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9课 诗歌与小说习题 岳麓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29.33 KB
- 文档页数:5
【成才之路】2016年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习题岳麓版必修3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答案】 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2.“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这是下面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 A.楚辞B.汉赋C.宋词D.散曲【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
3.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不满朝政腐败,同情人民的苦难。
他的诗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是( ) 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苏轼【答案】 C【解析】据“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诗史”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表现的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答案】 B【解析】材料表现的文学体裁是唐朝的诗歌。
5.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对仗押韵、格律工整不能体现“自然”之意,排除②③项。
6.(2015·福建·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 C【解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项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项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确定选C。
第9课诗歌与小说[随堂检测] 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宫廷贵族的消遣解析:选A。
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
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判断《咏雪》为元曲。
元曲表达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元曲不能说辞藻华丽,故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故C项错误;元曲通俗而不是风格浪漫,故D项错误。
4.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作业岳麓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9课诗歌与小说[随堂检测]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 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宫廷贵族的消遣解析:选A。
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 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学习资料专题第9课诗歌与小说目标导航知识点一D.屈原的《离骚》答案:D解析:《西游记》的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D与其一致;A、B、C三项都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故答案为D。
3.“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从引文可以看出汉赋具有以下特点( )①采用了民间方言②抒发的是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③铺陈排比、文采华丽④是一种带韵散文A.①②③④ B.③④C.②③④ D.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引文极力铺陈排比,文采华丽,气势恢弘,是带韵散文。
①②为楚辞《离骚》的主要特点,故选B。
4.徐锴在《曲台奏议集序》中指出:“子虚文丽用寡,而末世学者,以为称首。
”这是对某种文体的评判,这种文体是( )A.乐府民歌 B.传记文学C.赋 D.诗歌答案:C解析:解题关键是理解“文丽用寡”的含义,其意为辞藻华丽而用处不大。
分析选项可知,乐府民歌诗风质朴,传记文学旨在纪实,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流派也主要反映社会现实,皆不符合材料之意。
5.北大教授孔庆东说:“鲁迅本质上是一位诗人。
在他身上,既有着________的激越与孤傲,又有着________的沉郁与悲悯。
”你认为空格处填上哪位诗人比较合适( ) A.苏轼李清照 B.李白杜甫C.辛弃疾高适 D.辛弃疾屈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激越与孤傲”符合李白的特点,而“沉郁与悲悯”则与杜甫的风格相符。
知识点二唐诗、宋词与元曲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许会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也许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是( )A.词、诗、辞 B.辞、诗、词C.辞、赋、诗 D.诗、词、曲答案:A解析:根据语言风格和出处判断,“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出自北宋晏殊的《蝶恋花》,属于宋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出自李白的《蜀道难》,属于唐诗;“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离骚》,属于楚辞。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练习岳麓版必修3第9课诗歌与小说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解析:材料信息的意思是《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这反映了《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A是《诗经》的历史地位,材料没有体现;C、D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B2.成语“骚人墨客”指的是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
其中将诗人称作“骚人”是源于屈原所作的《离骚》。
该诗篇所展现的风格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自由主义D.理想主义解析:楚辞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故选A。
答案:A3.汉武帝时代的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丽为特征,这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A.社会动乱与经济凋敝B.国力的强盛C.豪迈奋进的时代精神D.宏阔广大的文人气度解析: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国力强盛,因此体现在汉赋上呈现出气势恢宏的特征,故B项正确。
答案:B4.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评价某位诗人的成就,认为“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却都是这样的美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可思议。
”获此评价的这位诗人应当是( )A.孟浩然B.杜甫C.李白D.王维解析:结合材料中信息“盛唐”“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循”反映的是盛唐时期浪漫主义艺术,符合上述特点的是李白。
所以答案选C。
答案:C5.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其中的“《□□□□》”最有可能是(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朝、讽刺小说、旨微而语婉。
第9课诗歌与小说[随堂检测]1.境界又称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常用概念。
下列诗词中体现了盛唐意境的应是(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B.“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析:选A。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出自盛唐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李白的诗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出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故B项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李商隐的诗歌《泊秦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出自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李商隐和白居易均为晚唐诗人,故C、D项错误。
2.“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社会根源是( ) A.市民阶层壮大B.农民娱乐的需求C.文人士大夫的雅好D.宫廷贵族的消遣解析:选A。
题干的这种艺术形式是宋词,故A项正确;农民生活贫穷,文化素养较低,B项不是原因之一,故B项错误;C、D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D项错误。
3.元朝文人张鸣善《咏雪》中称:“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
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A.语言通俗,形式活泼B.借物抒怀,辞藻华美C.结构严谨,意境深远D.音节和谐,风格浪漫解析:选A。
由所学知识判断《咏雪》为元曲。
元曲表达形式灵活,语言通俗易懂,故A项正确;元曲不能说辞藻华丽,故B项错误;元曲形式活泼,而不是结构严谨,故C项错误;元曲通俗而不是风格浪漫,故D项错误。
4.明朝小说《金瓶梅》的故事源于《水浒传》,但主人公却由侠士武松变为商人西门庆,“三言”“二拍”中的许多故事采自唐宋传奇,但主人公却往往由仕宦之子、将门之后变成了商人。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基础夯实1.有人这样评价一部先秦文学著作:“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该著作是( )A.《诗经》B.《离骚》C.《韩非子》D.《庄子》解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艺术特点方面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 A2.屈原的诗歌艺术境界极高,其作品想象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感染力之强烈,古今罕有。
下列历史信息与屈原有关的是( )A.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解析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楚辞是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代表作品为《离骚》,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故选择A项。
答案 A3.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她”是( )A.北方民歌B.骚体C.宋词D.明清小说解析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歌词”“唐诗”“元曲”“一代文学之盛”。
据此可判断选择C项。
答案 C4.“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令东州(指密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自是一家”的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柳永D.辛弃疾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当时词风是以柳永的词风为代表。
但作者有意要开创一个新境界,改变词风,并且要“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第9课诗歌与小说编者选题表知识点题号易中难?诗经?、楚辞与汉赋2 1唐诗、宋词与元曲3、4明清小说 5综合7 6一、选择题1.据?史记?记载:到春秋晚期留存有诗歌3 000多篇,后来孔子十取其一,整理成?诗经?,就剩下了305篇。
对孔子“删诗〞合理的解释是,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 )解析:D 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是现实主义,A项错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其之前儒家思想观念尚未形成,B项错误;孔子本人就生活在春秋晚期,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是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局部诗歌反映了未受教化的民众生活,与孔子的核心思想“礼〞等不符,因此要使其成为儒家经典就必须删掉局部内容,D项正确。
2.有人评价某部作品时说:“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
〞这部作品可能是( )A.?诗经?B.?离骚?C.?上林赋?D.?雨霖铃?解析:B “大量运用楚地的方言词汇,带有浓厚的南国情调和地方特色〞是楚辞的风格,A 项错误;?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性作品,B项正确;?上林赋?是汉赋的代表性作品,C项错误;?雨霖铃?是宋词的代表性作品,D项错误。
3.(2021·河北石家庄月考)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竭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解析:A 材料“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竭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是重农抑商观念的表达,“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是宋代商品经济开展,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也表达了宋代对文人的重视,故A项正确。
4.(2021·湖北黄冈期末)元代作家夏伯和指出“院本大率不过谑浪调笑,杂剧那么不然,君臣如?伊尹扶汤?、母子如?伯俞泣杖?、夫妇如?杀狗劝夫?、朋友如?管鲍分金?……又非唐之传奇、宋之戏文、金之院本所可同日而语矣。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程标准]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1)内容: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500多年的诗歌,分为____、____、____三部分。
(2)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总集。
2.楚辞(1)特点: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________方言,句式自由灵活。
(2)代表:屈原创作的《________》。
(3)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____________风格的先河。
3.汉赋(1)背景: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2)特点:专重____________、文采华丽;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________散文。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1)唐朝诗歌繁荣的社会原因①繁荣、开放和文化的多元化,奠定了盛唐诗歌辉煌的基础。
②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给了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施展抱负的机会。
(2)代表人物①李白诗歌的特点:以非凡的气魄,充分体现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杜甫诗歌的特点:体味着____________的痛苦,充满着忧国忧民的感情。
③白居易诗歌的特点:猛烈地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充满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
2.宋词(1)发展的原因①词更便于灵活自如地表达________。
②宋代文人和上层人物的提倡与创作。
③宋代城市生活丰富,娱乐生活的需要。
(2)代表人物①“苏辛”: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主要用来表达自己豪放的思想感情,抒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被合称为“苏辛”。
②李清照为婉约派的女词人;北宋________成为婉约派代表。
3.元散曲(1)含义它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的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____________。
(2)原因在元朝,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来抒发人生失意和理想幻灭的愁闷情怀。
三、明清小说1.发展原因(1)新兴__________城镇和________阶层兴起。
【2019最新】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后作业岳麓版必修3基础夯实1.有人这样评价一部先秦文学著作:“其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该著作是( )A.《诗经》B.《离骚》C.《韩非子》D.《庄子》2.屈原的诗歌艺术境界极高,其作品想象之丰富、情感之饱满,感染力之强烈,古今罕有。
下列历史信息与屈原有关的是( )A.楚辞《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D.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3.她是诗歌的一种,是合乐的歌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
“她”是( )A.北方民歌B.骚体C.宋词D.明清小说4.“近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令东州(指密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自是一家”的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A.李煜B.李清照C.柳永D.辛弃疾5.明清时期,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而且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不再只是唯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
这反映出( ) (导学号52400043)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改变B.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内容C.社会观念发生变化D.社会阶层地位变动频繁6.鲁迅在《小说史略》中说:“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
……讽刺小说是贵在旨微而语婉的,假如过甚其辞,就失了文艺上的价值……所以讽刺小说从《□□□□》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第9课诗歌与小说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训练点1《诗经》、楚辞与汉赋1.《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想纯正)!”这说明( B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这说明孔子认为《诗经》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2.某某岳麓山上某祠堂门前有副这样的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根据对联内容判断此祠堂最有可能纪念的是( B ) A.孔子B.屈原C.贾谊D.诸葛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材料的能力。
由“湘流应识九歌心”就可以分析得出答案,“湘流”也就是汨罗江,屈原投江于此。
《九歌》是屈原的著名诗篇。
所以选B。
3.汉赋的突出特征是( D )A.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B.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C.粉饰太平歌功颂德D.是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带韵散文解析:考查学生再认再现教材中的基本知识。
训练点2唐诗、宋词与元曲4.李白的诗作风格豪迈、浪漫,语言明快生动,而杜甫的诗作则充满着沉郁、真实而深刻的感情,这是因为( C )A.李白性格豪放、杜甫性格沉郁B.李白出生在大地主家庭,而杜甫出生在农民家庭C.李白生活于盛唐,而杜甫生活于唐由盛转衰时期D.杜甫的艺术技巧不如李白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造成两人不同诗风的主要因素是两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杜甫则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5.“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从词风格上看,下列词作与之迥异的是( C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词的不同风格。
第9课诗歌与小说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江苏南京六校期末)下图为中国邮政发行的主题为“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纪念邮票,包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四位人物: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
将他们列为一组是因为他们的作品( )A.为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B.注重感情抒发和神韵意趣C.适应普通市民生活的需要D.用华丽辞藻描绘盛世局面解析:D 贾谊、司马相如、扬雄和班固均为汉代著名的文学家,这一时期“赋”为主要的文学体裁,其特点是“辞藻华丽、气势恢弘”,为汉朝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D项正确。
2.(2019·北京朝阳区期末)从战国到清末,《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关于它的学术史也被纳入经学史,成为经学史的组成部分。
“五四”爆发后,对以《序》《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并认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据此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诗经》的思想内涵超越时代的局限B.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C.《诗经》的文学价值高于其思想价值D.西方文明传入提高了《诗经》的历史地位解析:B 由题干中《诗经》从战国到清末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而在五四运动时期受到了批判,可知《诗经》的思想内涵受时代限制,A项错误;由材料“从战国到清末,《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五四’爆发后,对以《序》《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可以看出《诗经》在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不同,说明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B 项正确;《诗经》的文学价值表现为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文明的影响,D项错误。
3.(2019·河北石家庄月考)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解析:A 题干中“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的表现,也体现了宋代对文人的重视,故A项正确。
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选择题1.《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A.“风”是东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B.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D.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解析:选A。
《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也不是辞藻华丽的,其多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
故只有A是正确的。
2.汉高祖X邦本是楚国沛县人,受楚国文化影响极深。
汉王朝建立后,X邦踌躇满志,纵情放歌。
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D.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析:选B。
楚辞的特点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不是四言体,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兮”。
3. 日本汉学家内藤某某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随着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4.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士人群体的形成B.市民阶层的壮大C.资产阶级的产生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解析:选B。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话,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第九课诗歌与小说一、《诗经》、楚辞与汉赋1.《诗经》。
(1)文学地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①________。
(2)主要内容: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至②________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文学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质朴丰富;现实主义倾向和“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4)深远影响:是中国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楚辞。
(1)产生形成:战国时期③________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2)代表作品:屈原创作的《④________》是楚辞体中的名篇。
(3)文学特点:楚辞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采用⑤________的句式;以瑰丽华美、想象奇特著称。
(4)深远影响: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⑥________风格的先河。
与“风”(《诗经》)合称“⑦________”,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1)形成条件: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吸收了先秦《诗经》和⑧________表现手法。
(2)文学特点:专重铺陈排比、⑨________。
答案: ①诗歌总集②春秋中期③屈原④离骚⑤自由灵活⑥抒情浪漫⑦风骚⑧楚辞⑨文采华丽♨温馨提示楚辞以南方民歌为基础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又称“骚体”。
其艺术特点是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应用提升】1.关于楚辞的解释最正确的是( )A.是战国时期的屈原等吸取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B.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抒情诗C.楚辞中的许多作品,反映了屈原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D.楚辞主要是屈原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楚辞”这种文体的解释,B、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不完整。
答案:A二、唐诗、宋词与元曲1.唐诗。
(1)繁荣原因。
A.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
第9课诗歌与小说一、选择题1.《诗经》中的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
下列对《诗经》的理解正确的是( )A.“风”是东周时的民歌,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B.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表达了时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以华丽的辞藻,表现当时恢宏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D.以长短句的形式,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解析:选A。
《诗经》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主要集中在“风”这一部分,属于民歌,展现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它的风格是写实的,不是浪漫主义的,也不是辞藻华丽的,其多为四言诗,不是长短句。
故只有A是正确的。
2.汉高祖刘邦本是楚国沛县人,受楚国文化影响极深。
汉王朝建立后,刘邦踌躇满志,纵情放歌。
结合所学“楚辞”知识判断,他吟唱的应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D.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解析:选B。
楚辞的特点是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不是四言体,并且采用了大量的语气词“兮”。
3.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特征的理解能力。
题干中“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平民所接受,宋朝时期,随着平民阶层发展壮大,出现了平民较为容易接受的通俗艺术。
4.词起源于唐代,到了宋代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士人群体的形成B.市民阶层的壮大C.资产阶级的产生D.农民文化需求的增加解析:选B。
词的特点是可以传唱,属于市井通俗文话,因此其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的壮大。
第9课诗歌与小说[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由此可见,“国风”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 )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诗情画意D.雅俗共赏解析:《诗经》里的“国风”作为民歌,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现实主义,因此选B项。
答案:B2.“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这段文字的创作文体属于( )A.楚辞B.唐诗C.宋词D.元曲解析:楚辞想象力丰富,其作品带有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其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A项符合题意。
答案:A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4.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成才之路】2016年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9课诗歌与小说习题岳麓版必修31.《诗经》中的《七月》描述了农民无冬无夏地劳动,却“无衣无褐”;一些爱情诗反映了青年男女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这说明《诗经》( )A.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B.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C.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D.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答案】 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中《七月》描述“农民生活的困苦”和“青年男女恋爱婚姻生活的喜怒哀乐”,即可看出《诗经》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特征。
2.“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辞藻华丽”,这是下面哪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 A.楚辞B.汉赋C.宋词D.散曲【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
3.他有忧国忧民之心,不满朝政腐败,同情人民的苦难。
他的诗歌,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
这位诗人是( ) A.李白B.白居易C.杜甫D.苏轼【答案】 C【解析】据“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诗史”这些信息,结合所学可确定C项符合题意。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材料表现的这一文学体裁取得最为辉煌的成就是在( )A.汉朝B.唐朝C.元朝D.清朝【答案】 B【解析】材料表现的文学体裁是唐朝的诗歌。
5.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自然也。
”下列能体现“自然”之意的有( )①直抒胸臆②对仗押韵③格律工整④雅俗共赏A.①③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对仗押韵、格律工整不能体现“自然”之意,排除②③项。
6.(2015·福建·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答案】 C【解析】“描绘关于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说明A项理解正确;“可正是千丈虎狼穴”说明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B项理解正确;“大江东去浪千叠”,联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明D项理解正确;通过排除法,确定选C。
7.(2015·泰安)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载:“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
盖由当时皆教坊乐工先撰成间架说白,却命供奉词臣作曲,谓之‘填词’。
”对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A.文学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B.文人素养影响文学创作C.元曲发展渐显衰落态势D.都市繁荣促进文学发展【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元人诸剧,为曲皆佳,而白则猥鄙俚亵,不似文人口吻”可知,元曲等剧种逐渐呈现出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中文学素养较低者也可进行文学创作,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曲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城市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故D项错误。
8.“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
综合言之,明代的文化生活,多姿多彩,既是从正统形式,开拓了自由,尤其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也反映了一般生活质量的提升。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代表作品片断的是( )A.吴学究双掌连环计,宋公明三打祝家庄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C.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D.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明代的文化活动”“扩大到民间,不再限于社会上层的精英”可知,这是明朝文化的特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明朝施耐庵《水浒传》中的;B项是元朝马致远的;C项是宋代柳永的;D项是曹雪芹《红楼梦》中的。
所以答案选A项。
9.郭沫若先生为山东某一名人纪念祠题写的楹联“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楹联是为了纪念( )A.屈原B.李清照C.辛弃疾D.蒲松龄【答案】 C【解析】据“山东”这一条件排除A项;据“继东坡”说明楹联所纪念的人是豪放派代表人物,其它三人中,只有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李清照是婉约派,蒲松龄是清朝小说家。
10.《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问世后风靡全国,被誉为“四大奇书”。
这些作品都是( )A.适应当时市民生活的需要B.明末异端思潮的载体C.正面刻画商人的群体形象D.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答案】 A【解析】“四大奇书”都属于长篇小说,明清社会的变化,市民阶层的扩大,为小说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故选A项。
11.明清时代,大量记叙日常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和长足发展。
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B.文学素材日益丰富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放松【答案】 C【解析】小说是工商业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
12.《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爱国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 C【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哭”和“悲”及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是批判现实的文学作品。
13.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可能会( )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B.偷偷阅读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小说C.在街上购买到精美的杨家埠年画D.在勾栏瓦舍中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答案】 A【解析】唐宋时期,“三教合一”,A项符合。
B、C项是明清时期,D项出现于宋代。
14.(2015·海南·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
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
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
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答案】(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
(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答题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中的信息“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即可得出“唐宋文学的发展为其奠定了基础”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即可得出“通俗易懂,易于被民众接受”的结论;由材料中的信息“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即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的结论。
第(2)题由材料中的信息“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即可得出“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教化了民众”的结论。
15.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她)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请回答:(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答案】(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本问考生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A.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B.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