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二轮复习 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1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 教案 (全国通用)
- 格式:doc
- 大小:599.50 KB
- 文档页数:9
专题七:生命活动的调节【考情分析】本专题内容包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三个重要考点。
具体内容有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等。
内环境与稳态的内容在高考中一般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长素发现过程中实验设计思路及生理作用、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近年来高考中的热点。
通常还会出现有关的实验分析或实验设计题。
命题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形式(实验和曲线分析为主)出现。
境和组织细胞的关系可概括为:起淋巴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1、兴奋传导、传递的区别2、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归纳比较肾上腺、立毛肌等)3、免疫调节三、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适用生物2【典例导航】1. 【2012、全国新课标、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发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反射活动是在反射弧的参与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整个过程离不开反射弧,AD正确。
兴奋只能从上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末稍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或胞体,,且之间需要神经递质帮助完成传递,B错误,D正确。
2. 【2012、海南、10】下列不.属于哺乳动物下丘脑功能的是A.参与体温调节B.参与水盐平衡的调节C.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对昼夜节律有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下丘脑中含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等,同时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故A、B和D正确;促甲状腺激素是垂体分泌的,而不是下丘脑,C不正确。
综上,本题选C。
3.【2012、海南、13】关于甲状腺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B.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C.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而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多种器官D.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到达垂体,调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继而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故 A项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故 B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影响和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故C项正确;下丘脑和垂体对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会引起下丘脑活动增强,促甲状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故D项错误。
第1课时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 1.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概述内环境的稳态及重要意义。
4.描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考点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的组成2.内环境(1)定义: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2)内环境三种组成成分的转化(3)不同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液、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液、血浆3.细胞外液的成分(1)血浆的成分(2)①组织液、淋巴液、血浆成分的异同点: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②本质:细胞外液是一种类似于海水的盐溶液。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①溶液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提醒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故细胞外液中蛋白质的数目远少于Na+与Cl-。
(2)酸碱度①大小: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②稳定原因:与HCO-3、H2CO3等物质有关。
(3)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
5.内环境的作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1.下面是体液各部分相互转化的模型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注:图中A、B、C为细胞或结构,a、b、c、d为液体。
(1)B、C分别为什么结构?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是毛细血管,C是毛细淋巴管。
毛细血管两端都是开放的,一端连着动脉,另一端连着静脉;毛细淋巴管只有一端是开放的,起始端是盲端。
(2)b、c、d分别为什么液体?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提示b、c、d分别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
高中人体的稳态与调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稳态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 掌握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对人体稳态重要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尊重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难点:不同系统间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互动式讲授法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稳态调节的相关动画和图片。
- 案例材料,涉及日常生活中稳态失衡的实例。
- 小组讨论用的实验器材或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人体在不同环境下(如高温、低温、高压等)工作的视频,引出稳态的概念。
2. 讲解新知(20分钟)- 定义稳态并解释其在维持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详细讲解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基本结构和调节功能。
- 通过图表和动画,展示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稳态的。
3. 案例分析(15分钟)- 分组讨论几个关于稳态失衡的真实案例,如发热、糖尿病等。
- 每组提出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践操作(10分钟)- 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或模型,模拟人体稳态调节的过程。
-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正确理解稳态调节的机制。
5. 总结反馈(5分钟)- 学生代表汇报各组讨论结果。
- 教师点评,强调稳态调节的生物学意义和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收集更多关于人体稳态失衡的案例,并分析其生理机制。
- 准备一份报告,说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习惯来维持身体的稳态。
六、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表现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 检查学生的实践操作,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
- 审阅学生的作业报告,评价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各种激素在生物体内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的特.由下丘脑产生、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进行重吸收,以考点一1.[2017·全国卷Ⅲ]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6.[全国卷Ⅰ]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7.[全国卷Ⅱ]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8.[全国卷Ⅱ]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9.[海南卷]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
(×)10.[海南卷]在正常情况下,糖原属于人体内环境中的物质。
(×)11.[山东卷]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12.[海南卷]非特异性免疫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且是能够遗传的。
(√)13.[海南卷]口腔黏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14.[全国卷]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可参与细胞免疫。
(√)15.[江苏卷]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16.[北京卷]生物体对刺激作出的反应:病毒感染→人体T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清除病毒感染。
(×)17.[重庆卷]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18.[重庆卷]初次接种麻疹病毒活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和抗体。
(√)19.[广东卷]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0.[江苏卷]腹泻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21.[江苏卷]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考点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1.[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判断正误: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合成,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 教学内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二. 学习内容:复习人体内环境的稳态调节,包括水平衡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人体的免疫调节。
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变动会导致细胞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导致疾病。
三. 学习重点:1. 内环境平衡的内容2. 内环境平衡的调节和意义四. 学习难点:1. 机体的内环境的作用和平衡调节2. 内环境平衡调节的意义五. 学习过程:(一)人体的稳态:1. 水平衡 ⎪⎪⎩⎪⎪⎨⎧⎪⎭⎪⎬⎫)()()(变化不大消化道吸收后剩途大肠变化不大呼出水汽肺有关与机体代谢,环境条件无明显汗液皮肤节途径主要排出途径,主要调肾脏去路平衡来源物质代谢食物饮水水参与机体各项生命活动(溶剂、参与代谢反应等)机体通过调节排尿量来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水的来源与去路保持动态平衡⎪⎩⎪⎨⎧衰老个体发育成熟个体正在发育个体机体的总水量如何变化?短时间段来看动态平衡机体的水:(1)分为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的含量多,结合水占水总量的4.5%(2)不同的组织含水量不一样,水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也不同(3)血液的含水量是最高的,脂肪细胞的含水量是最少的(4)通常自由水的含量与细胞的代谢能力成正相关(5)结合水是各种活性物质能起作用的基础2. 无机盐平衡机体的无机盐总量保持平衡,过多或太少都影响机体生命活动的进行。
离子态: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态存在阴离子:Cl —、HCO 3—阳离子: Na+、K+、Ca2+等非离子:与其它物质结合成化合物Fe2+(血红蛋白)、Ca(碳酸钙)、Zn2+(酶)、Co维生素B12 3. 无机盐的功能:(1)构成细胞或生物体的重要成份(2)参与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活动(3)维持生物体内的平衡钠平衡:钾平衡:生理功能: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等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水、钠、钾有99%被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1)水平衡的调节(+)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表示促进(—)表示抑制(3)意义①人体内的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完成的,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钾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决定作用,维持心肌的舒张,保持心肌的兴奋性;③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导致血压下降、心律加快、四肢发冷,严重导致昏迷④溶解每天人体的代谢废物的最低尿量为500mL以上(4)血糖的调节①血糖的平衡来路:消化吸收血糖的根本来源肝糖元分解主要调节形式,灵活调节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重要调剂去路:氧化分解最终主要利用形式合成肝糖元重要调节,动态调节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重要储存形式血糖动态平衡:⎪⎪⎪⎪⎩⎪⎪⎪⎪⎨⎧⎪⎪⎪⎩⎪⎪⎪⎨⎧⎩⎨⎧⎪⎩⎪⎨⎧=用快胰岛素水平过高,糖利不足长时间不进食,糖来源过低:低血糖摄糖过多糖吸收不正常胰岛素不足过高:尿糖异常情况对稳定,维持能量供应正常情况:血糖保持相去路来路②血糖的调节人体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各种影响代谢的激素)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机体通过控制血糖的来路、去路控制血糖的平衡。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人体的稳态教案人教版【本章知识框架】【疑难精讲】1.内环境高等动物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其新陈代谢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不直接接触,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
对内环境这一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掌握本部分知识的一个关键。
对于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我们可以归纳成如下关系:在这三者中,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最相近,淋巴的形成是靠组织液渗透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的。
其作用是调节血浆与组织细胞间的液体平衡,并运走一部分代谢产物;另一方面,把少量由毛细血管渗出的蛋白质再运回血液。
2.稳态稳态并不意味着固定、不变动,而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可变,但又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为新陈代谢中许多复杂的酶促反应要求的理化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即:温度、酸碱度(pH)和某些离子的浓度都必须保持在较为窄小的范围内,才能保证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内环境的稳定也是保持细胞兴奋性的必要条件。
由于体内有稳定的内环境,体内细胞可能少受甚至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干扰,而保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机体就能更好地适应变化很大的外界环境。
如果稳态机制发生变化,如组织液中水分过多,会出现组织水肿,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会出现尿毒症等。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稳态并不是突然形成的,新生儿要经若干时日之后,稳态机制才能健全完善起来。
3.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机体大量失水的问题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应用性很强,在学习中应予以关注。
失水原因:出汗、发高烧、严重呕吐、腹泻、大出血等。
失水的结果: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结果是口渴、尿少。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结果是尿多。
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失盐失水的比例差不多,结果是尿常量。
失水时,渗透压究竟怎样变化。
应该以口渴和尿量为判断标准。
4.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1)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元分解;(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3)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4)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5)血糖平衡是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为主。
1.本专题与人体健康、生活实践联系密切,五年的高考题中均有涉及。
命题主要分布在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的实例和免疫调节。
其中对于体温调节、血糖平衡调节的能力考查尤为突出。
2.内环境稳态的考查多以选择题为主,侧重考查考生对机体各项理化指标对稳态影响的理解;血糖调节主要考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的作用及关系;对免疫调节的考查,侧重于对免疫过程的考查,题型多样,借助实验或结合具体实例或借助图形等。
3.备考时,利用图解认识内环境组成并进行三种细胞外液的分析。
列表比较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异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
借助实例构建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的模型。
【知识网络】一、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内环境稳态3.内环境的物质成分归纳(1)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2)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3)细胞的代谢产物CO2、水、尿素等。
4.发生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总结(1)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
(2)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3)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
(4)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5.内环境维持稳态的基本途径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1)组织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与物质交换相关的器官有皮肤,系统有呼吸、循环、消化、泌尿四大系统。
(3)参与调节的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
二、神经体液调节在稳定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实例1.血糖平衡调节2.体温调节过程3.水盐调节过程4.血糖平衡调节的分析(1)血糖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多种激素共同起作用,其中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之间是协同作用。
人体的稳态及调节回归教材 一、内环境与稳态二、水和无机盐的平衡4.水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调节的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液的 和内环境的稳态调节过程:1.水的平衡 来源: 排出: 2.钠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极少量由汗液、粪便 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3.钾盐的平衡 来源: 排出:主要由 ,其次由 排出 多吃 排,少吃 排,不吃 排 组织液 淋巴 呼吸系统 CO 2刺激呼吸中枢的神经体液调节 内环境概念: 体液细胞内液 内环境 三者关系: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作用: 消化系统 泌尿系统和 稳态 含义: 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包括水、无机盐、 等营养物质的量;PH 、 、 等理化指标;激素、代谢废物等物质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 细胞代谢活动及外界环境变化 机制:在 和 共同调节下,各 活动的结果 意义: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液PH 的维持 缓冲系如H 2CO 3/NaHCO 3的调节 PH =7.35-7.45 破坏:引起代谢紊乱,导致疾病。
如血液中 降低会导致骨质软化病或佝偻病, 导致肌无力5.钠、钾平衡的调节231(1)A 液为 ,B 液为 ,C 液为 。
三者共同构成的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2)C0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 浓度升高,导致 病的发生。
〖解析〗考查胰腺组织细胞的内环境、血糖的调节及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1)体内组织细胞(包括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是由血浆、淋巴和组织液构成。
(2)气体O 2、CO 2等在动物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
在动物体内,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氧气浓度跟二氧化碳相反。
所以毛细血管中的二氧化碳不能向组织细胞内扩散。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o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重要性。
o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过程与方法:o通过观察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o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原理和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认识到内环境稳态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难点:理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内环境稳态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内环境的组成、稳态调节机制等。
•相关的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细胞与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o引入内环境的概念,强调内环境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2.新课讲解o讲解内环境的组成,包括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和细胞内液。
o阐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即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o介绍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等。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o讲解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等。
o分析不同调节机制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4.内环境稳态失衡案例分析o展示内环境稳态失衡的案例,如酸碱平衡失调、血糖调节失衡等。
o学生根据案例资料,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原因和后果。
5.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及其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6.总结与提升o总结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
o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持内环境稳态,以及内环境稳态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作业布置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对内环境稳态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1.内环境及其组成(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反应。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2.水盐平衡调节(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是渗透压的变化。
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环境中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持续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4.血糖平衡调节(1)相关器官:下丘脑(调节中枢)、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2)调节途径:5.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1)(2)分析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三教案—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考情研读·备考定位考点展示核心素养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自主回顾·素养储备基础梳理1.内环境的组成(1)体液与内环境:2.内环境各成分间的关系细胞内液细胞膜组织液毛细血管壁血浆――→淋巴循环左右锁骨下静脉淋巴毛细淋巴管壁3.内环境细胞名称所生活的内环境血细胞血浆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血浆、组织液、淋巴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口腔上皮细胞组织液4.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高。
思维辨析易错整合,判断正误。
(1)人体内细胞外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液和淋巴(×)(2)内环境是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3)血细胞和心肌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来自血浆(×)(4)膀胱内的尿液、汗腺导管内的汗液、消化道内的消化液都不属于内环境(√)延伸探究1.血液、血浆、血清的关系是什么?[提示]2.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的区别是什么?[提示](1)细胞液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液体。
(2)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等。
(3)细胞外液是存在于细胞外的液体,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还有脑脊液等。
3.不经常参加劳动的人,偶尔一次用铁锨长时间劳动,手上容易起泡,你知道泡内的液体是什么吗?时间长了,泡就会逐渐消失,泡中的液体到哪里去了?[提示]组织液,由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壁或组织细胞代谢产生。
时间长了,大部分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还有一部分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液。
4.如表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分析并探究以下问题:(2)每种成分的正常参考值是一个范围,这说明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有什么特点?[提示](1)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
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人体的稳态一、教学内容人体的稳态二、重点导学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 pH 稳态 血糖调节、体温调节 无机盐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三、全面突破知识点1: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人体体液的组成体液⎪⎪⎪⎩⎪⎪⎪⎨⎧⎪⎩⎪⎨⎧淋巴组织液血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3132(二)内环境及其相互关系:思考:根据内环境组成的相互关系,你能说出组织水肿的实质及其原因吗?【典型例题】例1、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 肝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 . 内环境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血红蛋白、激素等C .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D.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答案:D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所以血浆是血细胞的具体内环境;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含量最多,细胞内液约占体液的2/3,细胞外液约占体液的1/3;组织液是除血细胞和淋巴细胞之外的其他组织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部分白细胞也可进入组织液);血浆中含有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含有的蛋白质较少,组织液渗入淋巴,所以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当.答案:A知识点2:内环境稳态(一)内环境成分的稳态(二)pH稳态人体血液的pH维持在7.35~7.45,是因为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 Na2HPO4.(三)水和无机盐的平衡1、水的平衡调节水平衡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当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神经调节人体的饮水行为;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2、无机盐的平衡:(四)血糖的平衡调节1、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2、血糖平衡的激素调节:(五)体温调节1、体温平衡中的神经调节2、体温平衡中的激素调节(六)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解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不是恒定不变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答案:C例2.动物学家为了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做了如下实验: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发现实验动物有出汗现象,而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实验动物出现寒颤现象,据此科学家得出了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B.下丘脑前部是产热中枢所在,后部是散热中枢所在C.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相对稳定的唯一中枢D.下丘脑的活动仍然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解析:本题考查对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位置的实验探究.答案:A例3.观察下图,回答有关问题:(1)水平衡主要是由下丘脑分泌的[①]通过[②③]的重吸收作用进行调节的,这样的调节方式属于.(2)图中[A]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可能的原因是分泌的过少,此时,尿液浓度的变化是.(3)下丘脑除了在水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外,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下丘脑在内环境稳态的调节作用以及无机盐的平衡调节.答案:(1)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缺一不可)(2)盐丢失过多肾上腺醛固酮下降(3)血糖平衡、体温(答出一个即可)例4.下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示意图,A表示有关的结构,B、C、D为激素,请回答有关问题:(1)当人体内的血糖浓度降低时,A中的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分泌的[]增多,从而使体内血糖浓度升高.(2)饭后,人的血糖浓度增加,依靠B降低血糖浓度,B的化学本质是,其作用机理是.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调节的相关内容. 答案:(1)胰岛A 细胞 [C ] 胰高血糖素(2)蛋白质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加快血糖的转化与利用【本节小结】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体温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水和无机盐的稳态的稳态内环境成分的稳态关系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相互pH。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1.内环境及其组成(1)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①小分子物质——CO 2、O 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2)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 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 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反应。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反应。
2.水盐平衡调节(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
神经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补充水分; 神经—体液调节途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平衡调节的是渗透压的变化。
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体温调节(1)寒冷环境中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炎热环境中散热量等于产热量。
持续发烧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
4.血糖平衡调节(1)相关器官:下丘脑(调节中枢)、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2)调节途径:5.下丘脑在体温、水盐和血糖调节中的作用(1)(2)分析①下丘脑的四个功能和三个中枢a.四个功能:感受、传导、分泌和调节。
b.三个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和水盐调节中枢。
②水盐调节的中枢在下丘脑,但产生渴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
③在升高血糖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调节体温方面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
1.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提示: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pH保持相对稳定。
2.胰岛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如何体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提示:在正常的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分泌增多,会导致血糖浓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浓度又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
3.现有小白鼠、胰岛素溶液、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注射器,要通过实验证明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你的实验思路是什么?提示:给小白鼠注射胰岛素溶液,观察到小白鼠昏迷,然后再给小白鼠注射高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观察到小白鼠恢复正常。
4.部分婴幼儿的营养主要依赖于奶粉,尝试分析为何低劣的奶粉会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提示:低劣奶粉中氨基酸含量低,婴儿血浆蛋白不足,导致血浆渗透压偏低,更多水分进入了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大头娃娃”)。
1.(2019·全国卷Ⅲ)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D[骨骼肌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液,B正确;组织液中的O2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组织细胞,C正确;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D错误。
]2.(2019·全国卷Ⅱ)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D[当人体水分丢失过多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感;由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能力增强,以减少水分随尿液流失,D 项符合题意。
]3.(2019·全国卷Ⅲ)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 )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增加产热的一种途径,A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利于散热,B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利于蒸发散热,C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可以带走身体的大量热量,D不符合题意。
]4.(2018·全国卷Ⅰ)为探究不同因素对尿量的影响,某同学用麻醉后的实验兔进行不同的实验,实验内容如下:a.记录实验兔的尿量(单位:滴/分钟)。
b.耳缘静脉注射垂体提取液0.5 mL,记录尿量。
c.待尿量恢复后,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15 mL,记录尿量。
取尿液做尿糖定性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该同学发现,与a相比,b处理后实验兔尿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处理后,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实验兔的尿量会________。
取尿液加入斐林试剂做尿糖定性实验出现砖红色,说明尿液中含有________。
(3)若某实验兔出现腹泻、尿量减少现象,导致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了存在于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从而引起尿量减少。
解析:(1)垂体可以释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二者重吸收水,从而使尿量减少。
(2)用20%葡萄糖溶液处理后,实验兔的肾小管腔内液体的渗透压会升高,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实验兔的尿量会增加。
斐林试剂可以用来检测葡萄糖的存在,若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
(3)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刺激存在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经过一系列的调节活动,最终使尿量减少。
答案:(1)垂体提取液中含有抗利尿激素,促进了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2)增加葡萄糖(3)下丘脑5.(2017·全国卷Ⅲ)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A、B、C、D四组,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三组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而A组未出现这些症状。
回答下列问题:(1)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C、D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B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C组注射某种激素、给D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
那么C组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D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第二次注射后,C、D两组的症状得到缓解,缓解的机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当给饥饿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血糖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迟钝、嗜睡等症状。
(2)为尽快缓解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应想办法提高小鼠的血糖水平,由题干叙述可知,C组小鼠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D组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
(3)C组注射胰高血糖素,其缓解机理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注射葡萄糖,其缓解机理是葡萄糖能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答案:(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2)胰高血糖素葡萄糖(3)C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6.(2017·全国卷Ⅱ)将室温(25 ℃)饲养的某种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动物甲)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放入41 ℃环境中1 h(实验组),另一组仍置于室温环境中(对照组)。
期间连续观察并记录这两组动物的相关行为。
结果:实验初期,实验组动物的静卧行为明显减少、焦虑不安行为明显增加。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实验组动物皮肤的毛细血管会________,汗液分泌会________,从而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实验组动物出现焦虑不安行为时,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会________。
(3)本实验中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中,该动物会冷得发抖,耗氧量会________,分解代谢会________。
解析:(1)41 ℃环境对于体温为37 ℃的哺乳动物来说为炎热环境,在炎热环境中,哺乳动物的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加,以增加散热,起到调节体温的作用。
(2)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之一是增强心脏活动,故其增加时可使实验动物出现焦虑不安等行为。
(3)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41 ℃和室温),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即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
(4)若将室温饲养的动物甲置于0 ℃的环境(即寒冷环境)中,则在寒冷环境中哺乳动物机体作出的反应是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加,耗氧量增加,分解代谢增强等。
答案:(1)舒张增加(2)增加(3)排除41 ℃以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本实验的结果是由41 ℃引起的(4)增加增强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下列与人体内环境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内环境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因为其中含有多种酶B .K +、核苷酸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 .血浆中的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需穿过3层生物膜D .下丘脑是内环境渗透压、温度的调节中枢A [细胞质基质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内环境不含有多种酶,A项错误;K +维持血浆渗透压,核苷酸属于血浆中的营养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的蛋白质,B 项正确;血浆中的氨基酸需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再进入组织细胞(1层膜),共3层生物膜,C 项正确;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和血糖调节的中枢,D 项正确。
]巩固提升见P 131第1题“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考查血糖调节1.(2019·陕西二模)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等B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一定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C .胰岛素的作用结果影响胰岛素分泌的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C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A 错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但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不都是与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机体本身有关,B 错误;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使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属于反馈调节,C 正确;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加、散热也增加,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D 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