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名著导读]第一章荷马史诗
- 格式:pdf
- 大小:5.29 MB
- 文档页数:71
荷马史诗导读荷马史诗(homer epic)是古希腊著名的文学作品,作者不详,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11至公元前9世纪。
这部史诗以迈锡尼的古代英雄萨尔迪斯为中心,描写战争、爱情和狩猎等,歌颂古代希腊人民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是古代希腊人集体创作的结晶。
《荷马史诗》是一部“黄金时代”(golden age)文学,具有浓厚的幻想成分。
它的特点是采用散文化的无韵体,由许多独立的简短故事连缀成篇,每个故事开始的“引言”(或称“序幕”)通常由主人公自己叙述,这种直接道白或即兴讲演的方式就被称为“奥维德体”。
内容大都是神与人的斗争以及与此相关的冒险经历,充满神奇的超自然力量,并伴以激烈的打斗动作,富于戏剧性。
与后世的英雄史诗不同,它缺乏系统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只是一些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诗的片段,它是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这部史诗包括已知的13个英雄的传记,和许多关于英雄的神话传说,如海格力斯、半人马喀戎、阿伽门农等。
从这些人物形象和故事中,反映了早期希腊社会的状况。
是关于英雄和神的故事,是表现当时英雄人物的史诗。
《荷马史诗》共分为《伊利亚特》、《奥德赛》、《特洛伊战争》三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可以看作一个长篇史诗,而《特洛伊战争》则是一个长篇的序曲。
它通过对古代特洛伊战争的描写,揭露了古代统治阶级的腐败,反映了古代希腊人民的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赞美了古代希腊人的智慧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其中《伊利亚特》描写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他的儿子阿喀琉斯率领联军攻打特洛伊城,经过十年的艰苦战争,最后攻下了特洛伊城,夺取了“金苹果”,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妻子海伦抢到手,并且杀死了她的丈夫,最后凯旋班师回国。
《奥德赛》则描写伊萨卡岛的国王奥德修斯因攻打特洛伊失败后,妻子儿女被特洛伊人抢走,自己则被海盗俘虏,历尽艰险,最后终于回到家乡。
奥德修斯的行动受到伊阿宋、女巫和魔法师的帮助,最后他们也都成了伊萨卡岛的国王。
第一章古代文学第三节荷马史诗一、关于“史诗”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神话”和“史诗”的概念。
今日所言“史诗”,又称“英雄史诗”,译自西文epic一词,是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中的传统术语,指的是:在大范围内描述武士和英雄们的业绩的长篇叙事诗。
是多方面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
黑格尔认为,一个民族早期的伟大功业和事迹多为史诗性的,它们大半是对外族的征战,或是民族对外敌的防御战。
古代史诗可划分出两种基本类型:1、原生史诗。
即口耳相传于民间的集体性创作之史诗,也包括由某一个或多个文人加工整理过的民间史诗。
古巴比伦——《吉尔伽美什》。
是现在知道的人类最早一部史诗,于公元前19世纪用楔形文字刻在12块泥板上。
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邦的国王,是一位非凡的巨人,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起初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并行使“初夜权”,肆意占有城邦的女人。
老百姓苦不堪言,向天神乞求帮助。
天神造出另一个巨人恩启都,来到人间与恩启都抗衡俩个巨人的争斗不分胜负,继而化敌为友。
吉尔伽美什从此不再残暴,同恩启都一起杀妖怪立大功。
但因拒绝女神伊斯坦尔的求爱而遭到报复。
最后恩启都病逝。
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开始思索生命的奥秘。
他长途跋涉到天边去寻求永生。
他侥幸得到不死之草,却在返途中不幸被蛇吃掉。
他只好在死的威胁下回到城邦。
史诗结束于吉尔伽美什同恩启都亡灵的对话。
对话中了哀伤和地狱凄惨情景的描写。
作品有一个隐性的象征结构层次:用来标志太阳的运行周期和曲线。
全诗刻在12块泥板上,恰恰对应着巴比伦天文学的黄道12宫和历法中的一年12个月及一天的12个时辰。
恩启都在病后12天死去,吉尔伽美什在第12块泥板上结束了他必死生涯的故事。
由于太阳在一天的中午时分达到曲线顶点,随后下跌,故主人公的命运也以第六块泥板为界,开始由喜转悲由盛到衰。
在第11块泥板中,主人公侥幸得到不死之草,但不过像西沉的太阳的余辉,不久仍将坠入黑暗之中。
到第12块泥板,主人公就只能如同行将隐没的落日,把注意力从充满生机的地上转向阴森凄惨的地下世界。
外国名著导读:古希腊《荷马史诗》[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作者简介荷马是约公元前9至前8世纪的著名希腊盲诗人,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
相传他出生在奥尼亚,作为一个行吟诗人,他的情况同《奥德赛》里的那位朗诵诗人莫多科斯差不多,经常带着竖琴在各地吟唱特洛伊战争里的英雄事迹的歌谣。
在长期的流浪生涯中,他广征博引,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集古希腊神话、短歌和民间传说之大成,将特洛伊战争演绎成为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史诗性画卷。
背景链接《荷马史诗》作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它为欧洲后世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皇皇巨著的诞生。
约在公元前12世纪末,在希腊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细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10年之久的战争,最后希腊人毁灭了特洛伊城。
战争结束后,在小亚细亚一带便流传着许多歌颂这次部落战争中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短歌。
在流传过程中,英雄传说又同古希腊神话故事交织在一起,由民间行吟诗人口头传授,代代相传。
每逢贵族召开盛宴或者恰逢节日之际,就由这些行吟诗人在贵族的官邸中吟唱。
约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相传有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在以前短歌的基础上,加以搜集整理,最后形成我们所看到的具有完整情节和史诗风格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
至于最终把它们付诸于文字,是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事了。
内容摘要《伊里亚特》:古希腊斯巴达王国的王后海伦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
为了夺回希腊美人海伦,希腊人远征特洛伊。
战争打到第十年,希腊军队攻占了克律塞城。
该城阿波罗神庙祭司的女儿克吕塞伊斯被俘,她作为战利品为希腊联军统领阿伽门农所占有。
祭司想要赎回自己的女儿,请求不仅没有结果,反而遭到一顿辱骂。
正是因为这个宝贵的战利品,希腊联军中最英勇的将领阿喀琉斯和他的统领阿伽门农产生了矛盾。
后来阿伽门农把克吕塞伊斯归还给祭司,却把阿喀琉斯的女俘占为己有,来弥补克吕塞伊斯的空缺。
阿喀琉斯备感屈辱,愤然离开了战场。
《荷马史诗》导读一.作品概述《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伟大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这两部史诗对西方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和古希腊文明的百科全书。
《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第十年的故事。
故事围绕着希腊联军之首阿喀琉斯与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的冲突展开。
阿喀琉斯与联军首领阿伽门农发生争执,拒绝参战,导致希腊军队节节败退。
在好友帕特罗克洛斯战死后,阿喀琉斯重返战场,与赫克托耳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杀死了赫克托耳。
这部史诗不仅描绘了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英雄的武勇,也深刻探讨了战争、荣誉、友谊、爱情等主题。
《奥德赛》则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后,英雄奥德修斯历经磨难、漂泊归乡的故事。
奥德修斯在归途中遭遇种种险阻,如独眼巨人、女巫、塞壬等,但凭借智慧和勇气一一化解。
最终,他战胜了觊觎他妻子的求婚者,重返故土,与妻子儿子重逢。
这部史诗展现了奥德修斯的机智勇敢,也探讨了忠诚、家庭、人生意义等主题。
《荷马史诗》以其宏大的场面、生动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展现了古希腊英雄时代的风貌,反映了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智慧。
同时,史诗也体现了荷马卓越的艺术才华,其优美的诗句、细腻的心理刻画、丰富的修辞手法,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总的来说,《荷马史诗》不仅是古希腊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灵感。
同时,史诗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深深根植于西方文化之中,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这部不朽的经典,以其恢宏的气势、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二.创作背景《荷马史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
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的"黑暗时代",因为缺乏文字记录,许多历史细节难以考证。
然而,这也是一个英雄时代,口头诗歌创作十分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荷马的史诗应运而生。
关于荷马其人,历来存在争议。
外国文学史之荷马史诗(民间史诗)一、荷马史诗:概念:《伊利昂纪》《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9世纪到前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盲诗人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以短歌为基础,予以加工整理,最终形成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雅典的执政者组织一批学者将其删改完善,《荷马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前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二、《伊利昂纪》的主要英雄人物:阿喀琉斯是神与人之子,为了部落集体利益,他表现出了一种死而无怨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把个人荣誉和尊严看作是比生命还要重要和宝贵的东西,认为维护个人荣誉就是维护个人的人格乃至家族荣誉。
他珍视友谊,当好友帕克洛特罗斯阵亡时,他从个人的愤怒中猛醒过来,顿释私仇,再度上阵,杀死对方主将赫克托耳,为朋友报仇雪恨。
阿喀琉斯性格中既有残忍的一面又极富同情心,当赫克托耳的老父请求归还儿子尸体时,他不仅答应了老人的请求,而且留下了同情的眼泪。
赫克托耳是特洛伊的主将,老王普里阿摩司之子,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氏族领袖形象。
他作战勇猛,指挥英明,视保家卫国为己任。
与阿喀琉斯相比,赫克托耳更具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战场上他不畏惧对方比自己强悍,一心想杀死对方,把为部落而死看成是一种荣誉。
三、《奥德修纪》的主人公:奥德修纪是被理想化了的早期奴隶主形象。
在特洛伊战争中,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和领袖,曾多次献计,屡建战功。
在海上漂泊期间,他是一个能战胜自然和各种险阻的英雄。
但在他的性格中又不乏残酷狡猾和自私的一面。
他巧扮乞丐刺探家中实情,并对妻子起过疑心,在杀死那些向他妻子求婚的青年之后,又把与这些青年合伙的奴隶的耳朵鼻子割掉以泻私愤。
他财产观念颇重,从海上飘泊归来时先把财物藏起来才去见家人。
荷马史诗“荷马问题”•古希腊人相信,荷马(Homeros)是一位盲诗人,出生在小亚细亚。
古时候,至少有七个地方或城市竞相争夺荷马的“所有权”。
•18世纪有人提出所谓“荷马问题”,对荷马其人的存在提出疑问。
《伊利亚特》•Ilaiat,即《伊利亚特》,意为“关于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诗记”。
作为诗名,最早见于希罗多德的著作。
《伊利亚特》共24卷(系后人所分),15,693(±)行,各卷的长度从429到999行不等。
•史诗记述了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位于小亚细亚西北岸,商业繁荣,在古希腊被称为“富饶的伊利翁”。
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希腊半岛上的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伊,毁灭了这座城市。
战争起因:金苹果的纠纷相传阿喀琉斯的父母帖撒利亚国王珀琉斯和海神的女儿忒提斯举行婚礼时,没有邀请不和女神厄里斯,她来到席间扔下一个“不和的金苹果”,写着“赠给最美的女子”。
赫拉、雅典娜和阿弗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争夺起这个萍果来。
宙斯要她们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
三位女神各许帕里斯以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君主,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弗洛狄忒答应他娶一个最美丽的女子。
帕里斯判定阿弗洛狄忒是最美的。
他随后到斯巴达做客,拐走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美丽的海伦,并劫走大批财富。
希腊各部落公推阿伽门农为首领,联合攻打特洛伊。
战争进行了十年,众神各助一方。
战争过程:阿喀流斯的两次愤怒第一次愤怒:阿伽门农侮辱阿喀琉斯——阿喀琉斯拒绝参战——希腊人屡遭败绩第二次愤怒: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痛欲狂,上阵报仇——杀死赫克托耳赫克托耳与妻子告别阿波罗的箭射中阿喀琉斯的脚踵战争胜利:木马计攻城俄底修斯请人(菲罗克忒忒斯和皮洛斯)帕里斯之死(俄诺涅)拉奥孔之死阿伽门农之死《奥德赛》•《奥德赛》(又译《奥德修记》)描写希腊将领伊塔刻国王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后海上十年漂泊经历,反映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
•手法:第十年,俄底修斯漂流到斯刻里亚岛上,受到国王的款待,他向国王追述离开特洛伊以后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