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语文精读课文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总
复习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旨在总结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的重点知识点,以供复使用。
一、阅读理解
- 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 掌握根据关键词选择正确答案的技巧
- 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二、写作能力
- 研究如何根据提示写段落
- 研究如何组织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三、词语理解
- 研究生字词的拼音和偏旁部首- 了解词义和词性的基本规则
- 学会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
四、古诗文阅读
- 阅读并理解课文中的古诗文
- 掌握古诗文的背景和作者姓名- 研究古诗文的鉴赏与欣赏
五、作文技巧
- 研究如何进行简单的写作练
- 提高写作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
以上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总复知识点的概述。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复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
注意:
本文档根据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程的常规内容进行总结,但具体的知识点还需结合教材进行复习。
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提纲姓名:一、《北京的春节》1、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现了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去写。
详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正月十五这五天,略写了:正月初六、正月十九。
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二、《腊八粥》1、本文围绕腊八粥讲述了:妈妈熬煮腊八粥的过程。
写出了八儿在一旁等着吃吃粥时的形态与急切的心情,一家人吃完饭后满足的情景。
2、本文详写八儿等着吃腊八粥的心情形态,略显全家吃腊八粥的过程。
三、《古诗三首》1、《寒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借古讽今,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2、《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3、《十五夜望月》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时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同亲人离别,思念亲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藏戏》1、本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介绍了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2、本文说明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具有独特魅力的藏戏文化的热爱。
五、《鲁滨逊漂流记》1、本文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
梗概部分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养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故事。
节选部分主要写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这两部分。
表现了鲁滨逊勇敢机智、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六、《骑鹅历险记》1、本文写的是调皮的男孩尼尔斯被变成了小狐仙后发生的故事。
他想找到小狐仙,让他把自己变回原来的样子。
院子里曾经被他欺负过鸡、鹅、猫、牛都不肯帮他的忙。
他不小心骑上家里的大熊儿飞上了天空。
2、本文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人只有善待动物、善待自然,学会与动物协作,与自然相处,才会和自然成为最亲密的伙伴。
以下是六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笔记的归纳:
一、生字词
1. 掌握课本要求的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
2. 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如“籍”、“藉”、“蔬”、“疏”等。
二、古诗词
1. 掌握课本中要求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 积累常见的诗词名句,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三、现代文阅读
1. 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2. 学会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掌握常用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精读等。
四、写作
1. 学会审题和立意,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内容。
2. 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
3. 注意段落结构和语言表达,做到条理清晰、语句通顺。
五、文学常识
1. 了解课本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如作者、作品、流派等。
2. 积累常见的文学常识,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
六、综合性学习
1. 了解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如“轻叩诗歌的大门”、“难忘
小学生活”等。
2. 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如小组讨论、调查报告等。
3. 培养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如演讲、写作等。
以上是六年级下册语文重点笔记的归纳,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下)语文课文内容复习要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作者是王世光,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全诗用第二人称,全诗的中心句是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第一小节,写了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小节写了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A、课后题三: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是因为长江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滋润着、养育着两岸的动植物。
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是因为长江无私奉献,哺育着各族儿女,胸怀宽广,像母亲般纯洁、神圣。
B、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河,它与黄河都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c、描写长江的诗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④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D、描写黄河的诗句: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E、我国的名山大川: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九华山、普陀山、武夷山、黄山。
F、背诵、默写课文。
3、《三亚落日》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的语言,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的风光的赞美。
A、《三亚落日》中依次将落日比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B、“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总括全文,点明题意,是点睛之笔。
c、三亚在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东方夏威夷”、“天下第一湾”之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每课知识重点整理班级姓名1北京的春节1.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里,寓意着福到了。
北京人贴春联也有讲究的,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北京人喜欢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全院生辉”等春条。
庙会是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2.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3.记住字音旬xiin熬do蒜sudn醋cfi饺ji&o翡fM拌bdn榛zh&n栗li饯jidn鞭bidn掺chdn骡lu6娴xidn4.会写词语米醋饺子杂拌擦黑眨眼正月通宵元旦燃放亲戚小贩摆摊轿车骆驼水浒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截然不同日夜不绝万不得已张灯结彩5.四字解释零七八碎:形容又零碎又乱。
万象更新: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一番新气象。
日夜不绝:白天黑夜不间断。
万不得已:表示实在没有办法。
灯火通宵:整个晚上都亮着灯。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
形容喜庆的景象。
6.课文以时间为经线,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的,条理很清楚。
7.课文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到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了除夕夜,正月初一以及元宵节的情景,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8.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老规矩”说明这是流传下来的习俗。
“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体会到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
引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俗语说明腊七腊八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北京的春节也就是从最冷的时候开始的。
9.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一、北京的春节课堂笔记课文段落大纲概要段落大纲:全文共1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写过年前的准备。
介绍了从腊八到除夕之前人们的活动和习俗。
第二部分(8—13):详细描述了老北京市民过春节的三次高潮。
第三部分(14):写热闹欢乐的新年眨眼之间就过去了,人们又投入到新的生活、新的工作中。
二、腊八粥课堂笔记课文段落大纲概要段落大纲: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腊八粥对人的吸引力,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
第二部分(2—17):写住方家大院的八儿等待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
第三部分(18、19):写八儿终于幸福地吃上了腊八粥三、藏戏课堂笔记课文段落大纲概要段落大纲: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3):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4—7):写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
第三部分(8—17):具体介绍藏戏的特点。
第四部分(18):总结全文,点明藏戏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
四、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课堂笔记课文段落大纲概要段落大纲:“梗概”部分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英国人鲁滨孙喜欢冒险。
第二部分(2—6):鲁滨孙流落到荒岛,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定居下来。
第三部分(7—8):鲁滨孙救了野人,取名“星期五”,他们在岛上愉快地生活。
第四部分(9、10):鲁滨孙和“星期五”救了船长,船长带他们回到了英国。
“节选”部分共10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具体描写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充满困难,而且很孤寂。
第二部分(8—10):写鲁滨逊记录并列出自己的处境,决心开始安排自己在岛上的生活。
五、骑鹅旅行记节选课堂笔记课文段落大纲概要段落大纲: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4):尼尔斯发现自己变小以后想去找小狐仙讲和。
第二部分(5—29):尼尔斯想寻求动物们帮助找到小狐仙,可是谁都不愿帮他。
第三部分(30—48):男孩尼尔斯在墙头上听见家鹅和大雁的对话,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扑上了即将飞走的雄鹅。
六年级下册语文每课重点六年级下册语文共有10个单元,分别是《拾稻穗的季节》、《意象的生长》、《人文关怀的力量》、《自然行歌》、《历史的研习》、《文学花园》、《生命的韵律》、《环境保护知多少》、《少年维特的烦恼》和《人与地球》。
接下来,分别介绍每课的重点内容。
一、《拾稻穗的季节》1.课文重点:通过描写农村风景、田野劳作和颂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和劳动的认识和体验。
2.重要知识点:联想与写景、阅读理解。
二、《意象的生长》1.课文重点:讲述了作者在湖边感受到自然的力量,用意象的生长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让学生了解并感受意象的真实存在。
2.重要知识点:意象、诗歌创作。
三、《人文关怀的力量》1.课文重点:通过讲述小云的奶奶在生活中对小动物的关怀,引导学生了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心。
2.重要知识点:记叙文阅读和理解、动物保护。
四、《自然行歌》1.课文重点: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野外生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宏伟,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保护意识。
2.重要知识点:诗歌鉴赏、赏析与学习。
五、《历史的研习》1.课文重点:通过讲述小燕子辗转于西安历史文化名胜的经历,使学生对西安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2.重要知识点: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历史文化。
六、《文学花园》1.课文重点:通过介绍几位著名作家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认识到文学对人生的影响。
2.重要知识点:作家的生平和作品。
七、《生命的韵律》1.课文重点:通过描写植物生长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生命敬畏感和保护观念。
2.重要知识点:感受生命、环境保护。
八、《环境保护知多少》1.课文重点:通过讲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相关知识。
2.重要知识点:环境保护。
九、《少年维特的烦恼》1.课文重点:通过讲述少年维特的思想和内心矛盾,引导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阳光的心态。
【关键字】人生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全复习第一部分:中心思想1.《养花》:本文作者通过写自己的养花经历,切身体会到养花的乐趣,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山中杂记》:本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他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长城赞》:本文通过描绘长城起伏奔腾、气势磅礴的雄姿,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抒发了作者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长城的赞美之情。
4.《索桥的故事》:本文通过讲述都江堰上“安澜桥”的故事,抒发了对民间百姓善良、淳朴的爱心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造福百姓的人的敬意。
5.《我站在铁索桥上》:本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从而激起我们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你,浪花的一滴水》:本文以歌颂雷锋为主题,抒发了作者对雷锋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7.《金色的鱼钩》: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8.《白衣天使》:本文是一篇介绍南丁格尔的人物传记,通过讲述南丁格尔为护理学一生创下的伟大功绩,表达了作者对执着坚毅、无私无畏、用爱心和恒心为伤者带去福音的白衣天使的敬佩之情。
9.《野草》:本文通过写植物种子神奇的力量,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比喻人们要有顽强的意志,鼓励人们克服阻力,奋发向上、勇于斗争。
10.《琥珀》: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也是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他在科学上的价值。
11.《矛与盾》: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12.《鹬蚌相争》:本文讲述了鹬蚌互相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翁从中得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互相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的互相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六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复习重点1. 文言文两则一、课文理解:《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句子理解1. 思援弓缴而射之心里想着拉弓射箭把天鹅射下来。
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
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2.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 及其日中如探汤。
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4.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
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 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
5. 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6. 两个小孩探讨的话题是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三、参考译文。
《学弈》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民风民俗1北京的春节【重点句段】1.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农业产品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2)“色味双美”在文中指腊八蒜既好看又美味。
说明腊八蒜“色味双美”的句子是: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2.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1)选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整段的中心句,与本段其他句子间的关系是“总一分”。
(2)文中写了除夕夜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节日风俗。
作者从气味、色彩、声音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3)“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重点必考知识点(★寒假预习必备知识点)一、完成作品和对应的作者及国家练习。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国籍:美国《鲁滨逊漂流记》作者:丹尼尔·笛福国籍:英国《骑鹅旅行记》作者:赛尔玛.拉格洛芙国籍:瑞典《穷人》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国籍:俄国《鲁滨逊漂流记》全文处处紧扣一个“记”字,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故事情节。
二、根据课文理解填空。
1.课文详略得当,中心突出,表达才清楚,如《北京的春节》的作者老舍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
2.《错人路》的作者沈以文把等粥这件事作为重点,进行详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八儿对腊八粥的喜爱和腊八粥的美味。
3.在“外国名著”单元,我们阅读了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为主人公不畏艰险、机智顽强、积极乐观的精神所折服;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童话作品《骑鹅旅行记》,让我们了有正义感、智慧勇敢的尼尔斯;而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儿童历险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则让我们认识一个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有点虚荣心同时又讲义气的小男孩汤姆。
在“快乐读书吧”中,我们还了解了刘易斯·卡罗尔创作的《爱丽丝漫游奇境》。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十六年前的回忆》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害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之情。
5.《匆匆》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原名朱自华,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除《匆匆》外,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均是以诗意盎然著称于世的散文名篇。
6.“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句话出自《为人民服务》。
7.科学的发现,不是偶然的机遇。
《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对表的声音很好奇的经历,作者童年的发现源于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精读课文复习要点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一生的言行被弟子编成《论语》一书。
《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4.理解句子。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3)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全册各章节知识点(已整理)第一章踏步踱过去- 人物:李白、骆宾王- 古文课文:《蜀道难》、《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鉴赏:《白日依山尽》、《静夜思》- 成语:登堂入室、赤壁一饮等第二章母爱的宽广- 人物:叔仲、孟子的母亲、慈母- 古文课文:《述而》、《阳货》- 诗词鉴赏:《杂诗八首》、《寄扬州韩绰判官》- 成语:孟母断机、富贵不能等第三章岁月穿堂风- 人物:白居易、李益- 古文课文:《夜泊牛渚怀古》、《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鉴赏:《秋思》、《赤壁赋》- 成语:花外流霜、面如土色等第四章四川的朋友- 人物:李白、杜甫- 古文课文:《蜀道难》、《登岳阳楼记》- 诗词鉴赏:《望岳》、《绝句》- 成语:鸣锣开道、展翅高飞等第五章回忆的力量- 人物:儿童、长者、孙仲容- 古文课文:《诗经》、《触龙说赵太后》- 诗词鉴赏:《行程难》、《大风歌》- 成语:弱不禁风、问青天等第六章听雨声- 人物:李益、岳飞- 古文课文:《夜泊牛渚怀古》、《岳阳楼记》- 诗词鉴赏:《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题西林壁》- 成语:鼎鱼刻尺、正人君子等第七章发明家的故事- 人物:郭守敬、徐医生- 古文课文:《惠施救孔子》、《孟母三迁》- 诗词鉴赏:《赠汪伦》、《枫桥夜泊》- 成语:守株待兔、英雄所见略同等第八章又是一年四季来- 人物:贺知章、李商隐- 古文课文:《回乡偶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词鉴赏:《南陵道中》、《芙蓉楼送辛渐》- 成语:差强人意、门可罗雀等第九章我们的乡村- 人物:武宣、杜牧- 古文课文:《夜宿平旦故园怀旧》、《渡汉江》- 诗词鉴赏:《盛祚令·冬夜读书示子聿》、《江南春》- 成语:临渊羡鱼、九死一生等第十章早黎明- 人物:杜甫、柳宗元- 古文课文:《春去也》、《江雪》- 诗词鉴赏:《喜看春园花》、《赠花卿》- 成语:身败名裂、刻舟求剑等。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知识点复习要点梳理一、简述随着学期的结束,小学六年级的复习阶段已然来临。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即将迈向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六年级语文的学习成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学业发展。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梳理《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知识点的复习要点,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复习,确保在即将到来的考试或测评中取得良好成绩。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涵盖了识字、阅读、写作等多个方面。
六年级语文下册的内容更是如此,涵盖了古诗文、现代文阅读、基础语法知识等。
复习时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的关键知识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生词新字,理解文章结构和语言风格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升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初中学习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梳理这些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复习。
1. 简述复习的重要性及目的复习是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的桥梁,能帮助学生把零散的课文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复习学生可以巩固本学期学到的语文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同时复习也是学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复习过程中的练习和巩固,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巩固基础: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学期所学的生字词、语法规则、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升能力:通过复习过程中的阅读、写作、口语练习等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交际等能力。
拓展视野: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延伸阅读、主题探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文化素养。
培养习惯: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语文下册课文的复习不仅是知识的回顾和梳理,更是知识能力的提升和文化素养的拓展,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2. 引出本文的主题——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知识点的复习要点梳理面对小学六年级的下学期,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更为细致、深入的知识点把握仍需努力。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必背核心知识点梳理』第1课:《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茶馆》等,课文按时间顺序,用充满“京味儿”的语言,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写出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
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第2课:《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代表作有《边城》。
课文主要写了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写等粥时,主要通过八儿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表现他的聪明机灵、天真可爱和嘴馋。
写得详细的是等粥,写得简略的是喝粥,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腊八粥的美味和对腊八粥的喜爱之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让我们感受到了家庭生活的甜蜜温馨和亲情的温暖。
第3课:《古诗三首》《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翅,描写了寒食节禁火的传统习俗。
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白天的春景,后两句写夜晚传烛的景象,运用了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权贵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诗中借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无法相会的神话传说,表达了夫妇之间的离别之愁和相思之情。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描绘了一-个月光澄澈、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和诗人独在异乡孤寂、惆怅的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第4课:《藏戏》的作者是马展明,藏戏的开山鼻祖是唐东杰布。
文章首先概括了藏戏戴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演出时间长的三个特点,接着详细介绍了藏戏的来源、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最后点明传承方式,总结全文。
体现了藏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第5课:《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本课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以第三人称,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五件事。
六下语文精读课文复习提纲1、《文言文两则》《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故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课后第3题: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答: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③孰为汝多知乎?答: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2、《匆匆》本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
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后第2题:“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答: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日记显得多么的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3、《桃花心木》这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课后第2题:①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答:“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
生活中的“不确定”,比如生病、父母下岗、遇到自然灾难等。
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答:因为种树人不定期、不定量地给树浇水,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所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6、《北京的春节》本人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10、《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通过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除开头外,文章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
被捕前写父亲烧掉文件和书籍,工友阎振三被抓,反映出形势的险恶与处境的危险;被捕时写了敌人的心虚、残暴与父亲的处变不惊;法庭上描写了李大钊的镇定、沉着;被害后写了全家的无比悲痛。
重点句子的理解:①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答: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同孩子谈心的时候,而且像防止革命的书籍和文件落到敌人手里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这里写出了李大钊同志对待亲人慈爱和善与对待工作认真严肃两个方面的统一。
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答:他完全明白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③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
父亲仍旧穿着它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
课后第3题: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是首尾呼应。
这样可以使读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清楚,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就更加深刻,更突出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12、《为人民服务》这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
或:有的。
于:表示比较。
课后第3题: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答:这段话共有四句话。
第一句是讲我们要欢迎批评,第二句话是讲我们欢迎任何人的批评,第三句话是讲我们接受任何人的只要是正确的批评。
第四句话是讲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意思层层递进。
14、《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
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然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冻死在街头。
课后第3题:①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
小女孩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
②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答:前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的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15、《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写信的过程记叙的。
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凡卡在信中向爷爷倾诉自己难以忍受的悲惨的学徒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乡下生活的两个情景(一是爷爷守夜的情景,一是过圣诞节的情景);最后写凡卡把写好的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他的信。
这篇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而成的。
在表达式采用了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18、《跨越百年的美丽》这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以“美丽”为主线,表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在于容貌,而在于心灵和人格。
她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始描写了居里夫人的在法国科学院做学术报告的场面,将居里夫人美丽的形象和伟大的成就凸现在读者面前。
接下去的两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居里夫人为了探索“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而进行的艰苦的研究,直到发现了镭,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充分表现了居里夫人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了居里夫人在名利面前的态度和做法,表现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全身心投身科学的忘我精神。
最后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肯定居里夫人的人格。
课题中的“美丽”不仅是居里夫人的美丽容貌,更是她所体现的坚定执著、为科学献身的科学精神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格。
课后第2题:①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使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答:“这种可贵的性格和高远的追求”是指居里夫人有“坚定、刚毅,有远大、执著的追求”,“这项伟大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金属元素镭,“人生意义的发现”是指居里夫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年轻美貌、金钱名利,而在于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
②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答:这个句子采用了“从……变成……”的句式,这种“变”不是一般的变成,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提升,生命境界的飞跃,四个“变成”概括了居里夫人奋斗的一生以及不朽的功绩。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后第2题:答: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补充事例:牛顿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鲁班上山手被草叶割伤,发明了锯。
课后第3题:①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答:“?”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答:“见微知著”的意思是: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这句话重申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与开头互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