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预防处理及护理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89 MB
- 文档页数:66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韧带的炎症和压力增加,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观察和护理是管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观察和护理的角度介绍相关要点。
一、观察要点1. 疼痛观察:注意病人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刺痛、酸痛、胀痛等),并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2. 肿胀观察: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局部肿胀,注意肿胀部位、程度和范围,并记录肿胀的变化情况。
3. 运动功能观察:观察病人的运动功能是否受限,注意病人的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度和力量,及时发现功能障碍的问题。
4. 神经功能观察:观察病人的感觉功能和神经反射是否正常,注意神经症状如麻木、刺痛、无力等,并记录相关表现。
5. 体征观察:观察病人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异常。
二、护理要点1. 疼痛管理:根据疼痛程度和性质,采用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热敷、冷敷、按摩、药物治疗等,缓解疼痛症状。
2. 肿胀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局部肿胀,如冰敷、提高患肢高度、使用弹力绷带等,减轻肿胀程度。
3. 运动康复:制定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适量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帮助恢复肌肉韧带的功能,促进肌肉的愈合和修复。
4. 保持关节功能: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使用支具、矫正姿势、避免过度活动等,保持关节的正常运动和功能。
5. 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保护患者的健康。
6. 心理支持:给予病人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减轻病情对其心理的影响。
7. 教育指导:向病人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帮助其了解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8. 定期复查:安排病人进行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观察和护理是管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疼痛、肿胀、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体征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防治护理1临床资料本组共410例,男310例,女100例。
年龄12~90岁,平均38岁。
发病部位:上臂97例,下肢313例。
病因:移位骨折或经手术治疗者350例,单纯软组织损伤未经手术治疗者60例。
经临床观察有407例(占99.3%)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其中2例入院后即给予切开减压。
3例患者通过临床观察,及时切开减压,1例治愈,2例好转(转入康复医院治疗),均未被截肢,无出现严重并发症。
2观察与护理2.1患者局部情况:(1)疼痛转为无痛;(2)苍白或紫绀、大理石花纹等;(3)感觉异常;(4)肌肉瘫痪;(5)无脉。
一旦这些症状都出现时,肌肉已坏死,即使减压亦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
神经肌肉坏死警戒点:运动减弱,肌肉收缩疼痛和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因此我们应早期观察,及时处理。
2.1.1早期的临床表现:骨筋膜综合征的早期多以疼痛、局部明显肿胀、运动和感觉障碍为早期临床表现。
疼痛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主要表现,其与创伤疼痛的区别为:持续性剧烈疼痛,且进行性加重,尤其当指(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指(趾)时,可引起不可忍受的疼痛[2]。
一般疼痛是最早或惟一的主诉,应予重视。
局部组织压增高,可作为切开减压的手术指征。
至晚期神经功能丧失后,感觉消失不再疼痛,并非缓解所致。
只有在确诊后方可用镇痛剂,缓解疼痛后,迅速充分作好切开减压的术前准备。
2.1.2密切观察肢端循环:对骨折患者在护理时应注意石膏和绷带的松紧度及观察肢体的肿胀、血液运行等。
如肿胀受压,应解除受压物或用消肿药物治疗并观察皮温的改变,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皮肤略红,温度稍高,当室内压持续增高致血液循环严重障碍时,患肢皮温较健侧低,甚至冰凉。
患肢脉搏的改变:当骨筋膜室压力增高,使供给肌肉血液循环的小动脉关闭,还不足以影响患肢主要动脉血流,因此,远侧动脉搏动的存在并非安全标志。
色泽的改变:动脉血供受阻,肢端为贫血性缺血,肢端呈苍白色;静脉回流受阻,肢端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骨科特殊护理
---骨筋膜综合征护理指引
一: 骨筋膜综合征专科观察护理指引
概念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外伤引起四肢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神经缺血、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相应肌肉功能丧失的一种骨科严重并发症,常见于前臂和小腿。
目标
掌握骨科专科护理要点, 早期发现骨筋膜综合征发生,及时处理。
护理指引
1. 辨别发生骨筋膜综合征的高风险部位,如前臂和小腿。
2. 列出可能引起骨筋膜综合征的评估要点。
2.1疼痛, 疼痛剧烈,进行性加重. 鉴别是原发伤引起的疼痛,还是肌肉缺血引起的疼痛。
2.2被动牵拉痛, 检查病人右下肢足背屈时有无疼痛。
2.3肢体肿胀, 观察病人患肢末稍神经血管情况。
2.4感觉障碍, 检查患肢有无出现感觉异常﹑两点辨别﹑轻触或灼热痛。
2.5血管搏动减弱或消失。
2.6骨筋膜室内测压压力增高, 发现可疑时测量组织间隔压力。
3. 如出现以上任何两项症状应立即去除患肢的所有敷料,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并做好切开减压术的术前准备工作。
4. 双侧肢体进行对照:肿胀﹑足背动脉搏动﹑皮温(正常皮肤温度在33℃~35℃)﹑感觉。
5. 测量患肢直径,客观评估肢体肿胀消退情况。
6. 保持夹板,石膏,绷带等外固定松紧适度,班班检查。
可疑骨筋膜综合征立即松解。
7.倾听病人主诉尤其是有无肿胀感,剧疼痛,麻木感。
8.及时报告和记录评估及观察结果。
9.给予合适的护理措施预防及观察效果。
评价标准
病人早期发现骨筋膜综合征,处理得当。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风险防范和处理理概述⻣骨筋膜室综合症(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或OFCS)⼜又称急性筋膜间室综合征、⻣骨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列症状和体征。
是创伤⻣骨科严重的并发症。
上肢好发于前臂掌侧及背侧筋膜间隙;下肢好发于胫后深间隙及胫前间隙,其次为胫后浅间隙。
病因多发⽣生于患者的前臂掌侧及⼩小腿。
在⼈人体前臂和⼩小腿处存在双⻣骨和⻣骨间膜,同时筋膜较为厚韧且缺乏弹性,筋膜室容积余量量较⼩小。
当受到重物砸压、暴暴⼒力力损伤、交通事故等发⽣生创伤⻣骨折时,⾎血肿和组织⽔水肿使筋膜室内容物骤增,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等,使得筋膜室容积锐减,导致筋膜室内压⼒力力增⾼高。
当压⼒力力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筋膜室内⾎血管、神经、肌⾁肉等组织受压,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
肢体包扎过紧,四肢⻣骨折使⽤用夹板、⽯石膏固定,包扎过紧极易易导致筋膜室容积空间变⼩小,致筋膜室压升⾼高,也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危险因素。
医护⼈人员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认识充分,⻣骨筋膜室综合征往往继发于物理理损伤与闭合性⻣骨折,早期持续疼痛症状往往被简单认识为⻣骨折表现,镇痛药使⽤用过量量,忽视疼痛性质,未能早期及时诊断,影响观察,延误病情。
临床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剧烈烈疼痛、患肢⽪皮肤苍⽩白、患部肿胀、牵拉痛、张⼒力力增⾼高、麻痹、⽆无脉及感觉异常。
具体表现如下:1·疼痛创伤后肢体持续性剧烈烈疼痛,且进⾏行行性加剧,为本征最早期的症状。
疼痛与损伤程度不不成⽐比例例。
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重要表现。
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敏感,感觉纤维出现症状最早,必须对此⾜足够重视,及时诊断和处理理。
2·肿胀⻣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主要体征。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肢体运动、动脉搏动情况,肿胀程度。
2.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等。
3.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尿色的观察。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皮肤温度及活动。
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感觉麻木,发绀、疼痛逐渐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患肢制动,避免抬高,以免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3.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烧灼状剧痛,并传向远端,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和损伤不成比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评估组织张力,肢体功能情况。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严密观察肾功能损害的症状。
5.行切开减压的患肢,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做好记录。
敷料渗血、渗液后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效预防感染。
6.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肾功能损害者限制
蛋白质的摄入。
7.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按摩受压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指导有效咳嗽和深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
【健康教育】
1.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保持伸直或功能位。
2.胫腓骨骨折或尺桡骨骨折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者,应立
即通知医护人员。
3.康复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如何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附预防及护理要点)定义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早期证候群,是一种严重损伤后的反应性疾病。
四肢的肌肉和神经都处于由筋膜形成的间隔区之中,这是一个闭合的空间,当其中的压力增加时,会影响血液循环及组织功能,最后导致肌肉坏死,神经麻痹,严重时可引起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病因是由于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一)骨筋膜室容积骤减1.敷料包扎过紧:四肢损伤或骨折应用绷带石膏或小夹板后,随着患肢创伤性水肿的发展,使原松紧适中的包扎物变得过紧而形成压迫。
如果早期包扎已经较紧则本征可能更早发生。
2.严重的局部压迫:在地震或建筑物倒塌,肢体长时间被重物挤压,或者昏迷、安眠药过量、酗酒等原因致肢体长时间被压在身下。
(二)骨筋膜室的内容物体积剧增1、任何原因致肌肉缺血后,发生缺血、水肿的恶性循环。
2、挫伤、挤压伤等损伤性室内肌肉严重水肿。
3、小腿的激烈运动和过度疲劳的长途跋涉。
4、有凝血机制障碍或严重骨折移位,引起的骨筋膜室内大血肿。
5、毒蛇、毒虫咬伤而引起的严重水肿。
(三)血供障碍大血管受压损伤痉挛梗塞、血栓形成,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肱动静脉损伤,断肢再植或血管术后血流不畅,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等造成组织缺血—渗血—水肿恶性循环而发生本征。
演变过程由于各种原因使骨筋膜室内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前臂8.7Kpa,小腿7.3Kpa)都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一般来说,神经组织缺血2~4小时即发生感觉异常或过敏,完全缺血8~12小时发生不可逆损害。
如果不及时有效解除室内压力,病情将迅速恶化。
按缺血程度和时间可产生下列演变过程:1、濒临缺血性肌挛缩2、缺血性肌挛缩3、坏疽(1)频临缺血性挛缩缺血早期,肌肉出现小量点状坏死灶和间质纤维化,如能迅速及时抢救,适当处理,缺血局部能较快恢复血液环,对肢体功能无影响。
(2)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缺血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筋膜室内部分肌肉组织不可避免坏死,经纤维组织修复后形成瘢痕挛缩,导致畸形(爪形手,爪形足),出现功能障碍。
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如何护理一、概述:骨筋膜间室综合症是指四肢骨筋膜室内组织压升高,使其循环和功能遭受损害,造成肌肉和神经严重缺血出现的早期症状和体征,如不及时治疗很快发生坏死或坏疽,甚至危及生命。
二、护理要点1. 执行骨科一般护理常规2. 术前护理(1)护理及处置备皮1. 手术野备皮饮食1. 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2. 术前禁饮食用药1. 遵医嘱用药物检查1. 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钾、血红蛋白测定及有关肾功能衰竭的化验检查环境空气新鲜、清洁、安静、温湿度适宜。
有条件置单间,病室空气净化。
疼痛的程度、发展过程1. 评估疼痛的程度及发展过程。
2. 鼓励病人表达疼痛的感受。
3. 观察病情,疼痛剧烈时或由疼痛转为无痛时都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心理护理观察有无悲观、恐惧,给予相应指导1.应以热情的态度,精湛的技术及稳重的举止,为患者治疗和护理,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合作。
2.对于有恐惧、悲观情绪的患者,应给与疾病指导,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患肢情况观察患肢的皮肤色泽、肿胀程度、感觉、运动、动脉搏动情况1.观察有无被动牵伸指或趾时,出现剧烈疼痛,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患肢如有冰冷、紫绀或苍白、感觉障碍、脉搏搏动减弱或消失、毛细血管充盈缓慢或消失、肌肉瘫痪时立即通知医生准备行切开减压术。
3.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应将患肢平放,不高于心脏水平,以免加重缺血。
4. 术后护理:手术日程评估观察要点护理措施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应警惕失血性休克1. 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记录,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 如有进行性的血压下降、脉率增快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现时,遵医嘱加快输液速度,预防休克。
3. 出现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观察效果并记录。
4.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
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预防感染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如渗血、渗液较多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伤口换药,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出现在下肢,通常是由于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肿胀和僵硬感,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详细解释:一、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下肢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和僵硬感,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发生原因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度使用某些肌肉以及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会导致下肢内侧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从而使周围的组织受到挤压和损伤。
三、症状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1. 局部疼痛:通常在下肢内侧出现,可能会向下延伸到足底或向上延伸到大腿。
2. 肿胀: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和水肿。
3. 僵硬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局部僵硬和不适。
4. 运动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步态异常、行走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下肢,观察是否有局部肿胀、压痛等情况。
2. 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认是否存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3. 压力测量法:可以测量骨筋膜室内的压力,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五、治疗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休息: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
2. 物理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3.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消炎药、镇痛药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护理措施对于患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护理措施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治疗效果。
2. 减轻负担:帮助患者减轻负担,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