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29讲 区域经济联系课件 湘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1.12 MB
- 文档页数:56
第3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复习脉络:考点一|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60页) [识记—基础梳理]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1)区域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时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生活。
(2)人类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反作用,可改变地理环境。
2.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矿产资源的开采①影响⎩⎪⎨⎪⎧有利:形成了许多产业部门,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废渣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 坏自然景观;污染水、土地和大气; 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水循环②治理措施a .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b .大力治理矿山环境,积极推进矿山环境立法。
c .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水资源跨区域调配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工程a 原因:北部湿润,河流水量丰沛。
南部地势平坦,光热条件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
b 意义:缓解了南部地区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求,产生了水力发电、防洪、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②跨流域调水的影响①负面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物种急剧减少。
②正面影响a .灌溉、施肥、塑料大棚等使土地的生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b .培育、改良农产品,使农产品产量有了显著增高,提高了饲养的劳动效率。
[图文助记]西部水能资源开发的优势不仅体现在蕴藏量的丰富上西南地区尤为突出。
规模大、投资省、淹没损失小、梯级补偿效益显著是西南部淹没土地;大量移民;下游地区因来水减少,引起下游河水水质变差、河口地区咸水[理解—要点突破]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和意义(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资源跨区域调配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的前提下进行的,根本原因是能源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地区差异,而且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资源跨区域调配的背景分析往往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与资源配置状况入手。
专题检测九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天津市某校地理社团进行了网上模拟探究活动,图中表示模拟探究的区域和探险路线。
读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与主要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与⑦植被相似——大气环流相同B.④与⑤气候不同——海陆位置不同C.①与②自然带不同——纬度位置不同D.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海拔不同2.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终年高温多雨B.⑦地位于板块边界,多火山、地震C.⑤地种植园农业发达,商品率低D.⑥地盛产柑橘、葡萄、油橄榄答案:1.C 2.D解析:第1题,①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两者自然带不同;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植被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④与⑤同位于赤道附近,但受地形影响,前者为热带草原气候,后者为热带雨林气候;⑥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⑤与⑥自然带不同是受纬度位置的影响。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地中海气候区是重要的柑橘、葡萄、油橄榄产区;②地夏季高温多雨,⑦地位于亚欧板块内部,火山、地震较少;种植园农业的商品率高。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影响图中1月和7月等温线走向的共同因素是( )A.洋流流向B.山脉走向C.海陆分布D.风带分布4.爱尔兰与我国协商,决定由该国提供原料,在我国建设生产基地,共同生产某类工业产品,最有可能是( )A.石油制品B.奶制品C.手机D.机床答案:3.C 4.B解析:第3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冬季则相反。
据此判断图中1月和7月等温线走向的共同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第4题,爱尔兰地处40°N~60°N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于乳畜业的发展,据此推知该工业产品。
读某国灌溉用水量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位于( )A.甲B.乙C.丙D.丁6.丁地区灌溉用水量较少的原因是( )①气候较湿润②河流湖泊众多③以耐旱作物为主④以乳畜业为主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5.A 6.D解析:第5题,美国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位于西南部气候较为干旱的地区。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2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2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22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课后达标检测中图版的全部内容。
第22讲区域和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一、选择题(2018·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模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下列三幅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
据图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区域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的划分要素是一样的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不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2.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3.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其共同点是(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解析:第1题,区域的划分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性指标。
区域是有等级的,边界不一定都是明确的.第2题,甲地为东北地区,丙地为山东半岛,两地自然景观存在差异主要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高考考纲: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一、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肯定差异,区域内部也有相对差异。
(3)开放性:区域之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二、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以日本和英国为例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相像性岛国,面积相差不大;地处中纬度,气候暖和潮湿位置亚欧大陆东侧亚欧大陆西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织分布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性显著,南北差异大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森林覆盖率高以草地为主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集,流量平稳,多有运输河连通矿产资源贫乏煤、铁、石油经济发展相像性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充分发挥岛国的优势经济特点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布局临海型布局“资源型”布局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精耕细作畜牧业发达;高产值园艺农业人口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1)划分指标:地形和气候。
(2)三大自然区:a东部季风区,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c青藏高寒区。
界线:Ⅰ大致与400mm年等降水量线吻合;Ⅱ大致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Ⅲ大致沿横断山脉一线。
三、地理信息技术及应用特点和功能简洁理解遥感(RS) 地表视察、地理数据收集是什么?有什么?(拍照)全球定位系统(GPS) 空间位置(地理坐标)的确定、导航在哪里?(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应用为什么?有何联系?怎么做?怎么办?(信息处理)(2019·北京文综)读下图,回答1~2题。
1.芬兰()A.盛行西风,终年温柔多雨B.山区水土流失严峻,城镇数量少C.人口稀疏区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D.森林资源丰富,木材加工业发达2.燕麦种植北界呈图示走向,主要是由于该国() A.东部地区的河湖密布,浇灌条件B.西部受暖流、地形影响,气温偏高C.东南部土层较深厚,耕作技术高D.西北部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长(2019·海南地理)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第29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提示不相同。
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
2.直面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表现: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3)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①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②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深度思考2】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治理。
3.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①图中A 表示经济系统,B 表示社会系统,C 表示生态系统。
②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深度思考3】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圣旨中说:“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这种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提示 违背了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严峻挑战⎩⎪⎨⎪⎧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2)行动: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深度思考4】提示 公众参与 。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1.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环境问题是人地矛盾的产物,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9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课后达标检测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9讲区域经济联系一、选择题(2018·温州模拟)与南水北调中线配套的“引江济汉”工程每年向汉江输送31亿m3的水量,江汉油田地处江汉平原,本部设在湖北省潜江市广华镇。
据此完成1~2题。
1.“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利于( )①缓解因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小而导致的饮用水安全问题②缩短天门至武汉段的水运里程,提高运输效率③增大汉江下游流量,减少汉江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④增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量,确保中线供水稳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 )A.取水是否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B.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的经济损失C.无需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D.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石方开采量解析:第1题,“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利于缓解因调水后汉江流量减少而导致的饮水安全问题;利于增大汉江下游流量,减少汉江下游“水华"现象的发生.第2题,对“引江济汉”工程选线影响不大的是利用原有湖泊,减少土石方开采量.工程选线主要考虑取水是否对生态造成不利影响,要绕开江汉油田,避免巨大经济损失,要考虑地势,顺地势引水,无需依靠泵站提水,节省能源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