消极义)的区别。
像 大、粗、高、亮为正向, 小、细、低、暗是负向。
通常 起来更多地与正向性质形容词结合。
可以说 起来主要表示由负向到正向、由静态到动态的变化。
有时也表示从正到负、从动到静,以及没有方向的一些变化。
2 3 名词+ 起来表开始、持续义这一类用法并不典型,只限于个别特征很鲜明的名词。
由于 起来用作表体标记的助词,更强化了名词在句中的谓语地位。
(13)你今天怎么突然 绅士起来了?(14)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小张也慢慢 淑女起来了。
这种格式中的名词意义很特殊,多具有它所代表的那类事物的典型特征,甚至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取得了此类事物的形容词意义。
加上 起来则表示此种性状的开始显现。
语义指向是句中作谓语的名词。
需要指出的是,此格式中的名词都有严格的限制。
仅限于有突出性质特征的一些名词。
原因有二:一是名词在表义上取得了形容词的特征;二是没有更好的形容词来表达此义项。
总体看来,这一格式还不具备普遍性,难以广泛类推。
2 4 拟声词+ 起来表开始、持续义同名词可以加 起来表义相类似,因为拟声词也可以作句中的谓语,所以可以带上作为 体标记的 起来表示状态的兴起意义。
与前三类不同的是,拟声词所表达的是某种声音状态的开始。
(15)感冒发烧以后,耳朵也嗡嗡起来了。
(16)还没说上几句话,她就哭了,在一旁 呜呜起来不停。
(17)姐妹们好久不见了,聚到一块,又 叽叽喳喳起来。
以上几个例子, 起来跟在句中作谓语的拟声词后,表示某种声音状态的开始出现。
句中 起来的语义指向是作谓语的拟声词。
另外, 起来也表示动作行为完成的结果,指动作、状态在时间轴上的进一步延伸,比表示开始、持续义在时间轴上向前更推进了一步。
可以说,这是 起来意义的进一步虚化。
进入此格式的多数是动词。
三、结论以上均是补语 起来跟在谓语后的几种情况,分别表示趋向义、开始持续义(完成结果义本文未作阐述),较多用于动词、形容词后。
总结起来,从语法上看, 起来用在句中谓语后,具有趋向动词和表 体助词两种词性;从语义上看,表达动作状态空间的趋向位移或是在时间轴上的整个进程,即动作状态的开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
语义指向句中的谓语动词或受事成分。
综合看来,趋向动词 起来是逐渐语法化的,可以说现在也正处于它虚化的过程之中。
同时从表示空间趋向义到表示时间状态义的引申,也正是人类认知及语言发展规律的有力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