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和护理
- 格式:ppt
- 大小:12.76 MB
- 文档页数:32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肌肉韧带的炎症和压力增加,导致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
观察和护理是管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观察和护理的角度介绍相关要点。
一、观察要点1. 疼痛观察:注意病人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刺痛、酸痛、胀痛等),并记录疼痛发作的时间和持续时间。
2. 肿胀观察:观察病人是否存在局部肿胀,注意肿胀部位、程度和范围,并记录肿胀的变化情况。
3. 运动功能观察:观察病人的运动功能是否受限,注意病人的活动范围、关节活动度和力量,及时发现功能障碍的问题。
4. 神经功能观察:观察病人的感觉功能和神经反射是否正常,注意神经症状如麻木、刺痛、无力等,并记录相关表现。
5. 体征观察:观察病人的体温、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异常。
二、护理要点1. 疼痛管理:根据疼痛程度和性质,采用适当的疼痛管理措施,如热敷、冷敷、按摩、药物治疗等,缓解疼痛症状。
2. 肿胀控制:采取适当的方法控制局部肿胀,如冰敷、提高患肢高度、使用弹力绷带等,减轻肿胀程度。
3. 运动康复:制定合理的运动康复计划,包括适量的运动和物理治疗,帮助恢复肌肉韧带的功能,促进肌肉的愈合和修复。
4. 保持关节功能: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使用支具、矫正姿势、避免过度活动等,保持关节的正常运动和功能。
5. 预防并发症: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血栓形成等,保护患者的健康。
6. 心理支持:给予病人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减轻病情对其心理的影响。
7. 教育指导:向病人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帮助其了解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8. 定期复查:安排病人进行定期复查,评估疗效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观察和护理是管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疼痛、肿胀、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体征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指肢体骨筋膜室内的肌肉、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急性严重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的病理改变所造成的早期综合征,是临床常见且较严重的创伤并发症。
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本病的发生与筋膜间隔缩小和间隔区内容积增加密切相关。
1.临床表现1.1症状1.1.1局部表现早期受患肢体持续性剧烈疼痛,以后呈进行性加重,患肢麻木,指或趾呈屈曲状,肌力减退,被动伸指或足趾时,可引起剧痛。
1.1.2全身表现当肌肉广泛坏死,可出现高热、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现象,严重者会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1.2体征局部皮肤表面有红、肿、热、痛征象;肢体远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肢体有麻木感觉。
1.3辅助检查伴有肌肉缺血性坏死时,血中的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伴肌肉广泛性坏死,可出现肾功能衰竭的一系列实验室异常指标。
1.4治疗一旦确诊,应立即切开减压,同时防止失水、酸中毒、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律不齐、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必要时行截肢手术以抢救生命。
2.护理2.1一般护理2.1.1确保病室内空气清新,加强空气消毒冬季每日开窗通风3次,并注意病人保暖;夏季除每日通风外,还应保持室温在23~25℃;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20~30分钟,但注意要保护眼睛和皮肤。
2.1.2加强生活护理由于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卧床时间较长,应保持床铺的整洁、干燥,嘱其多饮水,多给病人进高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2患肢的观察及护理2.1.1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应密切观察患肢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皮肤温度及活动。
若发现末梢温度降低、感觉麻木、发绀、疼痛等逐渐加重,应及时通知医师,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以免因延误治疗时机而造成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患肢应避免抬高,以免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2.2.2伤口及引流管护理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人,应彻底行减压术。
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及护理
一:主要临床表现
1 早期以局部症状和体征为主。
表现为患肢疼痛、麻木、手指不自觉屈曲状态,被动牵拉时引起剧烈疼痛。
患肢肿胀、触疼明显。
2 当肌肉广泛坏死时可引起全身反应。
如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压下降。
患者可发生休克、肾功能衰竭。
3 缺血4小时尿中出现肌球蛋白、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
大量肌肉坏死时血中肌酐、血钾、尿素氮增高,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
二: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
(1) 预防措施:处理单纯骨折避免粗暴,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随时
调整外固定的松紧度,包扎敷料不可过紧。
软组织损伤减少患肢活动
(2)疼痛的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原因,警惕骨筋膜室综症及时发现手术切开减张。
酌情使用镇痛剂。
(3)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谈,给与安慰,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2术后护理
(1)做好基础护理,病室定时通风,保持床单位清洁、整齐。
伤口定时换药,保持伤口外敷料清洁、干燥。
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位置。
(2)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饮食,增加口入量。
(3)观察患肢肿胀、皮肤颜色、温度、伤口渗血、渗液情况。
观察患者意识及神志变化。
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观察尿色、尿量变化。
(4)遵嘱给予预防感染治疗。
(5)指导患者患肢酌情进行活动。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乐观情绪,注意休息,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一、概述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压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酸胀、麻木和无力感。
在医疗护理中,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理解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因病理、护理诊断、护理干预和护理措施等方面介绍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医疗护理知识,以期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二、病因病理骨筋膜室是人体肌肉组织周围的一种结缔组织,由于其本身的不可扩张性,一旦内部出现压力增加,就容易引起神经和血管的受压,导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
病因主要包括外伤、长期压迫、过度使用肌肉以及慢性劳损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增加,从而压迫神经和血管。
三、护理诊断1. 主要症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常出现下肢疼痛、酸胀、麻木和无力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辅助检查患者可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和肌肉活动电图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和超声检查也可以协助确诊。
四、护理干预1. 心理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疼痛和不适,需要护理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保持患肢功能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肢体锻炼,保持患肢功能,防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
3. 减轻疼痛采用适当的物理疗法、药物治疗等手段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五、护理措施1. 定期观察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疼痛程度,及时掌握病情变化,调整护理计划。
2. 督促患者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督促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
3. 注意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对患者康复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保持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帮助患者提高免疫力。
六、结语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压迫性疾病,对其医疗护理的工作需要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其病因、病理以及护理诊断和护理干预等知识,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提高护理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护理质量。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肢血液循环,皮肤颜色、温度、感觉,肢体运动、动脉搏动情况,肿胀程度。
2.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等。
3.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尿色的观察。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动脉搏动和指(趾)端血运、感觉、皮肤温度及活动。
如发现末梢温度降低,感觉麻木,发绀、疼痛逐渐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2.患肢制动,避免抬高,以免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加重血液循环障碍。
3.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表现为患肢持续性烧灼状剧痛,并传向远端,呈进行性加重,疼痛和损伤不成比例,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评估组织张力,肢体功能情况。
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准确记录24小时尿量,严密观察肾功能损害的症状。
5.行切开减压的患肢,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及量并做好记录。
敷料渗血、渗液后及时更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效预防感染。
6.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肾功能损害者限制
蛋白质的摄入。
7.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压疮,按摩受压处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指导有效咳嗽和深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鼓励多饮水,防止泌尿系感染。
【健康教育】
1.卧床休息,患肢制动,保持伸直或功能位。
2.胫腓骨骨折或尺桡骨骨折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或肿胀者,应立
即通知医护人员。
3.康复期进行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观察与护理汇报人:2023-12-18•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观察要点与评估方法•护理措施与实施方案目录•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家庭护理指导与建议01骨筋膜室综合征概述骨筋膜室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血管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综合征。
定义骨筋膜室内的压力升高,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导致缺血性挛缩或坏疽。
发病机制定义与发病机制疼痛、感觉异常、麻痹、无脉和苍白等典型“5P”症状。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结果进行综合诊断。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危害与并发症骨筋膜室综合征若不及时诊治,可导致缺血性挛缩或坏疽,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并发症可出现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坏死、坏疽等严重并发症,导致患肢功能丧失或需行截肢手术。
02观察要点与评估方法生命体征监测监测体温变化,判断有无感染等并发症。
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判断血液循环情况。
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有无呼吸衰竭。
监测血压变化,判断有无休克或循环衰竭。
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了解疼痛部位和性质,判断是否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表现。
疼痛部位和性质疼痛评分疼痛护理使用疼痛评分量表评估疼痛程度,为治疗提供依据。
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疼痛,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030201疼痛评估与护理观察患肢的活动情况,判断有无肌肉萎缩或僵硬。
肢体活动检查患肢的感觉功能,如触觉、痛觉、温度觉等,判断神经功能是否受损。
感觉功能评估患肢的运动功能,如肌肉力量、关节活动范围等,判断是否影响日常生活。
运动功能肢体活动与感觉功能评估03护理措施与实施方案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患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适宜的体位根据病情需要,协助患者保持适宜的体位,如抬高患肢、保持患肢功能位等。
保持患肢清洁保持患肢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骨筋膜室综合征护理
【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疼痛性质:有无持续性烧灼状剧烈疼痛,或背伸活动加剧。
2、观察患肢末梢血运情况:观察足背动脉、皮肤温度、色泽、毛细血管返流时间、肿胀的程度、感觉和活动情况。
3、观察患者生命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等。
【护理措施】
1、创伤后肢体持续性烧灼状剧烈疼痛,并传向远端,且进行性加重,疼痛和损伤程度不成比例,这是骨筋膜室内神经受压和缺血的早期重要表现,所以应严密观察疼痛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2、对单纯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者,急救时尽量减少患肢活动,严禁按摩,以免增加组织损伤。
严密观察患肢肿胀程度和末梢血运情况。
3、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经确诊,立即松解所有外固定,将肢体放平,患肢避免热敷、烘烤,尽可能使患肢温度降低,必要时可给予冷敷。
4、凡是确诊患者,均及时做好手术准备。
5、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护理有所了解,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6、护理操作应熟练、准确,动作应轻柔,神情应镇静,增加患者的安全信赖感,减轻恐惧紧张心理。
7、高压氧治疗。
【健康教育】
1、四肢骨折特别是胫腓骨骨折、前臂双骨折及肱骨髁上伸直型骨折患者,如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者,应高度警惕此征发生。
2、一旦发生此综合征,告知患者患肢制动,并严禁热敷和按摩。
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名词解释护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主要出现在下肢,通常是由于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疼痛、肿胀和僵硬感,严重时甚至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以下是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详细解释:一、定义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下肢肌肉和韧带周围的组织受到压力或挤压而引起的疾病。
该疾病通常会导致局部疼痛、肿胀和僵硬感,并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发生原因骨筋膜室综合征通常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过度使用某些肌肉以及运动损伤等因素引起的。
这些因素会导致下肢内侧的骨筋膜室内压力增加,从而使周围的组织受到挤压和损伤。
三、症状表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主要症状包括:1. 局部疼痛:通常在下肢内侧出现,可能会向下延伸到足底或向上延伸到大腿。
2. 肿胀:局部可能会出现肿胀和水肿。
3. 僵硬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局部僵硬和不适。
4. 运动障碍: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如步态异常、行走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通常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下肢,观察是否有局部肿胀、压痛等情况。
2. 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可以帮助医生确认是否存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3. 压力测量法:可以测量骨筋膜室内的压力,以确定是否存在骨筋膜室综合征。
五、治疗方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休息:减少运动量,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
2. 物理治疗:如冰敷、按摩、理疗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
3. 药物治疗:如非甾体消炎药、镇痛药等,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
4.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六、护理措施对于患有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护理措施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护理措施:1.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和治疗效果。
2. 减轻负担:帮助患者减轻负担,避免过度使用受影响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