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7个)(卫办医政发〔2009〕179号)
- 格式:docx
- 大小:108.27 KB
- 文档页数:40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
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下发以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有所下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进一步规范。
为继续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根据2008年度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现就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的通知【法规类别】卫生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卫办医政发[2009]220号【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发布日期】2009.12.11【实施日期】2009.12.1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2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修改后的《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有关规定,我部组织制定了《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对医疗美容项目和项目分级进行适当调整,并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医疗安全。
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二○○九年十二月十一日(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一、美容外科项目及其分级(一)分级原则。
依据手术难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风险大小,将美容外科项目分为四级。
一级:操作过程不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不大的美容外科项目。
二级:操作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有一定风险,需使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静脉全身麻醉等完成的美容外科项目。
三级: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和风险较大,因创伤大需术前备血,并需要气管插管全麻的美容外科项目。
四级:操作过程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的美容外科项目。
(二)美容外科项目分级。
1.一级项目。
(1)头面部:重唇修复术招风耳矫正术眉修整术眉提升术重睑成形术下睑袋矫正术内眦成形术隆鼻术鼻尖成形术隆鼻术后硅胶取出术鼻小柱及鼻孔成形术唇峰、薄唇增厚术唇珠美容术厚唇矫正术酒窝成形术唇系带成形术颞部填充术隆颏术颊脂肪垫去除术(2)乳房、躯干:乳头内陷矫正术乳头乳晕缩小术脂肪抽吸术(吸脂量<1000ml)(3)会阴部:处女膜修补术阴蒂肥大缩小术小阴唇成形术(4)其他:体表小肿瘤切除术瘢痕切除缝合术穿耳孔术皮肤磨削术(面积不超过面部1/4)酒渣鼻切割术皮肤肿物切除术腋臭手。
宁卫医〔2010〕95号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各县(市、区)卫生局,市直医疗单位:现将〘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77号),及闽卫医函〔2010〕417号文转发给你们,请结合以下要求,一并贯彻执行。
一、各级各部门应当加强对健康体检工作的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规范进行,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健康。
二、对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各县(市、区)卫生局对辖区内设有健康体检部门的医疗机构开展一次摸底调查,对明显不符合管理规定的,应立即责成其停止开展健康体检工作。
三、认真开展健康体检项目的申报、审批工作。
申请开展健康体检的医疗机构请于8月20日前将申请材料按省卫生厅规定的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权限报相应的卫生行政部门审批,验收合格的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副本上进行备注(备注内容:经验收合格、同意开展健康体检工作),验收不合格的,书面通知申报的医疗机构。
申请材料目录如下:(一)宁德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项目申请表(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正本复印件(三)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平面图(注明面积)(四)健康体检科设置的健康体检诊疗科目目录(医学检验科及医学影像科中的CT、MR、X线透视(拍片)等科目不必独立设置,但应有专用通道,并做好院感管理,其他科目应当独立设置)(五)健康体检项目目录(六)体检科执业医师、护士花名册(含其他卫生技术人员)(七)相关仪器设备清单(含主要技术参数)(八)健康体检部门的医院感染防控与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九)健康体检部门的档案管理与保密制度。
四、医疗机构未经许可不得开展健康体检工作,违反者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附件:宁德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项目申请表二O一O年七月二十七日主题词:医政健康体检通知抄送:福州总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宁德市卫生局 2010年7月27日印发福建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闽卫医函〔2010〕417号各设区市卫生局, 厅直属各医疗单位, 福建医大、中医学院各附属医院, 省老年医院:现将〘卫生部关于印发〖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77号)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6.30•【文号】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施行日期】2009.06.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乳腺癌、股骨干骨折、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子宫平滑肌瘤、计划性剖宫产和老年性白内障等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供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参照执行。
附件:8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九年六月三十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2009版)一、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ICD10:K35.1/K35.9)行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9)(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病史:转移性右下腹痛(女性包括月经史、婚育史);2. 体格检查:体温、脉搏、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直肠指诊、腰大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闭孔内肌试验;3.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如可疑胰腺炎,查血尿淀粉酶;4. 辅助检查:腹部立位X光片除外上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等;有右下腹包块者行腹部超声检查,有无阑尾周围炎或脓肿形成;5. 鉴别诊断:疑似右侧输尿管结石时,请泌尿外科会诊;疑似妇科疾病时,请妇科会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 诊断明确者,建议手术治疗;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等),要向患者或家属详细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充分告知风险,予加强抗炎保守治疗;3. 对于有明确手术禁忌证者,予抗炎保守治疗。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目录及卫生部相关修订及历年增设汇总(截止2010年修订)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目录及卫生部相关修订及历年增设汇总(截止2010年修订)一、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通知(卫医发(1994)第27号) P02-P12二、卫生部关于修订《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部分科目的通知(卫医发[2007]174 号) P13-P14三、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发…2007?227号) P15-P16四、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 P17-P19五、卫生部关于修订口腔科二级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55号) P20-P21(注:本文所有内容来自卫生部网站以及互联网)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通知卫医发(1994)第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委卫生局(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为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我部制定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2、诊疗科目名录使用说明卫生部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附件: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1994年9月5日卫生部发布)代码诊疗科目01.预防保健科02.全科医疗科03.内科03.01 呼吸内科专业03.02 消化内科专业03.03 神经内科专业03.04 心血管内科专业03.05 血液内科专业03.06 肾病学专业03.07 内分泌专业03.08 免疫学专业03.09 变态反应专业03.10 老年病专业03.11 其他04. 外科04.01 普通外科专业04.01.01肝脏移植项目04.01.02胰腺移植项目04.01.03小肠移植项目04.02 神经外科专业04.03 骨科专业04.04 泌尿外科专业04.04.01肾脏移植项目04.05 胸外科专业04.05.01肺脏移植项目04.06 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04.06.01心脏移植项目04.07 烧伤科专业04.08 整形外科专业04.09 其他05. 妇产科05.01 妇科专业05.02 产科专业05.03 计划生育专业05.04 优生学专业05.05 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业05.06 其他06. 妇女保健科06.01 青春期保健专业06.02 围产期保健专业06.03 更年期保健专业06.04 妇女心理卫生专业06.05 妇女营养专业06.06 其他07. 儿科07.01 新生儿专业07.02 小儿传染病专业07.03 小儿消化专业07.04 小儿呼吸专业07.05 小儿心脏病专业07.06 小儿肾病专业07.07 小儿血液病专业07.08 小儿神经病学专业07.09 小儿内分泌专业07.10 小儿遗传病专业07.11 小儿免疫专业07.12 其他08. 小儿外科08.01 小儿普通外科专业08.02 小儿骨科专业08.03 小儿泌尿外科专业08.04 小儿胸心外科专业08.05 小儿神经外科专业08.06 其他09. 儿童保健科09.01 儿童生长发育专业09.02 儿童营养专业09.03 儿童心理卫生专业09.04 儿童五官保健专业09.05 儿童康复专业10. 眼科11. 耳鼻咽喉科11.01 耳科专业11.02 鼻科专业11.03 咽喉科专业11.04 其他12. 口腔科12.01 口腔内科专业12.02 口腔颌面外科专业12.03 正畸专业12.04 口腔修复专业12.05 口腔预防保健专业12.06 其他13 皮肤科13.01 皮肤病专业13.02 性传播疾病专业13.03 其他14. 医疗美容科14.01美容外科14.02美容牙科14.03美容皮肤科14.04美容中医科15. 精神科15.01 精神病专业15.02 精神卫生专业15.03 药物依赖专业15.04 精神康复专业15.05 社区防治专业15.06 临床心理专业15.07 司法精神专业15.08 其他16. 传染科16.01 肠道传染病专业16.02 呼吸道传染病专业16.03 肝炎专业16.04 虫媒传染病专业16.05 动物源性传染病专业16.06 蠕虫病专业17.结核病科18.地方病科19.肿瘤科20.急诊医学科21. 康复医学科22. 运动医学科23. 职业病科23.01 职业中毒专业23.02 尘肺专业23.03 放射病专业23.04 物理因素损伤专业23.05 职业健康监护专业23.06 其他24. 临终关怀科25. 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科26. 麻醉科27.疼痛科28.重症医学科30. 医学检验科30.01 临床体液、血液专业30.02 临床微生物学专业30.03 临床化学检验专业30.04 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30.05 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专业30.06其他31.病理科32.医学影像科32.01 X线诊断专业32.02 CT诊断专业32.03 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32.04 核医学专业32.05 超声诊断专业32.06 心电诊断专业32.07 脑电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32.08 神经肌肉电图专业32.09 介入放射学专业32.10 放射治疗专业32.11 其他50. 中医科50.01 内科专业50.02 外科专业50.03 妇产科专业50.04 儿科专业50.05 皮肤科专业50.06 眼科专业50.07 耳鼻咽喉科专业50.08 口腔科专业50.09 肿瘤科专业50.10 骨伤科专业50.11 肛肠科专业50.12 老年病科专业50.13 针灸科专业50.14 推拿科专业50.15 康复医学专业50.16 急诊科专业50.17 预防保健科专业50.18 其他51. 民族医学科51.01 维吾尔医学51.02 藏医学51.03 蒙医学51.04 彝医学51.05 傣医学51.06 其他52. 中西医结合科《诊疗科目名录》使用说明一、本《名录》依据临床一、二级学科及专业名称编制,是卫生行政部门核定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填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相应样目的标准。
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09.01.19•【文号】卫医政发[2009]9号•【施行日期】2009.01.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随着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患者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根据中华医学会和有关专家建议,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研究决定:一、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卫医发〔1994〕第27号文附件1)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重症医学科”,代码:“28”。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业务范围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二、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应当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
三、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
具有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可以申请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
四、拟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院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法严格审核,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
五、“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应当以卫生部委托中华医学会编写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重症医学分册)》和《临床诊疗指南(重症医学分册)》等为指导开展诊疗服务。
六、从事“重症医学科”诊疗服务的医师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重新申请核定医师执业范围;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师申请和医院证明材料,对符合第二条规定医师的执业范围核定为“重症医学科”。
七、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已设置的综合重症加强治疗科(病房、室)(ICU)应重新申请“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并更改原科室名称为重症医学科。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等15个“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管理规范和质量控制指标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做好“限制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规范临床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委组织制(修)订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2017年版)》等15个“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管理规范,并制定了相应技术的质量控制指标(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09年11月13日印发的《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5号)、《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6号)、《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7号)、《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8号)、《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89号)、《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0号)、《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1号)、《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2号)、《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3号)、《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4号)、《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5号)、《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6号)、《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7号)、《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8号)、《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199号)同时废止。
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标准外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手术学科的基础学科。
外科是培训合格的外科医师的核心科室。
加强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外科以及相关科室建设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实现外科医师培训目标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家及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标准。
一、外科基本条件根据北京市医疗资源的条件,为了使住院医师能够得到均衡高质量的轮转培训,原则上北京市所有培训基地须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标准,配备有优质的师资和教学体系,以及软件和硬件兼备的优质教学条件。
(一)科室规模1.外科总床位≥200张,床位使用率≥85%,平均住院日17~18天。
各专业组床位数分配如下:普通外科≥70张;骨科≥60张;泌尿外科≥30张;胸心外科≥25张;神经外科≥15张;SICU≥10张。
2.年收治住院病人数≥4400人次。
3.年门诊量≥110000人次。
4.年急诊量≥11000人次。
5.年手术数≥3900人次。
(二)诊疗疾病范围1.疾病种类和例数:每年收治的疾病种类及其例数、完成的临床操作技能种类(包括诊断、检查、手术)及其例数应能够满足外科住院医师培训目标的要求,见附表。
2.手术种类和例数:同上。
(三)医疗设备X线摄片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CT,MRI,放射治疗机,彩色B超,Doppler血管检查仪以及下列专科设备:1.纤维胃镜、结肠镜、介入治疗设备、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等。
2.手术显微镜、关节镜、C型臂。
3.支气管镜、胸腔镜。
4.膀胱镜、电切镜、输尿管镜、经皮肾镜。
5.脑电图仪、神经外科手术用显微镜。
6.血液生化、免疫、尿液检验设备。
7.氧饱和度监测仪,肺功能仪,呼吸机,指测血糖仪,输液泵,微量泵、多导监护仪、除颤器。
8.麻醉机。
9.层流手术间。
(四)相关科室和实验室1.必备科室: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麻醉科、外科重症监护治疗室(SICU)、神经外科。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8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并规范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我部组织制定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以及《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
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
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目录卫医发新编第号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关于下发《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的通知卫医发〔1994〕第2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部委卫生局(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有关单位:为了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我部制定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2.诊疗科目名录使用说明附件1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代码诊疗科目01.预防保健科02.全科医疗科03.内科呼吸内科专业消化内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血液内科专业肾病学专业内分泌专业免疫学专业变态反应专业老年病专业其他04.外科普通外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骨科专业泌尿外科专业胸外科专业心脏大血管外科专业烧伤科专业整形外科专业其他05.妇产科妇科专业产科专业计划生育专业优生学专业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业其他06.妇女保健科青春期保健专业围产期保健专业更年期保健专业妇女心理卫生专业妇女营养专业其他07.儿科新生儿专业小儿传染病专业小儿消化专业小儿呼吸专业小儿心脏病专业小儿肾病专业小儿血液病专业小儿神经病学专业小儿内分泌专业小儿遗传病专业小儿免疫专业其他08.小儿外科小儿普通外科专业小儿骨科专业小儿泌尿外科专业小儿胸心外科专业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其他09.儿童保健科儿童生长发育专业儿童营养专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儿童五官保健专业儿童康复专业其他10.眼科11.耳鼻咽喉科耳科专业鼻科专业咽喉科专业其他12.口腔科口腔内科专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正畸专业口腔修复专业口腔预防保健专业其他13皮肤科皮肤病专业性传播疾病专业其他14.医疗美容科15.精神科精神病专业精神卫生专业药物依赖专业精神康复专业社区防治专业临床心理专业司法精神专业其他16.传染科肠道传染病专业呼吸道传染病专业肝炎专业虫媒传染病专业动物源性传染病专业蠕虫病专业其它17.结核病科18.地方病科19.肿瘤科20.急诊医学科21.康复医学科22.运动医学科23.职业病科职业中毒专业尘肺专业放射病专业物理因素损伤专业职业健康监护专业其他24.临终关怀科25.特种医学与军事医学科26.麻醉科27.疼痛科(卫医发〔2007〕227号)28.重症医学科(卫医政发〔2009〕9号)30.医学检验科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临床生化检验专业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其他31.病理科32.医学影像科线诊断专业诊断专业磁共振成像诊断专业核医学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脑电及脑血流图诊断专业神经肌肉电图专业介入放射学专业放射治疗专业其他50.中医科内科专业外科专业妇产科专业儿科专业皮肤科专业眼科专业耳鼻咽喉科专业口腔科专业肿瘤科专业骨伤科专业肛肠科专业老年病科专业针灸科专业推拿科专业康复医学专业急诊科专业预防保健科专业其他51.民族医学科维吾尔医学藏医学蒙医学彝医学傣医学其他52.中西医结合科附录2《诊疗科目名录》使用说明一、本《名录》依据临床一、二级学科及专业名称编制,是卫生行政部门核定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填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相应栏目的标准。
为了贯彻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我部制定了《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 1.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2.诊疗科目名录使用说明卫生部一九九四年九月五日附件1 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代码诊疗科目一级科目一般相当临床一级学科,如“内科”、“外科”等;二级科目一般相当临床二级学科,如“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等。
为便于专科医疗机构使用,部分临床二级学科列入一级科目。
四、科目代码由“××·××”构成,其中小数点前两位为一级科目识别码,小数点后两位为二级科目识别码。
五、《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申报表”填报原则:1.申报表由申请单位填报。
表中已列出全部诊疗科目及其代码,申请单位在代码前的“□”内以划“√”方式填报。
2.医疗机构凡在某一级科目下设置二级学科(专业组)的,应填报到所列二级科目;未划分二级学科(专业组)的,只填报到一级诊疗科目,如“内科”、“外科”等。
3.只开展专科病诊疗的机构,应填报专科病诊疗所属的科目,并在备注栏注明专科病名称,如颈椎病专科病诊疗机构填报“骨科”,并于备注栏注明“颈椎病专科”。
4.在某科目下只开展门诊服务的,应在备注栏注明“门诊”字样。
如申报肝炎专科门诊时,申报“肝炎专业”并在备注栏填注“门诊”。
六、《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核准登记事项”的诊疗科目栏填写原则:1.由卫生行政部门在核准申报表后填写。
2.一般只需填写一级科目。
3.在某一级科目下只开展个别二级科目诊疗活动的,应直接填写所设二级科目,如某医疗机构在精神科下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则填写精神科的二级科目“临床心理专业”。
4.只开展某诊疗科目下个别专科病诊疗的,应在填写的相应科目后注明专科病名称,如“骨科(颈椎病专科)”。
5.只提供门诊服务的科目,应注明“门诊”字样,如“肝炎专业门诊”。
七、《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诊科科目”栏填写原则与《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注册书》“核准登记事项”相应栏目相同。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卫医
政发〔2009〕18号)
佚名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年(卷),期】2009(000)005
【总页数】7页(P32-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12
【相关文献】
1.卫生部关于印发《2008年—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医疗安全百日专项检查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医政发〔2008〕64号) [J],
2.卫生部关于修改《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二条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17号) [J],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1号) [J],
4.卫生部关于印发《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38号) [J],
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卫办农卫发〔2009〕116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5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制定了《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
具备条件的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诊医疗水平。
目前条件尚不能达到《指南》要求的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急诊科的建设,增加人员,配置设备,改善条件,健全制度,严格管理,逐步建立规范化的急诊科。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提高急诊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三条急诊科是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实行24小时开放,承担来院急诊患者的紧急诊疗服务,为患者及时获得后续的专科诊疗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
第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医院应当加强急诊科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能力和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二章设置与运行第五条急诊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急诊工作及时有效开展。
第六条急诊科应当设在医院内便于患者迅速到达的区域,并临近大型影像检查等急诊医疗依赖较强的部门。
急诊科入口应当通畅,设有无障碍通道,方便轮椅、平车出入,并设有救护车通道和专用停靠处;有条件的可分设普通急诊患者、危重伤病患者和救护车出入通道。
第七条急诊科应当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综合医院应当设急诊手术室和急诊重症监护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K25-K27)行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术、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术(ICD-9-CM-3:43.6-43.8,44.3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慢性、节律性和周期性的上腹疼痛伴消化不良症状。
2.体征:上腹局限性轻压痛。
3.辅助检查:HP检测试验阳性,上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和/或内镜检查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胃肠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手术适应证:1.严格内科治疗(包括根治HP措施)无效的顽固性溃疡,表现为溃疡不愈合或短期内复发。
2.胃溃疡巨大(直径>2.5cm)或高位溃疡。
3.胃十二指肠复合性溃疡。
4.溃疡不能除外恶变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9-1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5-K27胃十二指肠溃疡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6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胃镜(可门诊完成)、腹部超声、上消化道钡剂造影(必要时门诊完成);(4)心电图、胸部正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肺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等。
(七)选择用药。
1.口服制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2.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7天(门诊已完成胃镜和/或X 线钡餐检查)。
1.麻醉方式:气管插管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无。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泵的应用。
4.输血:视术中情况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6-11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2)出院1个月后门诊复诊;(3)出院3个月后复查胃镜。
2.术后用药: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选用药物,用药时间1天。
3.术后饮食指导。
(十)出院标准。
1.无发热,恢复肛门排气排便,可进半流食。
2.切口愈合良好:引流管拔除,伤口无感染,无皮下积液(或门诊可处理的少量积液)。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前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影响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术前需确定手术方式(迷走神经切断+胃引流术,胃大部切除术),视术中情况定胃肠道重建方式。
3.胃溃疡病人术中活检提示胃癌,则按胃癌处理,进入相应路径。
4.有并发症(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出血、恶变等)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则转入相应临床路径。
二、胃十二指肠溃疡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十二指肠溃疡(ICD-10: K25-K27)行胃大部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术、胃空肠吻合加迷走神经切断术(ICD-9-CM-3:43.6-43.8,44.39)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9-18天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O91,N61)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85.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病史: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多为哺乳期女性,常发生在产后3-4周;也可为非哺乳期女性。
2.体征:患侧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常伴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等,随炎症发展常伴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中毒表现。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4.影像学检查:超声提示有炎性浸润,单个或多个脓腔形成。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早期未形成脓肿前,应用抗菌药物可获得良好效果。
2.中医中药治疗,可用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
3.脓肿形成后,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
(四)标准住院期间为≤1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O91,N61急性乳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型、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4)乳房彩超(脓肿形成者需行术前定位)。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等。
(七)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2.入院后即开始使用抗菌药物,经验性抗菌治疗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克林霉素类药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4天。
1.麻醉方式:全麻或局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3.术后取(炎性)肿物或脓腔壁组织送病理检查,脓液送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调整抗菌药物种类。
(九)术后住院恢复3-7天。
1.复查项目:血常规,必要时行乳房超声检查。
2.术后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抗菌药物用至体温正常后3天。
(十)出院标准。
1.体温正常3天,引流管通畅或已拔除。
2.常规化验指标无明显异常。
3.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其他疾病,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住院时间延长。
2.出现新发脓肿,需要继续治疗,将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
3.未形成脓肿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二、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乳腺炎(ICD-10:O91,N61)行乳腺脓肿切开引流术(ICD-9-CM-3: 85.0)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直肠息肉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直肠息肉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直肠息肉(ICD-10:K62.1;D12.8,M8210/0)行息肉切除术(ICD-9CM-3:48.36)(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大便带血,肛门肿物脱出,大便次数增多,粘液便或粘液血便。
2.体征:直肠指检触及质软、有弹性或带蒂的肿物,指套或带血或粘液。
3.肠镜提示。
(如无法作肠镜可考虑CT等检查)(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对于有蒂息肉,直径小于2cm的广基息肉,非息肉病者,可行经肛门的切除术或行内镜下圈套摘除、活检钳钳除、高频电凝凝除。
2.对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1)经肛门手术:适用于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直肠息肉。
(2)经腹手术:适应于腹膜反折以上基底直径大于2cm的息肉。
(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病变仅位于粘膜层。
(4)对于距肛缘5-15cm者,有条件可行经肛门内镜下的息肉切除术(TEM术)。
(5)对距肛缘5-10cm,也可行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的切除术(Mason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4-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62.1;D12.8,M8210/0直肠息肉疾病编码。
2.门诊纤维内镜不能切除的广基息肉,病理未排除腺瘤癌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 天。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预防性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预防性用药时间为1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天。
1.麻醉方式: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手术内固定物:吻合器的应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5.病理学检查:冰冻加石蜡切片。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根据患者情况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
2.术后用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用药时间1天。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伤口无感染及皮下积液,引流管拔除或无便血,体温正常。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息肉性质判断与术中情况或术后病理不符,需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腺瘤癌变术前病理分期,需进行相关检查。
3.息肉大小、数目、性质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
4.腺瘤癌变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按直肠癌临床路径执行。
5.有影响手术的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二、直肠息肉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直肠息肉(ICD-10:K62.1;D12.8,M8210/0)行息肉切除术(ICD-9-CM-3:48.36)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门脉高压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门静脉高压症(ICD-10:K76.6伴(K70-K71↑,K74↑,I98.3*))行分流或断流术(ICD-9-CM-3: 39.1,42.91,44.9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和体征:脾肿大,呕血或黑便,腹水。
2.实验室检查:可有脾功能亢进性外周血细胞计数下降、血胆红素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臵等肝功能受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