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2-2-5 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北宋都市生活。
难点:探究北宋城市经济。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上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拆字游戏:“城”。
师:“城”字拆开,就是一个人,拿着戈,躲在土后面。
在干什么?生:防御入侵。
师:这是一种什么功能?生:军事功能。
师:保护里面的什么人?生:统治阶级。
师:很好。
从“城”字的构成来看,蕴含了古代城市的重要功能是什么?生:军事功能和政治功能。
播放《清明上河图》生:北宋东京城市。
师:城市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进入文明时代。
我们已经习惯于现代城市的繁华,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穿梭时空回到古代,看看古代城市的都市生活。
出示课题: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二)新课讲授师:下面,我们把时光拉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以我们熟悉的长安城为例,看看传统城市是怎样的.(出示唐长安平面图)出示文字资料: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每天中午打鼓表示开市,傍晚敲钲关门。
问:根据这幅平面图和文字介绍,你可以推测唐长安的哪些信息?生:坊市界限严格,商业活动受区域.时间限制。
师:也就是说,你若是个唐朝商人,想要在都城长安经商,那就必须在政府规定的时间、选择政府规定的地域,摆上一个固定的摊位,出售政府批准的商品。
这让我想到了《木兰辞》中的一句话:“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问:为什么唐朝的统治者要制定这样的政策?生:方便管理问:说明在唐朝统治者眼里,什么功能比较突出?生:政治、军事功能比经济功能更突出。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导学案八年级社会组班级姓名组别得分一、课程标准2-2-5(内容标准)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情景和事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要点提示:宋明城市生活二、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都市街景是重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是难点。
四、小展示:阅读课文(P98、P99、P100)填空。
1、当欧洲人还生活在的封建庄园中、头脑被神学禁锢时,中国社会却是一番景象。
2、继汉唐之后的宋元时期,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多彩的、先进的、频繁的,都是这个时代的重要标志。
3、年,后周大将在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
建立宋朝,取代,以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
4、年,孝德天皇颁布诏书,进行国制改革,史称“”。
5、唐末五代,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宋初统治者牢记这个教训。
为了,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6、为了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宋太祖规定,禁军要。
7、宋太祖采取了的策略,选拔大批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不许掌握地方政治。
由此受到社会普遍尊重。
8、北宋中期,政府财政,社会矛盾尖锐,同时,,民族矛盾加深。
为了实现的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主持变法。
- - - - - -但是由于,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的情况,新法又危及的既得利益,最终变法失败。
四、大展示:1、阅读课文4-40北宋与辽、西夏分立形势图,说一说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特点。
2、根据课文内容,简述一下陈桥兵变3、阅读课文P98的“阅读卡”“杯酒释兵权”,宋太祖为什么要这么做?4、宋太祖当上皇帝以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其主要原因是什么?5、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6、宋初采取的中央集权措施有什么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7、阅读课文第一段资料回答,君臣礼仪的变化,说明了什么?8、宋代形成重视文人士大夫的社会风气,主要原因有哪些?9、阅读课文P99资料1和资料2,你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清明上河图》导学教案:让学生深入了解宋代生活。
一、教学目的1、了解宋代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2、学习清明上河图,体会汴京城中繁华的景象。
3、了解古代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况。
二、教学重点1、清明上河图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画中人物、景象和场景的描绘和意义。
3、清明上河图对于后来的绘画、文化和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学前激活通过展示一些清明上河图的具体细节或仿制品,让学生了解此画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它所描绘的内容。
2、核心内容(1)绘画背景我们可以讲解一下这幅画的背景,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可能是在公元1089年或1090年,它描绘了以汴京(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附近)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繁华的景象,表达出宋代城市繁华盛景的形象,也记录了百姓的生活和社会面貌的变化。
(2)画中人物紧随着,我们可以通过画中人物的描写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
人物的形象相对清晰,也更具特色。
衣着、姿态、面部表情等表现细节的丰富程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特征,从而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面貌和风俗习惯。
比如,图中描绘了许多商贾和许多市民,以及做生意的人和人们所享受的各种娱乐活动,通过这个描绘可了解到当时商业与民生的状况。
(3)景象场景清明上河图的画幅非常广阔,其中有大量不同的景象,望江楼、坊门街市、河上游船、城墙内外的建筑与人物群像各式各样。
这些景象和场景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了解当时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
此外,这些景象和场景还具有一定的象征和隐喻意义,可以推测当时对生活、文化、信仰等方面的呈现。
(4)影响后代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品,更是一部人类的记忆。
自从它问世以来,就一直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它不断地启迪着画家们的思维和创造性,甚至对今天的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影响。
比如,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了古代城市的面貌和生活状况,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盛和辉煌。
第17课从《清明上河图》窥见北宋社会风貌教案二、教学方法:看图说话、查找搭配、识图比较、探索延伸,借助学习本和资料包自主学习。
三、重点:通过查找《清明上河图》画面信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读图识图的能力。
难点:以小窥大,从图中信息了解北宋政治、经济的状况。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清《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认识《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知道北宋时期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带学生了解北宋的都市生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北宋的都市生活,增强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生活场景。
【教学难点】知道北宋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资料式导入)展示历史名人对宋朝的评价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历史学家汤因比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余秋雨上一个千年的中国(宋朝),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美·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教师设疑:宋朝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让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一下北宋的都市生活。
二、新课学习场景一:市郊村野>>>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思考与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教师使用多媒体圈住运炭的驴队。
教师介绍:史书记载,由于东京周围无山,燃料匮乏,严重影响到京城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一年四季都需要从京西乃至陕西等地向东京运炭,以备不济。
关于《清明上河图》中“清明”的含义有不同的观点。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中轿顶的柳条观点一:古代清明节有插柳的习俗,画中的轿顶上缀着很多柳条。
有人认为,这是《清明上河图》描绘清明时节最有力的证据。
观点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东京的清明坊。
观点三: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的意思。
教师:你认为呢?学生自由讨论,提高分析能力。
>>> 多媒体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教师指出图中一行人匆匆赶路,直奔汴河畔。
其中骑马戴帽的显然是位有身份的人,坐轿的大概是他的家眷,其余挑担的、抬轿的、奔跑的应该是他的仆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与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还原历史需要艺术作品、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2.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运用“看图探史”的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综合探究四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13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共同体___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区域经济交流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宋代的市镇经济。
2.感知和体会宋代城市生活风貌,了解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辉煌成就的自豪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自主先学】宋代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留下了深深印记,也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国特色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宋画家_________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及_________两岸风光,展示了当时都市的生活风貌。
本课按照画面叙事进展将全图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部分,全景式地再现了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的商业、交通和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
【课堂导学】场景一:市郊村野打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乡村风光,薄雾疏林,掩映着茅舍瓦房。
1、观察图4-68和阅读图说,思考:运炭驴队的出现说明了什么?2、阅读图4—69图说的基础上,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人物和场景,讨论《清明上河图》“清明”一词的含义?场景二:汴河船运张择端把汴河放在图的中心位置,又把船运作为重点来描绘,这是有深意的。
1、阅读课文说说当时汴河在全国地理区位和交通运输中的重要地位?2、除了汴河,当时东京附近还有黄河等河流,回顾你对黄河的了解,说一说,为什么东京主要依靠汴河而不是黄河运输物资?3、虹桥处于《清明上河图》的中心位置,是横跨在汴河上的一座单孔木结构桥,宛如一条飞架两岸的彩虹。
这种单孔木结构桥技术要求高、建造难度大,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请思考:为什么当时人们不在汴河上修建更为容易建造的多空桥?4、当时的东京汴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城市,所以商业活动肯定很繁荣,请仔细观察画卷中桥头的商业活动和图4—71—72,找出相关证据。
《清明上河图》解读教案解读教案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品之一,它是一幅反映北宋时期城市市井生活的巨幅油画,被誉为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的代表之作。
作为一幅长卷式画作,其创作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生动形象的细节和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和文化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和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修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2.掌握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构图和画面内容;3.了解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和文化特点;4.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2.难点: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和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教学板书等。
四、教学过程【Part 1】导入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画面内容,了解其基本构图和意义。
【Part 2】介绍1.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创作于北宋真宗时期,约在公元1085年左右完成。
它是我国古代城市风俗画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博物馆藏品中,为数不多的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文物之一。
2.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构图和画面内容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丰富多彩,画面上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和人物,可以分为三层:上层是虚构的建筑和山水背景,中层是滚滚的江水和桥梁,下层是市井人物和生活场景。
市井人物和生活场景是整个画面的重点和亮点,张择端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丝绸之路、水车、摆渡船、悬棺、赛龙船等与市井生活相关的各种情景,反映了当时北宋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繁荣景象。
【Part 3】讲解1.北宋时期城市生活和文化特点的深入解读北宋时期,中国的城市生活特别繁华,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各种生产活动都非常发达,城市人口密集,市井文化丰富。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生活场景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生活中的某些特点,譬如:(1)商业和手工业兴盛: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些商家和小摊贩,他们卖的商品有各种各样的,譬如糖画、麻花、棉絮、炙糕等,这些商品都反映了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的非常发达。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教案
——历史活动课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方案
衡阳市田家炳实验中学李云辉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知识目标: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简况
通过此图了解北宋有关的社会情况
2、能力目标:
学会观察、分析图像资料
展开想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我国宋代的城市繁荣与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与生态环境、交通运输的关系
认识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
认识我国文化遗产的价值,树立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思路
巧妙发挥多媒体资源的功用,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学会观察图像,感受历史,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教学流程为:
人文资料导入——问题启发——讨论探索——得出结论——总结认识
三、学习资源环境的选择
1 / 2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
式多样。
4.品——再品《清明上河图》点出宋朝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离不开商业的发展,然后讲解宋朝商业已初具现代规模,与前朝相比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5.悟——总结与升华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现代的城市建设传承了古代城市的建设理念,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 微课设计过程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特点、居住条件和交通发展等方面;了解宋朝商业发展的情况及其与前朝的不同之处。
学习策略目标: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画探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意识。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清明上河图》反映的社会生活与风俗,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宋代的历史以及社会生活特色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难点:如何挖掘《清明上河图》画面背后的相关历史信息,以印证宋代社会相关情况。
3.微课脚本设计第一幕:贴近生活,激活兴趣。
利用学生熟悉的外卖导入,激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跟着教师一起查看《清明上河图》中隐藏的秘密。
第二幕:画中游,全面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师通过动态的《清明上河图》的讲解,让学生在图中畅游,边看图边学习,对《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全面大致的印象。
第三幕:细看市民生活和商业发展,重点感受人们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感受宋朝都市的魅力。
学生通过教师对桥、店家、广告、外卖、服装、交通工具、服务业等的具体讲解,对《清明上河图》乃至宋代社会风貌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四幕:总结认识宋代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思维导图,总结宋代在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及时代特征。
第五幕:情感态度提升。
《清明上河图》最精华的部分就是它的文化,宋文化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文化风俗、历史遗迹,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精神价值。
宋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宋词中体现的对生命、感情和祖国的热爱,是《清明上河图》中体现出的市井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教学设计
浙江省温州市外国语学校孙鹤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与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还原历史需要艺术作品、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2.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运用多种方式展示《清明上河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其他相关史料,运用“看图探史”的方法,提高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从<明清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一课,从教学内容上看,围绕一幅名画展开,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很新鲜又很有吸引力;从课的形式上看,是一节综合探究课,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可挖掘的空间很大。
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小组探究《清明上河图》反映的北宋社会风貌,但是第一次试课效果并不理想。
我意识到,探究《清明上河图》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研究图中都画了什么,而是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出北宋都城东京的繁华,体会画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史料、解读历史的方法。
第二稿设计,我将画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以图探史,运用纵横双向对比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了优质的学习环境。
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名画的世界里尽情地玩,有意义的学,在参与中感悟历史,潜移默化地树立起民族自豪感,有效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
遗憾之处,是没能找到一条更好地创新途径,把3D动画和探究过程融合在一起。
假如能够按照《清明上河图》的场景顺序,一边看动画,一边剖析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学生的体验会更加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