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清明上河图》导学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生活。
一、教学目的1、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2、学习清明上河图,体会汴京城中繁华的景象。
3、了解古代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况。
二、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画中人物、景象和场景的描绘和意义。
3、清明上河图对于后来的绘画、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学前激活通过展示一些清明上河图的具体细节或仿制品,让学生了解此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它所描绘的内容。
2、核心内容(1)绘画背景我们可以讲解一下这幅画的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可能是在公元1089年或1090年,它描绘了以汴京(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繁华的景象,表达出宋代城市繁华盛景的形象,也记录了百姓的生活和社会面貌的变化。
(2)画中人物紧随着,我们可以通过画中人物的描写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人物的形象相对清晰,也更具特色。
衣着、姿态、面部表情等表现细节的丰富程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特征,从而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风俗习惯。
比如,图中描绘了许多商贾和许多市民,以及做生意的人和人们所享受的各种娱乐活动,通过这个描绘可了解到当时商业与民生的状况。
(3)景象场景清明上河图的画幅非常广阔,其中有大量不同的景象,望江楼、坊门街市、河上游船、城墙内外的建筑与人物群像各式各样。
这些景象和场景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
此外,这些景象和场景还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可以推测当时对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呈现。
(4)影响后代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部人类的记忆。
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它不断地启迪着画家们的思维和创造性,甚至对今天的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古代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和辉煌。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案课题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单元第四单元学科历史与社会年级八年级上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种类的资料中获得信息,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法通过地图、图片、材料等的分析,学习知识,提升自己。
教法通过地图、图片、故事等素材来调动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宫廷画家)创作时间?北宋(宋徽宗年间)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场景?东京及汴河两岸的风光从几个这一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温故知新,不断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的习惯,掌握更多学习历史的方法。
讲授新课解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其早年游学于汴京,后学绘画,宋徽宗(1101—1124)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特别擅长画舟车、街道、城郭、桥梁。
张择端的画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非常有特色。
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金明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句子,通过同伴合作交流,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获取、解读、分析信息的能力池争标图》。
场景一:市郊村野“市郊村野”呈现了一幅乡野风光,城郊行人匆匆、商贾往来的日常场景跃然纸上。
同时,通过对运炭驴队的描绘介绍了北宋都城东京周边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城市燃料的供给途径和来源。
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认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知道北宋时期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带学生了解北宋的都市生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北宋的都市生活,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知道北宋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资料式导入)展示历史名人对宋朝的评价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历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上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教师设疑: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一下北宋的都市生活。
二、新课学习场景一:市郊村野>>>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思考与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教师使用多媒体圈住运炭的驴队。
教师介绍:史书记载,由于东京周围无山,燃料匮乏,严重影响到京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从京西乃至陕西等地向东京运炭,以备不济。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轿顶的柳条轿顶的柳条观点一: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上缀着很多柳条。
有人认为,这是《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最有力的证据。
观点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
观点三: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
教师:你认为呢?学生自由讨论,提高分析能力。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教师指出图中一行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
其中骑马戴帽的显然是位有身份的人,坐轿的大概是他的家眷,其余挑担的、抬轿的、奔跑的应该是他的仆从。
《清明上河图》的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国美术史》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分析。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画家张择端创作的一幅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作者及画面内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细致观察,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把握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探讨《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清明上河图》中的细节描绘和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画面内容及其艺术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课件。
学具:笔记本、画笔、橡皮、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清明上河图》的高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以及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
4. 艺术特点讲解:详细讲解《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用笔、色彩等艺术特点,举例分析画面中的经典细节。
5.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绘制一幅简化的《清明上河图》。
6. 例题讲解:分析《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如市井生活、建筑风格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清明上河图》鉴赏2. 内容:作者:张择端时期:北宋画面内容:汴河两岸繁华景象艺术特点:构图、用笔、色彩、细节描绘七、作业设计2. 答案示例:市井生活中人物服饰多样,展现出北宋时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深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背景知识,开展相关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尤其是构图、用笔、色彩和细节描绘。
《清明上河图》解读教案解读教案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一幅反映北宋时期城市市井生活的巨幅油画,被誉为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的代表之作。
作为一幅长卷式画作,其创作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生动形象的细节和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文化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2.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构图和画面内容;3.了解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和文化特点;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2.难点: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和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教学板书等。
四、教学过程【Part 1】导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画面内容,了解其基本构图和意义。
【Part 2】介绍1.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真宗时期,约在公元1085年左右完成。
它是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博物馆藏品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文物之一。
2.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构图和画面内容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丰富多彩,画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人物,可以分为三层:上层是虚构的建筑和山水背景,中层是滚滚的江水和桥梁,下层是市井人物和生活场景。
市井人物和生活场景是整个画面的重点和亮点,张择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丝绸之路、水车、摆渡船、悬棺、赛龙船等与市井生活相关的各种情景,反映了当时北宋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繁荣景象。
【Part 3】讲解1.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和文化特点的深入解读北宋时期,中国的城市生活特别繁华,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各种生产活动都非常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市井文化丰富。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场景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中的某些特点,譬如:(1)商业和手工业兴盛: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些商家和小摊贩,他们卖的商品有各种各样的,譬如糖画、麻花、棉絮、炙糕等,这些商品都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非常发达。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13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共同体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自主先学】宋代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深印记,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国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画家_________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_________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
本课按照画面叙事进展将全图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部分,全景式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的商业、交通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课堂导学】场景一:市郊村野打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乡村风光,薄雾疏林,掩映着茅舍瓦房。
1、观察图4-68和阅读图说,思考: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阅读图4—69图说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和场景,讨论《清明上河图》“清明”一词的含义?场景二:汴河船运张择端把汴河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又把船运作为重点来描绘,这是有深意的。
1、阅读课文说说当时汴河在全国地理区位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2、除了汴河,当时东京附近还有黄河等河流,回顾你对黄河的了解,说一说,为什么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3、虹桥处于《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是横跨在汴河上的一座单孔木结构桥,宛如一条飞架两岸的彩虹。
这种单孔木结构桥技术要求高、建造难度大,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请思考:为什么当时人们不在汴河上修建更为容易建造的多空桥?4、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所以商业活动肯定很繁荣,请仔细观察画卷中桥头的商业活动和图4—71—72,找出相关证据。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标准
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难点:探究北宋城市经济。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城”。
师:“城”字拆开,就是一个人,拿着戈,躲在土后面。
在干什么?
生:防御入侵。
师:这是一种什么功能?
生:军事功能。
师:保护里面的什么人?
生:统治阶级。
师:很好。
从“城”字的构成来看,蕴含了古代城市的重要功能是什么?
生: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
播放《清明上河图》
生:北宋东京城市。
师: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
我们已经习惯于现代城市的繁华,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穿梭时空回到古代,看看古代城市的都市生活。
出示课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二)新课讲授
师:下面,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以我们熟悉的长安城为例,看看传统城市是怎样的.
(出示唐长安平面图)出示文字资料: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每天中午打鼓表示开市,傍晚敲钲关门。
问:根据这幅平面图和文字介绍,你可以推测唐长安的哪些信息?
生:坊市界限严格,商业活动受区域.时间限制。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让我想到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问:为什么唐朝的统治者要制定这样的政策?
生:方便管理
问:说明在唐朝统治者眼里,什么功能比较突出?
生:政治、军事功能比经济功能更突出。
师: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内部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下面我们再来对比看看北宋的东京城。
结合我给的文字资料,你觉得与唐都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打破坊市界限。
板书:打破坊市界限
师:北宋都市生活还表现在哪些方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读《清明上河图》。
2、读《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师:图片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料,《清明上河图》更是一本百科全书,通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我们会发现蕴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如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局部图。
你发现了什么?
生:看到了人多、船大、桥宽、店多,
(老师副板书:人多、船大、店多)
师:同学们从图中获取了不少信息,下面请你结合书本相关知识,通过丰富的想象,可以推测出哪些信息?
师:你觉得这些人都是哪些人?可能会来自哪些地方?
生:有可能是东京城的人,也有可能是外来人口来东京做生意的,也有可能是外国人。
师:推断非常合理。
据记载,当时来东京经商的外国人中就有犹太人。
是否有资料可考证?
链接:《宋史·地理志》记载:“开封府,崇宁(1102—1106年)户二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七,
口四十四万二千九百四十。
”如果再加上没有户籍的流动人口,以及官府机构和几十万军队,人口应该有百余万。
要知道,在同一时期,欧洲最大的城市──伦敦,只有四、五万人。
师:看了这个材料你有什么体会?
生:东京城人口数量多,说明当时经济往来频繁,商业繁荣。
师:很好。
此外,船大、桥宽你又可以推测出什么?
生:货物多,运输量大,说明商业贸易繁荣。
生:造船业发达
师:推测得很合理。
我们再来看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呢?
生:供行人躲避风雨。
师:也就是现在江南很多地区仍然有的风雨桥。
生:也可能用于居住。
师:居住?什么人在这里居住?
生:只能是商人。
居住和售货两用。
师: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我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词:“草市”。
(幻灯显示)
在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
问:草市的发展表明了什么?
生:宋代城市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城郭的限制,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
师:这条河流就是汴河,是东京运输动物的主要交通要道。
师: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文物,每一个局部图都隐含着很多有意义的历史信息。
刚才老师带着我们同学通过观察历史图片大胆推测一些历史事实。
(板书:观察到的现象推测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下面,我们同学不妨自己尝试着这种历史学习方法。
一起探讨教材P118中的局部图。
活动要求:仔细观察局部图,结合书本相关知识,通过丰富的想象,可以推测出哪些信息?(小组合作:需确定一个记录员,一个中心发言人,2个核心讨论员)
生:出现了招牌广告。
说明当时商业竞争激烈,通过招牌广告来吸引过往的顾客。
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和推理非常正确。
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招牌广告。
如“赵太丞家”两侧有落地的招牌广告;街南有挂着“解”字的当铺等。
“久住王员外家”是一家老字号的旅馆。
在当时的东京,类似于这样的旅馆至少有两万家以上。
由此可以推测出什么信息?
生:人流量大,商业繁荣。
师:正店接待的是什么人?
生:“孙家正店”接待的应该是京城中有势有财的上层社会人士。
证据:门上彩楼欢门精致,表明酒家规模大,装修豪华。
门口人流熙熙攘攘,停有许多车马,楼上高朋满座。
不远处两乘有侍女跟随的暖轿款款而来,侍女非普通百姓家所有,而且轿子在当时也是为权贵所有的交通工具。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证据也比较有力。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述,汴京御街上的饮食店中,经营正规的称为“正店”,一般官僚、贵族才吃在“正店”。
我们再来看一幅图。
(课件出示“脚店”图)这家“脚”店你觉得是干什么的?
生:洗脚用的。
可能是当时很多外人商人累了,在这个地方洗洗脚,放松放松。
师:脚店一般是指正店以外的小型酒店,这家店规模虽不能与“孙家正店”相比,但也是宾客满座。
这才是普通百姓宴请宾朋的地方。
如果用我们现在的酒店标准来说,正店相当于五星级酒店,脚店相当于排档。
出示正店灯箱图:
师:挂在正店上方的是什么?
生:灯箱广告
师:干什么用的?
生:夜间招徕顾客用的。
生:为了确保夜市的安全和加强对夜市的管理,出现了专业的治安和消防队。
师:除了日市、夜市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市?
演示材料:“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并粥饭点心。
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东京梦华录》卷三,“天晓诸人入市”条
生:早市
师:早市场和夜市和出现说明了什么?
师:北宋的东京,一天24小时,几乎时时刻刻都有市。
相较之下,北宋商业繁荣的程度,隋唐是难以望其项背的。
师: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真的是一件非常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光从一个局部图,就隐含着这么多有意义的历史信息。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北宋都市生活的表现。
生:
城市格局:打破坊市界限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早市、夜市、招牌广告)
交通运输:水上、陆上交通便利
日常生活:娱乐生活丰富(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
师:此时,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的传统城市,经济功能突出.这既是由城到市的演变过程,也是城市的真正内涵.据统计,宋代的财政收入数字,比历朝历代都要高得多。
明代岁入只有几百万两,清代也不过三四百万两白银,而宋代自真宗开始就已经过亿了。
北宋的人均GDP高达2280美元。
我国2008年的人均GDP才2042美元。
北宋经济为何如此繁荣?原因有很多,比如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当然还跟当时统治者的政治有关.出示:在中国历史上,宋朝是我国古代唯一长期不实行“抑商”政策的王朝,北宋都城东京商业空前繁荣。
(三)课堂升华
师:最后,我们再把视线拉回到现代。
从清明上河图中,你看到哪些商业活动或生活场景与今天类似?有哪些消逝了?
生:
师:套用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而如今,要求更适宜居住的环境,更高质量的生活,是人类新世纪的梦想。
最后,愿我们的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
板书:
主板书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一. 城市格局:打破坊市界限
二. 城市经济:空前繁荣(招牌广告、早市、夜市、服务业)
三. 交通运输:陆上、水上交通便利
四. 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丰富
副板书:
城: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市:经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