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教育的灵魂
- 格式:ppt
- 大小:4.11 MB
- 文档页数:20
做最好的老师作文做最好的老师作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做最好的老师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做最好的老师作文1“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许多从教多年的老师可能都有同样的问题。
毕竟,没有人能肯定地说他们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这个问题。
李老师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可能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能是最勤奋的;你可能不是最富有的,但你可以是最充实的;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把自己与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进行比较,而不是仅仅超越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意味着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做到最好。
事实上,教育不是最好的,只是更好。
因为“最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理想。
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最好”,但我们可以做到更好。
我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
只要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争取每一个“更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都融合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如何做到最好?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失去自己双手的人快乐一生。
”这句话也是李老师的最好证明。
教育是灵魂的艺术,而爱是教育的灵魂。
如果我们承认教育是为了活着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就不是技能的运用,而是充满人情……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李老师的爱中学习,让学生在爱中学习和成长,让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有些老师为了在孩子面前显示自己的尊严,却在不经意间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只能使学生们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生疏。
爱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通道;爱是创造优化的教育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财富。
教师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5篇学习弘扬教育家精神心得体会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作为灵魂的工程师思想的引路人,教师被赋予了超越职业本身的特殊内涵。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短短12个字涵盖了教师们平凡但不平庸的人生历程。
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不仅要向辛勤的园丁致以崇高的敬意,还要学习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品德。
从一支粉笔中感悟勤耕不缀。
黑板做田,粉笔为犁,教师们守着这方小小的天地,向学生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精神的火炬。
为了桃李芬芳,他们废寝忘食、不舍昼夜;为了培育栋梁,他们呕心沥血、默默耕耘。
从青春年少到双鬓斑白,从意气风发到步履蹒跚,不知用光了多少支粉笔,写下了多少字板书。
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刚刚走出学校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的大讲堂,要想在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还需接力传承师者勤耕不缀的精神。
坚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以绣花功夫抓好工作落实。
在一次次学习中不断加油充电,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重塑筋骨,在一次次尝试中不断推陈出新。
从两袖清风中感悟廉洁自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践行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崇高理想,千千万万个教育工作者严守职业道德规范,拒绝爱的沉重负担,将廉洁自律贯穿于工作始终,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各界作出了好榜样、好标杆。
师者要廉洁,干部更要廉洁。
本领有大小,能力有强弱,但廉洁自律却不能可有可无。
年轻干部要常怀敬畏之心,永葆公仆本色,从灵魂深处进行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克制。
时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中坚守初心,在灯红酒绿的诱惑中严守底线。
为人处世时做到修身、齐家、服众,履行职责时做到慎微、慎独、慎权,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献出自己一份的力量。
从三尺讲台中感悟无私奉献。
从始终不渝为中国平民教育而奔波的陶行知,到创办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燃灯校长张桂梅,无数教育工作者秉承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初心,为中国教育事业付出了毕生心血与精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不仅是师德的具体体现,更要成为广大年轻干部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
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选题参考1、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报告3、中国教育改革30年(高等教育卷)4、“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改革5、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改革6、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7、二十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世纪末的回顾与沉思8、中国教育改革怎么改——学理分析与实践反思9、被围困的教育: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阶层生态10、2020: 中国教育改革方略11、“维果茨基热”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2、"集体性知识":中国教育改革解释框架的再叙述13、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14、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15、关于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的探讨16、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讨和起草过程的体会17、教育让社会更美好——十八大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向18、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19、教师专业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20、中国教育改革30年. 政策与法律卷二、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大全1、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2、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二十年3、1978—2002年中国教育改革的四次浪潮4、中国教育改革的知识社会学解读5、甲午战争前中国教育改革探析6、全球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冲击7、教育重大决策科学化、化的一个范例——参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讨和起草过程的几点体会8、政治学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关于教育问题的对话9、中国教育改革30年(课程与教学卷)10、中国教育改革30年(基础教育卷)11、中国教育新走向 : 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展望 = Chinese Education12、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观念13、重塑教育的灵魂——论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及其路径14、校长职业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15、近代中国教育改革16、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教育改革——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12届学术年会综述17、中国教育改革30年(关键数据及国际比较卷)18、一种怀特海主义的教育理论——兼论中国教育改革19、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路径与愿景——顾明远教授专访20、聚焦社会发展:挑战与选择——如何判断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得失三、热门中国教育改革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高等教育卷)2、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逻辑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4、美国的“教育券”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5、专题:教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揭示“中国教育改革”之谜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理论与政策问题7、中国教育改革现实困境的思考——基于“年鉴学派”的理论视角8、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简论9、中国教育改革决策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10、“整个的个体”: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国家、地方、学校11、全球化提速中国教育改革12、阿普尔批判教育演讲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3、民族素质和数学素养──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一点体会14、暗示教学法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5、教育科学化中国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16、中美教育之差异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17、论中国教育改革的三重逻辑18、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19、动员起来,为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而努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20、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文献选编四、关于中国教育改革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教育改革2、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的英特尔未来教育3、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4、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5、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6、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7、制约中国教育改革的特殊场域8、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9、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0、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11、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教育政策数量变化研究12、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13、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14、迎接挑战加快中国教育改革开放进程15、中国教育改革30年(学前教育卷)16、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教育改革17、教育券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作用18、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分析19、中国教育改革30年20、杜威的教育思想对20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五、比较好写的中国教育改革论文题目1、我看中国教育改革之社会症结2、发展之基和谐之本——中国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3、对中国教育改革面临问题的若干思考4、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改革5、中国教育改革的社会治理体制支持6、对中国教育改革内部规律一些问题的探讨7、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及其主要特征8、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9、对中国教育改革路径选择的若干思考10、中国教育改革:复杂性、系统性与科学性11、“十五”中国教育改革卓有成效12、源于实践的理性思考与探索——读《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报告》有感13、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地方生存与生产14、再问“钱学森之问”——浅思中国教育改革之路15、陶行知与中国教育改革16、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17、世界教育思潮与中国教育改革18、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轨迹19、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启示20、从战后德、日的兴起看中国教育改革的紧迫性。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赞誉啊!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素质,重在师德。
大力弘扬良好师德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继承和发扬敬业和奉献的职业传统美德的同时,都应该在自己的学识、能力、仪表,特别是教育观念上完成自我更新。
在育人的同时,不断地“自育“,重塑二十一世纪教师新形象。
一、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没有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也决不可能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创造业绩,作出贡献。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师队伍中,有的人心理不平衡,见异思迁,弃教跳槽的事时有发生。
也有的人,受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热衷于“家教“,说什么“课堂为温饱,家教奔小康“。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不良影响,玷污了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因此,面对窗外的灯红酒绿,教师更应该以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坚定选择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人生之路,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敬业乐业,把自己的生命、乐趣、幸福建立在学生身上,建立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华民族的昌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美誉。
二、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无德无以为师。
“真正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人。
他对祖国的爱,对学生的爱,对事业和未来的爱,都表现在他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的落实上。
率先垂范就是对学生真正的负责,就是潜够默化、影响深远的教育。
学生接纳、喜爱某个教师,往往是从对这位教师的敬佩开始的。
这种敬佩来自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包括教师的思想品德、情感、品格、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生活态度、艺术修养等诸多方面。
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学生的视野之中,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塑好自己的形象。
以高尚的道德使学生高尚,以渊博的知识使学生聪明,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塑造学生心理的健康。
康城中学关于开展《整顿校风、教风、学风,重塑教育形象》活动的实施方案领导的工作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共同构建了一个学校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一所学校没有好的校风就没有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三风”建设不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是基础,就得抓实抓好。
根据县科教局统一安排并结合学校实际,我校决定从2016年12月1日开始至2017年7月1日在各校开展整顿“校风、教风、学风”活动,以正校风促教风,以正教风带学风,“整顿三风,重塑形象”,从而大幅度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为扎实搞好这项活动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活动目的:学校开展整顿“三风”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通过半年的努力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追求卓越,办出特色,铸就名校、品牌学校,进一步形成“求真、求知、求严”的校风。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和努力实践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于进取、服务学生、教书育人的师德观,做到以高尚的道德品质感染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学生,以精湛的技能带动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励学生,进一步形成“乐教、善教、勤教”的教风;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学风建设思路,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追求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进一步形成“爱学、会学、博学”的学风。
通过整顿‘三风’建设,重新树立我校教育教学新形象。
组织机构:一、成立学校“三风”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周庆辉副组长:王新平杨银生成员: 王俊青王小宁孟小强张雨萍年级主任及班主任二、为便于分块组织实施,特成立四个实施小组1.领导作风建设实施小组:组长:王俊青成员:教代会2. 领导班子建设实施小组组长:周庆辉成员:教代会3. 教风建设实施小组组长:小宁成员:张雨萍陈国莲任小兰丁绣莉4. 学风建设实施小组组长:孟小强组长:年级主任及班主任为便于对领导班子的监督、各项制度的通过,动员会后选出这次活动的教代会代表参与。
重塑与反思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重塑与反思教育知识中人的形象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的迫切要求和主观需要。
那么,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教师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定位,怎样才能做到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呢?一般而言,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人”,教育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
因此,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必须对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进行或深或浅的思考。
作为这种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在思考者的意识中形成各种以人性假设为核心的关于人的观念性知识。
这些观念性知识又勾勒出或明或暗的“人的形象”。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全部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某种人的形象基础上的;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全部教育艺术也是以此为根基的。
因此,任何教育知识的创新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都可以通过“人的形象”的反思与重塑开始。
一、教育知识传统中的“人的形象”1.“宗教人”的形象“宗教人”(Homo Riligiosus)的形象是教育知识传统中最古老的人的形象。
这种人的形象支配了迄今为止的教育学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对教育知识的发展和教育实践具有比较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宗教人”形象对中世纪的教育论述影响很大,使中世纪的教育知识充满着宗教气息。
既然在人和上帝的关系上,人只不过是上帝的摹本,那么无论如何人是不像上帝那样完美的,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使人“生来不完善”的神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既然只有人的灵魂来自上帝,而且在人死后又归于上帝,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人从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
既然肉体只不过是灵魂的一个暂时的“居所”或“监狱”,那么教师对学生实施严格的禁欲和严酷的体罚就是为了“拯救”他们的灵魂,具有一种神圣的合法性。
既然上帝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因此无论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或科目,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领悟万事万物背后的神的精神。
“宗教人”形象对人类自我意识和教育生活的支配在文艺复兴之后就渐渐减弱,但却并没有消失。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集锦15篇《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1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__x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
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__x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
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
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
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
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
是啊,著名教育家__x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
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
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__x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
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2教学之余,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
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拂我的心田,让人心旌神摇,为之动容。
心灵纯净空明,收获匪浅。
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从教25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的精华,书中没有对缺陷的掩饰,没有对成功的浮夸,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李老师的敬业和务实的态度。
论教育的异化作者:王巧英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10期摘要近期多地出现的“幼儿园喂药”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笔者认为,这是教育异化非常典型的现象。
笔者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教育异化问题,认为教育异化包括教学功能的异化、教育政策的异化、教育中人的异化。
要消解教育异化,重构高尚的教育灵魂,就必须:重塑教育理念,抵制教育产业化,使教育返璞归真;重视对人生命的人文关怀;重视和强调健康教育,提高公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保健常识。
关键词教育异化重构教育灵魂学前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68On the Alienation in Education——From "Kindergarten Given Medicines Phenomenon"WANG Qiaoying(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4)Abstract The event"feeding medicine in kindergarten"caused wide attention of society.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is is a very typical phenomenon on the alienation in education.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phenomenon of the alienation in education, think the alienation in education includes the alienation of teaching function, the alienation of education policy, the alienation of man in education.To eliminate the alienation in education, remode the soul of education must be: reshape the idea of education, boycott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ducation, make the education return nature; Emphasis on the humanities concern of life; Pay attention to health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itizen's health and healthy knowledge.Key words alienation in education; constitute; refactoring education soul; preschool education去年3月10日,陕西西安市枫韵幼儿园与鸿基新城幼儿园被曝出私自给幼儿喂食“病毒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全体教师都了解涉及每个学生的一切,即了解他的思维、情感、天资、能力、兴趣、倾向、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
只有当每个孩子亲身感受到是许多教师在影响他,而且是他们每个人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给他的情况下,教师集体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这就告诉我们,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某种行为准则,而且对学生的个性、价值取向、性格特征等的形成和发展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效率,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和学习任务。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状态又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
学生是有发展潜能的人,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快速成长时期,教师面对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和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这就需要不断研究了解学生,探讨和设计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构建良好的民主型师生关系,以最高的效率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并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塑造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影响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一.更新教育观念新课程理念下,要建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新理念。
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生命的发展。
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贯穿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
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对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坚持不懈,促进学生一步步的成长。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1、尊重学生 是人就会有自尊心,特别是中小学生自尊心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让学生理解师爱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作者简介:于干千(1970~),男,广东中山人,经济学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服务经济与服务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孙卫新(1981-),男,云南沾益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9-01-11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学文化重塑的几点认识于干千,孙卫新普洱学院,云南普洱665000摘要: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追求卓越的大学教学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新时代使命。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教学文化的重塑有时代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深刻背景;大学教学文化可以形象地表达为一个三级同心圆模型:以理念共识为核心层,以制度设计为表现层,行为环境为外围层。
重塑大学教学文化,需凝聚回归教学本真的理念、达成尊崇教学学术取向的共识,改革教学管理、教师评价制度,营造良性的教学文化环境。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教学文化;模型;理念共识;制度;环境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19)01-0111-052019年2月普洱学院学报Feb.2019第35卷第1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5No.1一、引言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等一系列内容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言行,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集体意识。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的软实力,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大学规模发展的思路和惯性仍然深深影响的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体现在大学文化方面,出现了几个明显的倾向:以人才培养的功利性和市场为导向的世俗化现象;以千校一面、重规模轻内涵为特征的同质化现象;以教师与学生分离、教学和科研分离、学术力量与行政管理分离为特征的碎片化现象。
大学文化亟待重塑:恒定多样化、差异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教学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社会文化的引领者和守夜人的责任角色。
60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鹿谷小学(以下简称“鹿小”)建于2017年9月,几年来鹿小的“家人们”从全县不同地方会聚到这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育人故事。
“画一幅风景体验它的温暖,唱一首清歌洗涤心灵的疲惫”,这是鹿小人努力而惬意的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看长远谋发展,思当下展征途。
鹿小人决心向着“品质、优质、高贵、全人、全面、国际化”的教育理想迈进,创造具有鹿谷文化特质的学校,让走出鹿小的孩子具有优雅而高贵的品质,拥抱从容而智慧的人生。
让教育面向世界“用国际视野办学校,站在人类命运的高度办教育”,这是鹿小人从建校伊始就笃定的教育情怀和格局。
在扎实推进课堂改革的同时,学校也不断延伸着课改脉络,开拓着学习空间。
“体验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式教学、情境化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在学校落地、生根。
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走进生活,所以让教学与念,让家乡的森林、山川、湿地、武乡的八路军纪念馆、太原博物馆、郑州博物馆等成为鹿小学子的课堂。
仅一年多的时间,鹿小师生的研学之旅已达200余次,实现了从课本到生活、从生活到实践、从实践到课本的真实学习大循环,推动学生从传统的低阶思维学习迈入高阶思维学习,把灌输知识转变为培养科学思维和道德情操。
2018年,鹿小加入“山西省项目化学习联合体”,逐步开始了“项目化”学习之旅。
“你知道中美贸易摩擦吗?你能具体说一说中美贸易摩擦的故事吗?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或你的家庭能为中美贸易摩擦做些什么?假如你是国家主席,你会怎样对待这次摩擦?”这是学校给学生的一张“项目化”学习单,虽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其宗旨已然昭示,就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生活中不只有学校、长子县、中国,还有更大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人类的生存问题也等着他们去解决。
鹿小人始终认为,教育如果不能和人类命运结合,那只能叫培训班和职业介绍所。
教育应是一种没有标准道路的追面向世界,做有灵魂的教育郝兵 | 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鹿谷小学校长治校学习100多项,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乐此不疲、兴趣盎然,完成了上千件作品,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升,开阔了视野,锤炼了意志,坚定了理想信念。
教育文化论坛2010年5期当代教育文化的主旨意在理念重塑精神重构特色重建素养提高杨军昌(贵州大学学报编辑部,贵州贵阳55t i ns)摘要:文章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精神为指引,结合<教育文化论坛>的办刊方向和目标.认为教育文化的主旨意在理念重塑精神重构特色重建素质提高。
其中理念重塑的价值重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所表达的社会意义;精神重构的价值重在“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所表达的教育精神;教育特色的价值重在”尚德”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所体现的境界和荣誉;科学素养的提高,重在培养做人做事的心态情感、观察问题的敏捷性、创新意识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建构精神;人文修养的修炼,则重在“人的无限的一种有限存在”的内在品质所表达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教育文化;理念重塑;精神重构;特色重建;素养提高中图分类号:G40—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0)05—0001一04如果说,“教育”的深意是教人辨识真伪与善恶,传递人类的文明,在心智的涵养中厚养能力,在思想成长中蓄养个性,使人成为自主自治之人,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太阳;“文化”的意蕴,则在于激发精神深处有生命活力的状态,聚集起有价值的形态来体现一种信仰和精神,在动态的跟进社会的进程中,创造理念、精神、特色的价值,以此揭示规律体现审美意境。
而以教育为平台,文化为载体而搭建的“论坛”,在对教育的普遍现象和教育的特殊规律揭示的同时,就形成了教育阐述思想理想和信仰,规划愿景、发展战略的触媒,也是对教育理念和精神特色创造的原动力最大的安慰。
“论”的实质,是以哲学的质疑与批判精神、分析和说明事物发展的事理,并对“学说”所表达的客观规律用动态的变化观点去看待,以此衡定理想和愿景,承重精神和寄托,表达情趣与能力,在解构中变革,在建构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为志同道合者架构起思想交流与教学科研的平台,为音气相通者架设启发和教诲的桥梁,为心心相印者架起激情与前瞻的阶梯,以使理念不盲目、精神不萎靡、特色不平庸。
《为孩子重塑教育》纪录片观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为孩子重塑教育》纪录片观后感篇1周末,妈妈带着我到电影院看了《孩子梦想》这部电影。
这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电影,主要讲述了开开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他和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没有父母的关爱,只有一条流浪狗小胆儿给他的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和欢笑。
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开开聪明能干和懂得感恩的心,深深的触动了我。
那是一天早上,开开正在做早餐,小胆儿“汪汪”地叫了起来,拽着开开的裤脚,把他拉向爷爷的床边。
他看到躺在床上呻吟的爷爷和生着火的煤炉子,糟了!爷爷煤气中毒了!开开机智、冷静地拨打电话,将爷爷送到医院。
经过治疗,爷爷恢复了健康。
开开向医生们磕头,表达对他们的感谢。
这个镜头深深地触动了我,开开,他是一个多么机智又懂得感恩的孩子呀!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
我的妈妈每天早早地起床,我为做早餐;忙碌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又为我做丰富的晚餐、辅导我的作业、陪着我阅读;我的爸爸每周末往返三个小时的车程带我去上课;我的老师无私地教给我知识,教我做人的道理,这一件件,一桩桩都让我无比感动。
学会感恩,懂得感恩,爸爸、妈妈、老师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想真诚地对你们说:“谢谢您!”《为孩子重塑教育》纪录片观后感篇2今天,妈妈带我去电影院,看了一部名叫《孩子梦想》的电影,写的是留守儿童开开和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情节,年仅十岁的开开,一大早起来为生病的爷爷煮饭,还得步行几公里上学,同时他也念记着生病的爷爷。
一天,小胆儿(家里的狗狗)急冲冲地咬着开开的裤脚往爷爷的房间里拉,很快便闻到了巨大的煤气味,看到在床上踹着大气的爷爷,便知道是煤气中毒,而此时开开没有慌张,并快速拨打了,说明开开是遇事冷静,很有主见的男孩。
再对比一下我们的生活情节,每天都有大鱼大肉吃,还有爸爸、妈妈辅导作业,爷爷奶奶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我们的生活。
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通过对比开开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活条件,更应该努力读书取得好成绩。
浅谈“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一心小学)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使人依据亲生经历,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法国思想家蒙田在《论儿童的教育》中写到:“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获利和获物,也不在于外表的炫耀和装饰,而在于修饰和丰富他的内心,希望塑造和教育出一个有才能有真本事的人,而不是一个空虚的学者。
”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是育人,培养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是“使儿童带着整个的身体和心智来到学校,又带着更圆满发展的心智和更健康的身体离开学校”,是在发展学生智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道德修养。
开县教育工委书记姚光富在“全县教育管理干部视频培训会上”提出“教育之道在致良知,在亲生,在止于至善”。
这是以姚书记站在教育家的高度,对教育深层次的思考。
作为培训者,结合生活实际,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教育之道就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培养健全人格是最根本的目的,教育就应该是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教育之道,道在心灵。
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称其为教育。
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教育之道,还得回归“道德”。
教育必定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的意图和努力。
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有道德的校园,让高尚的道德引领学生的生活;构建有道德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让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课堂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的要求,体现道德的关怀,孕育道德的光辉,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所以说教育之道就是要给学生指明生命发展的方向,帮助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贴近生命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生命的成长,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
这既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教育人的不懈的价值追求!二、教育之道在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